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nigella T. W. Wen)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或
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7米,幼竿无毛,老竿黄绿色;竿环与箨环同高或较之略高。箨鞘密布大小不等的斑点,箨耳及繸毛生长良好,暗紫色;箨舌暗紫色,箨片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暗紫色,叶耳镰形,
叶舌强烈伸出,5月笋期。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状竹类。地下茎为单轴散生,竿高达7米,直径4厘米,幼竿无毛,被极薄的白粉,老竿黄绿色;节间长18-22厘米;竿环与箨环同高或较之略高。
箨鞘背面棕色至灰绿色,密布大小不等的斑点,顶端尤密而形成云烟状,微被白粉,有淡褐色刺毛;箨耳及繸毛生长良好,暗紫色;箨舌暗紫色,高约2毫米,拱形或截形,边缘生长纤毛;箨片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暗紫色,边缘黄色,皱褶,外翻。
末级小枝具2-4(6)叶;叶耳镰形,繸毛发达,长12毫米;叶舌强烈伸出,具纤毛;叶片长10-15厘米,宽13-19毫米。笋期5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浙江富阳。富阳乌哺鸡竹适生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2℃,绝对最高气温40.2℃,绝对最低温-14.4℃,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年降水量1457.8毫米,年日照时数1850.9小时,无霜期232天。土壤为山地红壤,土层厚度80厘米以上。
繁殖方法
母竹选择:富阳乌哺鸡竹依据母竹的竹鞭而长鞭出笋成林,因此母竹的自身状况相当重要。选择生长健壮、枝叶繁茂、分枝低、竹秆圆满、胸径1.5-3.0厘米、竹鞭健壮、鞭芽饱满、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新竹作为母竹,按来鞭15厘米、去鞭20-25厘米的长度截鞭起竹。同时带一定量的土球,防止母竹与竹鞭连接的螺丝钉松动断裂,影响造林成活率以及新竹、竹鞭的萌发。母竹留枝5-7盘,其上方削去竹梢,并用薄膜包住截1:3,防止水分流失。
移栽挖掘技术:为保证母竹苗异地栽植成功,母竹选择长势旺盛、植株健壮、鞭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冠幅整齐、节间在15-18厘米、竹径1.5-3厘米的当年生竹苗。挖母竹时以2-3株以上成丛挖起,加大根盘的泥球规格,这样可确保根系完整,减少根系的损伤,挖掘过程中逐步掏空竹蔸四周和底部,切忌摇动竹竿,防止撕裂竹鞭,避免损伤母竹秆和竹鞭连接部分,断鞭要保持截后光滑,不伤鞭芽。挖掘后适当疏枝、疏叶,一般控制母竹留枝5-7盘,这样既可减少叶面的蒸发量,提高了成活率,又保留了冠幅形态,为植后母竹生长茂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定植穴规格为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40厘米,表土和心土分开。
栽培技术
移栽时间及效果:在种植时间按排在立秋刚过,气温刚下降,但由于此时空气湿度高,虽然竹子消耗水分较多,但由于选择在水源充足地域适宜移栽。
造林季节:母竹移栽时间选择在高温渐退,气温36.4℃。此时竹子营养生长渐弱,但竹子发鞭仍有一定优势,且此时空气湿度较高,是种竹的好时节,成活率较高。
造林地准备:根据富阳乌哺鸡竹原生地的环境状况,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造林试验地原为多年荒芜山垅田,移栽前全面劈草,挖除灌木、藤本、杂草,深翻50厘米。在已全垦整好的造林地上按株行距2米×2米的密度挖好定植穴,定植穴规格为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40厘米,表土和心土分开。
定植:栽植时先回表土15厘米,轻轻耙平踏实,放人母竹土球,入土40厘米,让竹鞭自然舒展并与穴的长边平行,分层压实竹蔸、竹鞭周围的土,使竹鞭与土壤紧密相连,不伤及鞭根和鞭芽,种植穴稍做土墩,然后浇足定根水。
主要价值
笋味美;竹材宜作农具柄,搭棚架或劈篾编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