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姚氏
姓氏
浙江吴兴武康姚氏,亦称吴兴姚氏,是舜帝姚重华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避战乱与保全舜帝血脉永续,于公元前23年举家迁隐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吴兴县),今舜帝血脉已繁衍一百四十几代,吴兴姚氏开基始即是江东望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吴兴武康姚氏是舜帝姚重华血脉,是正统贵族。
简介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姚氏在湖州主要有2支(一支德清县,一支菱湖镇射中村),崛于西汉末年,发展于东汉三国,此后略衰微,仕途不畅。南北朝初期有所振作,后期始盛。隋唐时期获飞速发展,至唐代而盛,位列高门,宦位荣显,簪缨不绝。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如有着“吴兴第一名门”、“天下第一文学家族”盛誉的桐城姚鼐家族,有着“七世二元十进士,三朝一侯八大夫”之千年辉煌的福建福州古灵姚氏家族,有着“巨野第一名门望族”之称的山东巨野姚氏家族。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起源
吴兴姚氏是贵为舜峦正统帝胄,但因战乱或政治纷争,也不得不几次改姓又复姓。
虞舜姚重华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讷。因此,姚重华的后既姓姚又姓。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末期,禅让制走到了尽头。姚重华的继任者打破了“游戏规则”,将部落联盟首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夏朝大约存在了四百多年后,被商朝取代。商朝存在了大约六百年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商纣极尽残暴、淫糜之能事,被西周政权取代。
西周政权的建立者周武王,深感实施仁政的重要,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礼遇先贤,同时也是为了形成最广泛统一战线的需要,实行了类似今天任命各方面有影响人士进入人大、政协当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一类职务的政策,即分封制
当时周武王分封的对象主要包括三种人:第一种是先圣先贤的后人;第二种是西周开国功臣、谋士及其后人;第三种是西周王室成员。
本来,在自夏经商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姚重华的后裔一直默默不显。《史记》中说到姚氏的这段历史,用“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八个字来形容他们。
但机会终于来了,这一次他们就在周武王分封的第一种人之列!
在寻找姚重华后代之时,周武王颇费了一些功夫。当周武王派人寻找到舜帝的后代时,发现这位名叫遏父的圣人之后,正在担任着一个叫陶正的职务,负责各种陶制用品的制作。
周武王在确认了遏父的身份之后,主动跟他攀起了亲家,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了遏父的儿子姚妫满,并且把妫满分封到陈(今河南省淮阳县)。
妫满在成为周武王的乘龙快婿,并得到陈之后,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励精图治,很快就使陈国强盛起来,使陈国最终成为周朝的十二大诸侯国之一。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
陈历公的一个儿子叫妫完(即敬仲)的,逃到了齐国。为避免遭到追杀,妫完改称田氏。
这支由姚姓改的田氏传至田和,当时任齐国相国。他发动了一场政变,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变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历8君184年后被强秦所灭,其子孙纷纷改姓。
不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但不久均纷纷跨台。
其中有一个叫田横的,在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仍不肯投降服输,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现名田横岛,在山东)。这就是有名的“田横五百壮士”。
汉高祖刘邦为了防范和控制故旧诸侯贵族,下诏书命令原来的齐楚等大家族徙迁关中长陵
齐国王室中的部分人,害怕田横事件牵连,只好隐姓埋名,便归并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来的王姓,改姓王。
至景帝时,王姓女王娡成为汉景帝妃,后因生武帝刘彻而成为皇后,家族从而再次显贵。
武帝刘彻即位,恩加王氏,特许舅氏男丁复旧姓田氏。
于是,姚重华第六十五世王蚡恢复姓田。(田蚡是王皇后的同母弟,不存在本就姓田)
田蚡之子田延年在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因奸臣诬陷他贪污,羞于坐牢,自刎而死。(田延年 约公元前76年身死,田蚡公元前130年逝世,两人并无直接关系记载 '或曰子侄')
田延年的儿子田渊害怕受到株连,逃至江南吴兴郡,又改成老祖宗的姓,姓妫。
妫渊之孙妫平,西汉末年担任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后担任冀州刺史。自他开始,恢复古老的姚姓,自称姚平姚平(家族第一功臣)是姚重华第六十九世孙,吴兴姚氏因他兴盛起来,于是尊其为吴兴姚氏开基始祖。淸嘉庆朝姚文田是舜帝姚重华一百三十世孙。
发展过程
后来,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前面说过,王姓也是从姚姓里面分化出来的。这王莽其实也是正宗上古贵胄,舜帝之后。理论上来说,他比起那泗水亭长起家的流氓无产者刘邦其实来得正统多了,难怪他要篡汉。
王莽得天下后,搜求舜裔姚氏,以续虞舜姚姓一支的香火。结果找到姚平之子、七十世姚丰,封他为代睦侯。
正因为是圣人之后,这王莽是儒家学派巨子,有他的政治理念,也是一个正直的关心百姓疾苦的人。在民不聊生的微乱时代他挺身而出,推行“复古改制”,欲实施变法救民于水火。
但由于刘氏集团顽固分子和地主豪强的阻挠破坏,最终失败了。
王莽败亡后,姚丰之子姚恢为避免被灭门的厄运,化装逃跑,日夜兼程,渡江潜回吴兴(今浙江湖州)。
此后,姚姓在吴兴基本稳固下来,并代代相传,繁衍生息。到姚恢五代孙妫敷(家族第二功臣)时,江南姚姓已经有些影响,他又采用以始祖舜帝之出生地姚墟命名的姚姓,并迁居吴兴郡德清县,在此繁衍成大族。姚敷之子姚信,字元直,(一作德佑),精通天文、易经及数术,仕三国东吴官至选曹尚书、太常卿。此后长期衰微,仕途不畅,沦为“贱族”,然因其有文化,姚氏不仅得以保持“素族”的本色,而且在南北朝后期有所振作,如姚信六世孙姚郢(家族第三功臣)仕南朝刘宋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受封五城侯。清朝道光朝湖州吴兴姚文田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享同公侯。
兴盛时期
至姚郢之子姚菩提时,因其家学精于医术,在南朝倍受重视,这为其家族地位的上升提供了契机。
姚菩提南梁高平县令、良医。他常年受疾病的折磨,为了减轻痛苦,留心钻研医药。久病成良医,姚菩提医术大进,当时梁武帝也喜好研究医药,经常召他讨论治疗技艺,不经意间成为良医。医生在当时属方伎之流,社会地位低下,但由于梁武帝对此感兴趣,姚菩提因此受到礼遇。
姚菩提之子姚僧垣继承家学,姚僧垣(498—583)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医学家,由于姚僧垣医术高超,手到病除,皇室对他不断加官晋爵。从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到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封长寿县公,食邑一千户。北周静帝时,受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年,封北绛郡公。至此吴兴姚氏始盛。
同时又注重文史,姚僧垣之子姚察姚最二人,均为杰出的史学家、学者,开吴兴姚氏史学世家之先河,至唐代终得大成,大史学家姚思廉即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姚察(533—606),字伯审,隋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姚僧垣之长子。梁简文帝嗣位,姚察入仕。元帝在荆州即位,曾任原乡令。后因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的举荐,为其佐著作、撰史。梁灭亡后,姚察入陈任秘书监,仍领著作。陈亡后,姚察举家自吴兴迁关中,成为京兆万年姚姓的起家之祖,仕隋任秘书丞,敕命撰梁、陈二史。隋文帝极器重姚察,曾对朝臣说:“听说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定陈朝,最满意的是得到这样一个人才。”姚察平生著述较多,其中有《汉书训纂》,《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一卷,《文集》二十卷。姚察所撰《梁》,《陈》二史,有些序论及纪、传还未写就,临终之时,他以体例诫约其子姚思廉,责成思廉博访撰续。
姚最(537—603),字士会,隋代杰出的学者。姚僧垣之次子。史记“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余轴,于长安”。姚最随于瑾到长安,着手整理了这批书画,整理完好这批书画后,姚最着了《续画品》一书。《续画品》是继谢赫《画品》之后又一本评画的专着,为六朝的重要史论著作之一,其提出的“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等理论,皆为极重要之画理。《续画品》内前有其自序,不分品第,评论湘东王至解茜共二十位画家。姚最还著有《后梁略》十卷。
在北魏时期,吴兴姚氏的另一支姚纲仕魏,举家徙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自姚纲至唐代中叶,陕州姚累世出显宦,如姚纲之子姚宣业任南朝梁陈征东大将军,屡建奇功,武帝最倚重之。姚宣业之子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为官清廉,秉公无私,远图膺锡,大名垂休。姚安仁之子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子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史部尚书,文献公。姚懿之子即是大唐开元贤相姚崇(家族第四功臣),显耀盛极一时。其间,姚崇姚懿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肇始。
极盛时期
唐代吴兴姚氏达到极盛,位列高门,宦位荣显,簪缨不绝。
陕州姚崇家族在许多方面都极有成就,尤以政治方面的成就最大。姚崇相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相四朝者仅三人,姚崇居其一。史称唐有“房、杜、姚、宋”(即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四大贤相,姚崇备位其中。在中国王朝史上,最称强大者莫过于大唐帝国。在有唐288年中,最繁荣昌盛阶段为开元盛世。而盛事的最主要奠基人,则是开元初宰相姚崇毛泽东同志在点评《新唐书》时,着墨最多的历史人物就是姚崇。他称颂姚崇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他赞美姚崇施政意见《十事建言》是“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
姚崇后裔中成就较高的有:姚崇少子姚弈,开元末年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玄孙姚勖,唐穆宗长庆年间进士,任监察御史,佐领盐铁使事务,累升至谏议大夫,湖、常二州刺史,被宰相李德裕厚待。侄孙姚訚姚崇弟姚元景的孙子。至德二年(757),即安史之乱时,姚訚以城父(县治在今安徽亳州东南)令的身份,与睢阳郡(治今河南商丘南)太守许远、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守睢阳城,在无粮草、孤立无援的极端艰险条件下,坚守城池将近一年。城破后,姚訚等宁死不屈,与张巡等36人慷慨就义。(《新唐书》卷192《忠义传·中》)
其次以文学方面的成就最大。姚崇之孙姚系、姚伦清尘远播,骚雅接响,皆有诗名。曾侄孙姚合为中唐诗坛一代宗师,人称“诗颖”“诗宗”“文星” 。姚合在当时诗名极盛,交游甚广,与贾岛齐名,世称“姚贾”。姚氏文学世家成就辉煌,对后世文坛影响极大 。
京兆万年姚思廉家族为隋唐时代典型的史学世家。其父亲姚察撰有《汉书训纂》三十卷,叔父姚最撰《梁昭后略》十卷。入唐后,姚思廉继承父辈遗志,撰成《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卷。其孙姚珽,“少好学,勤苦自立”,先后任定、汴、沧、虢、幽、秦六州刺史,睿宗时,官至户部尚书。珽因为注《汉书》者,多剽窃曾祖父姚察《汉书训纂》中的研究成果为己有,遂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捍卫和发展曾祖父史学成就。姚珽的兄长姚璹,虽贵为宰相,日理万机,仍不忘家学。“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姚璹曾撰《时政记》四十卷。自姚察以下,一门出了五个杰出的史学家,可谓“一门五杰,史学世家”。除了史学成就,姚思廉家族的政治成就也相当耀眼。其孙姚璹,有良好的政迹,曾被武则天表扬说:“卿早菏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边训兵,心力俱尽。岁寒无改,始终不渝。”(《旧唐书》卷89《姚璹传》)姚璹弟姚珽,先后任定、汴、沧、虢、幽、秦六州刺史,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中宗时晋封为宣城郡公,升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睿宗时,官至户部尚书。姚南仲于德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贞元十九年(803)薨于官所,赠太子太师
近况及余芳
桐城姚氏
桐城姚氏即麻溪姚氏,为桐城五大世家之一,是吴兴姚氏的一支。据姚氏家乘第五卷记载,虞舜第69世孙、西汉大经学家姚平是吴兴姚氏开基始祖。
吴兴姚氏自西汉末迁居江南到北魏时期,逐渐壮大,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向中原内地回流。唐代初期,流播遍及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逐渐演化出“陕州姚”(河南三门峡)、“桐城姚”(安徽桐城)等分支。唐以后,显于后世的主要有三支:吴兴姚、陕州姚、桐城姚。
按《桐城县志》:麻溪姚原籍浙江省余姚县,其先祖姚胜三随父官居安庆,后在桐城大宥乡麻溪河畔落户。传至姚旭,举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告老还乡后,定居县城,78岁卒。自此名哲继踵,遂为世家。 查麻溪姚氏族谱,姚氏大约在元至元年间迁入桐城。至元年号有两个,一在元初,即前至元;一在元末,即后至元。姚莹在《麻溪姚氏先德传》中说:吾祖自余姚元季迁桐城,余前事莫可考。桐城始得著者曰胜三公,居大宥乡之麻溪,故为麻溪姚氏。元季迁入,显然这个至元就是后至元了。这个时间是确切的,为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袭用其先祖忽必烈的年号,共行用六年(公元1335~1340年)。也就是说桐城麻溪姚氏大约在1335年到1340年间迁入桐城。迁桐时间,显著晚于桂林方氏,而稍早于瓦屑坝移民。
麻溪姚氏一世祖姚胜三祖籍浙江余姚,因其父宦居安庆,故随父来皖。他偶然发现桐城麻溪河畔风光秀丽,适合居住,便隐居于麻溪。其后红巾军起义,江淮大乱。而麻溪地处偏僻,可作桃源避秦。麻溪,在今枞阳县钱桥镇。旧属桐城东乡大宥乡,后改属北乡桐积乡。
胜三传子华,子华传仲义,仲义传显。姚莹在先德传中说:四代皆有隐德,孝友力田,读书好义,施予无吝。这是典型的桐城耕读传家之风,或许是受婺源移民的影响吧。到了第五代姚旭的时候,举进士,官云南。致仕后定居县城。自此后,硕宦名儒辈出、人文蔚起,跻身县城五大世家张姚马左方之列,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于仕宦,与显赫的桐城张家并称“张姚”,清代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于文学,姚家代有传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称“方姚”,成为桐城派的代名词,旧时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语。在姚旭中举大约三百年后,公元1731年,麻溪姚十六世孙姚鼐出生于县城南门的树德堂,后移居北门初复堂。今桐城中学内银杏树,为姚鼐在其书斋惜抱轩外亲手所植。公元1785年,麻溪姚十八世孙姚莹出生于城北寺巷口,即今慎宜轩。类似麻溪姚氏,发迹后举族迁入县城的例子也很多,比较典型的还有桐城左氏、麻溪吴氏、查林齐氏、鲁谼方氏等。这些都是移民迁徙的继续。后世,这些张姚马左方氏大族人口增多,再度从县城迁往他地,更是迁徙的进一步发展了。
姚范(1702—1771),清著名文学家,字南青,号姜坞,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翰林编修,任三礼馆纂修。与刘大櫆友善,论文继承方苞的主张,持论对其侄姚鼐颇有影响。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所著有《援鹑堂文集》、《援鹑堂笔记》等。
自明朝以来,桐城姚氏300年来敦行积学、文化氛围浓重恬裕、传统教育正宗尔雅,这样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教育,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能振笔为古文词者,代有传人”。到了姚范这一代,更是将这种家学渊源发扬光大,为吴兴姚氏成为天下第一文学家族奠定了基础。
姚范曾祖姚文然,明崇祯进士。清顺治三年任国史院庶吉士,转任各科给事中。康熙十五年任刑部尚书:以疏言敢谏、宽平刑律著称。家教甚严,“后嗣弥盛,名贤相踵。” 姚范的祖父姚士基,是姚文然第四子,名宦,以慈爱为治,颇具文名。
姚范早孤,博涉多闻,尝与叶酉、刘大櫆、方泽等约登楼共学,期十年不下,为举世不好之文。得方苞为文义法,其文沉邃幽古,绝去依傍,自成体势,务求精深,不事藻饰,力追古人而得其阃奥。又学问博洽,擅长考据,于经传子史无不综贯。
姚范从子(侄)姚鼐,亲受文法于刘大櫆、姚范,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治之益精,所得实臻古人胜境,加以才藻纵横,遂显名天下,为一代宗主。其文高简深古,才敛于法,气蕴于味,尤近司马迁、韩愈。所选《古文辞类篡》七十四卷,为海内所传诵,是以言古文者,益推桐城为正宗。姚鼐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后致力于教育,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主要成就在散文上。他提倡 “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其为文“以神、韵为宗”,在散文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与方苞刘大櫆一起,创立了清代散文最重要的流派——桐城派,并将桐城派推向最高峰,同时也将吴兴姚氏推上姚姓“第一名门”的地位。
姚范之孙姚睽,家贫,客游为书记。诗、古文词、经学颇得姚范精粹,好有用之学,史事尤熟。
姚范曾孙姚莹,少孤贫,有大略。尽发范遗书数百卷,遍读之;师事从祖鼐,受古文法。其诗与古文词洞达世务,激昂奋发,磊落自喜,论事之作尤能自出机杼。姚鼐弟子在乡里,以方东树刘开姚莹最为知名。
姚鼐之子姚景衡,师事姚鼐刘大櫆弟子桐城方绩,刻苦力学,于诗文尤用意。所撰多至数百篇,悉有法度,才笔超轶,雄气过于其父。
姚鼐从子姚宽,师事鼐,受古文法。后复师事景衡。
姚鼐从子姚通意,师事鼐,从居钟山书院最久,得闻论诗文要旨,益深于诗,清隽不群。
姚鼐族父姚兴泶,师事鼐最久,受古文法。于古文、经义、骈俪之文无所不解,为之皆有法度,而尤长于诗。
姚鼐族孙姚柬之,师事鼐,受古文法,早闻绪论,以文学知名。
姚鼐族孙姚允之,师事鼐。受诗、古文法,工诗、画及八分书。接姚鼐之后,重修《姚氏族谱》。
姚莹之子姚浚昌,少孤,幼承庭训,又习闻其乡老师宿学讲论,慨然以古作者自期。古文词雅气渊,谨守家法,并以义法教授诸子:浚昌子永楷。濡染家学,复师事桐城吴汝纶,受古文法,工诗,有冲澹之味;浚昌子永朴,师事武昌张裕钊及桐城吴汝纶、郑福照,受古文法。专力治经,其诗、古文亦古淡;浚昌子永概,师事桐城方宗诚、吴汝纶及武昌张裕钊,受古文法,从汝纶最久。论学于汉、宋无所偏,主治经学,独好《诗经》。其文纡回蓄缩,务使词尽意不尽,以至词意俱不尽。
桐城姚氏姚范而永楷、永朴、永概三兄弟,共十四人入《桐城文学渊源考》,凡历五世,代有人出。这样的文学家族,父子兄弟伯(叔)侄转相传述,不断地成长与壮大。桐城姚范家族,不愧为当时天下第一文学家族。
巨野姚氏
巨野姚氏一族,出自唐朝宰相姚崇之后,金元时始祖讳清自陕州移民垦荒,迁居此地。生二子,长从义,次从善。从善迁居河北任丘,故今巨野姚氏皆从义之后也。此后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步发展壮大,清代时最为鼎盛,被称为“巨野第一名门望族”。
刊于清乾隆十九年的《姚氏家乘》(四卷本),仿《汉书》体制,述论完备,为进士姚学甲所编。除姚氏本族名人所著文章外,并载有当世名家礼部尚书葛守礼监察御史吕鹏云、兵科给事中葛应斗、巨野县令章宏等人为姚氏宗族所撰的碑文、诗辞歌赋等,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现仅存孤本,弥足珍贵。清代史学家、朝议大夫光禄寺卿王鸣盛,著名学者、大学士钱大昕曾为姚氏宗族撰文。钱大昕《姚氏宗祠记》云:“巨野姚氏本出唐宰相崇之后,元世始有陕来迁,已而宗族益繁,籍缨之甲于齐鲁,遂为巨野望族……”王鸣盛《姚氏族谱序》:“……姚氏科名爵位相继不绝,丁口以数千计,族姓之繁为郡邑冠焉……”据清道光本《巨野县志》记载,明崇祯末年(1644前后)“荒役相继,死绝逃亡,仅存残丁4400人”。清朝建立以后,社会稳定,人口增长加快,二百年后,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已经达到22万人。据此推算,乾隆十九年(1755)时全县人口至多为十万人左右,而姚氏一姓已达数千人,姚门之望为“郡邑之冠”,并非过誉。
姚氏家族重耕读,倡忠孝,自四世祖恭以岁贡生任获嘉知县起,明清以降登科举者不可胜数;文列翰林、武至将军者亦不乏其人,官至七品以上者更是达百数十人之多。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明朝大夫、口北监军道姚会极、沁州刺史姚梅园、抗狄民族英雄将军姚之英、万历朝太医院判姚默;清朝武昌守备将军姚锡年、徐州守备将军姚鸿烈、河南巡抚、贵西监军道姚学瑛、嘉定知县姚学甲、江西知府姚体备、翰林院大学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姚舒密、御林军十营总领姚良才等;另有民间“神医”姚宏、著名文士姚安、姚黄等皆名重一时。到现代,则有刘少奇秘书、曾任人民日报社副主编的姚立文、全国著名水利史专家姚汉源等,可谓贤人辈出,人才济济。
古灵姚氏
一、入闽与繁衍
大唐著名宰相姚崇,历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代封为梁国公。其九世孙姚棨,官礼部员外郎,唐昭宗光启元年(885年)从监留王镇福州,遂居福州。是姚氏入闽重要的一支。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姚棨施田在雪峰,造堂在古灵(今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至今已有1110年历史。姚棨第四子姚廷义生于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在闽王延钧朝,姚廷义任盐铁副使,赠通政大夫。
二、分布
福州姚氏人口有2.15万人,居福州市区人口总数第49位,其中福清市最多,连江为次。姚廷义第二子姚■一支,播迁在侯官、罗源、连江、长乐、福清等县。
姚有三个儿子。长子姚仁,字清谋,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任观察使,生二子:长宣教,迁居罗源县玉姚坂、后洋等地;次宣义,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己酉肇迁连江县厦宫为始祖。厦宫第十世姚鸿、姚春兄弟为南宋嘉定十六年双进士。
姚次子姚宽,嗣居东蜀秦溪,其后代姚瀛、姚祖赓、姚洽、姚遇、姚君元、姚国秀,皆中进士,世称六进士。
姚第三子姚信,字清振。北宋天禧年间由顺昌回迁古灵老家,生姚显,姚显娶林浦林氏,生姚存诚。姚存诚娶侯官水西北屿(水西林)始祖林文蔚之女玉英,生四子,析为福、寿、康、宁四房。福房姚□□,居古灵祖厝。康房姚合,字用良,登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科进士,立籍福清。福清姚氏中哪一支是姚合后代待查。
姚存诚第二子寿房姚祖虞,字用盛,生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元祐五年请举入太学。六年(1091年)登科,授衡阳莱阳县判。绍兴二年(1132年)壬子科特奏进士。迁居侯官上街为始祖,今上街榕桥村超山自然村是也。目前,超山村不足百户,但年代久远,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上文化发达,人才济济。据超山姚氏族谱记载,仅从1091—1501年四百年间,就有十四位姚氏子弟入仕,其中进士五人。现列表简述之。
姚存诚第四子宁房迁福建长乐姚坑,科甲蝉联。
宁房姚能举,字用进,生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少时与林密,陈祀、黄邦达相与肄业于长乐德成精舍。绍圣元年(1094年)迁居长乐姚坑为始祖。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己丑科进士,娶恭人古灵陈氏玉贵,生子宗虞。古灵先生陈襄,与能举家居为邻,见“姚氏存诚能善继述之功,固喜与之为乡,既而婚姻之好”,亲自为存诚修谱时写“右族叙”序,署“宋熙宁三年(1070年)桃月朔旦 监察御史直学士古灵陈襄述”。
姚坑因有著名的千年学府“明教堂”而闻名遐迩。姚能举于绍兴三年(1133年)重建明教堂,堂宇辉煌,师儒云集,人才辈出。先后培养出姚颖姚勉陈文龙三位状元,二十多位进士。其中姚坑二状元十进士。所以姚坑祠堂里对联“宋室状元府,明时宰相家”、“七世二元十进士,三朝一侯八大夫”,概述了姚坑九百多年来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
据姚坑族谱记载,姚氏子弟在1153年—1497年三百多年间,入学明教堂未注明中进士而致仕做官的有十九人,还有福州府学 膳生员,长乐、侯官学生员的多达三十多人。如:姚公操,宋淳熙七年入太学,九年升上舍;姚忠臣,受荫入太学,温州府同知;姚朝,以福州府学生员恩赐太常寺丞;姚朝发,由长乐学生员贡入太学,授泉州府学正;姚朝龙,由福州府学生员贡入太学,官绍兴府通判;姚梧,姚珏子,由长乐县儒士充南畿太学生,寓居福州文儒坊;姚瑶,由福州府学生员贡入太学,累官南京集贤殿大学士;姚友直,由长乐学生员贡入南畿,官至洗马;姚语,南畿太学生。
祠联中的“宰相”、“一侯”是指姚坑第十世孙姚广孝。姚广孝祖籍长乐文岭姚坑,其祖父义翁因夷乱华,游学江湖,寓居南京苏州之长洲。广孝为燕王朱棣兴兵“靖难”之师,使朱棣成了永乐皇帝,被追封为“荣国公”。永乐九年,姚广孝奉诣随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回到长乐家乡,“还诣祖祠修、整谱牒”,同中贵到新龙峰书院,言念祖考道学传芳,遂创立岩屋,崇祀先师。事竣诣阙复命。
在今福州灵星门右的福州乡贤祠,祀唐林慎思、宋陈襄、郑洙、郑穆、周希孟、陈烈、李纲、黄干及明姚铣、姚珏。姚铣上街超山村人,姚珏长乐姚坑村人,恰好都是古灵姚氏存诚后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7 15:24
目录
概述
简介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