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1281年—1311年),
元朝第三位皇帝,
蒙古帝国第七位大汗(1307年—1311年在位)。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裕宗
真金之孙、元顺宗
答剌麻八剌长子,元成宗
铁穆耳之侄,母亲是昭献元圣皇后
答己,弟弟是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辛巳(1281年)七月十九日,
元朝皇孙
答剌麻八剌之嫡妻
答己产下一子,三年多以后又得一子,元世祖
忽必烈请
正一道道士
张留孙为两位曾孙取名,哥哥叫海山,弟弟叫寿山(后译为梵语
爱育黎拔力八达),他们分别就是后来的元武宗和
元仁宗。
海山的祖父
真金(元裕宗)是元朝的
皇太子,但他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二月去世。他的父亲
答剌麻八剌很受
忽必烈喜爱,有望成为皇位继承人,但也在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早逝了。于是,忽必烈将皇太子宝授予海山的叔叔、真金幼子
铁穆耳。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去世,铁穆耳即位,是为
元成宗。
海山兄弟幼年由
怯薛乞台普济(唐兀人)抚养,并学习了一些
儒家经典。元成宗刚继位的时候,真金之妻阔阔真聘请汉儒
李孟进一步教导他们兄弟俩。当时,元朝正与
海都、
笃哇等西北叛王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到大德二年(1298年)冬,元军统帅宁远王
阔阔出疏于防范,导致战败,驸马
阔里吉思被叛军所俘,成宗遂下诏以海山代替阔阔出统率西北诸军。海山于大德三年(1299年)抵达前线称海(今
蒙古国科布多一带),在乞台普济的辅佐下加强屯田,训练军队,以备叛军入侵。大德四年(1300年)八月,海山在阔别列大破海都军,翌年又亲自率军与海都在
蒙古高原上展开几番恶战,结果海都败死。此后战事告一段落,但海山仍留在漠北镇抚军民,并于大德八年(1304年)加封怀宁王,赐金印,食
瑞州65000户。大德十年(1306年)以后,海山又带兵越过
金山,在也儿的石河(今
额尔齐斯河)流域追剿
察八儿等海都余部,进一步巩固了元朝对漠北的统治。
登基为帝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初八,
元成宗驾崩于
大都玉德殿。他的皇太子
德寿早夭,亦无其他子嗣,因而皇位出现空缺。按照蒙古旧制,在皇位空虚时,暂由正宫皇后
卜鲁罕摄政,由她召集宗亲大臣举行
忽里台大会,另选新君。卜鲁罕和左丞相
阿忽台准备拥立成宗的堂弟、信奉
伊斯兰教的安西王
阿难答,因为他是
忽必烈诸孙中年龄最长者,乃召其入京辅政;而右丞相
哈剌哈孙则试图拥立海山兄弟,于是他在成宗死后立即秘密派人通知在漠北的海山和在
怀州的
答己及
爱育黎拔力八达迅速入京。这时卜鲁罕为防止海山夺位,下密旨切断通往漠北的驿路。受哈剌哈孙之命北趋报讯的
康里脱脱通过其兄
阿沙不花疏通
通政院,改署手中驰驿文书的日期,使其先于卜鲁罕下旨之日,遂得以乘驿马往海山处。随后,
哈剌哈孙悉收京城百司符印,封府库,称病卧于宫外,卜鲁罕多次下旨,他都不听,也不处理政务文书。此举一方面可以阻遏卜鲁罕动员行政中枢的权力资源发号施令、筹划临朝称制的计划,另一方面又防止了皇后集团以左丞相阿忽台取而代之,控制中书省。哈剌哈孙坚持在
中书省守值凡三月,“未尝一至家休沐”,耐心等待反击的时机成熟。
远在漠北的海山接到成宗死讯后,曾准备立即还朝,后因乞台普济以漠南事宜“难以遥度”为劝,遂暂时缓行,以观局势。大德十一年(1307年)三月,海山率军自
金山前线东返
和林,召集漠北诸王勋戚大会,诛杀与
阿难答通谋的
合赤温后王也只里,与会宗亲大臣合辞劝进。海山这时已获悉答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先至大都,决计在和林窥视动向,于是谢绝了诸王的劝进,声称要等到宗亲大臣到齐、忽里台大会召开时再即位。
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到大都后,在
李孟、
哈剌哈孙的帮助下,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扳倒了卜鲁罕、
阿难答、
阿忽台等人,至此皇位在海山兄弟间摇摆,诸王
阔阔出、
牙忽都及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师傅
李孟等人都劝爱育黎拔力八达不顾海山,自己登位,
答己也认为“天性孝友”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比海山更容易控制,因此假托阴阳家之言,算出“
重光大荒落(海山出生的
辛巳年)有灾,
旃蒙作噩(爱育黎拔力八达出生的
乙酉年)长久”的一卦,并派人带着这一卦给漠北的海山看,暗示他放弃皇位。海山在
和林一心等待大都派人迎他就位,想不到等来这样一套说教,愤然指出:“我捍御边陲,勤劳十年,又次序居长,神器所归,灼然何疑?今太后以星命休咎为言,天道茫昧,谁能豫知?设使我即位之后,所设施者上合天心,下副民望,则虽一日之短,亦足垂名万年,何可以阴阳之言而乖祖宗之托哉?此盖近日任事之臣,擅权专杀,恐我他日或治其罪,故为是奸谋动摇大本耳!”然后命
康里脱脱疾还京师,表示自己已决意继承帝位。接着海山本人亲率三万大军,分三道南下。
面临海山强大的军事威慑,他的母亲和弟弟及大都诸臣被迫改变原来的想法,向海山明确表示推戴之意。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抵达
上都,会聚宗戚大臣,举行
忽里台大会,一方面处死卜鲁罕和阿难答,另一方面则确认海山的皇位继承资格。五月二十一日,海山即位于上都,是为元武宗。即位后追尊父亲
答剌麻八剌为顺宗昭圣衍孝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为
皇太子,十二月二十九日下诏改元为“
至大”,正式开启了武宗一朝三年有余的统治。
巩固统治
武宗继位时,接管的是一个貌似强大安定、实则弊端丛生的帝国。他的前任皇帝
元成宗奉行“持盈守成”的政策,使
忽必烈时代汉化不彻底及汉法与回回法冲突等遗留问题继续恶化,困扰着蒙元王朝的统治者。成宗时的主要问题有对宗戚大臣的滥赐滥封;冗员冗费严重、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问题逐渐凸显,当然最严峻的问题是经济上的钞法开始崩溃,至元钞大幅贬值,导致物价飞涨、
通货膨胀,影响财政收入。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武宗面临的问题可谓是非常棘手的,因此他不得不调整“守成”之策,对统治加以调整。武宗在位时间虽短,却在各方面进行了不少改革,以巩固元朝的统治。
武宗入继大统后,朝廷中枢用人,差不多都在西北从征的蒙古、色目将领中挑选。崇儒右文的
哈剌哈孙最初仍留任中书右丞相,但两个月以后就被外放为新成立的和林行省左丞相。武宗所信用的大臣,有
乞台普济(唐兀人)、
脱虎脱(畏兀儿人)、
三宝奴(西域人)、
乐实(高丽人)、
保八(色目人或蒙古人)、忙哥帖木儿(拂林人,
爱薛之孙)、王罴等。武宗在
中书省之外,另设
尚书省,用来安置他的亲信,并实施改革。武宗在政治上实行“溥从宽大”的方针,大范围地封官进爵、增加赏赐,同时推行考课,筹备郊祀;经济上,改革钞法,颁“至大银钞”,又发行铜钱“
大元通宝”和“
至大通宝”,并许与历代铜钱混合使用,以信誉较稳定的小面额金属辅币来平抑日用品零售领域中物价的过份波动。此外还扩大海运粮数量,提高
盐引价格,增加赋税,等等。这些措施多与忽必烈时期
阿合马、
桑哥主持的尚书省的举措很相似,但在实行方面比那时来得温和。武宗在位时还大兴土木,即位一个月后就下令在
上都和
大都之间的旺兀察都(今
河北张北)兴建
元中都。同时还在
大都、
上都和
五台山等地修筑佛寺。
武宗的改革举措尤其是滥封滥赏和理财政策很大程度上与
儒家相悖,因此招来汉人儒臣的批评。代表性的是监察御史
张养浩在至大三年曾上《时政书》列举十项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后来的
许有壬则总结武宗的失政有四个方面:名爵扫地、赐予空帑、
太官恃不钩检、宿卫依凭城社。而武宗在改革没有收到成效之时便撒手人寰,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则全盘推翻了武宗的改革措施,并处死了三宝奴等武宗信任的大臣,所以武宗的短暂统治时期虽改革纷纭,却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插曲而已。
英年而逝
当初武宗海山能继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他弟弟
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发动的打倒成宗皇后
卜鲁罕和安西王
阿难答的政变,所以作为报酬,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武宗登基后第九天就被立为皇太子,并约定“兄弟叔侄世世相承”。武宗朝,爱育黎拔力八达以皇太子身份守
中书令,掌管
中书省事,尽管武宗设
尚书省以分中书省之权,但爱育黎拔力八达仍积极参政。同时,皇太后
答己亦颇有干政野心。于是在武宗朝,皇帝圣旨、皇太后懿旨和皇太子令旨并行不悖,皇太后有
铁木迭儿等蒙古贵族的支持,皇太子有汉人儒臣
李孟等的支持,三宫之间关系微妙,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武宗时的主要矛盾则是武宗和皇太子的矛盾,到了至大三年(1310年)已浮出水面,尚书省左丞相
三宝奴和宦官
李邦宁公然劝武宗改易太子,立武宗自己的儿子
和世㻋为储君。尚书省右丞相
康里脱脱力持不可,武宗最后也未听从,终究没有毁约。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初八,海山驾崩于大都玉德殿,享年三十一岁。皇太子
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仁宗,为兄长海山上
庙号为武宗,
谥号为仁惠宣孝皇帝,蒙古汗号为曲律(意为俊杰)汗。仁宗没有守住与兄长的约定,而是逼走了侄儿
和世㻋,立自己的儿子
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十多年后,海山两子
和世㻋、
图帖睦尔夺回皇位,以后的元朝皇位遂落在海山一系手中。
为政举措
政治
武宗在政治上最重大的举措就是设立
尚书省。
元世祖时曾短暂设立尚书省,后革罢。武宗即位后,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改革措施,决定在
中书省之外另立
尚书省,作为实际上的中枢机构。大德十一年(1307年)九月,即位不到四个月的武宗就下诏设立尚书省,此举遭到
御史台、中书省官员的强烈反对,武宗不得不解散尚书省。但武宗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特别是皇太子
爱育黎拔力八达兼领中书省后,更需要另设机构对其加以牵制。两年后,武宗的权力已经巩固,在至大二年(1309年)八月第二次设尚书省,以乞台普济为右丞相、脱虎脱为左丞相、三宝奴、乐实为平章政事,保八为右丞,忙哥帖木儿为左丞,王罴为参知政事。此次设省无人反对,翌年六月更是令其“总治百司庶务,并从尚书省奏行”,结果“中书之署仅同闲局,居其职者俯焉食禄而已”。随即尚书省也开始启动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好景不长,仅过一年半武宗就驾崩了。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武宗尸骨未寒之时,就立即下令废除尚书省,处死尚书省官员三宝奴、脱虎脱、乐实、保八、王罴,流放忙哥帖木儿等人,并废止其改革措施。此后元朝再未设尚书省,这也是尚书省在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出现。
武宗标榜“溥从宽大”,其封官与赏赐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朝会赐赉和对诸王的岁赐是蒙古传统,武宗统兵漠北,更是深谙赏赐的
激励作用,因此他在位时赏赐的数量和名目大幅增加。他即位之初,就对诸王勋戚大行赏赐,不但坚持按成宗时赏额锐增的先例发放,而且对先前会于
和林时“已蒙赐与者”也重复颁发,结果给者未及半而两京府储已虚。其后,请赏者仍络绎不绝;财赋不支,只好用滥封爵位的办法作为补偿。世祖时规定非
黄金家族嫡系子孙不得封
一字王,武宗则破例晋封一字王多达十五六人。除魏王
阿木哥和宁王
阔阔出是世祖直系后人外,其他十数人如越王
秃剌、豳王
出伯、定王药木忽儿、寿王
乃蛮台等全是疏族,甚至
驸马也封了一字王。
中书省、
枢密院和
御史台负责大臣的员额,这时候也比前朝大增。枢密院从世祖朝六员、成宗朝十三员激增至三十二员。还有更多的“遥授”职衔。时人记载说,“今天子即位,加恩近臣,佩相印者以百数”。宿卫马谋沙以“
角抵屡胜”,即遥授
平章政事,“微至优伶、屠沽、僧道,有授左丞、平章、参政者。其他因修造而进秩,以技艺而得官,曰国公、曰司徒、曰丞相者,相望于朝。自有国以来,
名器之轻,无甚今日”。一方面,武宗通过大肆封官与赏赐拉拢人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选法的混乱必然会促成吏治的紊乱。地方官吏往往擅自离职,营干私事。朝廷制诏变更不常,“甚则朝出而夕改,于事甫行而止者随至”。朝中正在讨论的未决事宜,也经常泄露到民间。甚至“诏稿未脱,而奸民已复群然诵之”。
武宗时也尝试对吏治加以整饬,其具体措施是颁布《省部纲纪》,提高行政效率;实行
封赠制,强化官员的荣誉感;提高官员俸禄,革除外任官
职田;设
考功司,筹备
考课制度。不过这些措施并未见效,甚至还停留在筹划阶段时,就因武宗的驾崩而通通革除了。
武宗还在礼乐祭祀上大做文章,“有意
稽古礼文之事”。他三次前往
太庙祭拜,开了元朝皇帝亲享太庙的先河,不过他并未向
元英宗以后的皇帝那样穿汉族传统的
衮冕法服进行祭祀。他在位时还改革太庙室次制度,过去历代王朝的太庙中太祖室在最西,后代皇帝依次向东排列,元武宗则改为太祖室居中,后代皇帝依昭穆左右排列,此举影响了明清两代的太庙制度。
江西布衣曾巽初上《郊祀卤簿图》、《郊祀礼乐图》,武宗对此相当重视,亲自召其入对,并令
尚书省和
太常寺讨论郊祀事宜,最后决定在南郊
天坛之外另筑北郊
地坛,并以太祖
成吉思汗配天,世祖
忽必烈配地,武宗将亲自祭祀。但到至大三年(1310年)
冬至祭天时,武宗因身体不适而遣人摄祀,一个月后就溘然长逝了。仁宗即位后,推翻武宗一切措施,地坛的修筑遂被取消,皇帝亲郊也被搁置,直到二十年后武宗的儿子文宗
图帖睦尔才首次亲自祭天。
武宗平定了
海都之乱,
窝阔台汗国灭亡,超过百万的难民涌入元朝辖下的漠北地区,所以经营漠北、解决难民问题成为武宗朝的重要政治问题。武宗登基后,就将和林等处宣慰使司升格为和林等处
行中书省,同时拨发农具、种子、渔网、钱钞、粮食等,大力赈济和林人民,继续派汉军前往和林屯田。仁宗时改为
岭北行省,元朝行省制度正式完备。
武宗即位第十天,就下令在旺兀察都(今河北
张北)兴建
元中都。关于兴建中都的原因,被归纳为个人权威说、交通要道说、战略地位说、纪念先辈说、自然风貌说、政治因素说和综合因素说这七种说法。行宫建成后,武宗又设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继续推进工程建设。不过由于武宗驾崩,中都的建设被叫停。后来武宗的两个儿子
元明宗和
元文宗就在中都行宫相会,明宗旋即暴死,而中都的营建也未被武宗的后裔们提上议事日程,遂永久搁置。
经济
武宗朝面临成宗时至元钞贬值、
通货膨胀的经济问题,再加上武宗滥赏滥封,
中书省一再以“国用不给”告急,
财政危机十分严重。为此,武宗没有采取减少开支和裁撤冗员的策略,而是在至大二年(1309年)八月再设
尚书省,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理财。至大二年(1309年)九月,诏行“至大银钞”,以新币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按官方原定的兑换价格,以至元钞二贯准花银入库价一两、赤金入库价一钱;因此新币的发行,实际上是通过由政府明令宣布至元钞贬值一倍半的方法,把通货膨胀的患害转嫁到私人用户身上。新钞行用后,面额一贯的
中统钞只抵至大银钞一两的二十五分之一,名实严重不符,因此颁行至大银钞同时,废中统钞,限一百日内赴库倒换。至大银钞的面额,有以文、十文、百文、两计者,共十三等。以文为单位的通货作为小额辅币在民间日用品的零售方面使用甚为广泛,但厘钞因为流通过于频繁,最易朽烂,既不便于民,印刷和发行也不经济。所以,武宗又下诏行铜钱,发行“
大元通宝”和“
至大通宝”,并以历代铜钱与至大钱相参行用。在币制改革的敏感时期,以行用信誉稳定的金属辅币来平抑小额零售商业领域内物价的过份波动,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经济措施。
为了调控物价,武宗还整顿海运,以增加政府掌握的物资数量。自从至元二十年(1283年)由
朱清、
张瑄创通漕粮北运的海路以后,七八年之内,从江南海运到北方的漕粮就由不到10万石剧增至150万石。大德后期,海运粮更达到170—180万石。至大二年(1309年)尚书省
理财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让海运粮数量再创新高。二年运出246万石,至者238万石;三年运出292万石,至者271万石。海漕的运输成本比陆运节省十之七八,比之河漕也节省十之五六。对京畿地区
粮食供应的明显增加,使政府能够通过控制粮价保持市面的基本稳定,从而缓解币制改革对社会发生的冲击。
尚书省其他的理财政策,包括增加
盐引价格(每引增至大银钞四两,按至元钞计,每引比元贞年间增加七贯);开酒禁,立酒课提举司以征收酒税;增加江南富户高收入税,规定凡收入五万石粮食以上者,每石输二升于官;追征各地逋欠钱粮,等等。这些措施同样也不免人亡政息的命运,所以并未收到成效。
文化
武宗时期进一步推行尊儒政策。他登基两个月后,就下诏将在
孔子的封号“至圣文宣王”前加“大成”二字,是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遣使祭祀,以表尊崇,由儒臣
阎复拟诏:“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
阙里,祀以
太牢。於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这是孔子在历代王朝(除
西夏外)中得到的最高级别的封号。随后,中书右丞
孛罗帖木儿将《
孝经》翻译为
蒙古文,献给武宗,武宗指示道:“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达于庶民,皆当由是而行。其命
中书省刻版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此外武宗还在至大二年(1309年)豁免
儒户差役,以示对儒生的优待。
武宗崇儒只是虚尊而已,他真正崇尚的是
藏传佛教,他不仅在修佛寺、做佛事,还出台优待
喇嘛的政策,规定老百姓殴打喇嘛的砍手,辱骂喇嘛的断舌,皇太子
爱育黎拔力八达及时劝止。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上都开元寺喇嘛强买柴薪,卖家诉诸上都留守
李璧。李璧正询问原因的时候,喇嘛们已手持棍棒冲入衙门,隔着桌案扯住李璧头发,拖到地上痛打一顿,又把他关在一个小黑屋里,很久以后才释放出来,李璧奔诉于朝堂,遇到大赦便不了了之。翌年又有龚柯等十八名喇嘛与诸王合儿八剌之妃忽秃赤的斤抢道,竟把王妃拉下车殴打,甚至对武宗也有不敬之语,事情报上后,武宗也下诏不加过问。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武宗朝对藏传佛教的纵容及其势力的强大。
此外,武宗对
道教也加以优待,
正一道教主、
龙虎山天师
张与材在武宗即位后来京觐见,武宗特授
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对于曾给他取名的
张留孙,武宗更是亲自召见赐座,升其为大真人,知
集贤院,位大学士上,不久又加
特进,为武宗进讲
老子推明谦让之道。
武宗还于至大元年(1308年)禁止了
白莲教的前身——
白莲宗,起因是朝廷发现
福建地区的白莲宗信徒在夜里秘密聚会,还娶妻生子,害怕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遂由武宗下旨禁断,这也是历史上对该教派的首次禁令。白莲宗领袖普度作《上白莲宗书》给武宗,请求解禁,武宗虽下旨抚慰,但并未收回成命。此禁令到仁宗继位后才解除。
外交
元武宗时,困扰元朝几十年的西北边疆问题得到最终解决,蒙古世界的几个汗国之间恢复和平。武宗即位前,就在漠北沉重打击了
海都叛军,海都之子
察八儿继承
窝阔台汗国汗位,企图卷土重来,但他的重要盟友察合台后王
笃哇决定向元朝投诚。武宗即位前一年率兵越过金山,对察八儿等海都余部进行致命性的一击,其后笃哇彻底抛弃了察八儿,窝阔台汗国的领土大部分并入
察合台汗国。察八儿遂成为一条丧家之犬,流窜于金山山麓,
月赤察儿严阵以待,察八儿走投无路,便率众归降元廷,于至大三年(1310年)入朝。察八儿入朝是武宗时的一大盛事,举朝欢庆,武宗将此事郑重地昭告
太庙,并特设宴于大庭,还将元世祖以来所扣押的海都
投下五户丝全部赐给察八儿,又为此给
答己太后上
尊号并赦天下。察八儿归降后,元朝与各汗国和平往来,再未发生战争(但与察合台汗国关系仍然紧张)。其中武宗在至大元年(1308年)派月鲁等十二人出使
钦察汗国,册封
术赤后王
脱脱为肃宁王。
武宗时,元朝与
高丽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丽前王
王璋(忠宣王)曾在大都参与扳倒卜鲁罕、
阿难答及拥立武宗的定策中,武宗继位后封他为沈阳王。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还应高丽之请,将
征东行省的数百名官僚尽数撤回元朝国内,仅保留高丽王为丞相,此后元朝再也没向高丽派驻流官。同年
高丽忠烈王王昛去世,武宗册封王璋为
高丽国王,并给予他莫大的恩宠,从而密切了元丽关系。
武宗时,元朝继续保持与
安南的宗藩关系,派尚书安鲁威到安南告即位。安南世子(实为国王)陈日㷃派使者奉表朝贺。使臣中有一个叫
莫挺之的,在元朝与武宗君臣发生许多趣事,传为中越关系史上的佳话。至大二年、四年,安南又分别遣使朝贡。
历史评价
轶事典故
关于名字
关于武宗名字“海山”的来历,过去由于史料缺乏,一直众说纷纭。清
乾隆年间修改元史译名,将海山改为哈尚,并在《钦定元史语解》中解释其为
蒙古语“迟钝”(qasang)之意;1846年科瓦列夫斯基所著的《蒙俄法辞典》中将海山之名释为Qayisang,即蒙古语“围墙”之意。而法国东方学家
伯希和则通过释读
西藏发现的
八思巴文《怀宁王海山令旨》,从
语言学的角度论证该令旨中海山的名字Haysan实为汉名。这从史料上亦可得到佐证,
袁桷《
清容居士集》卷34《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中言:“十八年七月,皇曾孙生,是为武宗,上命择嘉名以进。”
虞集《
道园学古录》卷50《张宗师墓志铭》中则谓:“武宗、仁宗之生也,公皆受命世祖为制名,兴圣宫记其事,是以赞书及之。”
赵孟頫《仁靖真人碑》中写道:“武宗、仁宗之始生也,上皆命公拟名以进。仁宗五岁时,译为
梵文,今
庙讳是也。”种种史料证明,“海山”是
忽必烈请道士
张留孙取的汉语名字,武宗的弟弟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名字Ayurparvata为
梵语“寿山”之意,正好与“海山”相对。同时,元朝大臣
程文海为避武宗讳而以字行为“
程钜夫”,亦可为海山是汉名之旁证。元朝诸帝中世祖、成宗、泰定帝、文宗、顺帝的名字是
蒙古语,仁宗、英宗、明宗的名字是
梵语,宁宗的名字脱胎于
藏语,武宗海山则是唯一
汉语名的皇帝。
中秋泛舟
至大二年(1309年)中秋之夜,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禁苑
太液池中。武宗心情愉悦,对嫔妃们说:“昔
西王母宴
穆天子于
瑶池,人以为古今莫有此乐也。朕今与卿等际此月圆,共此佳会,液池之乐,不减瑶池也。惜无
上元夫人在坐,不得闻
步玄之声耳!”这时有一个叫骆妃的妃子,素来号称能歌善舞,趋出为武宗跳《月照临》之舞,并歌唱道:“五华兮如织,照临兮一色。丽正兮中域,同乐兮万国。”唱完后,武宗听到她以月亮比喻他自己,龙颜大悦,遂赐八宝盘玳瑁盏,诸妃各起贺。兴尽之后,武宗与嫔妃们唱《龙归洞》之歌而还。然而按惯例,中秋节时元朝皇帝都在上都,九月才回大都,比如至大二年,武宗就是九月初七才回到大都。太液池位于大都,上都没有,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
嗜好饮酒
武宗迷恋酒色,像其他
蒙古皇帝一样尤其喜欢喝酒。大臣
阿沙不花看到武宗面色憔悴,便进谏道:“八珍之味不知御,万金之身不知爱,此古人所戒也。陛下不思祖宗付托之重,天下仰望之切,而惟
曲蘖是沉,姬嫔是好,是犹两斧伐孤树,未有不颠仆者也。且陛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也,陛下之位,祖宗之位也,陛下纵不自爱,如
宗社何?”武宗听后,大喜道:“非卿孰为朕言?继自今毋爱于言,朕不忘也!”遂命人给他倒酒。阿沙不花本来就是劝谏武宗不要饮酒,没想到武宗当场赐了一杯,遂顿首谢绝,说:“臣方欲陛下节饮而反劝之,是臣之言不信于陛下也,臣不敢奉诏。”左右皆贺武宗得直臣,武宗也下诏晋升其为中书右丞相。但武宗嗜饮显然并未因此改观。
亲属成员
父母
兄弟姐妹
妻妾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