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匆匆的忙过正月,到了仲春,春昼初长。”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
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
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
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为
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
大壮卦的
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
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
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
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春分节气在时间段上是指太阳位于黄经0°和15°之间的位置,即从春分日起至清明日前的时段,公历则大约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间。春分古时又称为“
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上古
农耕文明的产物,传统四季划分是以“四立”作为起始。在历史发展中文化交流传播,
廿四节气中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
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
先秦时期便在各地流传。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即春分为春季的起始。“二分二至”中的春分还是
乌兹别克斯坦、
土耳其、
阿富汗、
伊朗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