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产力
土壤支撑的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初级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是指土壤支撑的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初级生产力。它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决定的,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的高低除取决于土壤本身的肥力状况外,还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包括气候条件、水分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
基本简介
释义
土壤生产力的定义是:“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例如,就棉花来说,土壤的生产力,通常是指在运用特定的经营管理制度(其中规定的事项有:种植期、施肥制度、灌溉计划、耕作和病虫害防治等)下,每公顷生产棉花的公斤数。
判断依据
土壤科学家在给各种土壤确定土壤生产力等级时,作为根据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对适当数量的当时广为流行的各有关经营管理制度下,各种作物产量(包括树木生长量或木材生产量)所作的测定。在确定(土壤)生产力时,要考虑气候的影响以及坡向和坡度。因此,土壤生产力是所有影响作物产量的全部因素(包括土壤的和非土壤的)的综合反应。
实质
土壤生产力实质上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不是土壤属性。它牵涉到三方面的问题:
(1)人物力的投放(特定的经营管理制度);
(2)收益(特定作物的产量);
(3)土壤类型。
根据成本和售价即可计算净利,作为确定地价的基础。地价是核定贷款额和税额的重要根据。在制订经营管理方案时,要考虑土壤生产力的两个重要方面。首先,在不同的土壤上要获得最大的利润,所应投放的人物力是不同的;其次,在一定类型的土壤上,不同的作物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在经营管理上投放的人物力也是不同的。
表现形式
作物生长方面
不同土壤上的作物,在同一栽培措施下,会出现不同的生长习性。如土壤“发稞性”不同,作物长势有迟、早、健、弱;土壤“宜种性”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有多有少;土壤“耐肥性”不同,作物会“坐苗”或“疯长”等。这些都是土壤生产性能在作物生长方面的反映。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
当气候条件出现旱、涝、风、寒危害时,不同土壤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表现出“耐旱性”、“耐涝性”、“耐蚀性”、“耐毒性”、“抗病性”等生产性能的差异。
耕作措施方面
不同土壤对耕作时间、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在“适耕性”上的表现有差别。
土壤分级
I级
土壤不仅需要而且要细心实施作物管理措施去保持它们的生产潜力。良好的管理需要施用化肥,石灰,返还厩肥与作物残余物包括绿肥。
II级
II级地土壤限制因素,作物选择要求中等保护措施,集约化程度降低,种植制度II级地和I级地利用相比,如果同样的作物种植制度,II级地要求有一些保护性措施。II级地的土壤利用可以受1个或多个因素的限制:(a)平缓坡度,(b)中等侵蚀危害,(c)不太深的土壤厚度,(d)不够理想的土壤结构和耕性,(e)轻到中度碱性和盐性条件,和(f)有些排水阻碍。
III级
III级地土壤有严重限制,降低了种植选择或要求特殊的保护性措施或二者兼有,生长的作物可以相同于II级地和I级地土壤,但是提供土壤覆盖的作物如草类和豆科需要在轮作中具有较大比重。行播作物土地利用的数量受到严重限制。
IV级
IV级地土壤可以用作栽培作物,但在作物选择上有许多限制因素,而且细心的管理是需要的。土壤利用的变化比III级地受到更大限制,密植作物的应用需要扩大,行播作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有安全保障,作物的选择受过湿和侵蚀危害厂的限制。
V级
V级土地土壤一般不适宜用作耕地。这些V级地土壤安全利用限制受侵蚀外的其他区素的限制,其限制因素有(a)经常的河流泛烂,(b)作物生长季节太短,(c)石头和岩石土壤,(d)低洼地,此地排水不易,通常作为牧草地,可以改良这一级土地。
VI级
Ⅵ级地土壤有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用作草场,放牧地,林地和野生动物放养地,限制因素同V级地,但限制性更强。
VII级
ⅥI级地土壤有严重限制因素,用作草场,林地,野生动物放养地条件都受限,生产限制如同VI级,条件之差除非改良后,用作草场是不现实的。
VIII级
VIII级地的土壤不能用于任何一种商业植物生产,土地利用再改良受限,作为野生动物放养地,水源涵养地或休养地,土种或土地类型在VIII级地中包括砂滩,河流冲积物和裸岩。
土壤因素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物质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构成土壤系统的物质基础。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液相主要是土壤水,气相则是土壤中的空气。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固相部分的95%,有机质占5%左右;按容积算,典型土壤中的矿物质占38%,有机质占12%,液相与气相合占50%。但液相与气相呈相互消长关系,消长幅度在15%~35%之间。
作物生长习性
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不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一致,因而同一土壤对不同作物反映在生长方面的生产性能也有所不同。例如荞麦对磷的利用率高,而玉米的利用率低。在有效磷含量不足的土壤上,荞麦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部分迟效磷而生长良好,而玉米则会苗发僵。因此作物生长习性是影响土壤与作物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气候条件与气候的季节变化
土壤与农作物之间的供应和吸收过程,是在近地面大气层的影响下进行的。大气的水、热动态,必然影响土壤与作物之间的供求关系。在正常气候下,土壤表现出正常的生产力;当气候的季节变化反常时,引起土壤与作物的供求关系失调,就表现出异常的生产力。
农事活动的影响
高产稳产的土壤,即使在气候条件异常变化的情况下,也能维持与作物的供求关系协调,表现良好的生产力。如果土壤某种性状不良,引起供求关系失调,可用人工措施予以调节。
生产利用
有时候,在不适予栽种某些作物的土壤上,为了种植这种(些)作物而不惜工本改造土壤,以获得公道的利润,往往是不可取的。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注意力要放在选择能以最少的投资成功地利用土壤的那些作物和用法上面去。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土壤,常被用来生产饲草饲养家畜,或生产旱地谷物。砂质土壤往往被用来做娱乐场所或造林。对于林木生产,常强调要选择适于在该土壤上生长的树种。显然,要明智地利用土壤,就必须对土壤性质有个全面的了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0 14:44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