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卫星试验
在地球外层空间进行的针对在轨卫星所做的研究试验
反卫星试验,是世界大国在地球外层空间进行的针对在轨卫星所做的攻击、摧毁研究试验。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前苏联)都进行过反卫星试验。2007年1月,中国进行首次“反卫星”试验。
美苏反卫
反卫星对美国来说早已不是新概念,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被送入太空后,如何将太空中的卫星打下来,就成了美苏两国科学家面临的新课题。1959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反卫星试验,苏联的卫星歼击机则在1972年装备部队。冷战时期,美苏两强视太空为未来战场,各种异想天开的反卫星武器也缤纷登场。
核爆卫星殃及无辜
人类第一次反卫星试验是在飞机上进行的。1959年6月19日,美国空军一架B-52轰炸机近地轨道发射了一枚〝Bold Orion〞卫星拦截弹,旨在摧毁轨道上已经报废的〝Explorer 6〞卫星。〝Bold Orion〞卫星拦截弹从距卫星大约6公里的地方飞过,试验以失败告终。不过当年10月13日,美国又用B-47轰炸机再次试验,这次成功命中目标,取得了世界上第一次反卫星试验的成功。
由于成功率太低,美国的机载反卫星试验一度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一项新的机载反卫星计划才被启动。美国沃特公司研制的ASM-135机载反卫星导弹重1.2吨,采用动能拦截战斗部。该导弹由经过改装的F-15战斗机试射过三次,试验都是在2.4万米高空进行,1984年进行的头两次试验均瞄准预先设定的目标,而不是人造卫星。唯一一次真正的反卫星试验在1985年10月13日进行,成功摧毁一颗在555公里轨道上运行的老旧卫星。
由于早期的机载反卫星试验成功率不高,美国在1960年出台了“卫星监视与拦截器计划”,该计划的内容在今天看来近乎疯狂——用装有核战斗部的弹道导弹摧毁卫星。当年10月,美国空军在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进行试验,一枚“雷神”中程导弹被发射到近地空间。导弹携带有100万吨级的核弹头,爆炸后能使大约1000公里范围内的卫星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个疯狂的计划带来了疯狂的后果,核弹不仅将靶标卫星击得粉碎,还导致在附近轨道运行的3颗美国和英国卫星严重受损。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得知消息后,立即通过热线电话向美国总统表示抗议。尽管伤及无辜,此次试验证明了核弹反卫星的有效性,美国随后于1964至1975年间秘密在太平洋中部的约翰斯顿岛部署“雷神”。
异想天开的捕获卫星方案
美国人接连“成功”反卫星后,苏联人坐不住了。1961年3月,苏联第一种反导系统RZ-25发射了一枚V-1000型反弹道导弹,采用核爆方式成功摧毁太空中的目标。一个月后,苏联又进行了一次划时代的反导测试,一枚V-1000型导弹采用动能拦截方式击落R-12中程导弹,这次试验领先了美国人23年。然而由于苏联后来发现核爆反导的成功概率可达到96%,动能撞击的成功概率却只有不到60%,最终还是选择了核爆拦截模式作为后来的“橡皮套鞋”系统的高层拦截手段。该系统是冷战时期唯一真正达到实战部署状态的反导系统
之后,一种更为野心勃勃的反卫星手段——俘获敌方卫星,进入视野。1962年12月,苏联航天科学家科罗廖夫提出研究双座载人“联盟-A”号宇宙飞船,但因经费问题遇到瓶颈,随后他又提出“联盟”号的军用方案,即“联盟-п”截击飞船。1964年,“联盟-п”双人飞船进入积极研究阶段,具体方案为:在发现敌人卫星后,飞船应近距离接近目标。这时一名宇航员走出飞船,在判明卫星情况后,可以选择俘虏卫星或是将卫星摧毁。由于该计划技术复杂,而且美苏卫星都装有自动毁灭系统,“联盟-п”项目很快被放弃。
捕获敌方卫星这一图景同样鼓舞着美国人。1969年美国首次载人登月后,打算扩大“阿波罗”飞船的货舱,并在飞船内部设置遥控机械臂。当飞船进入空间轨道后,宇航员离开座舱,对空间轨道卫星实施跟踪和识别,并采用电子干扰方式引诱苏联卫星脱离地面指挥中心的控制,转而听从己方指令直接飞进宇宙飞船的货舱,或使用机械臂抓住苏联卫星。许多航天专家当时就认为此方案幼稚可笑,因为这个设想同样无法解决敌方卫星在感知被捕获风险后突然爆炸的问题,苏联人甚至有可能拿报废卫星当诱饵来干掉昂贵的“阿波罗”。所以,该方案最终也被抛弃。
苏联用卫星歼击机确立优势
冷战年代真正可投入实战的反卫星武器只有苏联的“卫星歼击机”,也就是今天俄罗斯仍在使用的反卫星卫星。1959年,苏联召集国内最顶尖的19家武器设计局,探讨可行的反卫星武器方案,经过一年多评估,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最终从5种方案中选定绰号“神风”的卫星歼击机方案。“神风”其实就是一颗安装了轨道机动发动机、跟踪识别装置和爆破战斗部的卫星。
1963年,由切洛梅伊设计局研制的第一架卫星歼击机“飞行-1”号成功进入轨道,进行第二次发射后,就确立了在所有反卫星手段中的优越地位。然而由于1964年赫鲁晓夫突然下台,切洛梅伊失宠,改由科罗廖夫领导卫星歼击机项目。1967年10月27日,科罗廖夫设计局使用R-36洲际导弹火箭发动机,发射了卫星歼击机“宇宙-185”号。在一至两个轨道的距离上,这枚拦截卫星不断变轨机动,最后在1000米距离上引爆。假如第一次拦截失败,卫星歼击机还可实施第二次拦截。
第一次真正的拦截试验在1968年进行。10月19日,科罗廖夫设计局先发射了一颗靶星,11月1日又发射“宇宙-252”卫星歼击机,它在预定轨道准确拦截了靶标。从1963年到1972年,苏联共进行了20次卫星歼击机系统的发射试验。1972年,苏联国土防空军正式装备卫星歼击机系统。
1982年6月18日,华约6国举行了长达7小时、遍布全欧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苏联国土防空军一天内连续发射“宇宙-1375”卫星靶标和“宇宙-1379”卫星歼击机,它们在地面指令中心的控制下多次变轨,两者最终在联邦德国上空1600公里处“亲密接触”。北美防空司令部以及北约雷达预警中心都探测到这一“空间爆炸”,大惊失色的西方不仅意识到苏联卫星歼击机可以随时在实战中摧毁自己的卫星,同时也承认自己在反卫星领域已完全落后。
值得一提的还有苏联的激光武器。1975年10月,经过苏联上空的两颗美国导弹预警卫星曾连续发生5次致盲事故。很快有消息指出,“罪魁祸首”是苏联部署在莫斯科以南50公里的氟化氢激光器。据信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试验型地基反卫激光武器已经在萨雷沙甘试验场部署。在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内部评估的美苏科技比较报告中,高傲的美国人不得不承认苏联在激光技术上领先。
总的来看,美国最接近实战的反卫星武器是F-15发射ASM-135的机载拦截系统,苏联人则通过卫星歼击机后来居上。但这两种系统只具备低轨拦截能力。苏联解体结束了那个在技术上互相刺激的疯狂年代,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今天美俄的反卫星能力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没有革命性的提高。由于反卫星与反导在技术上有共通之处,美国着力发展的“标准-3”等高层反导系统可能也具备一定的低轨反卫能力,但仍然对高轨道卫星无能为力。
中国反卫
研发历程
早在1967年,我国在进行配装导弹核潜艇的潜地固体导弹方案论证时,就曾设想在该导弹研制成功后,将导弹稍加修改之后使之成为陆上机动型号。随着巨浪一号研制工作的展开,方案设计和试验计划中,明确提出巨浪一号采用“台、筒、艇”三阶段试验方案。前两个都是要进行陆地发射试验。巨浪一号研制人员在进行陆上发射筒设计和试制时认为,把发射筒装在公路车上开着跑,不成了陆上机动式固体战略导弹了吗?1975年,航天部门把这个设想具体化后,向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和其他几位副主任做了汇报后,得到他们的支持,之后又征得了第二炮兵部队的同意。(图为汉阳HY-4260S半挂牵引车,主要用于牵引东风-21型导弹。)
1978年8月,国防科委在规划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中国战略武器的研制要努力完善第一代,尽早结束试验阶段,抓紧研制机动的第二代武器的发展方针。进一步指出巨浪一号属于“一弹两用”的武器系统,应探索固体导弹公路机动发射技术,为中国固体导弹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月,邓小平在听取七机部领导汇报战略核武器规划时指出:“我最有兴趣的是陆上机动,用现代化武器打游击战争。要抓好巨浪一号直接上岸。”为此,国防科委立即与七机部、二炮、总参等有关部门商讨巨浪一号上岸型号的研制原则、技术指标与作战方式等问题。将潜艇发射的巨浪一号直接搬上岸(陆地),就成为中国第一种陆上机动式固体地地战略导弹
经过对巨浪一号上岸后的发射方式、战术性能指标的确定、技术状态的修改等进行分析研究,1980年3月完成了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同年6月7日,中央专委批准了东风-21固体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由七机部二院负责总体研制。
为了实现固体地地导弹的机动运输和快速发射,承担固体地地导弹地面设备设计任务的科技人员,根据固体导弹对运输发射设备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导弹运输、起竖和发射等多种功能合一的设计方案,简称三用车方案。这种由牵引车、半挂拖车、发射装置和电液控制系统组成的公路运输发射车,除了具备运输、起竖和发射导弹的功能外,还具有保温、调温、发射筒调直与方向回转、水平装填和储存导弹等多种功能。
1983年6月生产出第一台三用车及其配套设备。经模型弹弹射和全武器系统试验后,证明三用车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先进,设计方案可行,质量可靠。1983年,完成了三用车配套牵引车的样车试制,并经试验考核证明达到了设计要求。
1984年4至5月,固体地地导弹和地面设备进行了全武器系统合练,全面检验了各种车辆、设备的设计性能。在完成导弹武器系统合练和夜间发射操作试验后,相继进行了高温、高湿和淋雨试验、公路运输试验、仪器设备工作寿命试验、待机试验、低温环境下的发射试验和大风环境试验,全面考核了武器系统的技术性能和作战使用性能。
1985年5月20日,中国第一枚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这次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代陆上机动发射的固体战略导弹。5月30日,第二枚固体地地导弹又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随后,又对瞄准设备、适配器等配套设备做了改进。1987年5月,用改进后的地面设备进行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88年,东风-21导弹武器系统通过设计定型。1991年6月,成功进行了定型后的首次批抽检发射试验,随后交付二炮部队使用。
相关信息
美臆测中国反卫
海外网2013年2月26日电 美国“太空”网站1月9号曾推测,中国将在2013年1月11号进行反卫星试验,理由竟然是中国在2007年1月11号曾进行过相关试验。美方为何如此关注中国反卫星试验,有报道称这源于美国军方的“臆想”。他们害怕越打越高的中国反卫星武器,会对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构成威胁。美国的GPS卫星位于中地球轨道,距离地面大约两万公里,美国军事专家认为,尽管试验的真实性尚不能确定,但是有理由相信中国军方正在研究高轨道反卫星武器,射程将达到GPS卫星的轨道高度。
美国军事专家迈克尔·皮尔斯布里称在未来一场战争中即使展开小规模的反卫星打击,摧毁美国的50枚军事侦察卫星、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就不仅会对美军部队产生灾难性影响,也是美国民用经济的一场巨大打击,美军对高科技卫星的依赖程度是全球军队中最高的。
除了炒作凭空想象出来的试验,美国还在其所撰写的《中国军力报告》中称中国正在研究“寄生卫星”。所谓“寄生卫星”可以说是反卫星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小型装置,可以吸附在敌人的卫星上,根据指令切断或者摧毁敌方卫星。这则消息曾经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不过不久美国科学家发现,其消息来源竟然不过是一名中国军迷在其个人博客中的假想。其实给中国扣上“莫须有”帽子的美国反而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反卫星技术。2008年美军曾经用一枚改进后舰载标准3型反导导弹击落一枚失控的低地球轨道间谍卫星。作为反卫星武器的行家,美国为何不断炒作中国的反卫星武器呢?中国社科院军控中心秘书长洪源分析说,首先美国是一个分析感强烈的国家,它不断给自己寻找和设定敌人来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另外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就决定了中国对美国是用来渲染和制造中国对美国在太空威胁的故事,有利于五角大楼和利益集团合伙来敲诈国会,在军费总量和利益分配中来换取最大份额。
美称中国试射导弹
【环球网综合报道】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2012年10月16日报道称,据美国官员透露,中国军队正准备从地面基地试射一款能力更强的新型反卫星武器--DN-2直升式反卫星导弹美国情报机构称,该导弹能够破坏位于高轨道的战略卫星,如GPS卫星和间谍卫星情报机构表示,只要拥有24枚反卫星导弹,中国便能通过破坏全球通信和军事后勤、限制高科技武器所使用的空中导航系统,严重削弱美国的军事行动。这种攻击还能大幅减少美国针对全球目标的情报收集工作,而这是一种关键的战略军事优势。
新型反卫星导弹采用直接撞击的杀伤方式
报道称,DN-2是一种高轨道拦截器,旨在以高速度撞击卫星从而将其毁坏,是一款重要的战略反太空武器。中国试射这款高轨道反卫星导弹,代表着其卫星攻击能力的一大进步,十多年来北京一直在发展这种能力。高轨道又称地球同步轨道,是主要通信及导航卫星的所在地,即距离地球12,000至22,236英里的轨道上。
中国上一次进行反卫星测试是在2007年,当时它摧毁了该国位于低轨道的一枚废弃气象卫星,产生了由成千上万枚金属碎片构成的碎片场。对此,美国官员表示,这些碎片将在100年时间内威胁着轨道卫星和太空旅行者。有鉴于此,这次中国可能不会使用动能拦截器,瞄准老化气象卫星进行冲击试验,也就是说不会像2007年那样做,尽管中国第二次进行主要测试制造出碎片的可能性依旧存在。
报道指出,中国可能会采取两种方式试射DN-2导弹。其一,美国官员认为,这次试射最有可能只是展示精确制导反卫星导弹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用于导航和导弹精确制导)位于中轨道(大约12,000英里),所以它们可能极易受到新型DN-2导弹的攻击。不管这次导弹试射成功与否,新型DN-2高空反卫星导弹的发展都表明,中国军事正在围绕未来高轨道太空站作战制订计划,尽管北京也在寻求禁止在太空使用武器的国际协定。其二,未来试射DN-2导弹时,中国还可能会瞄准一枚靶弹进行发射,这曾是2010年中国联合反卫星导弹防御测试的一部分。
五角大楼发言人仍拒绝就中国的DN-2反卫星项目发表评论。不过,在2007年提交给美国国会的一篇报告中,前里根政府国防决策者迈克尔·皮尔斯伯曾指出,中国军事著作者主张秘密部署精密的反卫星武器
中国的反卫星导弹系统是其渐增不对称作战武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保守最为严密的军事秘密之一。
2021年11月16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美国说,它不会容忍俄罗斯‘鲁莽而危险’的反卫星导弹试验。”为题报道称,美国强烈谴责俄罗斯进行的反卫星试验,将与盟友和伙伴商量如何应对。根据美国军方的信息,俄罗斯15日进行了相关试验,并造成大量太空碎片,美国国防部、国务院、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机构随即对俄罗斯展开口诛笔伐。16日,俄军方承认成功进行试验,但否认造成危险,并称华盛顿其实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其表现是“虚伪的”。有分析称,美国一直紧盯俄罗斯(及中国)的太空活动,但最早开展反卫星试验的是美国,不想受任何太空义务约束的是美国,频繁在太空展示侵略性的同样是美国。
撞击事件
媒体报道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2013年3月11日报道:距地面几百公里的太空前不久发生一起惊人的“交通事故”——一颗俄罗斯科研卫星被一块只有0.08克重的太空垃圾从侧面撞击,受损严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起发生在太空的非故意撞击。来自美国的报道称,肇事者是“中国2007年进行反卫星试验时留下的卫星碎片”,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俄罗斯和中国方面的证实。
中国专家王思潮10日对《环球时报》说,尽管美国跟踪太空卫星与太空碎片的技术精度全球一流,它的说法也要与俄罗斯和中国的数据进行对照和核实,所以美国的说法是“存疑”的。比追究太空事故责任更紧迫的是,太空垃圾年年增多,如何保证太空安全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课题。
很多国家都认识到制定太空规则的必要性,但“知易行难”。2012年初,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便表示,外太空环境的长期可持续性“正面临太空垃圾激增和不负责任行为构成的严峻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制定一套规范外太空活动的行为准则,这将有助于维持外太空的可持续性、安全和稳定”。但可笑的是,希拉里当时又声称,如果行为准则以任何方式限制了美国为保护自己和盟友而在外太空开展的安全行动,美国将不会签署这一准则。
外交部回应
外交部驳斥中国卫星碎片撞击俄卫星
“谁对空间碎片‘贡献’最多,国际社会早有公论。”外交部发言人2013年3月12日回应中国卫星碎片或撞击俄罗斯小卫星一说,指出其不够专业,不负责任。
在昨天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据美国媒体报道,一颗俄罗斯小科研卫星被一块空间碎片意外撞击,美专家推测可能是中国2007年空间试验留下的卫星碎片,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但相关说法实在不够专业,不负责任”。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空间碎片是人类长期以来外空活动积累形成的历史性问题。
“谁对空间碎片‘贡献’最多,国际社会早有公论”,华春莹表示,中方一贯支持减少空间碎片的国际行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们愿继续为减少空间碎片与各方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东风21导弹.环球网.2013-03-1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9 12:50
目录
概述
美苏反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