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是在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
陆法言的父亲
陆爽在朝廷做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
刘臻、
颜之推、
卢思道、
李若、
萧该、
辛德源、
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
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
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
残本出土,得以与《
广韵》相印证。全书以
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
声类、
等呼排序。于是
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
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
汉语的语音。这一语
音系统完整也保存在后来的《
广韵》,甚至《
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
切韵音”,作为
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
洛阳的实际语音(学界主流一般认为,切韵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金陵、洛下(今洛阳)两地士族所使用的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
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
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谓南北音系主要应当是指同出于洛阳旧音一系的金陵、洛下两支当时的官音。而非的南北汉语方言)。
北方方言很多韵在《切韵》时代就已经不分了。以鱼虞为例,《切韵》序中说“支脂鱼虞,共为不韵。”意思是“支与脂”“鱼与虞”不属于一个韵,读音是有区别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举例:“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这是说当时的北人已经鱼虞不分。
(4)影、於、以、疑、明母合口三等字和日母少数字合流为
零声母。
注解:古汉语中“併”和“並”是两个不同的字,不是简单的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关系;且“併”的声母是清不送气音[p],即声母为帮母,而“並”的声母是浊音[b],即声母为并母。
韵头:一等、二等、四等的开口没有
介音,合口有u介音;三等开口有i介音,合口有iu介音。
【7】 韵尾的重要变化:咸、深摄的m韵尾变为n韵尾;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消失,
入声字变为阴声韵。
《切韵》规范了
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
唐韵》、《广韵》、《
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切韵》成书几百年后,表现出来的语音反而接近吴地方音,《切韵》中的许多韵类在中唐
慧琳时期的关中音系里开始大量合流,以至于晚唐时期有人公开指责《切韵》音系是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