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鳄龙是一种发现于
非洲的大型
棘龙类,估计体长可以达到12米,体重3吨左右。该属下目前只有一种,即模式种泰内雷似鳄龙。与其它棘龙类相比,似鳄龙的骨架算是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因此成为被研究的最清楚的棘龙类之一。似鳄龙拥有狭长的头骨和密集的圆锥状的牙齿。似鳄龙的椎体神经棘在背腹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但没有棘龙的那么夸张,可能也会像棘龙那样支撑起背帆一样的结构。
似鳄龙的属名意思是“
鳄鱼模仿者”,这主要源于它狭长的头骨以及圆锥形的牙齿。种名则是强调发现地
泰内雷沙漠。
似鳄龙的头骨非常的低矮狭长。从背视看,整个吻部都非常的窄,只有约10厘米左右。从腹面看,两侧的
上颌骨在吻端中线处相关节,使得颚区的一系列骨头(
翼骨,
颚骨,外翼骨)和
内鼻孔都被推到了头骨的比较靠后的位置。似鳄龙的颈椎向背面拱起,且具有非常发达的上骺用于附着肌肉。中部背椎的神经棘
高度显著的增加,使得似鳄龙生活的时候背部有一扇小帆,其最高点几乎在荐椎的位置。这些背椎的形态与重爪龙的非常相似,而与棘龙的有很大不同。棘龙的背椎神经棘
向上延伸的更多。似鳄龙具有
叉骨,且呈“V”字形。
肩胛骨上具有一个很深的,略呈
三角形的肩峰突。
尺骨的
鹰嘴突异常发达,这点与重爪龙十分相似。手部的
掌骨中只有第三掌骨保存,这一掌骨非常的粗壮发达。
坐骨上具有一个闭孔脊,较为低矮。
耻骨远端略呈矩形,指向前方。前肢的长度明显短于后肢的长度,手部具有发达的指爪。股骨骨干较直,
小转子呈片状。
正型标本:MNN GDF500发现于泰内雷沙漠。这件标本没有包含头骨。头后骨骼保存了3节颈肋,约14节背椎,10节背椎肋骨,
腹膜肋,三块荐椎的碎片,12节
尾椎,一些
脉弧,一块肩胛骨,一块
乌喙骨,部分保存的前肢骨骼,大部分的腰带骨骼,部分保存的后肢骨骼。
归入标本:MNN GDF 501-508包括一节吻部,一块方骨,三块
齿骨,一块
枢椎,一节枢椎后颈椎,一节背椎。
似鳄龙的化石发表于1998年。那个时代
古生物学家对
棘龙类的了解还非常少。将似鳄龙加入到
系统发育分析中以后确立了棘龙类可以分为两个单系,即重爪龙亚科和棘龙亚科。这一分类体系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似鳄龙的发现使得古生物学家对于棘龙类的古生物
地理分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曾经的观点认为,重爪龙亚科主要分布在
北半球,而棘龙亚科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这种
分布格局是由于泛大陆的裂解造成的,将重爪龙亚科留在了
劳亚古陆上,而棘龙亚科留在了冈瓦那古陆上。似鳄龙的发现使得棘龙类的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变得更复杂。似鳄龙属于重爪龙亚科,但是它却发现于
非洲,这就表明棘龙类发生过一次从欧洲迁入非洲的扩散事件。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石发现,对于棘龙类的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了解的也越来越全面。属于棘龙亚科的
老挝鱼猎龙分布在
亚洲,也属于劳亚古陆的一部分。2021年的一项研究结合贝叶斯末端定年法和
谱系地理学分析认为棘龙类起源于欧洲,之后发生了两次独立的走入非洲的事件,一次是棘龙亚科的埃及棘龙和斯基玛萨龙,另一次是属于重爪龙亚科的似鳄龙。然而这一结果是否稳健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这主要是因为在这项分析中
巴利沃纳女猎龙被当作了最原始的棘龙类。作为一个发现于欧洲的棘龙类,它无疑会增加棘龙类最近共同祖先节点起源于欧洲的
后验概率。然而巴利沃纳女猎龙的系统发育位置并不稳定,它在不同的方法和基于不同的数据矩阵的分析
中会进入到不同的谱系位置,这将会给谱系地理学分析带来极大的变数。
与重爪龙相比,似鳄龙的头骨保存的要更好一些,使得人们意识到棘龙类可能普遍具有狭长的头骨。同时,似鳄龙也具有发达的拇指爪,这一点与重爪龙非常相似,因此它们可能也具有相同的食性,即以鱼类为主食。美国古生物学家托马斯.霍兹指出似鳄龙的牙齿呈圆锥状,适合固定光滑的猎物而不是切割肉块或者压碎骨头。似鳄龙具有发育良好的
次生颌,因此在咬住猎物以后,其头骨具有良好的抗弯曲能力。
除了捕鱼以外,似鳄龙和重爪龙骇人的巨爪可能也会用于捕杀小型的
植食性恐龙,撕开尸体或者用于建造巢穴。
帝鳄捕食似鳄龙是经常出现在
古生物艺术复原中的场景。保罗.塞里诺等人也认为帝鳄如同现生的
尼罗鳄和
湾鳄一样具有非常广泛的
食谱,除了捕食
鱼类以外也会捕食包括
恐龙在内的大型猎物。然而一项
生物力学研究显示与其它灭绝的大型
鳄类,如
恐鳄相比,帝鳄的
吻部其实并不适合“死亡翻滚”,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帝鳄可能会捕食如似鳄龙这样的大型恐龙。当然这项研究结果无法排除帝鳄会进食似鳄龙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