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指单位货物或服务的价值,其水平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定义
在现代社会的日常应用之中,价格(Price)一般指进行交易时,买方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或付款。
按照经济学的严格定义,价格是商品同
货币交换时单位商品量需要货币的多少。或者说,价格是单位价值(单价)。价格是
商品的交换价值在
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是一项以货币为表现形式,为商品、服务及资产所订立的价值数字。
在
微观经济学中,资源在需求和供应者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中,价格是重要的变数之一。
需求与
供给量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
影响因素,是
价格形成的基础。价格与需求
正相关与供给量
负相关。
职能
标度职能
即价格所具有的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度量标记。在
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货币的
价值尺度的作用是借助价格来实现的。
调节职能
即价格所具有的调整
经济关系、调节
经济活动的功能。价格较低时,生产者生产商品无利可图一般会减少商品生产;价格较高时,生产者生产商品可以获得较多利润一般会增加商品生产。
信息职能
即价格变动可以向人们传递
市场信息 ,反映供求关系变化状况,引导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价格的信息职能,是在
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是市场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是价格表现商品价值的职能。 表价职能是价格本质的反映,它用
货币形式把商品内含的社会
价值表现出来,从而使交换行为得以顺利实现,也向
市场主体提供和传递了信息。 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越发达,价格的表价职能越能得到充分体现,也越能显示出其重要性。
是指通过价格对商品生产中企业乃至部门和整个
国民经济的
劳动投入进行核算、比较和分析的职能,它是以价格的表价职能为基础的。 我们知道,具体的劳动和不同商品的
使用价值是不可综合的,也是不可进行比较的。 价格的核算职能不仅为企业
计算成本和核算盈亏创造了可能,而且也为
社会劳动在不同
产业部门、不同产品间进行合理分配,提供了
计算工具。
分配职能
是指它对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它是由价格的表价职能和调节职能派生出来的。 国民收入再分配可以通过税收、保险、
国家预算等手段实现,也可通过价格这一经济杠杆来实现。 当价格实现调节职能时,它同时也已承担了国民经济收入企业和部门间的再分配职能。
作用
价格的作用是
商品交换规律作用的表现,是价格实现自身功能时对
市场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效果,是价格的基本职能的外化。在
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主要有:
借助于价格,可以不断地调整企业的生产
经营决策,调节资源的配置方向,促进社会总供给和
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在市场上,借助于价格,可以直接向企业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各企业根据
市场价格信号组织
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价格的水平又决定着价值的实现程度 ,是市场上
商品销售状况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 在
消费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
需求量就越小;反之,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而当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价格过高时,消费者也就可能作出少买或不买这种商品,或者购买其他
商品替代这种商品的决定。因此,价格水平的变动起着改变消费者需求量、需求方向 ,以及
需求结构的作用。
价格所显示的
供求关系变化的
信号系统,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信息。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幅度预示着这种商品有缺口时,国家就可以利用利率、工资、税收等
经济杠杆,鼓励和诱导这种
商品生产规模的增加或缩减,从而调节商品的
供求平衡。价格还为
国家调节和控制那些只靠
市场力量无法使供求趋于平衡的商品生产提供了信息,使国家能够较为准确地干预市场
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市场自发调节带来的
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或减少经济运行过程的不稳定因素,使市场供求大体趋于平衡。
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英文名称:consumer price index 缩写:
CPI)指的是衡量所选定的一篮子消费品购买价格的指数。计算指数时,每种商品的
权数依据1982-1984年间该商品在
城市消费者生活开支中所占的份额来确定。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
价格统计出来的
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
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
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
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
紧缩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
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
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际上普遍使用CPI的升级版本
零售物价指数(retailed price index缩写:RPI)。在中国称之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按城乡分别编制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可按全社会编制中国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追踪一定时期的生活成本以计算通货膨胀。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
紧缩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分配
价格是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工具。价格变动与
财政收支相互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财政收支平衡,说明国家掌握的集中化
资金来源同对资金的需求、国家掌握的产品同对产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同
商品流通是适应的,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正常,
币值和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市场
物价稳定是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需三者综合平衡的反映。
财政赤字引发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用银行增发票子的办法来弥补
国家财政亏空。由此引起信贷收支
不平衡而被迫作财政性的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引起币值下跌和
物价上涨。
财政与物价的关系也可以较为松散。当国家财政收支不平衡、出现较大
赤字时,政府可以采取向居民借贷(即发行公债)的办法弥补财政亏空,而不致导致市场物价的上涨。但是,向居民借贷超过限度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一般说来,提高价格可以增加
财政收入,有些国家的政府往往通过这种办法来弥补
财政赤字。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情况。价格变动的幅度取决于
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企业的消化
吸收能力和国家财政的负担能力。价格变动虽然不能直接增加或减少
社会财富,却能够使
纯收入在各部门之间发生转移,改变
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中国在1979和1980年大幅度提高了
农产品收购价格,显著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并刺激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把国民收入增长额的绝大部分给了农民,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难于满足各方面对支出的增长需求,以致在上述两年发生了较大的财政赤字。
国家有时规定某些
工业品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规定某些农副产品在
国营商业的销售价格低于向农民收购时的价格,由此发生的
政策性亏损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中国在1979~1990年多次调高粮食收购
计划价格,粮食销售价格的稳定完全靠
财政补贴维持。
理论
价格理论主要有
劳动价值论学派、
边际效用价值论学派、
供求均衡学派和
斯拉法价格论学派等四大学派。
劳动价值论学派的学者有马格努斯、配第、穆勒、马克思也可以划入这一学派。该学派认为,
商品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
生产成本、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等)。
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学者有
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等。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边际效用)。
供求均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歇尔等学者。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
供给和需求双方的
均衡点决定的。马歇尔的
均衡价格理论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价格决定理论。
斯拉法价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斯拉法。斯拉法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
分配关系决定的。
弹性
所谓
价格弹性,即是
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则指某一
产品价格变动时,该种产品需求量相应变动的灵敏度。而价格
弹性分析,就是应用
弹性原理,就产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
反应程度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决策。
价格弹性表明供求对价格变动的依存关系,反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求的相应的
变动率,即供给量和需求量对
价格信息的敏感程度,又称供需价格弹性。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
替代品价格,以及消费者的爱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对商品消费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指这些因素保持
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需求有弹性的情况下,降价会引起购买量的相应增加,从而使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货币支出增加;反之,价格上升则会使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货币支出减少。在
需求弹性等于1的情况下,降价不会引起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货币支出的变动。
价格弹性取决于该商品的替代品的数目及其相关联(即可替代性)的程度、该商品在
购买者预算中的重要性和该商品的用途等因素。价格弹性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决策和政府的
经济决策。
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是指某一种产品销量发生变化的
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化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是衡量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数量变动的敏感度指标。当
弹性系数为1的时候,销售量的上升和价格的下降幅度是相抵的。当0~1之间的弹性意味着价格上升也将使得收益上升,而价格下降使得收益下降,我们说这类物品的需求是相对
缺乏弹性的,或者说价格不敏感。大多数食品的
需求弹性是低的,而大多数的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如香水,高档服装等都相对较高。
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ε=△Q/△P=P×dQ/Q×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