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
宋代词人吴文英的词
《声声慢·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上片亦真亦幻记述登高印象;下片抒发不甘心“身老江湖”,却又无能为力的慨叹。此词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记述词人重阳前登高的印象,并追忆词人年轻时的生活,蕴含着思乡之情。“残山”、“剩水”等感恨,既表示对北中国沦陷的凭吊,又写出南宋面临危亡的严酷现实。可以看出吴文英生当南宋危亡之际,对时事对国运所怀的隐忧,说明词人并不冷漠。
作品原文
声声慢·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1
凭高入梦,摇落关情,寒香吹尽空岩。坠叶消红,欲题秋讯难缄2。重阳正隔残照,趁西风3、不响云尖。乘半暝,看残山濯翠,剩水开奁4。
暗省长安年少,几传杯吊甫5,把菊招潜6。身老江湖,心随飞雁天南7。乌纱倩谁重整8?映风林、钩玉纤纤9。漏声起,乱星河、入影画檐。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声声慢: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人在楼上”“寒松叹”“风求凰”等。此调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古人多用入声,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以晁补之、吴文英、王沂孙词为正体,格律有双调九十九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等,《梦窗词》系平韵格。沈时斋:即沈义父,字伯时,又字时斋,震泽(今江苏吴县)人。曾向吴文英学习词法,著有《乐府指迷》一书传世。和韵:是用他人诗词所用的韵而作诗词。分用韵、依韵、次韵三种。八日登高:即九月八日,重阳前一日登高。因为重阳节有登高习俗,词中又有“重阳正隔残照”句,故断定之。
2.“坠叶”两句:化用“红叶题诗”典故,据《太平广记》载:“唐禧宗时,宫女韩氏以红叶题诗,自御沟中流出,为于佑所得;佑亦题一叶,投沟上流,韩氏亦得而藏之。后帝放宫女三千,佑适娶韩,既成礼,各于笱中取红叶相示,乃开宴曰:‘予二人可谢媒人’。韩氏又题一绝曰:‘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缄(jiān):本指书信,此处用作动词,书写之意。
3.西风:指秋风。
4.残山、剩水:指山水在夜色朦胧,昏暗不清之时,山水被遮蔽,看不见全貌。《吴船录·上》:“残山剩水,间见错出,万景之名,真不滥吹。”多喻破碎的山河,形容亡国或变乱后的国土。濯翠:洗去绿色。暗写秋色,山上树木枯萎衰落。濯(zhuó),一作“灌”。开奁(lián):打开镜匣,形容水面平静如镜。奁,镜匣。
5.吊甫:凭吊杜甫。
6.把菊招潜:引用《宋书·隐逸·陶潜传》:“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即东晋文学家陶潜
7.天南:由大雁南归,引申为故乡。
8.“乌纱”句: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中“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句意。乌纱:即乌纱帽。倩:请。
9.钩玉:弯月。
白话译文
我在梦幻中登高眺望,只见满山落叶而引起我的伤情,又因为那山高风急吹散了浓郁的秋香而更觉伤感。落叶上不但红消色退,而且破残不堪,所以我想要在叶上写上“秋去也”的消息,也难以完整封扎了。当眼前的夕阳下去,再过一宵就到了重阳佳节。我们还是趁现在西风还没有肆虐的大好季节中,痛快地游玩吧。让我们趁着黄昏时刻,再去看看那些被秋风秋雨洗濯过的秋景,并在那浅水池畔顾影自怜吧。
我追忆起年轻时候在京都临安,与三五知己一起游玩湖光山色,多少次传杯祭酹杜工部,又多少次献上菊花招陶渊明之魂啊。如今我虽身老力衰,却仍是为了生计奔走江湖,但心中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大雁那样,飞归故乡,自在地归隐啊。头上的乌纱风帽,今天还有哪位佳人来替我扶正?而秋风正在吹过林梢,月牙也正照映在树梢上呢。更漏声起,惊醒了我的幻梦,见室外星光闪烁,银河灿烂,从画檐间掩映室中。
创作背景
淳祐三年(1243年)癸卯春, 吴文英四十四岁,在苏州初识沈义父,与之讲论词法。《乐府指迷》:“癸卯识梦窗,暇日相与倡酬,率多填词,因讲论作词之法,然后知词之作难于诗: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殊可视为吴词家法。梦窗与沈时斋唱和之作,有《江南好·行锦归来》、《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声声慢·凭高入梦》,皆无系年。这是一首和友人沈时斋重阳节登高的词,词中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慨,身世、家国之悲。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凭高入梦,摇落关情,寒香吹尽空岩”一韵写梦中登高,扣词题,词人并未登高,是和沈时斋八日登高韵,引发词人梦游关山。一“梦”字奠定上片的基调。因为时斋已经先有词作在先,词人欲想和之,必定要另辟蹊径,所以他从梦幻入手。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日。曹丕《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重阳节登高风俗流传至今。沈时斋是在八日,重阳前一日赋登高词。“寒香”句是梦中登高所见之景,空山到处飘洒着被秋风吹落的桂花,画面极其优美。“坠叶消红,欲题秋讯难缄”一韵,写落叶已消失了鲜艳的红色,想写一首咏秋的诗,又缺乏创作情绪难于完成。词人平平叙来,但衬出内心悲秋嗟老的心绪。“坠叶”与首韵“摇落”、“吹尽”呼应,暗示山中风劲。“重阳正隔残照,趁西风,不响云尖”一韵入题,应沈时斋八日登高,正是重阳节的前一天,所以说“正隔”。“残照”点时间是夕阳半落之际。前边从“摇落”、“吹尽”、“坠叶”等词都暗写风,是词人梦中想像“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所谓“秋讯”。这一韵是写沈时斋八日登高的景象,正是残阳夕照,秋空无风。“乘半暝、看残山濯翠,剩水开奁”一韵,字面仍写沈时斋八日黄昏时分登高所见之景。上片以正面入题收束。词的上片虚实结合,以虚幻的梦境开笔,三四韵入题。虽以平和自然之笔写景,但从“残照”、“西风”、“残山”、“剩水”等字样看,字里行间不无怀古伤今之情。暗含一丝伤乱之情。为下片埋下伏笔。
“暗省长安年少,几传杯吊甫,把菊招潜”一韵,回忆青年时期的浪漫雅事。以“长安年少”自比,多少次传递酒杯,凭吊唐代大诗人杜甫,手端菊花酒,想招呼晋代大诗人陶潜同饮。一个“几”字,写出词人年少时的欢乐、潇洒生活。“身老江湖,心随飞雁天南”一韵,忽转叹老,上韵写年少乐事,此韵跳入“身老江湖”,这四个字概括了吴文英一生的羁旅漂泊经历,蕴含了内心深深的隐痛。少年的风流倜傥生活一去不返,如今已身老江湖,只有心儿还要随飞雁飘向南天,可悲可叹。“乌纱倩谁重整?映风林、钩玉纤纤”一韵承上,写词人的孤独寂寞,身老江湖,形影相吊,有谁来为自己整理衣冠,只有月映下的风林,纤纤的玉钩。一个“重”字,暗示词人往日曾有人为其整饰衣冠,字里行间似有忆亡姬去妾之意。“漏声起,乱星河,入影画檐”一韵,以景结。星河入映画檐,与上片“重阳正隔残照”呼应。收扣词题。“乱”字下得形象,美妙。结句与首句呼应,从入梦起,至惊梦结,结构完整,层次井然。词的下片主要是抒情,今昔对比,叹老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词情景交融,抒发词人于重阳节之时的家国之慨。语言概括、平实、又含义丰深,耐人咀嚼。
名家点评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周茜(《映梦窗零乱碧—吴文英及其词研究》):此词有着身世、家国之感,如“乘半暝,看残山濯翠,剩水开奁”, “暗省长安年少”, “身老江湖,心随飞雁天南”等句,大概是晚年作品,此时梦窗与沈义父早已是老朋友了,秋日登高同赋,面对西风残照,彼此都是悲从中来。虽然不见沈义父的原词,但从他入元不仕的事迹看来,在国事日非之际,他一定是深有感慨的。
作者简介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72年),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与翁元龙为亲兄弟,后出嗣吴氏。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侯门,结交权贵,流寓吴越,多居苏州。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为苏州仓台幕僚,淳祐间在吴潜幕府,景定后客荣王邸。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绵丽,措意深雅,守律精严,炼字炼句,又多自度腔,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对南宋后期词影响很大;缺点是其词雕琢工丽,音律谐婉,然多数词意晦涩,题材狭窄。张炎批评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将吴文英、辛弃疾、周邦彦、王沂孙列为宋词四大家。今存《梦窗词》甲、乙、丙、丁四稿,存词三百余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