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浊声母
中古汉语术语
全浊声母是指中古汉语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响音声母称次浊声母或者清浊声母。
定义
在韵图里,全浊声母包括并母、奉母、定母澄母、从母、邪母、床母、禅母、群母和匣母,参见宋人三十六字母。
更早的《切韵》时代,奉母尚未分化,床母、禅母还可进一步分为崇母/常母和俟母/船母。
韵图》全浊声母的拟音为并母/b/、奉母/v/、定母/d/、澄母/ɖ/、从母/dz/、邪母/z/、床母/dʐ/、禅母/ʒ/、群母/ɡ/和匣母/ɣ/
浊音清化
到了后来的年代,多数中国方言全浊声母变成了相对的清声母。全浊声母的清化有以下三种主要的模式:
平声演变为送气清音,仄声演变为不送气清音,即“平送仄收”模式。(大部分官话粤语。另外粤语是平上送气,去入不送)
② 全部或大部分变成对应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中原官话关中片(部分)、汾河片秦陇片,江淮官话通泰片、黄孝片(部分),赣语客家话徽语,晋语吕梁片隰州小片、志延片,闽北语邵将片)
③ 全部或大部分演变为对应部位的不送气清音。(新湘语、晋语并州片、闽语大部等)
吴语、老湘语、部分闽北语(与吴语交界地带)、极少数赣语(吴湘“浊音走廊”)、湖南境内西南官话湘西自治州吉首花垣保靖凤凰古丈等地的成渝类型西南官话,永州市区的桂柳类型西南官话)保留全浊声母。
日语汉字音中的“吴音”系统也保留古汉语的清浊对立。“汉音”系统则基本清化(日语清音无送气与不送气的分别)。
朝鲜语汉字音不保留清浊对立,全浊声母清化派入送气清音或不送气清音的规则比较模糊。
越南语汉字音(汉越语)部分保留中古汉语的清浊对立,规则比较复杂。
虽然全浊声母清化了,但是声调按照清高浊低的规律分化出阴阳,仍可以据此推断原有声母的清浊。中原汉语平声中声调依清浊分化为阴阳平在十四世纪以前完成,成书于1324年的《中原音韵》是把平声分为阴阳的第一部书。全浊上变去是在8世纪以前完成的。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也是在十四世纪前完成的。官话大部分只有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其他浊音清化的汉语方言中上、去声不少也能保留阴阳的分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2 20:39
目录
概述
定义
浊音清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