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历,历法名称,
宋 王应麟 《玉海·历法》:“外纪 伏羲 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有甲历五运。有说亦称作“ 上元历 ”、“太初历”等。《太初历》将一日分为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它是我国
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这是我国
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汉初承袭秦制,使用古历《
颛顼历音律起历,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太初历》共使用了188年。
记载
《
汉书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
唐都、巴郡
落下闳等官方和民间专家二十余人,既分工协作,又发挥各人所学专长,共制定了十余部历法。即十余种推步方案,经过严格筛选,决定采用邓平历。盛大的颁历典礼,并改年号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颁历之后,对政治制度典章礼仪和官制进行了调整,这就是汉武帝的太初改制。《后汉书·律历志中》:“孝武皇帝摅发圣思,因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乃诏太史令司马迁,治历邓平等更建《太初》,改元易朔,行夏之正。”
典故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和太史令司马迁等上奏汉武帝:自高祖建朝至今,一直沿用秦代的“颛顼历”,“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武帝便让精通经学的御史大夫倪宽“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倪宽等商议后上奏:“唯陛下发圣德,宜考天地四时之极,则顺阴阳以定大明之制,为万世则。”建议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愿募治历者,更造密度,各自增减,以造汉太初历。”武帝采纳建议,遂诏令全国选拔知名民间天文历法专家共同制定新历。于是,20多位身份不同的天文历法专家汇聚京城。为将新历法制定得更为准确,徐万且与其他专家制作了天文仪器,以准确测量天体位置,并以天象实测和历代天文纪录为参考依据,研究分析不同历法之得失。经过认真测算和反复核对,终于制定出一部新历。这部新历第一次把一回归年定为365.2502天,把一朔月定为29.53086天;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新历中,使之与朔望月有机协调。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颛顼(zhuānxu专须)历》,但《
颛顼历》有一定的误差。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四十二岁,他倡导并参与制定的《太初历》得以完成颁行,这既是一件国家大事,也是司马迁人生旅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座里程碑。公元前104年(元封七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并责成
邓平、
唐都、
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
汉武帝元封七年五月,改年号为
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呼此历为《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
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
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
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
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
日食周期。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八年。
汉初使用从十月
朔日开始的历日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显然渐觉这种政治年度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于是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建议修改历法。同时汉初以后,人们对于天象观测和天文知识,确有些进步,这为修改历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武帝
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即改制后的太初元年),五月,汉武帝命
公孙卿、
壶遂、
司马迁等人议造汉历,并征募民间天文学家20余人参加,其中包括治历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郡侯宜君、方士唐都和巴郡落下闳等人。他们或作仪器进行实测,或进行推考计算,对所提出的18种改历方案,进行了一番辩论、比较和实测检验,最后选定了邓平、落下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种历法叫做太初历,它是我国最早根据一定规制而颁行的历法。从改历的过程可以看到,当时朝野两方对天文学有较深研究者,可谓人才济济。特别是来自民间的天文学家数量之多,说明在社会上对天文学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我国古代制历必先测天,历法的优劣需由天文观测来判定的原则,这时就已得到了确认和充分的体现,这对后代历法的制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西汉末,刘歆把《太初历》改称《
三统历》,后人也常用《三统历》这个名称;实际《太初历》以改元而得名,而《三统历》是以法数而得名。后人多以《太初历》是
刘歆所作,实系错误。刘歆把
邓平的八十一分法作了系统的叙述,又补充了很多原来简略的天文知识和上古以来天文文献的考证,写成了《三统历谱》,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天文著作。
《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它的朔望月和
回归年的数据虽然不比
四分历精确,但有以下显著进步: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将
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很准,如水星为115.87日,比今测值只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一周期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两次为一食年,即1食年=346.66日,比今测值大不到0.04日。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这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还首次记录了
五星运行的周期。公元前45年,尤里乌斯·恺撒才正式启用儒略历。值得一提的是元初实施的《
授时历》也比《
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无论是天文精度,还是辅助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都领先于西方。
其它
甲历(伏羲历),年份为
伏羲53489年(西元2012年)。
亦作“ 上元历 ”、“太初历”。
1.用甲子记载岁时的日历。 唐 陆贽 《
贞元改元大赦制》:“凡为择人,其在精覈……所司依资叙注拟,便於甲历之内,具标举主名衔,仍牒报御史台。” 宋 王应麟 《玉海·历法》:“外纪 伏羲 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有甲历五运。《古三坟》: 伏羲氏 木王月命臣 龙潜氏 作甲历。”
2.泛指岁时。 宋 吕南公 《有怀溪斋奉寄微之》诗:“身名不分轻如梦,甲历谁令过若流。”
甲历纪元--伏羲53489年即西元2012年
甲历纪元是以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中的一次特异的天文现象为起点的。因为其以太初上元甲子为起始点,故也称“上元历”、“太初历”。
具体说来:伏羲历与西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伏羲历纪年=西历纪年+51477(年)。
举例而言,西历的1984年,正是甲子年,这一年正好是伏羲53461年。伏羲历以六十年为一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纪年一定是:
某甲子年数=N×60+1
而:53461=891×60+1
甲历纪月日——均气法
甲历以太阳回归年中的包含节气冬至[4]的一天(以下简称冬至日)为正月初一[5],而月份与日期的计算采用均气纪法。均气法的具体方法是:
设每年有十二气月(简称“月”[6]),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为润月。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定气法下的节气为基础,在节气变更的基础上将每月做一个平均简化,因此称为“均气法”。
甲历的优势
甲历相较于人类已有的其它历法(比如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以及西方纪元法,也就通常所说的“西元”)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万多年,而这五万多年正是新人类形成的时期。人类的文明大多是在这五万年间形成的,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进展缓慢,所以采用伏羲纪年可以很顺畅的记录人类的文明史,基本不需要考虑“伏羲前”之类的问题,因而避免了人类文明史上时间换算的不便。
其次,甲历的以冬至日岁首具有最显著的天文含义,可与太阳回归年永远保持一致,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岁首没有任何天文含义,因此也不能与太阳回归年保持一致。
第三、在记录古代日期之时,甲历比西历更为简便实用,且具有连贯性与一致性。
常用的西历纪年,使用的并不是同一种历法,而是在西历1582后使用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在西历1582之前却是使用儒略历标识日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元前43年,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在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定了儒略历。在儒略历中,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这种历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所以在西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其具体方法是,将西元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定为10月15日。而此后的西历,一般采用1582年后以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1582年前以儒略历标识日期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历法并不是连贯一致的,而是双轨制的,并且没有1582年10月5日至14日这几天的。这种历法双轨制不仅计算麻烦、换算不便,而且传播困难,也非常容易给人带来误解。因此,使用西历描述历史时间时,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第四、甲历的均气纪法比格里高利历法更能反应地球物候的变化。我们知道格里高利历小月最少二十八天,大月三十一天,排列即不整齐,也没有规律。而均气纪法则不同,它在纪月方面采用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前面讲过,均气法安排日月的方法是,将先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气月,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
第五,甲历比现有的历法具有更加美观整齐的日历形式。
日历的美观整齐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历史上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西历由于是以七日为作息周期,因此人们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也一直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理想(比如世界历[13])。而伏羲历的均气法以五日为一候,十日为一旬,一月总是三旬六候,每候第五日为休沐之期,每个月都可以排成5*6的形式,大月的31日可并入该月的尾候,作为休沐日。这种日历,不仅排列非常整齐,而且非常简便。普通人即使不经过学习,也可以通过日历上的日期迅速了解某日是否该休沐。而这一点,是西历的星期所做不到的。此外,节气在伏羲历均气法中,必在每月的初一与十六日附近,因此,即使没有日历在手,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日期可以了解当时的节气,进而了解当时的气候。
甲历向外星球的移植
昆仑玉虚(即银河中心)是华夏圣地之一,华夏人应当努力探索太空,力争返回圣地,并建立家园。若将来人类发现其它可供居住的
类地行星,甲历也可以很容易地移植到该行星的历法之中。其具体的方法是,将发现该行星之年定为“某星甲历元年”,以该星的冬至为的正月初一,然后设一年十二个气月,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
注:排法表及副历的具体操作方法见《华夏神序》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