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单弦源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清乾隆、嘉庆年间兴起,形成于清代末叶。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其曲牌众多,曲调丰富,反映现实生活,代表曲目有《胭脂》《挑帘裁衣》《金山寺》等。自单弦票友随缘乐以后,出现了德寿山、全月如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等名家,他们推动了单弦艺术的发展。
历史溯源
单弦演出形式最初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唱时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说唱者自己摇或弹)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最早的单弦曲词,是清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所编《白雪遗音》卷三中之《酒鬼》。
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轩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传开。
经过将近一百年的实践,单弦由单曲体的岔曲演变成枣核儿、腰截、牌子曲三种曲体样式,最后于清末衍生成说唱结合的单弦牌子曲。篇幅上也从演唱短段变成了中篇连续说唱。一般每个曲目分成为四至六段,每段演唱约三四十分钟。清末民初,许多单弦票友下海卖艺,出现了不少著名唱家,很受群众欢迎。他们当中有善唱时调小曲者,有善唱昆高曲牌者,这些曲调多被纳入单弦唱腔曲牌中,使单弦唱腔曲牌增多,表现力增强,所知单弦曲牌计有一百余支。这一时期,是单弦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众多的名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最享盛名的有荣、常、谢、谭四大流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弦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杜澎为代表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单弦曲词,如《城乡乐》等等,涌现了如曹宝禄、石慧儒、赵玉明、马增蕙等名家。除此之外,单弦在唱腔音乐上、表演形式上都有所变革,如增加男女对唱、单弦牌子曲联唱、表演唱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单弦票友的活动再度兴盛起来。
2006年单弦被列为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一级演员张蕴华成了这一项目的传承人。
艺术特色
单弦有两种主要演出方式:一为自弹自唱;二为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击节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原称“双头人”。前者出现在在山东快书形成早期,到了民国初年演变产生一人站唱、一个伴奏的第二种演出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单弦对唱、牌子曲群唱、单弦联唱等形式。单弦演出过程中还融入了昆曲、京剧中的一些动作,形体表演丰富。
单弦曲牌有的似说似唱,有的半说半唱,都比较活泼、跳跃,朗朗上口,能容纳更多的唱词,便于演唱故事,丰富了牌子曲音乐,形成了曲牌联缀体的音乐结构。单弦曲牌的文体有长短句、上下句两种,以长短句为主,并常用三字头、垛句、嵌字、衬字等。解放后的单弦表演还吸收了许多新民歌,如汾河水、乱鸡啼等。在唱腔设计上,昂扬豪迈、铿锵有力,富有时代气息。
在伴奏方面,传统曲牌的结尾由弦师接腔演唱,如云苏调接唱“依呀、依呀呀”,太平年接唱“太平年,年太平”,解放后逐步改用三弦伴奏音乐代替,使歌唱和伴奏浑然一体。
自司瑞轩编演中、长篇以后,则多根据小说改编成分本演唱的曲目,如《胭脂》四本等,为增加趣味性,常采用古事今说的手法,插科打诨,轻松活泼,极富特色。
主要流派
随缘乐
演唱八角鼓的旗籍票友。本名司瑞轩,北京人,满族,单弦表演最早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演唱活动在清代末年。他演唱的曲词通俗,人物声态细致生动,表演幽默风趣。他在音乐曲调上还吸收了新的因素,把当时流行的南城调、云苏调等曲调,吸收为单弦曲牌,还把时调小曲中细腻、抒情性的曲调和等叙述性较强的曲牌都吸收进来进行改革,使之口语化,成为半说半唱的新曲牌,使单弦曲调新鲜活泼。
荣派
荣派创始人荣剑尘(1881-1958),北京人,满族,姓关尔佳,名荣勋,字健臣,后改为剑尘。父亲、伯父均为著名八角鼓票友。12岁开始走票,1910年正式下海演唱,后拜名家德寿山为师。他的声音高亢甜润,吐字清晰有力。他既善唱豪放风格的曲目,也善演轻松幽默的作品, 尤以声音模拟各种类型的人物见长。此外,他还拥有独到的八角鼓敲击法,为后代艺人所继承。擅演曲目有《胭脂》《挑帘裁衣》《金山寺》等。
常派
常派创始人常澍田(1890-1945),字雨培,署名梦僧,又名赵兰波,北京人,满族。父亲、伯父均为著名八角鼓票友。常澍田12岁开始走票,1910年正式下海演唱,后拜单弦名家德寿山为师。他的声音高亢甜润,吐字清晰有力。既善唱豪放风格的曲目,也善演轻松幽默的作品。尤以运用声音模拟各种类型的人物见长。
他曾在百代、胜利等公司灌制过岔曲《风雨归舟》(解入深山)、《百戏名》《八花八典》和腰截《大春景》以及单弦《马介甫》《五圣朝天》《胭脂》《金山寺》《杜小雷》《挑帘裁衣》《开吊杀嫂》等片段,是三十年代单弦演员灌唱片最多的。值得一提的是,其弟子张剑平先生曾说过,常氏在使用八角鼓的打法上总结了“挝鼓十法”,即:切、掭、碰、撮、簸、推、跪、丁。遗憾的是“挝鼓十法”的具体内容后学们大都不详。
谢派
谢派创始人谢芮芝(1882-1957),北京人。初为八角鼓票友,后下海,拜师王六顺。他嗓音宽厚,以乍音巧腔著称。善以声音塑造不同性格、身份的人物。台风温文儒雅。擅演曲目有《高老庄》、《沉香床》、《武松》等。
谭派
谭派创始人谭凤元(1898-1964),满族,北京人。他演唱单弦得自家传,后因酷爱京韵大鼓,曾拜刘宝全为师。本世纪30年代后期,专唱单弦,他创有独到的“盖弦”唱法,韵味醇厚,声音高亢宏亮,俏丽挺拔,低音迂回婉转,成为后学的楷模。《打渔杀家》是他享名的曲目之一,其中〔太平年〕一段是叙述萧恩打渔时,与李俊、倪荣见面的情节,唱腔峭立挺拔,把萧恩年迈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主要曲目
单弦的曲目内容有根据民俗小说改编的,如《胭脂》、《杜十娘》等;也有不少反映现下时期生活的曲目,如清末的《穷大奶奶逛万寿寺》、民国时期的《秋瑾起义》等。 表演形式方面包括单人表演、男女对唱、单弦牌子曲联唱、表演唱等。
牌子曲的曲牌,依功能特点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种。表演时按照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选用曲牌。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说:杂剧中有排(按即“牌”)子曲一种,每段更换一调,故呼为杂排子。其调多至三十余种,所常用之名,有金钱莲花落、云苏调之类。开唱时必有数句,曰曲儿头,住头处曰卧牛儿,尾声非以快书、即以数唱结之,亦由慢而改紧,今之所谓单弦者,即拆之排子曲之余也。”单弦牌子曲的曲牌约有九十多个,常用的不足三十个,主要有:曲头、数唱、太平年等。
曲目内容早期有不少以反映清代风貌及旗籍子弟生活的,如《穷大奶奶逛万寿寺》等。也有一些由戏曲改编的,如《合钵》等。
代表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弦牌子曲代表性的新曲目有《四枝枪》《好夫妻》《红花绿叶两相帮》《新五圣朝天》《城乡乐》《反浪费》《地下苍松》《天安门颂》《青年英雄潘天炎》《双窝车》《单枪赴会》《一盆饭》《星期天》《打箩筐》等。
参考资料
单弦.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3 21:35
目录
概述
历史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