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汉语词语,拼音:zān yīng,意思是古代达官贵人的
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
南朝梁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姑洗三月》:“龙门退水,望冠冕以何年,鷁路颓风,想簪缨於几载。”
《孤本元明杂剧.衣锦还乡.第三折》:一个个金紫银青,承恩受职。禄享千钟,官封
九锡。肥马轻裘,锦衣玉食。受宠荣,享富贵。户列簪缨,门排
画戟。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久闻公世代簪缨,何不立于庙堂,辅佐天子,乃区区作相府门下一吏乎。”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舍人是簪缨世胄,况又是黉宫名士。
《
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