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坏死
病症名称
局部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停止后,其功能完全丧失。细胞可出现核浓缩、核碎裂及核溶解等变化。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可因致病因素较强而直接导致,但大多数由可逆性损伤发展而来,其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
原因
凡是能引起损伤的因子(缺氧、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生物因子和免疫反应等),只要其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或持续一定时间,使受损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完全停止即可引起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坏死组织细胞的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坏死的形态变化可以是由损伤细胞内的水解酶的降解作用引起,也可以由游走来的白细胞释放的水解酶的作用引起。
检查
临床上把确实失去生活能力的组织称为失活组织。一般失活组织外观无光泽,比较混浊(无光泽)。失去正常组织的弹性(无弹性)。因无正常的血液供给而温度较低,摸不到血管搏动,在清创术中切除失活组织时,没有新鲜血自血管流出(无血供)。失活组织失去正常感觉(皮肤痛、触痛)及运动功能(肠管蠕动)等(无感觉及运动功能)。
鉴别诊断
组织坏死症状需要做如下鉴别。
(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梗死。坏死灶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光镜下可见组织结构的轮廓。
(2)液化性坏死:有些组织坏死后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坏死囊,主要发生在含蛋白少脂质多(如脑)或产生蛋白酶多(如胰腺)的组织。发生在脑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又称为脑软化。
(3)纤维素样坏死:是发生在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光镜下,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蛋白,有时纤维蛋白染色呈阳性。常见于急性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过敏反应性疾病。
(4)坏疽: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缓解方法
首先等待坏死组织脱落,新肉生长。此外,局部保持清洁干燥。
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下列因素有关:
(1)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例如心、脑组织的坏死后果严重;
(2)坏死细胞的数量,如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可致机体死亡;
(3)坏死细胞周围同类细胞的再生情况,如肝、皮肤等易于再生的细胞,坏死组织的结构功能容易恢复;
(4)坏死器官的储备代偿能力,如肾、肺等成对器官,储备代谢能力较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20:48
目录
概述
原因
检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