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
宋代吴文英词作
《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节序词。此词上片由一“记”字领起,重在描述对旧时夜景的美好追忆;下片触景伤情,抒写作者对旧时爱人的追忆。元宵节遇风雨、心情与常年不同,于是全篇沉浸于过往节日生活的回忆之中,悔恨之情蓦然袭上心头。娓娓道来,涟漪层生,但始终未着一实笔,皆容读者自得之。
作品原文
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1
渐新鹅映柳2,茂苑锁3、东风初掣4。馆娃旧游5,罗襦香未灭6。玉夜花节7。记向留连处,看街临晚,放小帘低揭。星河潋艳春云热8。笑靥欹梅9,仙衣舞缬10。澄澄素娥宫阙11。醉西楼十二12,铜漏催彻13。
红消翠歇。叹霜簪练发。过眠年光,旧情尽别。泥深厌听啼鴂14。恨愁霏润沁,陌头尘袜15。青鸾杳16、钿车音绝17。却因甚、不把欢期,付与少年华月?残梅瘦、飞趁风雪18。向夜永19,更说长安梦,灯花正结。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六丑:词牌名,系周邦彦自创“中吕调”曲,调见《片玉词》。据周密浩然斋雅谈》记载:邦彦曾对宋徽宗云:“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此比之”。双调,一百四十字,上片十四句八仄韵,下片十三句九仄韵。壬寅岁:即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吴门:古代江苏吴县一带之别称。吴县为春秋时之吴都,故称(即今之苏州)。元夕:上元之夜,即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2.鹅:鹅黄色。
3.茂苑:花木茂盛的苑囿。代指吴门,即苏州。左思《吴都赋》:“带朝夕之潜池,佩长洲之茂苑。”后即以“长洲”“茂苑”作为苏州的别称。
4.东风:即春风。掣(chè):拽、拉,这里形容风吹。
5.馆娃:指吴王夫差为美女西施建造的馆娃宫,在苏州灵岩山。此处代指西施,吴门系西施旧游之地,其罗襦之香仿佛至今犹存。
6.襦:短衣。未灭:恍惚记忆的意思。
7.玉夜花节: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8.星河:天河,银河。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春云热:引用李贺《蝴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
9.欹(qī)梅:指梅花妆。《太平御览》卷三○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元夕以梅花妆(即梅额)出游,当是宋时习俗。《玉楼春·京市舞女》云:“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翦胡衫窄。”有人认为这是描绘元夕舞女之词,与本词可互证。
10.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11.素娥:指月亮。
12.十二楼:神仙之所居。《汉书·郊祀志下》:“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名曰迎年。”注:“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
13.铜漏:指古计时之刻漏,铜制。
14.啼鴂(jué):啼叫的杜鹃。鴂:鸟名。即鶗(tí)鴂、鹈鴂、子规、杜鹃。一说伯劳,初夏时昼夜鸣叫。又说这种鸟鸣叫时,天气转凉。
15.尘袜:即罗袜生尘。
16.青鸾:传说中的神鸟,羽多赤色者称凤,羽多青色者称鸾或青鸾。《拾遗记·蓬莱山》:“有浮筠之籁,叶青茎紫,子大如珠,有青鸾集其上。”
17.钿车:用金花装饰的车子。为古代贵族妇女所乘之车。杳:一本作“香”。
18.趁:追随之意。
19.向:一本作“丙”。夜永:夜长、长夜。永,一本作“阑”,一本作“来”。
白话译文
元宵日早春天气,花园中的东风开始吹拂,柳枝上已经吐出了鹅黄色的嫩芽。这里(指吴门)曾经是吴国的西施游览过的地方,至今仿佛还能在此闻到她遗留下来的衣衫香。记得在过去每到元宵节、花朝节,吴门大街上布置得花团锦簇,到处都叫人留连忘返。一到节日的夜晚,妇女们为观赏街市中的盛况,都将临街楼窗前的竹帘子偷偷地揭点起来,这样就能将街上景致看得更清楚些。如果元夕夜碰到晴天,天河中的星星就能连缀成片,加上春气已暖,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节,所以最快活的就要数那些年青女子了。她们笑容满面,头上斜插梅枝,身穿着飘飘欲仙的舞衣,舞将起来,一定会看得人眼花缭乱。明亮的圆月高挂在空中,我在西楼饮酒度节,恰似置身于仙境中一般。可惜的是欢乐恨夜短,漏声催促之中,一次难忘的元宵夜也终于过去了。
今夜(元夕)风雨,使红茶花被吹打得花凋叶落,触景伤情,感叹年华消逝,旧日的恩恩怨怨都与我告别了。如今惟剩下我这位孤独的白发人,再没有红粉佳人前来陪伴我饮酒作乐了。风雨泥泞,引得我心烦意乱,对雨中杜鹃的啼声也倍感讨厌。室外的霏霏细雨,将我困守在家中,所以搞得我怨天恨地。想到即使是勉强去郊外踏青,恐怕那郊外泥泞的道路也将会沾污了鞋袜。我所喜欢的女子,她的倩影已经从镜中消失,她所乘坐的钿车也不再来到这儿。为什么我不趁着从前年青时候,好好地把握住两人美好的爱情生活呢?春天已经来临,梅花也将随着风雨而纷纷凋零,愈显清瘦。我在这元宵长夜,听着噼啪作响的灯花,且回忆、叙说那些当年的都市梦吧。
创作背景
根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吴文英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壬辰,在苏州为仓台幕僚,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吴文英此时四十三岁,在苏州作此词。此词中有“馆娃旧游”“过眼年光”等句,皆重来之辞,大约居苏十余年中,也因事一度去他处。词人行踪不详,亦只得其大略情况。吴文英是婉约词最后的一位大家,也是宋词都市文学风景描绘的结穴者。吴文英的都市文学风景词与那些艳情词一样,色彩艳丽,描绘细密,章法结构回环曲折,而“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亡国象征意义更加突出和明显。此词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大开大阖。上片说旧日吴门元夕何其热闹;下片说今日吴门元夕何其凄凉。只在晴雨之别而已。此词与《应天长·吴门元夕》词大致相同,都是抒写昔盛今衰之感。“渐新鹅映柳,茂苑锁、东风初掣”一韵,言初春吴门景象。上元时节,大地回春,新柳鹅黄,原先被严冬紧锁的姑苏古城,随着春风的吹拂,也慢慢苏醒过来,恢复了它的生机。“新鹅”,即小鹅,小鹅的绒毛颜色淡黄,所以用鹅黄来比喻刚抽出的杨柳嫩芽。如《花心动·柳》:“乍看摇曳金丝细,春浅映、鹅黄如酒。”这一韵中的“映”“锁”“掣”字,用得极灵动、形象。“馆娃旧游,罗襦香未灭”一韵,承茂苑写昔日元夕光景。“旧游”二字是上片的主脑。“玉夜花节”一韵,描述元宵灯节。用“玉”字,“花”字,渲染节日花灯,映照夜色如白昼,美丽已极。加倍描写元夕盛况,措语甚奇。“记向留连处,看街临晚,放小帘低揭”一韵,记昔日元夕之事。想起从前在吴门过元宵节,临近傍晚时分,就把临街的小帘子揭起,急切地等待看灯了。这是最让词人流连不忘的趣事了。“记”字放在此处比放在开头显得曲折。先写临街,后写揭,倒装笔法。词人对这些琐细之事念念不忘,足见其念旧情深。吴文英有《塞垣春·丙午岁旦》亦有“渐街帘影转,还似新年,过邮亭、一相见。”丙午为淳祐六年(1246年),吴文英四十七岁,居杭州,在此词之后,在新年之际亦提到街帘,与此词所记相似。“星河潋艳春云热。笑靥欹梅,仙衣舞缬”二韵,用星河、人物烘托昔日元夕之盛。天上银河闪动如水波荡漾,东风吹拂云层变暖。人间欢乐的少女,酒窝儿逗人喜爱,梅额妆斜,艳美更让人看之不足。绫罗绸缎,花纹百色,又似仙女之舞衣。“春云”与“东风”照应。另外,元宵节,士女如云,比肩接踵,歌吹拂天,灯市如昼,怎能不热。“澄澄素娥宫阙。醉西楼十二,铜漏催彻”二韵,总承上片,进一步用景点染元夕之美,令人陶醉。清澈透明的夜空,月色美丽动人,出游的吴娃个个像天上的月宫嫦娥一般美貌。节日之夜,人们通宵达旦,酣醉、畅游,乐而忘返。“西楼十二”,不必坐实,犹如“昆台十二”“阑干十二”“水宫六六”等,都是象征性描写。“铜漏催彻”,形容元夕迷人之极,观灯者乐而忘归的意思。词的上片,描述昔日元宵佳节之盛况。用“玉夜花节”一句总的概括,引出历史的追述:“馆娃旧游”,以及现实的热闹情景。说明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特别是两宋时代更为百姓所重视。也是作家借以抒发时代盛衰之慨的好题材。
“红消翠歇。叹霜簪练发。过眠年光,旧情尽别”三韵,兜头一转,景衰人老,无限凄凉。“红消翠歇”,化用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煞人”意境。暗指元夕风雨,摧残花木,无灯可观,十分扫兴。繁华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年光也如流水,所以“叹霜簪练发”,用“霜”与“练”强调发白,老态可掬。吴文英当年只四十三岁,不算老年,但却两鬓斑白,生活的折磨,如此衰老,可悲可叹。这里描绘并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其在这一时期写的《喜迁莺·甲辰冬至寓越儿辈尚留瓜泾萧寺》中说:“渡倦客晚潮,伤头俱雪”,《思佳客·癸卯除夜》又说:“鬓丝添得老生涯”,看来都近乎写实。回首往事,吴门上元晴夕热闹情景历历在目,而今已判然尽别,成为了过眼年光。这即是《应天长·吴门元夕》下片:“前事顿非昔,故苑年光,浑与世相隔”之意。“泥深厌听啼鴂。恨愁霏润沁,陌头尘袜”二韵,点出元夕风雨,应题。鹈鸠已鸣,且于风雨泥深之中听之,愁恨浸润心中,更难自持。这几句字面未出现风雨字样,但从“泥深”“愁霏”“尘袜”中可体会出风雨霏罪。“厌”“恨”“愁”字,写出词人此时内心的烦恼、愁闷。“青鸾杳、钿车音绝。却因甚、不把欢期,付与少年华月”二韵,写今日元夕凄凉之景。“查”“绝”,说明今日元夕吴门看不见游女的踪影了,更不必说士女如云了。集中《应天长·吴门元夕》也说:“向暮巷空人绝,残灯耿尘壁”。也是写元夕雨夜,无人出游。但元夕风雨,人们不一定都不出游。集中《烛影摇红·元夕雨》就是另一场面:“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袜尘生,行裙红溅。”而今夜面对元夕风雨,游人杳绝的空寂情景,联想往日元夕的热闹,不觉感慨万千。遂发出质问:“却因甚、不把欢期,付与少年华月?”为什么不把元宵节这喜庆的日子,总献给花样年华、晴朗月空。为什么今日元夕,偏偏让我这“霜簪练发”之态,面对凄风苦雨。这几句蕴含着难言的身世之感。“残梅瘦、飞趁风雪”一韵,写景。题目为“元夕风雨”,此处则说“风雪”,一则吴文英词常出现时空跳跃不易捉摸的现象,另外初春乍暖还寒之际,雨雪交杂情景时现。加上风力摧残,梅花纷纷落下,好像追随着风雪飞逝。这种景象与首韵大地回春气息截然不同,以景衬出词人身世飘零之悲。“向夜永、更说长安梦,灯花正结”一韵,推开说京华旧梦,更觉凄凉。“灯花”与元夕火树银花之灯节相切。歇拍词意与《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意境相同,余情不尽。
词的下片描述今日元夕风雨极其凄凉,引发感叹年光荏苒,繁华过眼而消。在写法上,用元夕风雨与上片元夕晴月相对应,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以“红消翠减”,“残梅瘦、飞趁风雪”与“渐新鹅映柳,茂苑锁、东风初掣”相应。以“泥深厌听啼鸩、恨愁霏润沁,陌头尘袜”与“澄澄素娥宫阙”相应。以“青鸾杳、钿车音绝”与“星河潋滟春云热。笑靥欹梅,仙衣舞缬。”相应。以“少年华月”与“霜簪练发”相应。以“向永夜,更说长安梦,灯光正,结”与“记向留恋处,看街临晚,放小帘低揭”相应。构思严密,上下对比,形象鲜明,词境邃远,情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的旨意虽主要是自感身世,叹老嗟卑,但结合吴文英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也暗示家国的盛衰对照。元宵佳节是我国古老传统的节日,特别是两宋极其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北宋承平之时元日盛况更为许多南渡词人怀恋。作家对汴京中原元夕的怀恋,是对故土,对和平盛世的怀恋。吴文英词中的“长安梦”,不一定指北宋汴京,而是指南宋临安(杭州)而言,但临安在南渡初期与后期,也有一个由兴盛到衰败过程。辛弃疾笔下的《青玉案·元夕》还十分热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就是吴文英少年与晚年的临安元夕也如此词上下片所描绘的景象有天差地别。吴文英生活在理宗中后期,国脉衰微,不可挽回。词人在词中多有感慨,在《古香慢·赋沧浪看桂》词就唱出:“残云剩水”“残照谁主”之类的哀音,在《声声慢·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词也发出:“乘半暝、看残山濯翠,剩水开奁”之类的凄苦之调。在《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词中又写出:“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这样慷慨苍凉之句。可见吴文英对国事不是无动于衷,他在词中多有寄怀。
名家点评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七:镂冰雕琼,流光自照。
清·陈洵《海绡说词》:题是“吴门风雨”。上片乃全写昔之无风雨,却以“年光旧情尽别’”勾勒。下文风雨只闲闲带出。“少年华月”,回首承平。“长安梦”,望京华也。天时人事之感,故国平居之思,复谁领得。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邓乔彬:勾勒之笔对词意转折往往很有作用。如此词,上片全写昔日无风雨的元夕繁盛景象,下片用“过眼年光,旧情尽别”作勾勒,风雨闲闲带出,着重表现天时人事之感,故国平居之思,这笔勾勒是不可少的。吴词的勾勒之笔,使词意在绵密中能分清经纬,使所写事物有明晰形象。这与姜夔的重在气韵不同,也不似史达祖的用笔易逞尖巧。他的功夫较近于周邦彦。(《邓乔彬学术文集》)
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陈庆元:与梦窗一些时空跳跃不太容易捉摸的词作不同,此词全在晴、雨字面上落笔。上片描写昔日吴门元夕的几多热闹,只在一“晴”字上;下片说今日吴门元夕的几多凄凉,也只在一“雨”字上。昔日天时的无风雨,款款道出人事的承平;今日的有风雨,则隐隐写出人事的凄凉惨淡。大开大阖,运笔自如。结处回首长安,邃远回曲,情韵弥长,余味不尽,是梦窗擅长处。(《吴文英词欣赏》)
中国作家协会原武汉分会理事刘永济微睇室说词》:此词题壬寅岁,据夏承焘《梦窗词系年》,梦窗四十三岁作。前词亦题《吴门元夕》,而无岁次,似在此词之后。夏承焘考梦窗于理宗绍定五年壬辰,在苏州为仓台幕僚,至淳祐四年甲辰秋始居杭,计居苏十三年。其后又尝至苏,或有所作,但不知究在何年。此词有“馆娃旧游”“过眼年光,旧情尽别”等句,皆重来之辞,岂居苏十余年中,尚因事”一度他去邪?词人行迹不详,亦只可得其大略耳。
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原副会长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此词亦以今昔对写,以见节序风物之感。起句言春气渐回也。“新鹅”形容新柳色。“馆娃”二句记昔日元夕光景。“玉夜”四字加倍描写,措语甚奇。“记向”三句则昔日元夕之事。……“看街临晚”“小帘低揭”皆琐事之留连不忘者,正以见念旧情深。……“星河”句,元夕天气澄明也,与后“愁霏”对衬。曰“潋滟”,曰“春燕热”,皆加意烘染之笔。“笑靥”二句,元夕人事繁华也,与后片“青鸾杳”对衬。曰“欹梅”,曰“舞缬”,亦极力渲染之辞。“缬”……此词则言舞衣斑烂也。“澄澄”句,元夕月色也。过拍写通宵醉饮,皆以极形旧日元夕睛朗,人情欢娱,游事甚盛,以为下半片之反衬。换头四字从今日芳菲消歇说起,已与起调之“茂苑”“东风”句相反。以下逐层钩勒。“叹霜簪”三句言今日人意,对此“过眼年光,旧情尽别”也。“泥深”句用屈赋‘恐啼鹘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因见风雨萧萧,虽在元夕,即已使人怀芳草消歇之恐也。盖鶗鴂之鸣,当在春晚。“恨愁霏”二句言风雨愁人,不能出游也。“青鸾”句与前半片“笑靥”“仙衣”对照。“却因甚”二句问得突兀。盖正好欢游之时,因何风雨,故怪而问之也。“残梅”,风雪交加以致梅花飘落也。“向夜来”二句宕开一笔,说到京城元夕灯事作结。
作者简介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72年),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与翁元龙为亲兄弟,后出嗣吴氏。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侯门,结交权贵,流寓吴越,多居苏州。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为苏州仓台幕僚,淳祐间在吴潜幕府,景定后客荣王邸。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绵丽,措意深雅,守律精严,炼字炼句,又多自度腔,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对南宋后期词影响很大;缺点是其词雕琢工丽,音律谐婉,然多数词意晦涩,题材狭窄。张炎批评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将吴文英、辛弃疾、周邦彦、王沂孙列为宋词四大家。今存《梦窗词》甲、乙、丙、丁四稿,存词三百余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1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