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笋竹(Phyllostachys elegans McClure)是禾本科刚竹属的乔木。竿高可达4.5-8米;幼竿被白粉,节间较短而长度均匀,表面有细密的纵肋;竿环稍隆起,与箨环同高或略高于箨环,箨鞘背面绿色带紫,被白粉及脱落性细刺毛;箨耳狭镰形,绿紫色,具长而波状弯曲的繸毛;箨舌狭,拱形,淡绿紫色,边缘生纤毛;紫色叶耳小或无,鞘口繸毛少数或数条;叶舌紫色,明显伸出,叶片较薄,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下表面疏生短柔毛;笋期4月中旬。
形态特征
禾本科刚竹属的乔木。地下茎为单轴散生,竿高4.5-8米,粗3厘米,幼竿被白粉;节间较短而长度均匀,表面有细密的纵肋,竿中部节间长12-15厘米,壁厚4厘米;竿环稍隆起,与箨环同高或略高于箨环。
箨鞘背面绿色带紫,被白粉及脱落性细刺毛,有较密的小斑点,边缘无毛;箨耳狭镰形,绿紫色,具长而波状弯曲的繸毛;箨舌狭,拱形,淡绿紫色,边缘生纤毛;箨片带状,绿紫色,外翻,皱曲。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耳小或无,紫色,具长而波状弯曲的繸毛,鞘口繸毛少数或数条;叶舌紫色,明显伸出;叶片较薄,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长4.5-12厘米,宽1-1.7厘米,下表面疏生短柔毛。笋期4月中旬。
生长环境
甜笋竹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平均温度≥17.5℃,极端低温>-4℃,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冬季霜冻少、低温持续短,适生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的砂土或砂壤土缓坡地上,路旁、河旁、溪旁及宅旁均可种植。
分布范围
甜笋竹分布于中国浙江、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1938年由海南红毛山引入美国。模式标本采自美国。
生长习性
甜笋竹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平均温度≥17.5℃,极端低温>-4℃,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冬季霜冻少、低温持续短,适生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的砂土或砂壤土缓坡地上,路旁、河旁、溪旁及宅旁均可种植。
繁殖方法
甜笋竹繁殖方式一般为分株繁殖。
母竹选择:合理选择母竹是甜笋竹造林成功的关键因素。母竹是甜笋竹造林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选择母竹的关键因素是竹鞭。一般应选择一至二年生、生长健壮、枝叶繁茂、竿基芽眼肥大充实、胸径中等、无病虫害的甜笋竹作为母竹。
整地挖穴:在栽植前及时进行造林地准备,包括清理林地、整地、挖穴等。按株行距4×4米或5×5米定点挖穴。单行栽植,株距为34米,穴面为80×80厘米,穴底60×60厘米,深度为40-50厘米,穴位按梅花形(品字形)排列。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块先进行全垦或带垦届开穴。栽植穴挖好后,最好先施基肥,基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佳,每穴应施入基肥15千克和
磷肥1千克,施人后回填部分表土,拌匀备栽。用表土覆盖,约7天后方可栽植。
栽植管理:甜笋竹种植时间宜在每年的3月上旬至4月上旬,甜笋竹宜种植600株/公顷,一般按4×4米的株行距挖穴,穴大1×1米,深0.3米,严格按深挖浅栽、下紧上松原则,将竹种根部打好黄泥浆。栽培时,将母竹与地面呈300角斜放入穴中,地面上仅留1个节,然后压实土壤,使穴面形成凹形;根部应适量浇水,并加盖杂草,以提高土壤中相对湿度。防止日光曝晒。如遇连续晴天,则栽植后应对根部浇水2-3天,并在竹顶切口处注满清水。以防因竹竿开裂而危害侧芽的生长。
栽培技术
甜笋竹定植后第1-3年,每年5月、7月铲草2次。除草范围:竹丛周围2米直径之内。把铲除的草堆于竹丛周围,增加有机肥。第4年以后,竹林郁蔽,无需除草,但每年2月,用锄头把竹丛周围的土扒开晒土,以提高土温,增加竹笋产量。造林后当年有2.3株新竹长成,第2年后。留5-6株,甜笋竹采用地面覆盖,能提高地温,可使甜笋竹提早出笋,提高经济效益。一般可采用砻糠、稻草、竹叶、发酵后的锯末等作为覆盖物。据试验,覆盖砻糠10千克/平方米,可提前30天出笋,并且笋期可延长25天,产量可提高26%。第3年即可成林。挖笋时应斩下笋头上的幼嫩部分,留下幼笋芽。以利生长新笋。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甜笋竹笋极鲜美,是较好的笋用竹种;竹笋营养丰富,笋肉鲜嫩,可加工成笋罐头、笋干。
经济价值
甜笋竹杆节较密,可作柄材用,可加工成箩、筛、椅、床及筷子、牙签等,还可制竹纤维板、竹胶合板以及造纸等。竹叶由于叶面宽,还可用于包粽、制斗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