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话是指在博白县内及周边附近
地区使用的
汉语方言,
博白话即博白本土粤语方言,也称博白白话,本地旧称本地佬话。
含义
博白话是指在
博白县内及周边附近地区使用的
汉语方言,博白话即博白本土粤语方言,也称博白白话,以下是博白
方言的分布情况:
(1)博白话属
粤语勾漏片,有24个
声母、55个
韵母和10个
声调。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博白镇(含城厢、绿珠、柯木)、径口镇(含三育)、
浪平镇、
双凤镇,西部
水鸣镇(含大利)、
永安镇、顿谷镇、
那林镇、江宁镇,中部亚山镇、三滩镇、黄凌镇。
(2)涯话也称新民话主要分布在南部东平镇(部分)、沙河镇(部分)、龙潭镇(部分)、大坝镇、双旺镇、松旺镇、菱角镇,东部凤山镇、
新田镇、大垌镇、沙陂镇、那卜镇、英桥镇、
文地镇、宁潭镇,共15个乡镇。
历史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
博白县志·礼俗篇》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博白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洲话自闽省来。”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出版的《
陆川县志》记载:“县北语音近广东高州,谓之地老话,县南语音近广东翁源,谓之新民话”。
1960年8月编辑的《广西汉语方言概要》,将博白话划属于粤方言——桂南系
次方言。
2004年编纂出版的《广西大百科全科·文化篇》将“博白话”列属为“邕浔片
粤语”;不过更多的观点是将其归入
汉藏语系-
汉语群-
粤语支-勾漏片。
博白籍的
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
王力,母语为“博白话(地佬话)”,其在巴黎留学的博士论文《
博白方音实验录》,研究的对象就是博白话。
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就县志方音条来信曾云:“据我所知,现在博白没有漳州话。清道光时代博白是否有漳州话,不得而知。博邑土音者有三,似乎可信。但它说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不可靠。我认为,新民话应该就是
客家话,多自
福建汀州来,或者从
广东嘉应州来。”
现诸多书籍或媒体错误的认为新民话在“元明间多自江浙来”,其实是错误的,历史清朝道光十二年《博白县志》曾记载,“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一字之差,而不加以修正,往往误导广大读者。
秦汉以来,中原
汉人逐步南迁至博白。汉人进入博白后,一方面由于山川阻隔,与中原
汉语越来越疏远,逐步脱离北方汉语发展的轨道,但保留了大量
古汉语的成分。另一方面,南移入博白的汉人,或聚群而居,或分散杂处,跟当地土著言语不通,风俗不同,但日久天长,互相往来,引起语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最后通过民族融合、互相吸收,既继承和发展了
古汉语,又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本
方言——博白话(地佬话)。
而由于历史原因钦州浦北县官垌、历山等少数乡镇其解放前为博白管辖,所以附近所操方言和博白县北部均为一样。
“地佬”一词仅在
博白县、
陆川县等地存在,是当地新迁来的
客家人对先入居民的称呼,“佬”在当地
客家话中为“人”的意思,而博白本土的方言博白话则被新迁来的人称为“
地佬话”,即为本地人讲的话。同样,相对而言,
客家话在当地则被称呼为“新民话”,意为新迁来的人民讲的话。
分布
博白县方面,博白话分布地域:博白镇(含绿珠、城厢、柯木)、
浪平镇、径口镇、
水鸣镇、那林镇、
永安镇、
双凤镇、江宁镇、三滩镇、亚山镇、顿谷镇、旺茂镇、
陆川县方面,博白话分布地域:平乐镇、马坡镇、
沙坡镇、米场镇、陆城镇、沙湖镇等。
浦北县方面,博白话的分布地域:
六硍镇、
官垌镇、平睦镇、小江镇、福旺镇等。
福绵区方面,博白话分布地域:沙田镇、樟木镇、成均镇等。
包括
博白、
陆川、浦北、福绵等地在内,博白话的使用人口约为130万。
特点
语音
声调数最多的汉语方言
中古汉语有
平上去入四个
声调,而
入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博白话不仅保留了
古汉语中的
阴平、
阳平、阴上、阴去、阳去,而且还保留了
入声的古老形式。在
入声中又分为上阴入、下阴入,上阳入、下阳入,声调数目高达10个。
广西语文学会会长、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
秦似(原名
王缉和)在美国《
美洲华侨日报》发表《回乡散记》说:“谈到乡音,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
白话,……属于
粤语的分支。这种土
白话保存了《广韵》(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韵书)的
声调系统,至今仍有10个调数。在中国,大概是
声调最多的
汉语方言。这一点与我的父亲(
王力)成为
汉语音韵学专家不无关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唐作藩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杰出的开拓者》一文说:“
王力早年留学法国专攻
实验语音学,1931年完成的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用科学的方法描述了
博白方言的语音系统,发现博白方音有十个
调类(这是所了解的汉语方言调类最多的一种),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中国语言研究院给
王力颁发了特别奖金,使该书能以法文在法国出版,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中古音韵的活化石
博白话有
声母24个,
韵母46个,
声调10个,保留了《广韵》的语音系统。《广韵》是一税研究中国中古语言的书,书中将所收的26194字分四声206韵。而真正有把这206韵区别得比较清楚的,只有博白话和闽南话,可以称得上是中古音韵的活化石。跟现代普通话比较,博白话的
韵母数要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声调数要多出一倍以上,故普通话与博白话根本无法通话。与广州话相比,博白话比广州话更接近古音。
中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中的牙
喉音(见、溪、群、疑、影、匣)在前高元音前面,现代普通话及某些
方言已转化为
舌面音,而博白话却依然保留了
舌根音的读法。如奇、技、寄等字。古见系母字基本读
舌根音和喉擦音,但在臻、宕摄武器三等字,通摄三等晓匣母字有颚化现象,此与
玉林话相同。
博白话的疑
母字全部保留了古读法,甚至“范”、“法”还保留有-m、-p收尾的读法。又和“吾”在古代的
声母都是“疑”母,韵部亦相同,都属上古的“鱼”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策》有句话:“鱼欲用所善”。这里的“鱼”何义?根据
古音通假的原则考释,此“鱼”可通假为“吾”。
博白话系统保留了中古
汉语韵母中带
塞音韵尾的入声韵。从
中古汉语到现代普通话,
韵尾变化最突出的是收[-p]、[-t]、[-k]尾一类入声韵消失了。而博白话则保存得比较完整。如“十、一、六”三个数字,是个
入声字,正好反映了古音的三种不同
韵尾。十收[-p]、一收[-t]、六收[-k]。又如:“法”字在中古是收[-p]的,据语言普查,今天除博白话还保留着收[-p]的古读法外,其余粤
方言的各县都已变成[-k]了。古
全浊塞擦音清化后,基本上
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知、照”系声母的字,博白话用“ts’、 ts、s这套舌叶音与广州话近似。”“产”原是“生”字母,桂南许多县也同广州一样读ts’母了,可是博白还读s字,保留了古读法。
博白话保持了中古汉双辱鼻音
韵尾。
中古汉语有三种鼻音
韵尾韵[-m]、[-n]、[-η],现代普通话和吴、湘、赣等
方言韵都已丧失,合并到[-n]韵中,而地老话还保存着[-m]韵自成体系。如“凡”韵之“凡”、“范”、“犯”字,博白话很好地保留了[-m]收尾,而桂南其它各县都已读入[-n]尾了。博白的n能自成
音节,所管的字大约有:“吾、梧、五、午、伍、误、悟、唔”等。否定副词“唔”字用处较少,一般仅用在“唔该”、“唔曾”、“唔充”等
方言词中。
博白话
声母系统比广州话多的两个声母为边擦音d和舌面鼻音n。边擦音d来源于古“心”
母字,是比较特殊的
声母,在汉语其它
方言中很少见。其例字读法有:心、新、所、些、四、雪、线、速等。舌面鼻音n来源于古“日”
母字,其例字如:“儿、二、耳、日、惹、染、人、认、弱、肉、牛”等。
以
鼻音收尾的叫做
阳声韵。如“音、英、因”三个字的发音,在古代分别收[-m]尾,[-η]尾,[-n]尾,而现代普通话和许多
方言已经“音”、“因”不辩,有的方言甚至于“音,因,英”三个字音不分了。而博白话对古代这三种鼻音保存得最完整,对其音能清晰分辨。
此外,博白话还有一些语音现象和特点在
汉语方言里也是比较特殊的。
如:博白话没有撮口呼。它把
汉语撮口呼的字音读成齐齿呼。凡是广州话的y或y为首的
韵母,博白话都变作i,如“猪、知”都读titsi’。北京读y的韵的,博白话读入ui韵,所以“虑、泪”同音,都读lui。这些特点也与
玉林话不同。
博白话的ai韵所管的字如“体、米”等,在其它桂南各县则读ei。而其它县读ai韵的字,博白却读эi韵。
古
全浊声今读
塞音、
塞擦音时,就桂南农村地区说,不论
平声仄声,都读不送气
声母。但县城的情况不一样。下面举古
平声“皮、蒲、团、庭、渠、求、厨、虫”;古
上声“被、簿、艇、巨、舅、柱、重”;古去声“避、步、段、定,县、旧,住、仲”;古
入声“夺、伞、轴、蝶”等28个古
全浊声母字为例。从现代语音学看来,“
全浊”是指不送气的
带音的
塞音,
塞擦音和擦音,如、[α]、[g]、[dz]、[dz]、[dэ]、[z]。
玉林,岑溪,苍梧夏郢、昭平、蒙山五处基本上读不送气
声母。而博白除“被、簿、夺”三字外,古平上入其它字都读送气
声母,但古去声“八”字也读不送声母。而博白除“被、簿、夺”三字外,古平上入其它字都读送气
声母,但古去声“八”字也读不送气声母。
Ei是博白特有的韵,博白话读ei韵的字,在其它县读i,如“比、资、此、丝”等字的韵母不读i,而读ei。
εu在博白则作为很重要的韵出现,所管的字很多。在博白话中全部“豪”韵字读入εu韵。
博白县城柑子园话没有Dm韵,在南宁读en的字,如“针、心、林”等,已全部读入en韵,所以“三、心”同音。但离
博白县城外一里多路的
王力故里岐山坡,am与em就能区别,岐山坡话把三读dan,心读den。
博白城内博白话“十、集、立”等与“答、甲、腊”等同韵,但离城一里多的岐山却能把这两个韵状分开,前者是ep,后者是ap。
词汇
1、博白话中的古词
博白话除了系统保留古音外,还保留了大量的古词。如:睇(看)、企(站)、食(吃)、饮(喝)、落(下)、行(走)、髀(腿)、面(脸)、衫(衣服)、屐(木鞋)、(深烂稀泥)斟(
叙谈)、搦(握拿)、捋(音劣、顺摸)、(给)等。
此外,博白话还保留了许多
方言字,今用国际音标注录如下:
山(k han,盖)、口浪(loη涮)、项(hoη,小母鸡)、林(lam,倒塌)、戆(ηoη,傻)、孭(me,背小孩)、虾(há,欺负)、乳手(nin,乳房、奶)、扌灭(nit、掐)、罨(ηam,捂)、喘(ηa:m,合适)、蹲(la:n,爬)、踊(na:m,跨)、
(ηan,瘦小)。口伪(ηai,求)、
(ηat,压缩)、
(ηap,胡言)、涩(kips)、呃(ηa:k,骗)、踎(man,蹲)、扌蛮(ma:n,扳、扶)、掹(maη,拉)、乜(mat,什么)、擦(na,疤)、嬲(nau,生气)、火农(nuη,焦)、褛(lau,大衣)、扌罗(lo,取)、靓(leη,漂亮)、赖(lai,舔)、佢(ky,他)、嘢(sε,东西)等。
3、由于忌讳的特殊词汇
伞与散音,一般的心理都是“尚聚”而“厌散”,于是把“伞”改为“遮”,故称“雨伞”为“
雨遮”。舌与蚀同音,做生意为图利,人们希望赚钱而不愿蚀本,故把“舌头”称为“
利钱”把“猪舌头”叫做“猪脷”,“牛舌头”叫做“牛脷”,“脷”与“利”同音,寓“得利”之意,这就把被认为不吉利的词语改为吉利的称呼。又如农业生产希望风调雨顺,土地湿润,忌干旱,而猪肝的“肝”字与“干”同音,故把猪肝称为“猪湿”,同理,忌说“牛肝”、“鸡肝”、“鸭肝”、“鹅肝”,而改称为“牛湿”、“鸡湿”、“鸭湿”、“鹅湿”。此外,还将担杆(扁担)称为“担挑”。又如“通书”(日历),由于“书”与“输”同音,人们做生意怕蚀本,赌钱怕输光(通输),故把“通书”称作“旺历”(黄历)。
博白话由于历代口耳相传,无须借助文字记录,因而还出现了大量有音无字的
方言词。
此外,说小孩长得肥胖,读“囊”阴平声;蚊虫叮咬所起的疙瘩,读“难”的阴
去声;用清水摇涮过,读“浪”的阴
上声;串连在一起,读“能”的阴去声;叫喊人,读“撬”的阴平声等等,不胜枚举。要把它们如实地写到纸面上来,确实难以找到音义合适的汉字。还有一些字,尽管能用汉字写出其音,但所表达的远非其意。如把“粘稠”叫“杰”(杰纳粥);把盖上称“级”(经私章级镬盖);把东西盛进容器叫做“笔”(笔煮饭,笔垃圾),凡此种种,都不能套用汉字固有含义来解释。
这话写不出来的土音词语,用语言底层理论来解释,其原来就是古越词语的一部份。是在
古越族被同化而放弃自己原有语言之后仍然保留下来的,经过千百年的变化与淘汰,其中的一部份保存至今。由于这些词与
汉语其他方言不同,从而成为博白话的
方言词。
更有学者说,这些写不出来的博白话词语,实际上是从
壮语里吸过来的。博白话本来就是
古汉语与古越词长期交融的结果。在这个交融过程中,
壮语吸收了
汉语里面不少有用的东西,汉语言也从壮语(古越语的后身)吸收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因素,不管交融程度怎样高,
方言到底不同,当然难以找到相应的(音义都一样)汉字来表达它。这情况,恰好造成了博白话说得出而写不出的奇妙色彩和独特神韵。
此外,
吴侬软语与博白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博白话说“帮衬”(相互帮助);“
交关”(很,非常,很厉害);“
松人”(放松而逃);“打赤肋”(光膀子,赤裸上身);“口岩 口岩”(刚才,刚好);“批”(削去),“烺”(读浪,不经烘晒,而把湿东西张挂风干);“训”(眼训,睡觉),“
科头”(把头巾解开)等等,
吴语也有这么样的说法。
但是,要说博白话与古越语“融合”,也有人持反对意见。1985年3月19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王力教授便给笔者来信说:“越语融合论是不对的,决不要这样提。所谓博白越族形成了博白话,是荒唐的。博白并没有越族。”
5、博白话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
博白话与普通话的差异,除了语音之外,其次就是词汇的差异。
⑴博白话与普通话不同的名词有:细蚊儿(小孩)、大只人(大人)、
老豆(对外称自己的父亲)、细姑(小妹)、亚公、亚爷(爷爷)、亚咩(奶奶)公多(外公)、姥爹(外婆)醋蚕(蚯蚓)、鸽儿归(小青蛙)、
马骝(猴子)、矮瓜(茄子)、金瓜、枕瓜(南瓜)、番薯(红茹)、山薯(淮山)、镬(锅)、单车(自行车)、枧(肥皂)、枱(桌子)、雪条(冰棍)、
热头(太阳)、月光(月亮)、篷鼻(
雨盖)、
潲水(泔水)、籺(糕)、屎郁(屁股)等。此外“果子”不叫果,而叫子。如棯子、桃子、李子、柑子、橙子、柚子、蕉子、荔枝子、龙眼子、黄皮子、菠萝子、芒果子、沙梨子等等。
⑵不同的形容词有:邋遢(肮脏)、靓(漂亮)、挟削(不大方、小气)、古肃(不礼貌)、恶手(奇怪)、雷凿(不礼貌)等。
⑶不同的动词有:扌罗(取,拉)、搦(拿)、扌蛮(扶)等。
⑷博白话构词次序与普通话相反的有:
人客(客人)、鸡公(公鸡)、母鸡婆(
母鸡)、鸡项(小母鸡)、牛牯(公牛)、牛母(母牛)、狗牯(公狗)、狗母渣(母狗)、鸭牯(公鸭)、鸭母狗(母鸭)、鹅牯(公鹅)、鹅母(母鹅)、
羊牯(公羊)、羊母(母羊)、马牯(公马)、
马母(母马)、兔公(公兔)、兔母(母兔)、
闹热(热闹)等。
⑸
人称代词:伝、佤(我),佢、己(他)。复数则加“人”字,如伝人,你人,佢人。
疑问代词:勿人、是人(谁);作莫,作乜西(做什么);去先年、去先溪、去先旁、去噜年、去噜溪、去噜囡、去噜旁(去哪里?)先董、赏子(怎样)、先样董(怎么样?)。
⑹
指示代词:个(这),如:个只(这个)、个噜、个溪、个朴(这里),个笪(这处,这一带),个咛(这些),嗰子(这样),个样子(这么样),啊(那),啊只(那个),呀溪、呀噜、呀朴(那里)、噜溪(哪里)路子(哪样)、啊样子(那么样)。
⑺副词,否定副词有:冇(没)、未(未曾)、勿(请勿)、唔(有)。唔曾(还没)、唔咳(对不起)、唔充 望充(难道)。
⑻程度副词:“好”。如:“先仲讲得好好地”。前面一个好字为程度副词。仲(还)、亦(也)。
⑼后置副词:“先”。如“你先走”,博白话说:“你行先”。副词“先”放在动词之后,普通话则无后置副词。又如:“彩”,例名“我冇单识听
桂林话,我重识讲彩。”这里面的“彩”为后置副词,加重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⑽介词:着(被),如“个只碗着佢跌烂了啰”。在(从),如:“你在噜年来”(你从哪里来?)。
⑾连词:同,共(和)。如例名:“我同你都是广西人。”“佢共你都是够一担咯啰。”
⑿助词:咛(的),如例句:“我咛东西冇见了。”娘(些):例名:“你咛病好娘唔曾”(你的病好些没有?)喁(啦),例句:“冇早了喁”。耶,例名:“你重记得我彩耶?!”冇:“你识佢冇?”
6、常用词列表
语法
1、动词的体
(1)博白话表示动词进行体用:“住”、“紧”等字。例句:“佢正吃住饭”,“佢正打紧球”。
(2)表示完成体。用“齐”、“了”。例句:“我作齐作业了啰。”
2、博白话的句法有
双宾语句:如例句“分本书我”,“分两文纸我”(给两块钱我)。普通话中指人的宾语一般都紧跟着动词,而指的宾语在指人的宾语后,博白话中指人的宾语可以放在被指物的宾语后面。
3、
比较句:个只大过呀只(这个比那个大),“佢年纪大过我”(他年纪比我大),上面例句表明博白话表示比较的格式与普通话不同。博白话把被比较的词摆在两头,而中间嵌以“大过”,“小过”等,用“形容词+过”的格式。
4、普通话可用
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如“非去不可”。博白话表示这种较强调的意思时,一般用肯定句式。如:“我硬要去”,“几大我都要去!”又如普通话:“我不去不行”,博白话则说“我冇去冇得。”
5、普通话说:“力气不够”,用的是主谓式,而博白话则相反,可说:“冇够力”,词序与普通话完全相反。
6、普通话说:“不太正确”,付词“太”在
中心词前,而博白话却用“几多”放在中心词中。普通话的“太”作修饰用,而博白话的“几多”则是用补充的格式。如普通话:“你说的普通话不太正确。”博白话:“你讲咯普通话冇正几多。”
7、博白话还一些特别的重叠动词或形容词。如讨厌别人说话叨唠,就用:岩岩沉沉,啰啰嗦嗦,凸凸凹凹,沉沉赘赘,吱吱喳喳,翻翻复复等。开玩笑状谓:依依休休。调皮捣蛋状曰:勒勒骨骨。老实认真状谓:至至诚诚。普通话中有叠字现象,如“好好学习”,“慢慢商量”等,叠字使用时,如果本字(第一个字)原来是念
上声或
去声,那么第三个字就变调为
阴平了。普通话叠字使用时只叠用两个,还没有见过有叠用三个的,然而博白话就有叠用三个的现象。例如:一妇人上街买水果,与水果贩的对话。妇人:“望见你咛骨子青青青,得知甜嘛?”水果贩子:“你有见佢青青青,吃起身就知甜甜甜个咯。”“青青青”是指水果还没有熟透,“甜甜甜”即是指水果熟透了。吃起来口感非常好。
现状
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博白话的应用有逐步减少的趋势。若不采取措施唤醒当地人的母语意识,博白话将成为一种濒危
汉语方言。
评价
博白籍的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
母语为“博白话(地佬话)”,其在巴黎留学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研究的对象就是博白话。博白
话也因此在语言学界中名扬天下。
博白籍的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西大学教授
秦似(王力的儿子)说:“谈到乡音,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话,跟
玉林、
北流、
容县、陆川的土
白话差不多,属于粤系
方言一支。这种土
白话保存了《宋代广韵》(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韵书)的
声调系统,至今仍有十个
调数。”
新民话篇
“新民”是当地对新迁来的
客家居民的称呼,“新民话”即为“新民”讲的话。博白新民话以文地镇为标准音。
唐宋“普通话”
新民话源出商周
官话,在唐末宋初从中原
汉语分出,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先秦词语、音韵,这能从
客家人用新民话诵读先秦经典、唐宋诗词中表现出来,普通话不能押韵的、以梅州市区(含
梅江区、
梅县区)梅城口音的
梅州客家话都可以押韵。甚至有学者为此指出
新民话是唐宋标准“普通话”。
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认为:“就种族遗传说,
客家民系是一种经过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强化血统”,《
梅州市梅县区乡土历史读本》载:“客人是中华民族最有力的一派”。柏杨《中国人史纲》说:“四世纪大分裂时代,中华民族从中原南迁,定居在五岭山脉周围,因为是侨居身份所以称为‘
客家人’,他们的后裔仍操着三世纪中原的古中国言语,可能是中华民族中血统最纯的一支。”马英九受台湾某
客语电视台专访时也特别强调:“没有
客家话,就没有客家文化!”可见,从顾炎武、黄遵宪、章太炎、林海岩、
罗香林、柏杨到
易中天这些“大家”,以至台湾“总统”马英九,都有客家血统语言说,这不难看出客家为何历经千年仍然恪守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族训、“天下客家是一家”的祖意。
五次南迁说
综合有关资料考证,迫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而引发的战乱(即五胡乱华)、中原人口急剧膨胀而使耕地骤减等因素,客家先民自东晋开始南迁,当前学术界公认的是大规模迁徙“五次论”。第一次在东晋
永嘉之乱至隋唐,多自河南迁江西。第二次在唐末宋初,
黄巢起义迫使河南、安徽以及进入江西的
汉人继续南迁到
闽西及
赣南,进入宋代而形成
客家民系。第三次是宋室濒亡之时,南移
汉人到达粤东、
粤北一带。第四次是在清康熙至乾嘉之际,清廷推行“
湖广填四川”的人口政策,又因
郑成功反清复明和南明政权的影响,部分
客家人进四川、过台湾、入湖南、到广西。第五次则在乾嘉之后,由于满清镇压南方
汉民的颠覆活动,分布在粤东北、粤中一带的
客家人从而迁至
粤西、海南一带。及至近代,部分
客家人而迁往海外,主要分布在欧美、东南亚一带。
入迁广西
现在的
新民话,主要在客家迁徙后期形成。
新民话相对当地话(如
地佬话)而言,即“先入为主,后来为客”之意。从当地大量族谱记载可知,三地
新民话人祖先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和江西。但是,入桂时间不是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所估计的是清初,而是在明代或稍早一点。如:
合浦《张金公六罗开基宗支谱》有载:“……挥公开宗立姓为张姓一世祖,繁衍生息,后裔遍布中华及海外各地。我宗支一百三十三世祖,仁良公,字天柱,号法受,祖妣黄氏,生有三子(长子张金)……(初)住福州省
汀州府上杭县猪市街瓦子巷,明朝成化三年(公历1467年)……由闽迁粤……初到
粤西暂住……明朝成化7年(公历1471年)迁居广东省
廉州府石康县六
罗村(今广西
浦北县张黄镇六罗村委)。”
博白
朱姓始祖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
安远县迁来。另一脉
朱姓自福建黄石经广东高州、
化州于明末清初迁入博白。
彭姓据《彭氏源流》及祠堂碑记所载,由江西吉安卢陵而入粤到
潮州卜居莆田县来任石城县尹,于天历元年戊辰(公元1328年),迁治新和驿(即今廉江县址),公致仕后即奠基县之旧治黄村(即今之上县村),距今已669年矣!昱祖配姜李二人,诞凯珊、梅珊、柏珊三子,一本三枝,根深叶茂,长凯留旧籍,梅迁吴川,柏迁博白那亭(即今
文地镇 新民话的特点
古之正音
其实早在明清已有学者关注客家话(
新民话),并对此做过研究,比如一代宗师章太炎(炳麟)。顾炎武曾说客家话是“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矣。”林海岩在其《客说》里提出“客音为先民之逸韵”,黄遵宪《梅州诗传序》有云:“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章太炎在《客
方言·序》中解释:“广东称
客籍者,以
嘉应诸县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章太炎为此对客家语言系统产生兴趣,而
作过一番研究工作,撰述《岭外三州语》附在《新
方言》后,选取了六十三条客话词语,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方言的词源与客话所本,自志汉民族一派语言,早已如此。例如《说文》:“桄,充也”古旷切。《乐记》:“号以立横,横以立武。”《注》:“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释文》:“横,古旷切。”桄、横同字。三州谓廓大充满为桄,转入庚部。按“桄、横同字”,但今客话
音读不同;从
反切来看,古音是应读“桄”为guang,IPA(
国际音标)[kuaŋ](注:今
客语一般读guong,IPA[kuɔŋ]),但今
新民话读“横”为vang(IPA[vaŋ]),失去中古的
牙音(
舌根音)。有部分地区客家话说袋子里装东西装得满满的为“桄桄鼓鼓”guang guang gu gu(IPA[kuaŋ kuaŋ ku ku])。经过章太炎这番比较试验,从而证明
新民话(即客家话)保存了大量上古、中古语音。
语音特征
虽然各地
新民话口音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
新民话存在共性,这些共同的语音特点也是一般客家话拥有的。这些也是判别
新民话在语言学上归属于
客语的依据。
(1)语音上:多
送气音,古全浊
声母,不论
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pʰ-],“地、大、弟”读作[tʰ-],“在、字、坐”读作[ tsʰ-],“旧、舅”读为[ kʰ-]。古非敷、奉
声母部分字今读作[f-],而部分字
新民话读重唇音,如“斧、分”念[p-](这里,“分”作“给”解,一般大家写作“奔”),“孵,讣”读[pʰ-],“扶、肥”也念[pʰ-]。古晓匣母合口字,新民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是晓组
声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
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
喉音[k-][kʰ-][h-]的读法;大部分地区没有撮口呼
韵母[y](即普通话鱼的韵母ü),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i];古鼻音韵尾和
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2)
声调上,广西境内自称
新民话的
客语基本都是是6个声调,暂无其他声调数的例子。
(3)词汇语法上,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
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食(吃)、索(绳子)、面(脸)”。还有一些具有本
方言眼水指示代词和
声调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等等。
常用词汇
新民话的词汇和语法比较丰富和稳定。如“吹牛”读“车大炮”,“下雨”读“落水”,“妹妹”读“
老妹”,“太阳”读“
热头”,“我们”读“涯人”,“什么”读“乜介”,“猴子”读“
马骝”,“吃饭”读“食兜”,“猪舌头”读“猪利前”,“下面”读“下低”等等。有的词有音无字,但可以借助
粤语词汇,口语通用。在构词中,形容词重叠多为“AABB”句式,如“花绿”说为“花花绿绿”。同时,常在前面加“老”或“阿”字作词头,如“老婆”、“
老妹”、“
阿叔”、“阿公”等,以示亲切。在词尾表示多时数常加“兜”字,如“某知几多兜”。在
语序中,同
廉州话一样,常把修饰性词放在被修饰词之后,如“我先走”读“涯行先”、“多穿一件衣服”读“着多件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