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就是通常所说的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梗塞(
脑血栓、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基底节区。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简介
多发性
脑梗死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除常见的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痴呆。医生们就将这种痴呆称为多
梗塞性痴呆(即动脉硬化性痴呆)。多发性脑梗死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高血压以及
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本病的病灶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双侧梗塞较单侧容易发生痴呆。所以,应该积极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发病特点
多发于50~65岁男性;有高血压、
脑动脉硬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史,常以脑卒中发作开始,呈台阶式进展。
病因
脑血管性病变是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MID)的基础,MID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和动脉硬化斑块不断脱落,引起反复多发性
脑梗死,继而导致MID。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年龄、文化程度低、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卒中病灶部位及大小、卒中合并失语等。
临床表现
1、MID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有多次
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病史
脑梗死局灶性定位体征如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
锥体束征假性延髓麻痹感觉过度和尿便失禁等。
2、MID可急性起病,阶段性进展,智能损害往往呈斑片状缺损,精神活动障碍与血管病变损及脑组织的部位和体积有直接关系
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近
记忆力和
计算力减退表情淡漠、
焦虑、少语抑郁或欣快不能胜任以往熟悉的工作和进行正常的交往,外出迷路不认家门,穿错衣裤最终生活不能自理。
3、与AD相比
血管性痴呆(VaD)在时间及地点定向短篇故事即刻和延迟回忆命名和复述等方面损害较轻,执行功能如自我整理计划精细运动的协同作业等损害较重。不同的血管性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并发症
患者常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抑郁症、精神行为异常。另外应注意继发的
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及
褥疮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反复发生的脑卒中事件、伴发的神经定位体征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确诊有赖于
病理检查MID的
临床诊断标准:
1、痴呆伴随脑血管事件突然或缓慢发生,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等情绪改变。
2、病情呈阶段式进展伴失语
偏瘫、感觉障碍
偏盲及锥体束征等
皮质及皮质下功能障碍体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呈零星分布,每次卒中后症状加重。
鉴别诊断
1、Binswanger病或称皮质下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theroscleroticencephalopathy)是大脑前部皮质下白质缺血损害导致慢性进展性认知能力低下、步态不稳和尿便失禁等颇似
正常颅压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无
皮质损害导致的
失用症或
失认症。
2、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是罕见的多系统
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病变为双侧半球
脑白质不对称多发性脱髓鞘病灶镜下脑
组织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胶质增生,可有包涵体影像学改变与MID相似,但皮质不受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通常可以鉴别。
3、AD伴脑卒中AD的认知障碍呈缓慢进展,可有
高血压、
糖尿病等卒中危险因素影像学显示
脑梗死和脑萎缩皮质萎缩明显。
4、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CADASIL)多见于35~45岁,常有家族史表现为反复发生的TIA、皮质下缺血性梗死及
腔隙性梗死,可有偏头痛痴呆假性延髓麻痹、
抑郁和尿便失禁等,无高血压病史MRI可见皮质下或脑桥梗死灶,脑或皮肤活检可见特征性血管壁变厚血管平滑肌中层细胞嗜锇颗粒沉积。
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和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E多态性及Tau蛋白定量
β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
其它辅助检查
1、主要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评定及神经心理测验完成常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和Blessed行为量表(BBBS)等Hachinski缺血积分(HIS)量表可与变性病痴呆鉴别。
2、神经影像学检查
(1)CT扫描:可显示脑皮质和脑白质内多发的大小不等低密度梗死灶,侧脑室体旁晕状低密度区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eosis)和脑萎缩等。
(2)MRI检查:可见双侧基底核脑皮质及白质内多发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陈旧病灶界限清、信号较低无明显占位效应新鲜病灶界限不清信号强度不明显,早期T1WI改变可不明显T2WI可显示病灶;病灶周围脑组织局限性脑萎缩或全脑萎缩。
(1)EEG检查:正常老年人EEG主要表现为
α节律减慢α节律从青壮年10~11Hz减慢为老年期9.5Hz,颞区出现3~8Hz慢波;双侧额区和中央区出现弥漫性θ或δ活动,特别在困倦状态下显著提示脑老化;在多发性
脑梗死病灶导致EEG改变的基础上α节律进一步减慢至8~9Hz以下双侧额区、颞区和中央区出现弥漫性θ波,伴局灶性阵发高波幅δ节律。
(2)
诱发电位:MEP和SEP均出现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
大面积脑梗死的
阳性率80%~90%或以上,小灶性梗死阳性率30%~50%;约40%的枕叶梗死导致
皮质盲患者VEP可显示异常波形和潜伏期时限延长,视觉恢复后VEP波形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BAEP的异常
检出率为20%~70%,表现为Ⅰ~Ⅴ峰间潜伏期(IPL)延迟,脑干梗死患者双侧BAEP异常,Ⅳ~Ⅴ波形消失,绝对
潜伏期(PL)延长。
治疗
原则
脑梗死的持续治疗包括:脑梗死长效药物的科学服用、脑梗死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控制、生活中清淡饮食调节、针对症状的功能性康复训练等等,都需要持续进行,才能够防止复发进展,逐步改善症状,日益康复起来。
治疗多发性
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多发性脑梗死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除常见的瘫痪、感觉与言语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痴呆。医生们就将这种痴呆称为多梗塞性痴呆(即动脉硬化性痴呆)。本病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是主要的病因。本病的病灶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双侧梗塞较单侧容易发生
痴呆。所以,应该积极预防
脑梗死的复发。
急性期治疗
1、治疗高血压使血压维持适当水平,可阻止和延缓痴呆的发生有学者发现VD
伴高血压患者,
收缩压控制在135~150mmHg可改善认知功能低于此水平症状恶化。
2、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提高氧利用度
(1)二氢麦角碱类:消除
血管痉挛和增加血流量,改善神经元功能常用双麦角碱0.5~1mg口服,3次/d,以及尼麦角林(
麦角溴烟酯)。
(2)钙离子拮抗药:增加脑血流、防止
钙超载及自由基损伤,
二氢吡啶类如尼莫地平治疗
白质疏松症病人伴认知障碍1年后病情平稳或改善,二苯烷胺类如氟桂利嗪。
(3)烟酸:可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记忆。
(4)中药:选用有活血化淤改善血液黏滞度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抗血小板聚集:常用
阿司匹林75~150mg/d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血小板膜改善脑循环,防止
血栓形成;
噻氯匹定(抵克力得)250mg/d口服作用于细胞膜,直接影响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抑制血小板间
冻干人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桥形成。
4、脑代谢剂:促进脑细胞对氨基酸磷脂及葡萄糖的利用增强病人的反应性和兴奋性增强
记忆力。
(1)吡咯烷酮:常用
吡拉西坦(脑复康)及
茴拉西坦,可增加脑内
三磷腺苷(ATP)形成和转运,增加葡萄糖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促进
大脑半球信息传递。
(2)
甲氯芬酯:可起中枢激素作用,增加葡萄糖利用兴奋
中枢神经系统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3)甲磺酸双氢
麦角毒碱(
双氢麦角碱):增强突触前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刺激
突触后受体,改善神经功能及脑细胞能量平衡。
(4)阿咪三嗪:如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增加
动脉血氧分压和
血氧饱和度增加供氧、改善微循环和脑代谢。
(5)其他如
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
胞磷胆碱(
胞二磷胆碱)三磷腺苷(ATP)
辅酶A等。
5、脑保护药
6、对症治疗
(1)患者有抑郁症可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20mg1次/d,选择性
5-羟色胺与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万拉法新25mg,2~3次/d。
(2)
焦虑症可用安定5mg3次/d,
症状明显可用
抗焦虑药丁螺环酮30mg/d。
(3)失眠患者白天应处于明亮的光线下为恢复正常觉醒周期提供良好环境可用佐匹克隆等。
后遗症康复治疗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
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误用综合征是在康复治疗中因治疗方法不恰当引起医源性的继发性损害,是使患者偏瘫肢体活动不协调,不能实现有效活动功能的一组症状。在我国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误用综合征很常见。存在该综合征的患者,偏瘫肢体屈、伸肌群肌力发展不平衡,常出现肌肉痉挛,不能进行随意活动,降低了患者日常活动的能力。这是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一大障碍,必须重视对误用综合征的预防。
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
脑梗塞的高复发率。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
脑腔梗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常用治疗脑梗塞的有效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梗死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
偏瘫、
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有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6-12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
肌肉萎缩及
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面对现实,调整情绪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话用在脑血管病人身上更贴切。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绪,积极进行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使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对
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
(1)语言不利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2)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
(3)口角歪斜 临床上常见病侧
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饮食原则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缺钙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每天摄入1克以上的钙,可使血压降低;镁与钙的作用相似,应多吃粗粮、坚果、海藻等富含镁的食物;多吃蔬菜、香蕉、薯类和纤维素多的食物;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皮、蹄和荤菜;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少糖膳食,应把食盐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
预防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以清淡为主、定时定量。同时,还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以降低卒中风险。加强对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视,尤其是那些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但还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