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管制
经济学领域术语
价格管制是西方国家的政府为了防止生活费用不断上涨而对商品和劳务价格实行的管理。价格管制一般在战时采用,在和平时期当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时、有些国家也会对价格实施管制。如美国就曾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冻结物价90天,以制止通货膨胀。同年11月冻结期满后,美国政府又企图将物价的增长控制在每年2.5%以内。价格管制期间,商品和劳务价格管制的额度一般固定在指定时期(通常是紧接在宣布管制日之前的时期)的最高价格水平上。除特殊必要外,劳务和商品价格一般不得高于规定的价格进行交易,否则就视为违法,受到法律制裁。
基本解释
在实践中,价格管制能否可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垄断厂商必须能够盈利,否则它将拒绝生产。二是管制成本必须低于社会福利(净损失的消除)。另外,对于价格管制,最困难的事情是确定最优管制价格。如果价格定得过低,垄断者将削减产量。同时,由于价格已经下降,需求量将上升,结果存货会发生枯竭,出现短缺。
现实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使政府能够限制价格,但垄断者仍能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因而导致人们的不满。再者,某些价格管制可能在短期内是有效的和成功的,但在长期内不一定有效和成功。
相关内容
对价格管制的拥护是人们容易理解的,尽管它们并没能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并且伤害了其他人。价格管制坚持保护了那些在价格上涨时生活尤其艰难的人。禁止高利贷(对借出去的钱款收取极高的利息)是为了保护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借贷的人;面包价格上限是为了保护那些穷得只能以面包为生的人;房租上限是为了保护那些在房屋供不应求时租房的人,否则房东就会“坐地起价”。
虽然价格管制常常被使用,虽然表面上对价格管制的呼吁是有逻辑可言的,但除非在短暂的紧急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反对价格管制。原因是价格管制扭曲了资源的分配。用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话说,经济学家可能知道的不多,但他们确实知道如何制造过剩和短缺。用来防止价格高出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天花板,会造成短缺。而用来防止价格低于某一特定水平的价格地板,会造成过剩。假设对于汽车轮胎供给和需求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平衡,政府却在这时设定了比现有价格更低的价格天花板。轮胎的供给量将会减少,但是轮胎的需求量却会上升。结果供不应求,货架被抢购一空。尽管一些消费者足够幸运能够以低价买到轮胎,但其他的很多人将被迫买不到轮胎。
因为价格管制阻止价格体系分配供给,必然要有其他的分配机制来代替。排队,这一在东欧计划经济下常见的情形,是一种可能。当美国在1973年到1979年间设置汽油价格上限时,商人以“先到先得”的理念销售汽油,这让司机们略微尝到了苏联人民的生活的滋味:他们不得不排着长队等待购买汽油。汽油的真实价格,包括人们为汽油付出的货币以及他们花费在排队上的时间,往往比价格管制以前的价格还要高。比如,在1979年某个时候,政府把汽油价格固定在每加仑1美元。如果市场价格是1.2美元,一个买了10加仑汽油的司机表面上省下了2美元,但如果这个司机必须花费半小时用来排队,而她的时间每小时价值8美元,她真正花费的就是10美元汽油费加4美元时间成本,最终汽油的价格变成了每加仑1.4美元。当然,一些汽油是商人留给朋友、老顾客、政界相关的人,还有愿意暗中多付些钱的人的。逃避管制的激励一直存在,逃避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没有止尽的。具体方式有赖于物品活服务的特点,产业的组织形式,政府的行政力度等等。一种最简单逃避价格管制的方式就是降低产品质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汉堡里面夹肥肉糖果比原来小了并且使用劣等原料,房东减少了他们对出租的房子的维护。政府能够通过发布明确的产品质量标准来打击这些降低质量的行为(规定汉堡里必须夹有足量的瘦肉,出租的房屋至少每年要粉刷一次等等),辅以监督和行政手段。但是这也意味着管理价格体系的政府官僚机构要更加庞大,更有侵犯性,花销也要更大。
有时更加狡猾的方式也会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捆绑销售。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能以官方价格购得小麦面粉,消费者常被要求购买超过他们需要的黑麦或者土豆面粉。被迫的提高消费是另一种狡猾的方式。设想一个制造商,在一条生产线上大规模生产质量较次,价格也较低的产品,并且缓慢地涨价;在另一条生产线上小规模地生产质量较高,价格也价高的产品,涨价幅度也大。当政府引进了价格天花板使两条生产线都处于短缺状态时,这个制造商就会终止那条低价生产线,迫使消费者“提高消费标准”,购买高价格的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这个原因,政府做出过很多努力来迫使服装制造商继续低价格生产线的生产。可是就在在尼克松总统施加控制下的七十年代早期,钢铁制造商宣称取消了中等钢板的生产,诱导消费者购买价格更高的钢板。
不仅生产者有提高价格的激励,一些买者也有支付高价的激励。结果可能是买者暗地里向卖者支付一笔钱(比如给有租金控制的房屋的监管人一笔贿赂)或者市场将演变成一个完全的黑市,商品的买卖都在暗中进行。黑市的价格不止比官方价格高,也比自由市场价格更高,因为买者通常对商品有着急切的需要,而且一旦交易被发现,买卖双方都会面临惩罚。
排队、逃税、黑市交易的显著代价促使政府强制执行一些分配方式。最简单的就是发放购物券,使消费者能够购买固定数量的受控商品。比如说,每个汽车司机得到允许他购买一套新轮胎的购物券。政府配给解决了一些由价格管制造成的短缺。由于发放的购物券必须和产量相当,生产者不能再轻易地把他们的产品转移到黑市了;发货人接受贿赂以及要求捆绑销售的激励也小了;因为只能购买很少量的商品,消费者也不再有出高价的激励。
但政府配给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政府要承担这样的艰难职责:调整配给使之适应波动的供求变化,满足私人消费者的要求。一些情形中,给每个消费者分配同样多的商品是可行的(城市被围困期间的面包分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但更多时候,消费者的需求并不统一,甚至大相径庭,政府配给也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些司机开车较多,需要买很多汽油,另一些却开得少。
一种解决办法依据每个消费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配给。内科医生和推销员会得到额外的汽油配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公众委员会(community boards)就有权向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发放额外的配给。但是这个计划中,偏袒和腐败的危险,尤其在爱国主义精神削弱的时候,是很明显的。一种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允许购物券自由交易。这给那些出售多余购物券的消费者带来了收入,同时也提高了买入购物券的消费者的福利。但白市(官方市场)不能鼓励生产者增加产出,要结束这种情况只有取消价格管制。
看到价格管制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会问为什么价格管制还会被实行,为什么有时价格管制甚至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答案是(在某种程度上),大众通常不能看到价格管制与它们所产生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生产商取消低价格生产线通常被理解成是对穷苦大众的冷漠无情而不会被理解成是价格管制的结果。但价格管制确实总能惠及一部分消费者,他们会强烈要求公众的同情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力游说政府实行价格管制。最低工资会造成不熟练工人的失业,但它确实提高了仍然保有工作的贫困工人的收入;租金控制使年轻人找到出租的房屋变得更难了,但它确实为那些在价格管制颁布时已经租到房子的人们控制了房租。
当公众警觉到通货膨胀将要失控时,政府就会实行物价总水平管制(在多种商品上都实施价格管制)。在20世纪,战争通常是实行物价总水平管制的原因。那时,价格控制产生的积极的心里影响,至少在短期,可以说远远超过短缺、官僚主义黑市、配给造成的损失。通货膨胀率的飙升会造成疯狂抢购、罢工以及人们对那些被认为是受益于通货膨胀的少数族裔的仇恨,等等。价格管制将缓解这些威胁,尤其在爱国之情使人们都愿意遵守管制时。然而,一旦战争结束了,这些好处也就不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很多也并不是由于抢购,而是由于带有通货膨胀倾向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造成的。
从战时价格管制抑制了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上涨的层面上讲,价格管制只是把预期的日期推后了,把速率不变的通货膨胀变成了先慢后块的通货膨胀。而且,在战时价格管制之下,表面上的物价指数稳定只是一种幻象。价格管制会带来的一切问题——排队、逃避管制、黑市、政府配给,向消费者提高了商品的真实价格,而且这些影响在计算价格指数时只被部分地考虑到。当价格管制被取消之后,被隐藏的通货膨胀就会显现出来。比如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测量出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但是当价格管制被取消之后,从1945年12月到1946年12月,物价指数飞涨了18个百分点,为二十世纪年涨幅最大。
用物价总水平管制来控制通货膨胀是十分困难的,这部分是因为有些商品的价格会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有时会有意识地允许一些商品不受价格管制。只管制一些商品(比如钢铁、小麦、石油)价格的原因是这些商品至关重要,控制住它们的价格就能控制整体物价水平。但需求倾向于从被管制的部门转移到未被管制的部门,结果就是未被管制的部门物价上涨比先前更快。资源分配会根据物价改变,对于未被管制部门的供给将会增加,当然代价是提供给被管制的部门的供给减少。因为原来的被管制部门包括很多重要的原料生产企业,这些原料产出的减少,会带来令人十分焦躁的局面。这样,如果价格管制持续的时间很长,原本只想控制某些物品价格的政府会把它演变为全面的价格管制。这正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况。
困扰着物价总水平管制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是要一个简单的,看起来又很公平的计划呢,还是要一个有足够弹性来维持表面上的效率的计划呢?简单,要求保持大多数物价不变;但效率,要求频繁的调整。而且相关价格的调整,使官方的管制要服从于没完没了的游说和关于不公平的抱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这种矛盾就尖锐地凸显了出来。一开始,相关价格频繁地调整,这是经济学家们的建议,他们相信为了避免潜在的短缺和某些市场的扭曲,这是必须的。但是越来越多的投诉声称这项计划是不公平的,它并没能阻止通货膨胀,并且导致了1943年罗斯福总统著名的“坚守防线(hold-the-line)”指令,冻结了大多数物价。不论它作为经济政策有怎样的缺陷,这项指令本身是容易理解也是容易向公众推广的。
在和平时期施行价格管制很有可能是为了使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变得容易些。在很长时间的通货膨胀后,如果引进一项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减缓通货膨胀,很多物品的价格还会以较高的速率持续上涨一段时间。尤其是工资还会持续上涨,因为劳动合同是长期的或者工人并不能立刻感知到政策的变化。这样就又反过来提高了失业率,减少了产量。用禁止工资上涨超过新的需求和价格的办法,价格管制可以减少通货紧缩的代价。
从这个观点出发,约束性的货币政策,是治疗通货膨胀的主药,而价格和工资管制则是麻醉药用以缓解疼痛。虽然这在逻辑上是可以接受的,但结果通常并非如此。在公众的眼中,价格管制免除了政府货币部门(在美国是美联储)对于通货膨胀要负的责任。结果是,联邦政府要避免经济不景气的压力导致持续的甚至加速的货币过度供给。止痛药被误当成主药了。相似的情形曾经发生在1971年的美国,尼克松总统施行管制的时期。尽管管制被赋予了正当理由,它们是为了“赢得时间”好让更加重要的抑制通胀的措施得以施行。但货币政策依旧是扩张性的,甚至比之前更甚。
对于价格管制的研究给我们好好上了关于自由市场的一课。仔细研究那些管制阻碍了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案例,我们会更加珍惜价格机制一贯的优雅和效率。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有效率的短期价格管制,对经济史公正的解读完美地说明了那些情况是如此至少。
目的
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主要服务于以下目的:
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社会分配效率的提高。根据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性,在成本劣加性范围内,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比多家企业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这样,在这些行业,就通常由政府特许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经营。但由于处于垄断地位,在缺乏外部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垄断企业作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就可能通过制定垄断价格,把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从而扭曲社会分配结构,降低消费者福利水平。对企业价格进行管制,以保证消费者福利水平,就成为政府进行价格管制的重要目的。
促进自然垄断产业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
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管制,实质上是在这种不存在竞争或只存在较弱竞争的产业领域,建立一种类似于竞争性和机制的企业经营体制,既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又刺激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
维护企业发展潜力
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投资最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需求具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这就需要自然垄断产业的企业不断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保证满足不断增大的社会需求,而面对这些产业生产的内在特征,政府在制定自然垄断产业管制价格时,就要保证有利于使企业具有一定的自我积累能力,能够不断进行大规模投资,不断提高产业供给能力。使企业有了灵活的定价自主权
主要方式
从理论上看,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来确定管制产业的价格,是一种理想方式,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率,但这种方法在自然垄断产业难以执行,因为这些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就会出现价格低于平均成本,企业面临亏损,从而没有动力提供供给。尽管政府可以运用税收对企业进行财政补贴,但却可能导致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去提高内部效率。若在成本递增行业采取边际成本定价,又无法消除企业的超额利润。因此,对于自然垄断产业通常采取平均成本定价方式,即允许企业在正常运营成本的基础上,获取一个合理的或公正的资本收益率
平均成本定价中,关键是确定公正报酬率(Fair Rate of Return)。由于自然垄断企业的资产(V)一般由借贷资本(D)和自有资本(E)构成,因此,资产的公正报酬率(j)需要通过确定借贷资本和自有资本的合理比率,以及确定借贷资本的合理利率(i)和自有资本的合理利润率(r)来决定,即
j=D/V*i+ E/V*r
其中,D/V、E/V属于企业资本结构变量,只要资本市场健全,企业融资行为合理,管制部门不必进行过多干预。这样,确定公正报酬率实际上可简化为选择合理的借贷利率i和利润率r。一般情况下,受管制产业的固定资产比率较高,借入的长期资本在负债资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因而借贷利率i一般以资金的长期借入利率来计算,而自有资本的利润率r则选取长期资金存款利率。用企业资本总值C乘以公正报酬率j,就可以确定受管制企业合理的资本收益水平,从而也就为制定企业管制价格提供了依据。
拉姆士定价(Ramsey Pricing)
拉姆士定价是指当企业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将会出现亏损时,采取的一种次优的定价方式,即在保证企业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的前提下,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考虑一个特定的企业用共同的设备向需求价格弹性各不相同的多个用户提供服务时的情况,假设各个用户的需求相互独立,需求方程记为Pi= P(Qi)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0 19:32
目录
概述
基本解释
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