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全(1869年一1942年),曾用名刘顺全,字毅民,河北省深县人,中国京韵大鼓演员、刘派
京韵大鼓创始人。作品有《
大西厢》等20余段。
个人经历
青年时期
刘宝全七岁入私塾,读书之余,喜欢听戏和学着唱戏。九岁时,举家流落到河北关上。父亲刘能靠
扎纸活、制
冥衣为生,常向
木板大鼓艺人王庆和学唱。刘宝全耳濡目染,也爱上了木板大鼓。为了生计,父子一起卖艺,父亲演唱,他弹三弦伴奏,慢慢地自己也学会了演唱。十五
岁在天津拜名家宋五(宋玉昆)为师,继续学唱木板大鼓,又向琵琶名家陆文奎学弹琵琶。宋五死后,他的嗓音“倒仓”时不能演唱,就为木板大鼓名家胡十(
胡金堂)和
霍明亮伴奏,在艺术上得到了宋五的弦师韩永忠的指导,十八岁时,随韩永忠到北京,在庙会上、
堂会上以及
王广福斜街的
乐户中唱木板大鼓(北京人俗称“
怯大鼓”)。后来有一段时间,他向北京
四喜班京剧老生
孙玉卿学戏,取艺名月芬,曾随孙去上海正式演出,因在台上出差错,回天津后遂弃京剧,正式拜胡十、霍明亮为师演唱木板大鼓。刘宝全二十一岁时,又到北京献艺,京剧大师
谭鑫培听了他的演唱,赞扬了他,并指点他要入乡随乡,改掉怯音。他牢记教诲,便努力揣摩谭鑫培、
孙菊仙、
龚云甫等京剧名家演唱韵味和神态,把自己唱大鼓听用的方音都改成京音,耍着木板唱,使说唱结合,并加强演唱时的
面部表情和身段。
清朝末年(1908年左右),天津北门外天泉茶楼经理回斗银邀刘宝全去天津演唱,由
韩永禄任弦师。为配合他的演唱,弦师革新了伴奏乐器,韩永禄改中
三弦为
大三弦,
霍连仲改
影调使用的
四胡为顸筒四胡,使伴奏、演唱相得益彰。
中年时期
清宣统二年(1910年),刘宝全再到天津,在四海升平茶园登台演唱,获得很高声誉。民国四年(1915)刘宝全成立了“宝
全堂艺曲改良
杂技社”,往返于京、津两地演出,在杂耍园子里的节目场次上取代了
单弦牌子曲而跃居“
攒底”地位。这一时期,他还结识了文人庄荫棠,在庄荫棠的帮助下修订了《白帝城》《活捉三郎》《
徐母骂曹》等大鼓书词,丰富了演唱曲目,经过数年用心钻研,终于在以乡音演唱的河间木板大鼓的基础上,脱胎出
京韵大鼓的规模。同时他还截长篇为短篇,融抒情于叙事,使京韵大鼓这一鼓曲形式逐渐完善。自百代公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他
灌制头张唱片《八喜·八爱》之后,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百代公司、高亭公司已发行了他的十多张唱片。此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汉口、
济南等地演唱不缀,民国九年,博得了“鼓界大王”的美称。至30年代初,他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形成京韵大鼓的主要
艺术流派——“刘派”。
晚年时期
晚年的刘宝全饱受
旧社会摧残,生活落魄至极。1942年,刘宝全在北京
吉祥戏院演完了《双玉听琴》之后,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享年73岁。
主要作品
刘宝全的保留曲目共计有二十四段。
学自宋五的段子有:《赵云截江》《
马鞍山》(即子期听琴)、《乌龙院》《
南阳关》《
博望坡》《
游武庙》《
百山图》《
丑末寅初》 学自胡十的段子有《
大西厢》《长坂坡》
学自
霍明亮的段子有《
单刀会》《华容道》《古城会》《战长沙》《关黄对刀》《草船借箭》《李逵夺鱼》(即闹江州)
由文人庄荫棠协助整理的段子有《一门忠烈》《别母乱箭》(即头、二本宁武关)、《刺汤勤》《白帝城》《
徐母骂曹》《活捉三郎》
刘宝全共灌制京韵大鼓唱片共计三十三张,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上海中华影业公司曾将他演唱的《宁武关·别母乱箭》拍成舞台记录影片,已经制成
VCD光盘出版发行。
刘宝全正式收徒五人,即
白凤鸣、
谭凤元、常旭久、
钟德海、
韩德荣。此外私淑刘派艺术的人很多,著名的有
良小楼、小黑姑娘(
金慧君)、小彩舞(骆玉笙)、
林红玉、
章翠凤、
桑红林、
钟俊峰、
孙书筠、
侯月秋、
小映霞等,她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刘派艺术。白凤鸣和
骆玉笙则在继承刘宝全唱法的基础上,依各自的嗓音条件,吸收借鉴旁派艺术,综合改革,分别创立了“少白派”和“骆派”。
当今刘派京韵大鼓比较有影响力的演员有
张秋萍、
种玉杰、
杨凤杰等。
纪念活动
刘宝全作为京韵大鼓一代宗师,数十年间有过多次纪念活动、专场。
1.1962年,天津,纪念刘宝全逝世20周年专场
演出节目:杨凤杰《马失前蹄》、小映霞《赵云截江》、桑红林《刺汤勤》、林红玉《闹江州》、
小岚云《子期听琴》、良小楼《双玉听琴》、孙书筠《徐母骂曹》。
2.1982年,北京,纪念刘宝全逝世40周年专场
演出节目:
第一场:种玉杰《赵云截江》、张秋萍《贺龙在澧州》、
陆倚琴《白妞说书》、马静宜《大西厢》、
阎秋霞《探晴雯》、孙书筠《徐母骂曹》、骆玉笙《
和氏璧》
第二场:
刘春爱《
击鼓骂曹》、种玉杰《连环计》、
赵学义《
宝玉娶亲》、马静宜《长坂坡》、陆倚琴《渔家女》、孙书筠《子期听琴》、骆玉笙《红梅阁》
3.1999年,天津,纪念刘宝全诞辰130周年专场
演出节目:韩梅《长坂坡》、
赵桐光《赵云截江》、
姚士泉《游武庙》、杨雅琴《
战长沙》、种玉杰《博望坡》、杨凤杰《活捉三郎》、张秋萍《单刀会》、孙书筠《七星灯》等
4.2010年,天津,纪念刘宝全诞辰140周年专场
演出节目:张帼英《
坐楼杀惜》、关键《连环计》、赵桐光《子期听琴》、
王玉兰《大西厢》、杨凤杰《徐母骂曹》、张秋萍《赵云截江》、小映霞《闹江州》
人物评价
刘宝全的大鼓唱腔是综合胡十、宋五、
霍明亮三家之长加以创造而形成的。他还把京剧、
河北梆子、石韵、
莲花落、
马头调等的
表现手法熔冶到京韵大鼓的唱腔和表演之中。他创造的唱腔既刚劲又华美,既庄重又俏皮,有时借鉴京剧老生的唱法,
真嗓假嗓兼用,娴熟自如地运用胸、喉、鼻和脑后等部位共鸣达到了“低音珠圆玉润,高音响遏行云”的妙境。同时,还完善了似说似唱、说唱交融的演唱方法。民国二十七年他以七十高龄去上海演出,当时《
半月戏剧》刊有人著文赞扬他演唱的《单刀会》,说他“精神活泼,音调铿锵,表情尤细腻周密,拔高时清脆流利,如长空鹤唳。走低时圆浑洒脱,如玉盘走珠,状
关壮缪庄严肃穆,表
鲁子敬矩谨诚厚,不特脸上指上有戏,即眉目腰腿两足间,亦无一不有戏情溢露。迨转入快板以后,佳腔更多,忽而疏朗,忽而紧张,忽而幽静,忽而激昂,忽而如春波荡漾,忽而如
江潮怒吼,忽而如婺妇泣诉,忽而如万马奔腾。妙在不促不滞,不慌不忙,抑扬顿挫、徐疾有致,历时凡四十分钟绝无些微气喘衰颓之像。以一古稀老叟,居然胜任此浑身费力之繁剧工作,实属难能可贵”。他的
艺术创造,不仅影响了
鼓曲界,也为许多京剧名家在京剧演唱中吸收、借鉴。
除京韵大鼓外,人称刘宝全还有三大绝鼓——弹琵琶、唱石韵,唱
马头调。在这几方面,他下过很大功夫,借以丰富并提高了大鼓艺术。他唱石韵是以教
石玉昆的
外孙女弹琵琶为代价,向石玉昆的
马姓门婿学来的,但从未作公演。民国元年,他在天津听说北京奎松斋
自编自演联珠快书有独到之处,就特地请奎赴津演出三天,互相观摩技艺。经奎指教,他认真改正了表演时脚步太碎而偏乱的缺点,受到同行赞佩。
刘宝全对自己的生活起居约束得很严,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嫖不赌,喜素食,吃饭定时定量,数十年如一日。
刘宝全所创唱腔,既显刚劲之美,又展华美之姿,庄重中不失俏皮。他时而借鉴京剧老生的唱技,真嗓假嗓信手拈来,胸、喉、鼻及脑后共鸣运用得出神入化,从而营造出“低音如珠落玉盘,高音直上云霄”的绝妙效果,对京韵大鼓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