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底
汉语词语
攒底,指最后的一场或一个节目,演出的最后一个阶段或最后一个节目的演出。
演出术语
由于旧时演出到了最后几个节目时观众便陆续离场,所以此时出演的演员(包括“末二”压轴演员、“攒底“大轴演员)一般都是具有较高名望的演员,演出一些比较精彩的节目,使其能够吸引观众,达到叫座的水平。
轶事
在天津很长时间里戏园子、茶馆等的攒底大轴有大鼓等,由”小彩舞“骆玉笙,鼓界大王刘宝全等人攒底,而相声,不管多硬的角儿,都是”末二“,但据侯宝林回忆录称,末二和攒底的收入差距几乎是二倍,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攒底演员,戏园只好要求侯宝林相声攒底,但仍然给末二的薪酬(当时三百四十元),侯宝林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攒底,只是根据老规矩要求末二代替大轴攒底,是在某种程度上轻视相声,因此侯宝林不满,要求将攒底相声的薪酬按照当时攒底演员(”京韵大鼓‘攒底’,攒不住也给五百元“——侯宝林)的五百元支付,从此之后,相声便真正有了攒底的地位,在此应当指出,当时要求相声攒底,是因为当时“攒底”林红玉攒不住,而且”正好没人能“攒底”,刘宝全、金万昌、常书田等人都死了。“攒底”和“末二”,都必须有叫座的能力。他没地方找这样一个人,找来的也不一定能叫座,天津的观众又喜欢他们熟悉的演员“(侯宝林),然而,能够攒底,也体现了侯宝林先生对于相声的执着和技艺的高超,当时名相声演员众多,然由侯宝林先生完成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既是侯先生艺术水平的体现,也是当时机遇所致,不论是哪一项,都是不可抹去的。
相声术语
在相声演出中,攒底又叫“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尾。
相声的艺术结构,分为四个阶段:垫话、瓢把儿、正活、攒底。“垫话”,就是开场白。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作用是一样的,就是招揽观众,稳定情绪。有的垫话像跟观众聊天,聊的内容是大实话,艺术术语叫做“题外话”,为的是博取一笑,以便转入“题内话”,转入“正活”更方便些。新相声的“垫话”以“题内话”居多。“瓢把儿”,就是由“垫话”转入“正活”的过度部分。作为一段相声结尾的“攒底”无疑是最强烈的“包袱”,把整段相声推向高潮,在笑声中结束了相声。
例如主要内容是讲剧场里发生的故事,“瓢把儿”最后几句话就要提到和剧场有关的事,好接着去说到正题——“正活”。“正活”说到最后一句,必须把人逗得大笑,作为整个段子的结尾,就是“攒底”了。这和普通说笑话一样,逗笑的都是最后“攒底”的一句。例如传统段子《知县见巡抚》里,那位知县无文化,巡抚问他的话他都听不懂。问他“民风”如何,他听了以为是蜜蜂;问“河道”,他以为是和尚老道;问“百姓”如何,他以为是问“白杏”……最后巡抚说:“我问的是小民”,他以为是问他“小名”。他站了起来,把头一低:“回大帅的话,卑职的小名叫二狗子!”最后一句话把人逗笑了,就是“攒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0 17:40
目录
概述
演出术语
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