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等,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
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古老历法。干支历法历史悠久、深奥莫测,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从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历法规则
历法定义
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部深奥的历法。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
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个历法也有星象学家称作“星辰历”。由于60干支以
甲子为首,所以干支历又称为甲子历。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天干地支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古人认为世间万物衍变,皆可以通过其推算。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法。
干支历,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六十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
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一岁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上古时代以北斗七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或“月建”,古称北斗斗柄所指为“建”)。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循环旋转,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摄提格)、卯(单阏)、辰(执徐)、巳(大荒落)、午(敦牂)、未(协洽)、申(涒滩)、酉(作噩)、戌(阉茂)、亥(大渊献)、子(困敦)、丑(赤奋若)各月之始。廿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即寅月为建正之月。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至今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干支历示例:(公历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农历八月初十日) —— 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时。
天干地支
明代著名史学家
万民英根据我国上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发明干支,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在后来的传承中,后人(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
史记》《
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
简化后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称十日,十二支古称十二辰。
十天干以甲开始的单数序列为
阳干,双数序列为
阴干。
十二地支又以子开始的单数序列为阳支,双数序列为阴支。十干和十二支按照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规律依次相配,组成记录干支历的60个基本单位:
干支表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廿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
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
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
立春,终于
大寒。“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制定,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的交节时间基本相符。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为方便记忆,有《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十二月建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
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月、
卯月、辰月、
巳月、
午月、
未月、申月、
酉月、
戌月、
亥月、子月、丑月之始。如《淮南子·天文训中》中所讲:“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
北斗星指示十二月《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古代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是历法中的“月建”。《汉书·律历志上》:“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在《汉书·律历志》中说的很清楚:“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就说明了辰,月建所指。这里提到的“(月)建所指”即北斗所指,叫做斗建。
历元
所有的历法,都需要有一个历元,作为标记时间的开始。如岁纪摄提(干支)正月建寅,以寅月为一岁之始。《淮南子.天文》:“天维建元,常以寅始”。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岁首。在《屯》卦中的“乘马班如”,就是立春之时房宿(天驷)晨正的标志性天象。立春之时的凌晨,天驷的四颗星如同华表一般排成一条直线,垂直地竖立在正南方的天空中,与日月五星所经过的天之黄道相垂直,这就是《国语》中所说的“农祥晨正”。《屯》卦中这“乘马班如”的天驷四星,还对应着东南西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时。《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春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之始,故立春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始。再加上正月建寅,日月合朔(正月旦),则立春就是日、月、时、岁四者之始,是四种天象周期的起始点,堪称元中之元,元之又元。
干支纪法
干支纪年
古人以“岁”(摄提)来表示寒暑交替,《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古人认为十二月为宇宙运转的规律法则,如《文子·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意思是天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上古时代的纪元星名,每一岁周期
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配数字与
十二地支,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绕东、南、西、北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
斗柄回寅”为春正;“斗柄回寅”,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干支历的纪年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年分界线,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进行标注。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以至无穷。纪年的该组干支可称为年柱。
干支纪月
以十二支纪月,叫做“
月建”。十二辰(即十二支)的意义在《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和《
释名》都载其语源的说明,可以说是大同小异,都表示万物从发生,经过繁茂、成熟、衰减,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状态。《
说文解字》的解说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大体上文字的构造和其意义是一脉相承的。其名称可以说是考虑阴阳的消长和五行的推栘而组成的。以上古籍记载把十二辰都描述为物候的周年变化,这充分说明干支纪月的阳历性质。
干支历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一年中的12个月份,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单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节”,双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气”或“中”,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由12“节”加12“气”组成)。又以交立春节气当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份即寅月(有的书籍又同时标注为1月或正月,用以辅助理解,其余类推)的起始,于是每一个“节”加一个“气”就为一个月,每个“节”可代表上半月(约15天),每个“气”可代表下半月,这样每个月就包含了两个节气。不需设置闰月。
干支纪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干是依次排列的。于是,从甲子到癸亥,60组各不相同的干支循环更替,每5年一个周期。纪月的该组干支可称为月柱。人们根据干支年、月柱的出现规律作出了能快速获知干支纪月的推导口诀:(知道了年干,就可算出当年的月干)
五虎遁年起月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岁首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一般所谓
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认为月建是指(农历)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谬称。从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错误地解读为农历正月等同于“寅”或干支历的寅月。事实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历30.4375日,而1个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这一辰就差了几乎1天。这十二辰合起来差了将近11天。那相差出来的天数又怎么办?这就是阴阳历需要设置闰月的原因了。
干支纪日
干支历的纪日用60组各不相同的干支进行标注。从甲子到癸亥,不断循环记录。纪日的该组干支可称为日柱。
干支纪日在每一天的划分标准为晚上的零时,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此外,晚上23至24点又称为晚子时,24点至1点称为早子时。(另有部分八字命理派别以子初划分日干支,即晚上23点起为新的一天。)
由于干支纪日以每一天来计算,对历法没有太多要求,且它的作用能很好的配合记事,所以它能直接附加在阴阳历上。
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历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以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所以历算家都以甲子为不变的尺度,考古家也借甲子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间隔,否则经过多次的改历,古代岁月将无法整理。干支纪日法不独为历家推算的工具。
干支纪时
《史记·历书》已以十二支纪时。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每辰分为八刻,一昼夜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因而一辰等于二小时。每辰两小时,遂有初正之分,每时等于四刻,每刻等于十五分钟。
子时: 23点至1点;丑时: 1点至3点;寅时: 3点至5点;卯时: 5点至7点;辰时: 7点至9点;巳时: 9点至11点;午时: 11点至13点;未时: 13点至15点;申时: 15点至17点;酉时: 17点至19点;戌时: 19点至21点;亥时: 21点至23点。
在古代由于历书中都不标记干支纪时,于是人们根据干支日、时柱的出现规律作出了能快速获知干支纪时的推导口诀:(十二个时支为已知不变,就推排时干)
五鼠遁日起时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是。
戊癸何方觅,壬子是真途。
历史发展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最原始的天干地支分别是,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在后来的传承中,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中国出现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年代各不相同。在古代,人们采用干支纪日或纪月时,开头大概只是单一地使用干或支。
先秦时期各地历法不一。在中原地区,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在后来的《
礼记》、《
史记唐代以后,五代历书(即
黄历)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
月建是指干支历的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阴历(农历)所对应干支历的十二支配月建,是指: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这便是“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说法的由来。先秦时代北方中原地区使用的是阴历,到汉代将节气吸收入《
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西汉时《淮南子》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已经与后世完全相同,历二千多年而没有改变。
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岁具注历日》(伯3403)为例,各月起始点的定义,并非历法中的
朔日,而指的是各月节气,此故,二月就定义成从惊蛰(二月节)至清明(三月节)前一日,余类推。敦煌具注历以节气为各月之始的规矩,或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此因我们从现存各汉简残历中,即可见到不以朔日作为各月铺注起点的情形。
明朝万历时期的《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九回:神仙道:“请先观贵造,然后观相尊容。 ”西门庆便说与八字:“属虎的,二十九岁了,七月二十八日子时生。”这神仙暗暗掐指寻纹,良久说道:“官人贵造:丙寅年,辛酉月,壬午日,丙子时。七月二十三白露,已交八月算命......又命宫驲马临申,不过七月必见矣。”可见干支历在当时民间和著书上的使用。
《
清实录》是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书中都有采用干支历,且干支纪年均以立春为分割点: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之第十七册,乾隆实录之第九册,第573页,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实录》的记载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清实录》之第廿八册,仁宗睿皇帝(嘉庆)实录之第一册,第1044页,嘉庆五年十二月廿一日(己巳)立春,《实录》的记载是:“己巳。是日辛酉年立春。”《清实录》之第三十一册,仁宗睿皇帝(嘉庆)实录之第四册,第408页,嘉庆十六年十二月廿三日(丁卯)立春,《实录》的记载是:丁卯。是日壬申年立春。
1989年,由中国科学院
北京天文台(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总部)编写的《公历 农历 干支历 日历对照表》出版,该书中清楚显示出
公历、农历、干支历这三套历法。它以公历作为主线,干支历作为第二着重点,并以农历与其一一对应。从对照表中看到,干支历是这样表示的:(以公元1893年/光绪十九年为例)正月甲寅、二月乙卯、三月丙辰……注意!这里的“正月、二月、三月”绝不是指农历的月份,只是作为数序。农历的月份也在表中这样标注,但是,农历的特征是具有
闰月,而干支历是绝对没有的。所以翻看全书的每一年,干支历的月份都是那样表示,只有12个月,没有重复。
自古以来,干支历一直为官方和民间所普通认识,应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领域上,并为历朝官方历书(即
黄历)所记载。干支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合理保护。
应用领域
中医上的应用
部分古籍记载
十二支纪十二月的办法其实就是《
黄帝内经素问》在《阴阳别论》中所说的与人体十二正经直接对应的十二个月,即“春季划分寅卯辰,夏季划分巳午未,秋季划分申酉戌,冬季划分亥子丑,总共十二个月。十二脉,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十二脉与气数直接对应,所以与天地之气相互感应。”
五运六气
用于推演中医
运气学说的数学模型干支历,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中国特点且非常先进、科学的天文年历。这是因为干支历历元的确定,干支历干支组合是有着深刻天文背景的,既包括了地球的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反映了太阳对地球辐射量变化规律,也包括了月球及太阳系其他行星对地球表面大气循环,包括大气中水汽循环的规律性、决定性作用。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是现代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因子。
运气学说的推演工具干支历,其干支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反映天文因子对地球的作用特点。干支历是用代数学(代数学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方法作为处理天文数据的基本计算方法。中国古天文学将地球作为相对静止质点来研究太阳、月球、太阳系五大行星等对地球的不同时空作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并以此建立干支历的数学模型及赤道黄道坐标系也应该是一种有用的模型。
以干支历反映的地球气象气候变迁周期、个体遗传体质、健康特征、相关疾病的不同年龄表达等有直接联系,并可以中医运气学说中用以推演运气变化的不同干支组合进行可重复性分析与探讨。
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简称八字,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按
真太阳时,并非
北京时间)。年干和年支组成年柱,月干和月支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组成日柱,时干和时支组成时柱;一共四柱,四个干和四个支共八个字,故又称四柱八字。八字命理学是一种根据干支历、阴阳五行、神煞等理论推测人的事业、婚姻、财运、学业、健康等事的学问,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算命方法。
在古代中国,一般孩子出生,父母都会记下其生辰八字。然后由星相家帮助为孩子取名。从宋代起,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
此外,生辰八字还用于婚配。古代婚姻,一般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夫妻二人在结婚前少有见面的机会,有人甚至要到洞房花烛之时,才得以一窥丈夫或妻子的庐山真面目。也就是说,二人能否走到一起,是需有媒人为中介,以门当户对为基础,而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则是二人八字合婚的结果。
十二生肖
生肖的起源及其与地支的关系
关于
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
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
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的《
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已,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干支纪元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两两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六十年一循环周期。为了便于民间百姓记忆,古人还专门设计了12种动物(“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互相搭配。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每一生肖表示一岁。
太岁和本命年
“
拜太岁”是我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传统习俗。早在元、明时代,拜太岁活动便被列入国家祀典。太岁,其属下的六十个记录符号都分别被冠以太岁之名,如甲子太岁、乙丑太岁、丙寅太岁、丁卯太岁等等。
由于六十甲子年由六十位太岁神轮流值年(相当于值班人员),因而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存在着两位太岁神,一位是本命太岁,也就是人的出生之年的太岁;另一位是值年太岁,也称流年太岁。由于民间有“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的说法,因而“拜太岁”习俗的出现。
什么时间拜太岁?
从中国的纪年规则上来讲,那就是立春之时就是新旧太岁进行交接之时。也就是说从立春那天起新太岁才开始正式上任当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寺庙一般拜太岁活动都是定在春节时间进行拜祭,一般都是为了大家方便。如果正赶上是在立春节之后那还好,如果是还没有到立春节,那就不对了,新太岁还没有当值,拜的是哪一个,又不是迎太岁。
有关的节日
我国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固传统节日上与干支历有关的比较少,有的甚至为了方便后来改在阴阳历的日期上。
岁节——“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是原始干支,又名“太岁”。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这套岁纪摄提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元)。在传承发展中后世把这套摄提纪术语简化为一个字的干支名。岁纪摄提(原始干支名)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等著作中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分为春社和秋社。立春后之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端午节——端午节原非五月初五,民俗学博士马光亭表示:原来在先秦至两汉时期,端午节的日子是年年不同的,要随着干支历法定在午月(多对应于阴历五月)第一个的午日,但到了魏晋,阴历历法日益普及,便开始改用数字代替推算午月午日,而直接将端午定于五月初五。
入梅、出梅——这两个日子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中国历书上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也是入出梅的称谓。
三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这是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比如2014年的“三伏天”来说,7月18日交“初伏”,7月28日交“中伏”,8月7日交“末伏”,8月17日“出伏”,共计30天。
“三伏天”的天气特色是气温高、气压低和空气湿度大。这样的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民间至今尚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又是“佛成道日”,据说释迦牟尼于是日得道成佛。
公历和农历
三历对比
公历:是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在中国又叫国历、新历。它与地球环绕太阳运动有关,是一种阳历。公历以1 月1日为一年之始。
示例:2013年1 月4日,星期五。
农历:标准名称为夏历,是根据月相的周期变化,并结合二十四节气(即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制定的历法。这是一种阴阳历。农历以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始。
示例:壬辰年 十一月 廿三日。(注意汉代至清朝时用皇帝年号纪年,古时与干支纪年并用的其中一个长处是不易错乱。有的万年历为避免与干支历混淆,便注明为“农历年”。)
干支历:以立春建寅月之日为岁首。
示例:壬辰年 壬子月 庚午日。
干支历与公历的关系
干支历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一个月的时间长度是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关。所以干支历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它能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
每年,干支历都能和公历的日期基本对应——因为二者都属于阳历,这是农历所做不到的。比如:每年公历2月4号或5号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开始;每年4月4号或5号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开始。
且干支历和公历每年的总天数都为365或366天,相当固定。
干支历与农历的关系
众所周知,农历是阴阳合历,也就是既包含阴历部分,也包括阳历部分。它的阴历部分定朔日为初一,望为十五,主要用来纪日,(由于古代计时器不发达,而月亮是各地都能看到并且圆缺每天都变,所以人们按照月相的变化来纪日。)而干支历(核心为节气)正是农历中的阳历部分,主要作用是用来指导农时。
农历虽然兼顾了阴阳历的长处,同时也有不可回避的缺陷——月份的天数不固定,每月的大小尽不查日历谁也不知道;平年和闰年相差整整一个月等。
节气历的方案
精确地核定每年的立春日为岁首,但各月并不需要严格的以节气为月首;参考现有公历,定1,3,5,7,9,11等单月为31日,2,4,6,8,10,12等双月为30日,这样31*6+30*6=366日,比365.25日多了基本一天。多的这一天从单月份(1月或者11月)上减去,每四年在该单月上增加一天,或者核定过下一年的立春日与1月1日相同后再确定本年度是不是需要增加或减少1月(11月)的天份。
关于纪元
干支历正月旦(即岁首)定为立春,年长为一个回归年,每月为30天,划分为均匀相等的12个月,每个月30天,年底设5天(平年)或6天(闰年)的闰周,闰周也可并入12月,即12月可以有35天或36天。闰年同公历同,申子辰年为闰年。
特点与使用
特点
一是对任意一个日期而言,看到起标准的干支历能马上识别出当天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大体位置。
二是无需闰月处理。
三是符合春夏秋冬的四季规律。
四是非常适合计算机处理。
在古代,人们观看月亮的圆缺变化就能非常方便简单地获知时间,而具有阳历性质的干支历却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单纯采用纯阴历又不能像纯阳历(干支历)那样获知一年及四季的变化和指导农事等作用,所以我国祖先非常聪明,把阴历和阳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制定出一种阴阳历。千百年来,我国的阴阳历都在不断改进,“阴”和“阳”二者都是缺一不可的,更没有谁主谁辅的问题。
使用
国家时间必须有更精确的历法系统来统筹。干支纪年、纪月、纪日,都是为了记录和推算国家时间而设立的。干支年以干支月为基础,而干支月则以24节气为基础,因此,以阳历为基础的干支年并不与以阴历为基础的农历年相吻合。
通俗地理解,阴历是单一以月亮朔望为依据的,最古老最直观的历法,主要用来应付日常的时间安排;干支纪时系统则是严格等分的精确时间分割,主要服务于国家时间,诸如祭祀、天象、灾异等。
固中国民间和历代帝王学中一直有使用干支历,同时很多古书中多有记载其使用的痕迹和在历书中推排的方法。
干支换算
公元推算干支方法:注意,这里的公元年的干支,仅表示此公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至下一个公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之间的回归年干支。例如2015年的乙未年表示(2015年2月4日——2016年2月4日)
序数法
年干支推算
①年干公式:年干=年份个位数- 3(适用任何公元年,个位数小于3,借10)
②年支公式:年支=(年份+7)÷12余数(整除余0,即余12=丑)
③年支简化:
(西元年末二位数-1)-12*N=年支(适用于20世纪,即1900—1999年)
(西元年末二位数+3)-12*N=年支(适用于21世纪,即2000—2099年)
例:求2015年干支?
解:2015年干=5-3=2,2=乙,故2015年天干为乙
2015年支=15+3-12=18-12=6,6=未,故2015年地支为未
综上,2015年干支为乙未
例:求公元189年干支?
解:189年干=9-3=6=己,189年支=(189+7)/12余4=巳,189年干支为己巳
月干支推算
①月干公式:月干=年干x2+月支(和取个位数)
例:已知2015年为乙未年,求解2015年申月天干?
解:2015年乙未年,天干为乙,乙=2,申=7
申月干=乙x2+申=2*2+7=11,个位=1,1=甲,故申月天干为甲
例:求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
解:亥月干=壬x2+亥=9*2+10=18+10=28,个位=8,8=辛,故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为辛
例:求解戊子年,子月天干?
解:子月干=戊x2+子=5*2+11=21,个位=1,1=甲,故戊子年子月天干为甲
日干支推算
民间往往采取元旦干支推算法,进而推定阳历某天干支,因此需要先知道元旦日的干支。因为日干支60日循环一次,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故如果知道某一年元旦的干支,可以推导出下一年元旦的干支及其在
六十花甲子中的序数:平年加5,闰年加6。
日天干序数=(本年元旦日干支序数+当日距元旦天数-1)mod 10
日地支序数=(本年元旦日干支序数+当日距元旦天数-1)mod 12
mod表示取余数。
天干序数:甲为1,乙为2,以此类推。
地支序数:子为1,丑为2,以此类推。
举例:
如计算2015年12月15日的干支:
查表可知2015年元旦日干支序数为14,12月15日距离元旦日天数-1=31+28+31+30+31+30+31+31+30+31+30+15-1=348
日天干序数=(14+348)mod 10=2,即当日天干为“乙”
日地支序数=(14+348)mod 12=2,即当日地支为“丑”
故2015年12月15日的干支为“乙丑”。
例:求解2015年11月9日的干支。
解:2015年元旦日干支序数为14,11月9日距离元旦日天数-1=31+28+31+30+31+30+31+31+30+31+9-1=312
日天干序数=(14+312)mod 10=6,即当日天干为“己”
日地支序数=(14+312)mod 12=2,即当日地支为“丑”
时干支推算
注意:晨子=-1,夜子=11,因子时、丑时是每日的前两个时辰,顺序置前,地支序数也应置前,故将子丑置前:子=-1,丑=0,寅=1,卯=2…子=11。子时为日期分界线,一分为二,今日0点—1点,属于晨子,子=-1;今日23点—24点,属于夜子,子=11。八字中,今日23点-24点之前,不可换日干支,仍用今日干支。以八字命例应验来看,今夜23点-24点,用今日干支,较为准确。
①时支公式:时支=小时÷2-1(小时为偶数),时支=(小时+1)÷2-1(小时为奇数)
②时干公式:时干=日干×2+时支(晨子=-1,夜子=11)
例:求1:45,23:43,18:58,0:38时支?
解:(1+1)/2-1=0=丑,(23+1)/2-1=11=子,18/2-1=8=酉,0/2-1=-1=子
例:求乙卯日17:30的干支?
解:时支=(17+1)/2-1=8=酉,时干=乙*2+酉=2*2+8=12,个位为2,2=乙,故17:30干支为乙酉
例:求戊午日0:50、10:50、22:05、23:49干支?
解:
0:50——时支=0/2-1=-1=子,时干=戊*2+子=5*2-1=9=壬
10:50——时支=10/2-1=4=巳,时干=戊*2+巳=10+4=14,4=丁
22:05——时支=22/2-1=10=亥,时干=戊*2+亥=10+10=20,0=癸
23:49——时支=(23+1)/2-1=11=子,时干=戊*2+子=5*2+11=11,1=甲(23:49未到24点,23点至24点,属于夜子时,还是今天,仍用今天戊干,子=11)
例:求甲子日0:20和23:20干支?(晨子与夜子的区别)
解:0:20——时支=0/2-1=-1=子,时干=甲*2+子=1*2-1=1=甲
23:20——时支=(23+1)/2-1=11=子,时干=甲*2+子=1*2+11=13,个位=3=丙
推算公元前年干,公元前年支:
①公元前年干公式:公元前年干=8-公元前年个位数 (个位为9,8-9=-1,加10,-1+10=9=壬)
②公元前年支公式:公元前a年支=12*N-a+8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干支?
解:前22年干=8-2=6=己,前22年支=12*2-22+8=10=亥,前22年为己亥年
前155年干=8-5=3=丙,前155年支=12*13-155+8=1+8=9=戌,前155年为丙戌年
日干支推算表
日干支推算表,又名日柱推算表,一纸万年历,是精简版的万年历,主要用于推算日
干支。
年数表(1950年—1999年)
年数表(2000年—2049年)
月数表(万年通用,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数)
日柱公式:日干支序数=年数+月数+日期(和大于60,则减60。1月、2月各天用上一年的年数)
例:求1987年12月31日、2015年11月14日、2015年1月1日干支?
解:查表得知
1987年12月31日=1987年数+12月数+31日=45+35+31=111-60=51=甲寅
2015年11月14日=2015年数+11月数+14日=12+5+14=31=甲午
2015年1月1日=2014年数+1月数+1日=7+6+1=14=丁丑
(注:1月和2月各天要用上一年的年数,2015年1月1日,未到3月,要用2014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