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路支人(Baloch human):现今的俾路支人共约900万,超过60%居住在
巴基斯坦西南部的
俾路支省,25%居住在
伊朗高原东南部的
俾路支斯坦省,
阿富汗斯坦南部也较多,另外的散居于一些国家。
简介
俾路支人主要讲
俾路支语,是
伊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南部方言的一个分支,所以受到了
美索不达米亚语言的很大影响,跟当地的
库尔德语以及其他民族的语言具有很大的
相似性,同时还保留了很多
古波斯语和古阿尔维托语的特点。俾路支人主要居住在山区和沙漠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文化风俗。
现今的俾路支人共有大约900万,超过60%居住在
巴基斯坦境内西部的
俾路支省,25%居住在
伊朗东南部地区,另外在阿富汗斯坦、
土库曼斯坦、
阿曼、
巴林、
科威特和
非洲一些地区也有分布。欧洲居住着少量的俾路支人,主要分布在
瑞典。在
澳大利亚的帕斯,俾路支人大概19世纪到达了那里,并一直繁衍至今。
基本概况
民族历史
13世纪进入巴基斯坦
信德省,1783年征服信德人。1838年英国
殖民者入侵之后,曾多次起义抗英。
土克曼斯坦的俾路支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阿富汗斯坦、伊朗等地迁入。俾路支人,特别是
俾路支省的俾路支人,处于游牧部落阶段。他们除从事畜牧外,还赶骆驼经商。妇女操持家务和编织地毯。
南亚和
西亚地区的穆斯林民族之一。自称“巴鲁奇人”(即游牧民)。人口约432万(1985)。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和
信德省,占总人口的2/3强,其余约120万人居住在伊朗、阿富汗斯坦、印度等国境内。属
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语言属
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分东北和西南两大方言。俾路支人文化受
波斯和
阿拉伯文化影响较深,许多部落名称都来自
阿拉伯语。俾路支人一直是一个
游牧民族,主要饲养牛、羊、骆驼。在信德地区,他们多从事
灌溉农业,种植小麦、大麦、玉米和
豆类。
民族文化
11世纪,伊斯兰教已传入俾路支地区,由于当地本土宗教影响,伊斯兰教的传播很缓慢。一小部分俾路支人中仍保留神鬼观念。95%的俾路支人归信伊斯兰教,绝大多数属逊尼派的哈乃斐教法学派,只有托姆布卡部落中的少数穆斯林属什叶派。在俾路支人的社会和
文化生活中,也有当地宗教残余的影响。
民族音乐
民间音乐在俾路之人的文化传扬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代代相传的哄婴儿入睡的
催眠曲,以及对踏上征途的士兵的祝福,也都成为了俾路之
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意思的是,俾路支民间音乐家有男有女,
间接证明了民间音乐的起源远远早于伊斯兰教的传入。外族的入侵、战争以及宗教价值观的改变,阻滞了俾路支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一支名叫Golbang的瑞典民谣乐队,在
西方世界面前展示了俾路支人的民族音乐。最常见的演奏乐器是一种叫做tanbur的长颈
琉特。演奏家们也经常使用一种叫做dohol的双面圆桶鼓,来给源自古代的波斯木
管乐器surna(
唢呐)伴奏。另外俾路支人也有自己独有的类似
小提琴和
长笛的各种
民族乐器。
伊斯兰风俗
俾路支人严守
伊斯兰教教法规定,妇女出门时必须穿戴有“网眼”面罩及肥大
长衫。在农村,
清真寺到处可见。巴基斯坦广播、电视和报刊经常报导俾路支人毛拉从事
宗教活动、讲解《古兰经》和
穆斯林祈祷的内容。
部落集团
据估计总共有480万人,分别居住在巴基斯坦的
俾路支省以及与之毗邻的伊朗
俾路支斯坦省、阿富汗斯坦、
巴林、印度
旁遮普邦等地区。在巴基斯坦,俾路支人分为两个群体,即苏莱曼人(Sulaimani)与莫克兰人(Makrani),两者之间是密集的布拉灰人(Brahui)居住区。
俾路支人的发祥地大概在
伊朗高原。10世纪的阿拉伯编年史中曾提到俾路支人。俾路支人最早的部落组织形式,在生活于苏莱曼山区的群体中仍然保持得最为完善。每一部落由几个宗族组成,并承认一名酋长,即使有些部落中存在著一贯反对该酋长的若干宗族时,也得承认其酋长职位。
传统上俾路支人是
游牧民族,但定居务农的生活方式也正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每一个酋长都拥有固定的居所。各个村庄都是一座泥石小屋的集合体;在
丘陵地带,则以粗石叠成围墙,上覆草荐,作为临时住处。俾路支人饲养骆驼、牛只、
绵羊、
山羊,还从事地毯编织及
手工刺绣等行业。他们的农耕方法还都是原始的。信奉伊斯兰教。
生活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约占
俾路支族全部人口的70%,另有大约20%住在伊朗东南部与巴基斯坦邻接的地方。这一
地理区域是伊朗最
不发达地带,部分原因是
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恶劣,雨量稀少,但又往往暴雨成灾,导致洪水氾滥,土壤严重流失。与此同时,每年酷热季节竟达8个月之久。伊朗
俾路支斯坦省的各条山脉包括巴加班德山(Baga-e Band)和
巴姆普什特山(Bampusht)在内,都呈东西走向,与安曼湾平行,这便造成了进出海上的困难。在这一地区的中部,有著丰富的地下水和河流,其中如马什基德(Mashkid)河及库纳里(Kunari)河有时便扩展延伸,形成河谷。
古时伊朗俾路支斯坦曾是通往
印度河流域和
巴比伦诸文明的陆上通道。这个地区在
希罗多德(Herodotus)的著作里被称为莫克兰,或“食鱼者之乡”(Land of the Ichthyophagi)。公元前326年来自欧洲东南部
巴尔干半岛上的马其顿的
亚历山大大帝的部队经过这里向
兴都库什山脉进军,而在公元前325年回师时又路过此地,在穿过
俾路支斯坦荒瘠不毛的整个中心地带时,曾经历极大艰苦。
暴乱事件
11世纪,土库曼人入侵波斯
克尔曼(Kerman)地区,引起俾路支人向东迁徙。当时俾路支部落中的山地居民库夫基人(Kufichis或Qufs)曾长期在
俾路支斯坦南部和东部进行抢掠骚扰,
塞尔柱帝国统治者卡乌尔德(Qawurd或Kavurt)曾派遣军队,予以清剿。土克曼人在平定俾路支人之后,便沿穿越沙漠的大道设置瞭望楼、
蓄水池和商队停留驿站,以促进与印度各地的贸易活动。
萨法维帝国(Safavid)统治期间(1501∼1736),俾路支人一直在进行叛乱。法尔斯(Fars)总督塔吉汗(Mohammad Taqi Khan)曾自莫克兰率一支远征军攻略信德地区;1740年,他的陆军为俾路支人击败。
俾路支斯坦的西部于19世纪期间被伊朗征服,1872年该地区的边界便被画定。
俄罗斯帝国和
大英帝国在该地推行殖民地主义,曾参与唆使当地人民反抗伊朗政府的活动。1910年俾路支人把印欧电报公司设在边远地区前哨站的电缆切断,并把伊朗政府派驻那里的官员杀死。70年代,伊朗政府建造水坝及热电厂,开始资助俾路支人实行定居并发展经济。1979年
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以后,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该地区出现多次俾路支人的
暴乱事件。
经济发展
伊朗
俾路支斯坦省中央地带有许多生长
棕榈树的
沙漠绿洲,其中拥有各种果园,如:
柑橘、
石榴、
桑树、
香蕉等等;此外,还种植谷物、烟草、
稻子、棉花、甘蔗、蓝靛等各类作物。有一条公路自
扎黑丹(Zahedan)通往
恰赫巴哈尔港(Chah Bahar)。扎黑丹与巴基斯坦、扎博勒(Zabol)及
德黑兰都有铁路交通;而且它也是东西公路交通的一个交叉点。扎黑丹、伊朗沙赫尔(Iranshahr)及
贾斯克(Jask)都设有机场。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富藏石油、煤炭、金、铜和天然气等资源,《
外交学者》网站称其是巴自然与
矿产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其中,位于查盖地区的雷克迪克
铜矿和金矿价值接近5000亿美元。另外,该省还拥有巴基斯坦的深水海港
瓜达尔港。然而《俾路支经济发展报告》显示,这里是巴基斯坦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最薄弱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