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是以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
绿色植物的
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
农业科学的
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
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
土壤退化和提高
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
科学方法。
发展历史
起源
土壤学的兴起和发展与
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16世纪以前,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仅以土壤的某些直观性质和
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如中国战国时期《
尚书·禹贡》中根据
土壤颜色、土粒粗细和水文状况等进行的
土壤分类,其后许多农学家有关多粪肥田和深耕细锄可以提高
土壤肥力的论述,以及
古罗马的加图所描述罗马境内的
土壤类型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水平。
发展
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
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进行了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的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
17世纪末,伍德沃德将植物分别置于雨水、河水、污水及污水加
腐殖土四种介质中生长,发现后两种介质中的植物生长较好,因而他认为细土是植物生长的“要素”,从而否定了海耳蒙特的观点。
18世纪末,泰伊尔提出“植物
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除了水分以外,腐殖质是土壤中能作为
植物营养的物质。这一学说在西欧曾风行一时。这些假说,虽未能全面正确地指出土壤的本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对于启发后人从不同的侧面
认识土壤仍有裨益。
18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土壤学在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三大学派:
农业化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发生土壤学派。
1840年,李比希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问世,书中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
矿质元素(无机盐类)是植物的主要
营养物质,而土壤则是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给源。这是农业化学派的开端。
李比希指出,土壤中
矿质养分的含量是有限的,必将随着耕种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减少,因此必须增施
矿质肥料予以补充,否则土壤肥力水平将日趋衰竭,
作物产量将逐渐下降。这个主张即著名的“
归还学说”。它正确地指出了土壤对植物营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
田间试验、温室试验和实验室
化学分析的兴起以及
化肥工业的发展,并为土壤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19世纪后期,以德国的法鲁为代表的一些土壤学家用地质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研究土壤,因而也被称为农业地质学派。他们认为土壤是陆地的一个淋溶层;甚至认为土壤过去是岩石,而今正在重新形成岩石。尽管这个学派未能阐明
土壤形成的实质,但是他们提出的
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等主张,对土壤学的发展也有一定意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俄国的多库恰耶夫提出
发生土壤学观点。认为土壤是气候、生物、
母质、地形和陆地年龄(时间)等五种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其发生过程与
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带
规律性。他的学说得到各国土壤学家的公认,为现代土壤学奠定了基础。
现状
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研究者主要进行了某些
土壤调查、制图和一般的分析试验,对中国的
土壤资源、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
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改良等也作了初步研究。
直到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壤科学事业才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科学院和
农业部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和
农业化学的有关专业。广大土壤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土壤的基本性质、发生分类、肥力特征进行的
系统研究,以及对
华南地区红壤和
华北平原盐渍土等低产土壤进行的改良研究都取得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
土壤肥力概念等提出了新的见解。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壤学的研究更趋向于重视保护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和提高
土壤生产力,以适应人口增长与耕地日益减少的矛盾。
另外,在研究内容上,除继续深入进行
土壤物理、化学、生物,
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等基础研究外,科学家更侧重于研究土壤中生物物质的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重金属、
化学制品(农药及化肥)和各种有机废弃物对土壤、作物、
森林以至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而在研究手段上,大型分析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使
土壤分析的
分辨力、
精密度和分析速度进一步提高,并能为土壤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而土壤数据库和
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则将使数据处理和某些模拟研究更为有效。
理论基础
土壤是有生命的
自然体。在每平方米的
草原土壤里除了盘根错节的根系外,还有约1210万头土壤小动物,每克肥沃的农田土壤中除了(数以万计)根系及其脱落物外,还有25亿个细菌,40万个真菌,5万个
藻类生物,3万个
原生动物。因此,土壤是生物的乐园,是自然界最复杂的
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自然界最丰富的生物
资源库。
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见图00-04。土壤中大量的生物的存在,使土壤具有明显的
呼吸作用,存在着旺盛的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
土壤是
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
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
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
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
生物风化推动着
母质向土壤的演化。
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
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如细菌与粘粒结合,可使细菌在极端严酷的条件存活,地球上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土壤(或母质)。现已发现土壤中普遍存在着DNA质粒或片段在不同
生物细胞间的迁移,可导致物种变异或进化。
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这个地球表面生物、气候、
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可供
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
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的活动,来完成生命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
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
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
土壤学家认为:土壤同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质一样,不仅是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结构和功能的
物质实体,而且有着自己发生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历史,土壤是由
岩石风化形成的
母质在生物等因素的参与下逐渐形成的,是自然界中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学是界于
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
环境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以及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
研究方向
1. 土壤化学与肥力
研究方式
定位研究
即在田间选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区,对土壤的某种届性或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测定,以研究其动态变化和
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壤性质或肥力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间生物试验法和排水采集器法。
野外调查
土壤学经历了近代1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
研究方法,主要有:野外调查法 即在野外(田间)通过对
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态的观察,并结合对周围
自然地理环境和
土壤利用情况的
综合分析来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肥力特征以及进行
土壤制图的最基本的传统方法之一。
实验室试验
即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温室设施等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定,或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生物学试验(
水培、
砂培或土培)和模拟试验等。
学科分支
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下述门类:
土壤物理
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
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内容包括:
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
有效性,
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电、磁性质等。
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固、
液相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以及固液相之间的反应。内容包括土壤固体颗粒的表面
化学性质及阳离子交换,
土壤溶液及土壤的
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生物
主要研究栖居于土壤中的
有机体(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
生物循环,
生物固氮作用以及
有机质的分解和
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
土壤肥力的影响等。
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主要研究土壤供应
矿质养分的能力及其
影响因子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内容包括
土壤肥力的实质及其指标,
土壤养分的
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
营养诊断,主要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
主要研究土壤与
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
土壤调查、制图等。
土壤矿物
主要研究
土壤矿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和
化学反应。内容包括
粘土矿物和
氧化物的数量、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迁徙状况,粘粒与
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的形成与转变以及
矿物鉴定等。
土壤管理
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对土壤和作物生产的影响,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护措施对
土壤肥力、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化学
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组成、组分之间和固液相之间的化学反应和
化学过程,以及离子(或分子)在固液相界面上所发生的化学现象。包括土壤矿形成。
学术交流
重要会议
行业论坛
土壤之家论坛,致力于土壤专业
知识交流与招聘就业
信息发布,为广大土壤专业人员提供专业交流场所
主要版块有土壤技术,农业资讯,
农业技术,土壤学考研资料,课件传递,以及土壤学
招聘信息等。
专业院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