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猎龙
兽脚亚目棘龙科动物
鱼猎龙是一种发现于老挝的大型棘龙类,体长估计能达到10米,体重可达2.4吨。鱼猎龙属下目前只有一种,即模式种老挝鱼猎龙。与大多数棘龙类相似,鱼猎龙的标本质量也比较一般,仅有牙齿,一些椎体和腰带骨骼,因此对于鱼猎龙的生态复原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依赖它的亲戚们,如重爪龙和似鳄龙。
命名由来
鱼猎龙的属名是“ichthos”和“venator”的合成词,意为捕鱼的猎人。种名主要强调它的发现地老挝。
基本信息
鱼猎龙的目前仅有一件正式发表的标本,即正型标本MDS BK10-01 至 15,保存了背椎,最后一节背椎的神经棘,第1和第2节尾椎,5节关联着的不完整的荐椎,肠骨,右侧耻骨,坐骨和一节比较靠后的背椎肋。
除此之外罗南.艾伦等人在2014年的北美古脊椎动物年会上还发表过一篇会议摘要,里面写道在正型标本的发现地点他们又发现了另一只鱼猎龙的部分关联的骨骼,包含3颗牙齿,左侧耻骨和很多节脊椎骨,其中包含了完整保存的关联的颈椎。里面的一些标本在后续的研究中与其它棘龙类的物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与斯基玛萨龙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鱼猎龙具有以下自近裔特征组合:背部具有帆,且在背帆存在一个明显的缺口。倒数第二节背椎的神经棘背腹向高度是椎体前后向长度的4.1倍,且神经棘的前缘具有一个手指状突起。第三节和第四节荐椎神经棘的侧视为扇形。第一节尾椎的椎弓横突的背视轮廓为“S”形。第一节尾椎前关节突的骨质板与椎弓横突间形成一个很深的陷窝。肠骨体前后向延长,肠骨与耻骨的长度比大于大多数的绝大多数兽脚类恐龙。后部的肋骨与胸骨相关节,耻骨近端同时具有耻骨凹和闭孔凹。坐骨近端的前缘具有一个发达的骨质板,并有一个非常大的开孔。坐骨骨干内外侧向压扁。
系统发育位置
鱼猎龙定种文献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鱼猎龙属于重爪龙亚科,但是近期的棘龙类系统发育分析几乎都支持鱼猎龙是棘龙亚科的成员。
食性与栖息地
鱼猎龙没有完整的头骨保存,也没有前肢和后肢,对于它的生态复原只能依据其它棘龙类的成员进行推测。一般认为棘龙类都会有狭长的吻部以及发达的前肢和巨大化的拇指爪。鱼猎龙的主食应该也是鱼类,同时参考其它棘龙类的食谱,它可能也会捕食小型植食性恐龙甚至翼龙,或是进食它们的尸体。鱼猎龙的肠骨相对于耻骨和坐骨有所加长,这一点与棘龙有些相似。同时,鱼猎龙的尾椎具有较发达的神经棘,因此可能像棘龙一样具有类似于蝾螈那样的大尾巴用于在水中推进身体前进。综上所述,鱼猎龙可能像棘龙一样是水性很好的恐龙。同时,通过研究鱼猎龙和棘龙这样保存较好的棘龙亚科不难发现,棘龙亚科似乎比重爪龙亚科更适合水中生活。鱼猎龙的标本质量与棘龙2014年新报道的标本依然有很大的差距,无法开展诸如重心估计,流体力学分析这样非常定量化的研究。同时鱼猎龙的化石缺少前肢和后肢,古生物学家依然不知道它的体态。古生物艺术复原虽然是基于科学的,但是真相往往依赖更完整的标本和更定量的研究。依据残缺的标本和简单的相关性做出的推论很有可能是不正确的。棘龙的“科学复原”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古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
发现鱼猎龙的地区还发现过蜥脚类,禽龙类和新角龙类的恐龙,同时还发现过其它兽脚类恐龙的足迹。同一地层还发现过辐鳍鱼类的化石,它们很有可能是鱼猎龙的食物来源。鱼猎龙的食鱼性也有利于自己与其它兽脚类恐龙发生生态位分化。
依据目前棘龙类的化石记录,棘龙类在欧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都有发现。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棘龙类起源于泛大陆裂解之后的某个时间节点,随后扩散到南方大陆和北方大陆,并通过不同大陆之间存在的物种的交流形成了白垩纪时期的分布格局。考虑到棘龙类普遍具有较好的水性,这种解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而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棘龙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侏罗世或晚侏罗世最早的时候,并在泛大陆完全分裂之前就已扩散至全球各地,随后由于泛大陆的分裂,不同的种类被留在了不同的地区。在泛大陆分裂以后,不同地区的棘龙类存在一定程度的扩散与交流。依据目前的贝叶斯末端定年计算,棘龙类的最近共同祖先起源于1亿4700万年前,因此第二种解释并没有得到验证。但末端定年法的结果会受到末端物种抽样的影响,若有更古老的棘龙类化石发现,棘龙类的最近共同祖先的年代可能会被推到更古老的时期,比如在泛大陆裂解之前。因此对于棘龙类如何扩散至全球的问题,目前还无法下定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37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