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竹属(学名:Phyllostachys)是
禾本科竹亚科的一个属。乔木或灌木状;杆散生,圆筒形,节间在分枝一侧扁平或有沟槽,每节有两分枝。杆箨革质,早落,箨叶明显,有箨舌、箨耳,肩毛发达或无。叶披针形或长披针形,有小横脉,表面光滑,被面稍有灰白色毛。花圆锥状、复穗状或头状,由多数小随组成,小穗外被叶状苞片或苞片佛焰苞状;小花2~6;颖片1~3或
发育不全;外稃先端锐尖;内稃有2脊,2裂片先端锐尖;
鳞被3,形小;雄蕊3;
雌蕊花柱细长,柱头三裂,羽毛状,
颖果。
2023年10月,国家林草局公布2023年第二批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名单,安徽省获授植物新品种权12件。这些新品种包括广德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增“景华1号”“景华2号”“景华3号”等刚竹属新品种3件。
乔木或灌木状竹类。地下茎为单轴散生,偶可复轴混生。竿圆筒形;节间在分枝的一侧扁平或具浅纵沟,后者且可贯穿节间全长,髓呈薄膜质封闭的囊状,易与竿的内壁相剥离;竿环多少明显隆起,稀可不明显。竿每节分2枝,一粗一细,在竿与枝的腋间有先出叶,有时在此2枝之间或粗枝的一侧再生出第三条显著细小的分枝,竿下部的节最初偶可仅分1枝。竿箨早落;箨鞘纸质或革质;箨耳不见乃至大形;箨片在竿中部的竿箨上呈狭长三角形或带状,平直或波状或皱缩,直立至外翻。末级小枝具(1)2-4(7)叶,通常为2或3叶;叶片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下表面(即离轴面)的基部常生有柔毛,小横脉明显。花枝甚短,呈穗状至头状,通常单独侧生于无叶或顶端具叶小枝的各节上(如生于具叶嫩枝的顶端、新生的开花植株或同一花枝再度开花时,则此等花序及小穗之变化极大,均不宜用作分类的依据),基部的内侧托以极小的先出叶,后者之上还有2-6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苞片之上方是大形的佛焰苞2-7片,在此佛焰苞内各具1-7枚假小穗,惟花枝下方的1至数片佛焰苞内可不生假小穗而有腋芽,花枝中不具假小穗的佛焰苞则常早落,致使花枝下部裸露而呈柄状,其腋芽于花枝上部的佛焰苞及其腋内的小穗枯谢后,还可继续发育成新的次生花枝或假小穗;佛焰苞的性质在许多方面与竿箨或枝箨相似,纸质或薄革质,宽广,多脉,有或无叶耳及鞘口繸毛,叶舌截平或弧形,有时两侧多少下延,具呈叶状至锥状的缩小叶(即退化的小形绿色叶片);假小穗的基部近花枝的一侧常有一膜质具2脊的先出叶,有时此先出叶偏于假小穗基部的一侧时则背部仅有1脊,先出叶上方还有呈颖状的苞片,苞腋内亦可再具芽或次生假小穗;小穗含1-6朵小花,上部小花常不孕;小穗轴通常具柔毛,脱节于颖之上与诸孕花之间,常呈针棘状延伸于最上小花的内稃之后,此延伸部分通常无毛,其顶端有时尚有不同程度退化小花的痕迹;颖0-1(3)片,其大小及质地多变化,广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5至多脉,背部常有脊,先端锥尖,有时也有极小的缩小叶;外稃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先端渐尖,呈短芒状或锥状,7至多脉,背脊不明显;内稃等长或稍短于其外稃,背部具2脊,先端分裂成2芒状小尖头;鳞被3,稀可较少,椭圆形、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位于两侧者其形不对称,均有数条不明显的细脉纹,上部边缘生细纤毛;雄蕊3,偶可较少,花丝细长,开花时伸出花外,花药黄色;子房无毛,具柄,花柱细长,柱头3,偶可较少,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近内稃的一侧具纵向腹沟。笋期3-6月,相对地集中在5月。
模式种:桂竹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耐寒,能耐-18℃低温。适宜生长在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在黏重土生长较差。在pH8.5左右的
碱土和含盐0.1%的土壤中亦能生长,但忌排水不良。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姿态优美,生命力强,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天津、河南、北京等省市引种表现良好。其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竹子可广泛用于,公园、庭院、厂区等。也用于绿化边坡、河畔、山石。早园竹成本较低,而绿化效果好,栽植当年即可体现非常好的观赏价值。深受各地景观工程的喜爱。
本属50余种,均产于中国,除
东北、
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外,全国各地均有自然分布或有成片栽培的竹园。尤以长江流域至五岭山脉为其主要产地。仅有少数种系延伸至印度、越南,日本和朝鲜的本属植物均系早年由中国输入。欧洲、北非及北美也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引入栽培,并且成为若干种的模式产地。由于经济价值大,世界各地凡是本属植物能生长的地方,几乎都已有引种。
刚竹属植物系中国竹亚科中,经济价值最大,种类众多的1属,除著名的毛竹(南竹)长期以来已有大面积栽培外,其他许多竹种因不同的用途而广泛栽培于农村或城市庭园中,尤以浙江省的种类最多,在该省又以安吉县最为集中。解放后经政府倡导,华北地区不断地引种本属某些竹种,多能生长良好,但要注意防旱,尤其出笋时不可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