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义
白派京韵演员
赵学义(1945年1月31日-2006年3月23日),女,国家一级演员,白(云鹏)派京韵大鼓演员、曲艺教育家、改革家。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1961年拜阎秋霞为师,是白派京韵大鼓第三代演员的佼佼者。
人物生平
赵学义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由桑红林开蒙,后又曾跟随骆玉笙学习,1961年与刘志光李世明韩桂芬共同拜入白派京韵大鼓艺术家阎秋霞门下,成为了白派京韵大鼓第三代演员的门长。
赵学义天资聪颖,学习刻苦,除向阎秋霞学艺外,还曾向白云鹏的好友,西河大鼓名家张起荣学习白派曲目《花木兰》《风仪亭》等;向梅花大鼓名票周粼阁学习金派梅花大鼓;向西河大鼓名家田荫亭学习西河大鼓《锅炉开刀》等;向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学习《击鼓骂曹》《将相和》《黄继光》等曲目。她擅长书法,精通扬琴木琴伴奏,首届津门曲荟的时调《要女婿》就是由她伴奏的,现存部分赵学义少年时用小楷所抄之唱词传世。
文革期间,文化战线受到冲击,年轻的赵学义被迫停止舞台演出,调到资料室工作,这一时期她阅览了大量的资料,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文革结束后,赵学义重返舞台,与自己的丈夫——曲艺乐师韩宝利妇唱夫随。他们排演了大量传统曲目,并挖掘整理了久已失传的众多曲目,重新设计唱腔,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哭祖庙》《金定骂城》《绿衣女》《凤仪亭》等,经不完全统计其生前所演曲目有六十余段。与此同时,又投入大量精力创演新曲目,为各派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单弦、时调等曲目设计唱腔,由他们夫妇设计唱腔的曲目不计其数,其中很多已成为了当今观众喜爱的曲目。80年代,成为了赵学义最为光辉的一个时期。
1986年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后,赵学义担任鼓曲专业教师直至逝世。她在团内担任繁忙的演出任务的同时,不惧风霜雨雪,20年如一日,严谨教学,认真传艺。
2006年3月23日,赵学义不幸因病去世,享年62岁。
主要成就
她与自己的丈夫——天津市曲艺团乐师韩宝利一起对白派京韵大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宝玉娶亲》《绿衣女》等节目的唱词和曲谱进了大幅的修改和创造,并对《孟姜女》《哭黛玉》《凤仪亭》《哭祖庙》等节目词句也做过调整,以图更好的展现艺术,但业内外褒贬不一。其中,她修改后的《宝玉娶亲》,精简了唱词,并融入了魏喜奎奉调大鼓的元素,已经作为舞台保留曲目传播了下来,一直在被广大白派演员上演。
韩赵夫妇对其他曲种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尤其是梅花大鼓。1他们于1976年创作的梅花大鼓《缅怀周总理》一炮打响,之后,又有很多节目成为了舞台保留曲目,如《二泉映月》《钗头凤》及新《黛玉葬花》。
1997年由天津文联等单位举办了“赵学义曲艺教学暨音改成果展示演出”及研讨会。1999年她荣获天津市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她演唱的《宝玉娶亲》荣获2000年中国曲艺牡丹奖。《赵学义韩宝利鼓曲音乐创作集》于2003年出版。她同时兼职艺术教学,自北方曲校建校之日起,担任兼职教师,在培养青年鼓曲人才方面成绩卓著。她相继出版过4张VCD、2张CD的个人专辑,基本容纳了她演唱的全部传统曲目。
自80年代以来,她为白派京韵大鼓和其他曲种培养了众多的新星,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籍薇(梅花大鼓演员,后拜师花五宝)、王莉郑菲于会江王喆(梅花大鼓演员)、冯欣蕊骆派京韵大鼓演员)。其中郑菲较大程度地保持着赵学义的演唱风格与舞台风貌。
赵学义在继承传统、丰富曲目、音乐改革、教学传艺、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赵学义的演唱,台风婉约大气,唱腔柔和细腻,充分展现了白派的委婉精致、朴实清雅的风格,更突出显示了女性心怀、注重抒情的表叙。她的演唱,吐字发音极为考究,字尾归韵饱满,给人以美的享受。她鼓板技艺出众,鼓点多变,与韩宝利的伴奏相得益彰,堪称鼓法最出众的白派京韵大鼓演员。她的弟子于会江很好地继承了乃师的鼓板技艺。
主要作品
《哭黛玉》《宝玉娶亲》《哭祖庙》《凤仪亭》《金定骂城》《探晴雯》《孟姜女》《遣晴雯》《黛玉焚稿》以及新编系列曲目《梁祝哀史》等。
附录
白派京韵大鼓演员谱系
第一代 白云鹏
第二代 阎秋霞、郑蝶影、方红宝、闻书屏
第三代 赵学义、马慕容、刘志光、李世明、张雅丽、韩桂芬、毛桂玲等
第四代 王莉、王惠郭德纲妻)、王秋霞郑菲于会江、王茹、时唯、运廼巧、谭静、翟静婉、付蔷
第五代 乔羽、张艺潆 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3:4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