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陕西省公办高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坐落于陕西杨凌示范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
校史沿革
学院前身
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学校筹备工作开始;1932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并入;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次年2月,学校决定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前身);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6月,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归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38年7月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大成立
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将同处杨凌的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部省院共建机制,其被赋予“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支持的崇高使命。”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该校试办研究生院。211工程2007年6月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同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5月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9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在葡萄酒学院成立。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4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牌。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联盟首批理事成员单位。
2023年7月15日,西北首个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9月25日,与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国植物保护学科“三北”创新联盟成立。10月,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中国现代农牧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4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葡萄酒历史与发展馆在该校北校区正式开馆。7月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8月,该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79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19个、工学30个、理学11个、管理学7个、经济学4个、文学3个、法学3个、艺术学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共有2个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6个省部一级重点学科,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材料科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3个学科进入前1‰,农业科学进入前0.1‰。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有20个学科参评,其中林学获得A-评价,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获得B+评价。目前,该校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该校有专任教师255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拥有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3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思政课程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9个。农学专业通过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成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8个,学校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近年来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52种。
截至2023年底,学校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5项成果榜上有名,其中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批65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5种教材获评2023年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15种教材入选第二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教材。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西农先后与全球34个国家104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国际化办学实现了由“以外促内”向“走出去作为”的转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逐步成为中国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高地。主导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影响广泛。牵头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和4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与杨凌示范区共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牵头成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组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上合组织大学(牵头现代农业方向)。学校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孔子课堂于202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运行。
此外,此外,西农还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会议论坛、项目合作、学术报告、资源共享等合作交流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1日,该校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118个。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7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国家和省部级野外(科学)实验台站18个,省部级哲学社科研究中心8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中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以及中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合校以来,学校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始终站在助推西部大开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前沿,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一等奖99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78件。研究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引领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公认、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2月,该校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62564.29平方米,阅览座位5713个,共有职工101人(含非事业编制A岗3人);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280.71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218.7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34.2万册,学位论文等资料23.2万余册)。馆藏文献已全部涵盖了学校所有学科,基本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水利、生物、机电、资环、信息等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古今中外贯通、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并存、实体文献虚拟文献融合、农工理管文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截至2024年2月,该校共有国内外电子资源库113个。主要包括Elsevier Science电子期刊、 Science Online电子期刊、 Nature电子期刊、Spring-Link电子期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国内外电子图书203.19万余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2万余种,电子版学位论文994.5万余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设有“三农”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学研究、旅游业发展研究、哲学、政治、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历史学、中外文化研究等栏目。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正式创刊,曾用刊名《西北农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俄罗斯文摘杂志(P*AJ)、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军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设有农业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命科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等栏目。
水土保持学报》创刊于1987年,她诞生于中国水土保持普及发展时期,是随着中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本专注于水土保持方面的学术刊物。创刊以来,结合中国水土保持学事业不同时期的重点和需要,刊登了大量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的成果论文,对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目前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作为中国水土保持领域国家级专业性学术期刊,《水土保持学报》致力于报道水土保持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
北方蚕业》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宁夏等九省十四家科研院所(站)、蚕业学(协)会联办的,中国北方蚕区唯一公开发行的蚕业科技期刊。本刊以发展蚕业科技,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科技信息,促进蚕桑(柞)生产,立足北方,面向全国,突出北方蚕业特色,学术与技术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兼顾为办刊宗旨,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读者对象为蚕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行业管理者和基层蚕桑(柞)生产技术人员。该刊曾获陕西省科技期刊一等奖、二等奖等殊荣。2007年度荣膺陕西省出版形式规范优秀期刊奖。
西北林学院学报》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林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林业学术刊物。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林木育种造林、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及其保护、水土保持、防风治沙、园林绿化、经济林栽培、林产化学、林业机械、木林学及木材加工、林业经济等方面的科技论文。该刊被国际著名的《CA》《ZR》和国际林联等数据库收录。2000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先后获教育部、陕西省教委、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科协组织评选的高校优秀学报、优秀学术期刊奖多项。
昆虫分类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中国昆虫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的国际性学术刊物。本刊专门刊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昆虫分类学论文,包括分类理论、系统演化、分类方法和技术的新进展;中国及东亚地区昆虫区系,特别是农、林、卫生昆虫种、属及其它分类单元的新记载及订正;以及与分类和进化有关的各种理论问题,并刊登一定数量的螨类论文。
陕西林业科技》(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是由陕西省林学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办的综合性林业科技刊物,被“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超星电子图书馆”等多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曾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陕西省科技期刊奖。主要刊登林业基础科学、林木育种与造林技术、森林经营与计测学、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森林资源利用规划与设计、森林保护、林副产品深加工与利用、林业经济管理与法规等方面的科研论文、试验报告、经验总结、实用技术简介、国内外林业发展趋势与动态综述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
《中国牛业科学》(原名《黄牛杂志》)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主办的科技期刊。本刊为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黄牛育种、饲养、繁殖、肉牛产业化工作中的新动态、新成果、新技术,宣传科学养牛知识,介绍先进养殖方法。《黄牛杂志》为中国畜牧学类核心期刊,1996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期刊一等奖”。2002年被全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分会评为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徽由大圆环、中文校名、英文校名、内圆环象形图案和学校创建年份“1934”构成,金、白、绿三色套印。主要象征生命科学,体现农、林、水主题,表达产学研结合、传承农业文明和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DNA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学校因小麦而知名,两条螺旋向上并排的遗传物质DNA链,构成闻名于世的小麦,体现了学校(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的特点,表达由教学和科研院所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传承农业文明的重任,肩负解决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的历史使命。图案构成也是成排向上的树木,代表林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上下翻动的水波,是多向调节水资源的水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追求完美品德的写照。一颗金装包裹的绿色种子是在校学生的形象。金色年华的学生,明天就是绿色世界的主人。
学校校旗为白绿套印的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为3:2。旗面中央为学校徽志和中英文校名,用白底绿字(徽)和绿底白字(徽)两种方式印制。
精神文化
诚 朴 勇 毅
诚者,信也,真实无妄之谓,为人处事,须以诚为本;朴者,质也,少私厚道之谓,博学经世,须以朴修身;勇者,气也,刚心锐志之谓,创新创业,须以勇求进;毅者,力也,不达不止之谓,任重道远,须以毅建功。“诚朴勇毅”四字校训,集中反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践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立志为中国农业科教事业的发展全力奉献的精神风貌。
社团文化
是地在校团委和农学院党委的指导下成长、富有青春活力的社团。一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有浓厚兴趣、志同道合的学生,以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启迪思想为初心,于2016年10月28日共同创建了青马社。其以“传马列精髓,修青年之精魂;得实践真知,立青年之远志”为办社宗旨,以“弘扬科学,坚定信念,研习理论,服务社会”为办社理念,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青马社培养出一批崇尚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优秀青年。
成立于2020年11月,是一个传播廉洁文化、践行廉洁思想、营造廉洁氛围的学生社团。2021年至2022年,明廉学社连续两年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2021年12月,被共青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评为“优秀学生社团”;2022年5月,获评杨凌示范区“五四红旗团支部”;2022年9月,获评校级“活力社团”荣誉称号。明廉学社始终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以德立身、反腐倡廉、弘扬正气”的理念传向校园大地,从学生层面推进了校园廉洁文化的传播。
该社团代表着时代对大学生的召唤,也代表着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声,本着“学农、爱农、为农”的原则,致力于团结校内外所有关注“三农”事业的青年,用知识、智慧和力量,为解决“三农”问题,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一份力量。
校区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占地面积4900亩,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于1934年建校,校园绿化主要以保护原有的绿化景观为主,充分体现历史的传承,该校区拥有水保所、后勤集团、产业集团、出版社、体育部以及机电学院、信息学院、动科学院、植保学院、食品学院等单位。南校区是新建校区,在规划建设中,突出植物造景功能,以“田”为骨架、“园”为载体,建设不同特色园区,将“田”与“园”有机融合,体现了关中平原的田园特色。该校区拥有国际交流中心、中心图书馆、科研主楼、体育馆、博览园以及林学院、农学院、资环学院、园艺学院、经管学院、成教学院、水建学院等单位。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西农的校园绿化以弘扬中国优秀农耕文明为核心,体现“农、林、水”相结合的景观特色,着力实现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建设融生态性、教育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校园环境。园林植物是校园绿化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绿地约112万平方米,其中北校区54万平方米,南校区58万平方米;乔木约3.8万余株,灌木30万余株,植物共计112科,706种。景观借助地形变化、交通路线设计,达到步移景异,欲扬先抑,动静曲直,充满韵律感的序列关系,结合校园里四时变化的花木配置,达到“对景造意,意到情适”的境界。
树阵广场
学校的树阵广场是指树阵式的广场布局。所谓“树阵”式,是指栽种树木时,经历过精密的选点,参考古代排兵布阵的图样,将树种巧妙“落点”,勾点成线,画线成阵。
“小西湖”
“小西湖”的植物配置顺地势选用乔、灌、草和水生植物合理搭配,层次分明,实现了环境美、生态好、农林特色突出的效果。同时,巧妙运用“借景”手法,把农科大楼外墙红色,雪松、石楠等植物的常绿色以及银杏林黄色完美统一起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牡丹园
牡丹园内共有红、黄、绿、白、粉、蓝、紫、黑、复色9大色系,栽植牡丹50个品种,共计3000余株,由山东菏泽移植而来。其被樱花大道所环抱,两侧的樱花大道栽有樱花136株。牡丹园与外围的楸树林相呼应,形成层次分明、简洁规整的花卉林带。
知名校友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历史沿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23
目录
概述
校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