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
中国民间计算寒暖日期方法
数九(the nine periods(of nine days each)following the winter(summer)solstice),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分为冬九九和夏九九,冬九九常简称九九。习惯中的数九是指冬九九,有“数九寒天”之说。从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共数八十一天。
节日起源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数九分为冬九九和夏九九,冬九九常简称九九。习惯中的数九是指冬九九,有“数九寒天”之说。冬九九是冬至日算起的81天,按9天1个时段划分为9段的总称,九九按各段出现的顺序分别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冬九九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由始冷到最冷直到开始回暖。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1天,每9天为一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夏九九则是一年由较热到最热又到较为温凉的时期,现已不入历。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方法在中国一些地方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古人效法于天,取象于地,定节气以识节律,制历法而知时变;气分阴阳,万物流转,人事通乎天文,大道成于自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到了春耕的时候。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提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这表明最迟在六世纪时民间已有寒天数九即作“九九词”的习俗。现代“九九艳阳天”之语即来自数九,数完九个九,“九尽寒尽”,迎来艳阳高照的大好春光。唐人诗中已开始记述数九之事,如薛能诗中说,“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应傍北篱生。”即九九从冬至(南至)数起已数尽了,连阴寒的北篱边也该长出芊芊嫩草了。
兴盛时期
宋代有关数九歌的记载多起来。如《岁时杂记》、里巷多作的《九九词》,苏辙的《冬至日作》等。除了“冬九九”外,大约宋代以后有些地方还出现“夏九九”即夏日九九歌,以夏至次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直数到九九,其表达方式和“冬九九”相同。“夏九九”早在宋代陆泳的《吴下田家志》中就有记载。宋周遵道的《豹隐纪谈》,明杨慎的《丹铅录》都兼收记述从冬至起和从夏至起的九九歌各一首。
作消寒图的习俗,约始自明代,最早在士绅阶层中产生与发展,也称为“九九消寒图”。现存明代单线拓印的木版年画《九九消寒图》,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刊刻。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寒图。”兰州民间也有“画九”的习俗。
清代道光年间,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也叫“九九消寒图”。道光帝御制《九九消寒图》,系“亭前柔柳珍重待春風”九个字,每个字九笔,令翰林诸臣每天用朱笔填写一笔,每填完一个字,即度过一个九,填写九个字共八十一笔,数九终结,步入春暖花开之季。清廷还有一个版本:“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晚清民国以降,兰州城区“写九”习俗绵延不断。
现代发展
进入21世纪,兰州仍有“写九”的习俗,并且有年轻人加入。甘肃省图书馆的几位年轻馆员,每年均填写九九消寒图,只不过是复印的消寒图而已。
计算方法
从冬天的冬至逢壬日算起(冬至后逢第一个壬日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九九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一般“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到了“九九”时,便寒气尽消,春深日暖了。
“数九”的正确算法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故,“九”在每个年份中具体日期是不固定的,须视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在哪一天而定。另有认为“数九”是从冬至这天算起的,从冬至这天算起那么每年“九”的具体时间是固定的,每个“九”都固定在冬至后第9天、第18天、第27天…。“数九”从冬至这天算起的算法是不太准确的。
“数九”最初的算法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壬”字头的那一天)算起,俗语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由于比较麻烦,后来也有从冬至算起了。
科学原理
数九的原理是基于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在冬至时期,白天最短,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在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同时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也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四九”时段才达到最大值,也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四九”时段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一般是出现在冬至之后。立冬后,表示进入了冬季,并不是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十月小阳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间出现的风和日丽、温暖舒适“小阳春”天气,所以,实际上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在冬天季节,所谓“冷在三九与四九”,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推算“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历3月下旬(春分前后)便“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数九的科学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释。冬至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支出大于吸收,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这一过程与数九所描述的“一九”“二九”气温逐渐降低的现象相吻合。同时,随着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的增加和地面日热量收支的逐渐平衡,气温也开始逐渐回升,这与数九所描述的“五九”“六九”气温回升的现象相一致。
气候特征
节日习俗
习俗活动
写或画消寒图,实为数九天简单的气象记录,是用一种形象的方式,记录这八十一天的阴晴风雨,反映从冬寒到春暖的天气渐变情况,因取九九尽而寒消之意而得名。农家用来预卜来年丰歉,文人雅士则以之消遣度冬,成为一项“熬冬”娱乐活动。此外,写过或画过的消寒图,又成为一份天气状况的记录资料。消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
自制的简易消寒图
最简单的消寒图,在纸上画九个大方格代表九九,再把每个方格分成九个小方格,共八十一个小格,每个小方格代表一天。每天在一个小方格内用色彩、符号或文字注明天气的阴晴雨雪和气温,全部填满即出九,已是冬去春来之时,“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华北地区有一种涂圈法,即在九个大方格内,印(以铜笔帽蘸印油)或画上九个红圆圈,稍讲究的则在每格印上或画上九个车轱辘钱。圈或“钱”旁标注日子,便于辨认。根据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图上加图半阴晴的记录规则,每天用墨笔填涂一圈,节日可涂红色。在江苏徐州,则是画出八十一个方格,每格内印一红圈,记录规则大体一致,为“上抹阴,下抹晴,左抹雨,右抹风,如是雪天点当中”。河北大城的九九图,画法更加简单,九格八十一圈,每日在圈内画点,点法为“上点阴天下点晴,左边雨雪右边风”。
素梅图
多见于文人雅士的书斋,装裱有绫边,挂在墙上,十分雅致。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已记有这种消寒图。冬至日,画一枝素梅,枝上的花,有的是一朵,有的只是花蕾,或两瓣,或三瓣,似含苞待放,但不管有多少朵花,总共要有八十一个花瓣,代表“数九”的八十一天,花瓣中空,日染一瓣,染完而九九尽。也有的不用颜色染,而是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阴晴雨雪。画上还有题诗,如:“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隆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
九九消寒句
九九消寒句又称“九字文消寒图”,始于清代,首先在宫廷内使用。是将一大方格平分为九格,并选取九个字,每字皆九画,能连缀成句,填写于格内。字画中空(双钩),每画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每日用红笔填实一画,或再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有的则是涂抹不同颜色作标识,晴涂红色,阴涂蓝色,雨涂绿色,风涂黄色,雪则空白不涂或填铅粉。常用的九个字,如“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再如“待柬春风重染郊亭柳”,以及“亭前屋后看劲柏峥骨”等,都反映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
消寒图表
图文并用,记录天气。每幅画分为九栏,每栏为一“九”。每栏内又竖画九格,每格分日期、图标(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文字说明三部分,每日在格内作标注。
太极消寒图
太极消寒图也称“阴阳鱼消寒图”,九格内印九个空圈,每天以画阴阳鱼的方法标志气象情况。以阳鱼为准,阳鱼画在下方为晴,上方为阴,左方为风,右方为雨;雪则画在当中,成为大圆圈中的小太极图。
闺房消寒图
闺房消寒图为富家大户的闺中游戏。以工笔彩绘画图,如画九个古装男童,每人手执一种玩具,共有灯、伞、车、花、鞭炮等九种。每种玩具上都有九个折过去的白纸小方块,半粘半折。如车上的方块是九扇窗户,每天翻一个,翻开的那面有花卉、人物。翻完九种玩具,则出了九九。
消寒会,大多为文人所作,又称“九九消寒会”,为了打发漫长的冬日,置酒会食,围炉饮酒赋诗,自娱自乐。据说此俗唐代已有,《天宝遗事》中记载王仁裕每逢大雪时请宾客至居所饮食,称为“暖寒会”。后世文人仿效,作“消寒会”。
写九习俗的兴起与清宣宗道光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有一年冬至节,道光帝在一个条幅上写下“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因为每个字繁体写来都是九笔,所以九个字一共九九八十一笔。后来,道光帝下令把每个字都钩成空心字贴在墙上,并从冬至起,命人每天用墨笔填一笔,等九九消寒图上面的每个字都填完了,就是春光乍现之时。在书写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额外的规则。例如,每天填涂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粗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因此,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写九”不仅是一种文字游戏,更是一种记录天气的方式,通过每天记录天气情况,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季节的变换和天气的变化。而随着每天一笔的书写,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越来越近。
食俗
羊肉甘热,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作用。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也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脾胃虚寒所致的寒疝、产后虚羸少气等症。
冬天是补肾的好季节,黑色入肾,可以常吃黑色食物。黑豆,形状似肾,色黑属水又通肾,故也被称为“肾之谷”,可以补肾益阴、养血明目、补虚乌发。
白菜尤其是经过霜打以后,口感极佳,味道更加鲜美,所以,冬天是吃白菜的最好季节。科学分析表明,大白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入脾、胃、肺经,具有清化痰热、消积导滞、下气宽中的功效,主治痰热咳嗽、食积腹胀、呕吐反酸等。冬天吃些白萝卜,有助于消食化积、清解里热。
柚子不光是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其果肉和果皮也可作为中药。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归肝、脾、胃经,具有理气化痰、消食醒酒等功效。
冬至过后,正式开始“数九寒天”,人们会在这天包饺子、吃饺子,度过冬至节气。
节日传说
传说画消寒图的习俗始于南宋文天祥,他在广东海丰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数九寒天,文天祥在监狱的墙上画了一个矩形,内分九九八十一格,每天涂黑一格,以示坚信严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会来临,后来传至朝野,相沿成俗。
节日内涵
“数九”的文化习俗,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企盼大地早日还暖,万物尽早复苏的心理。
节日影响
数九是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数九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艺作品
数九歌
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数九歌谣版本很多。数九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写出人们实际体验到的气温情况和变化,在没有寒暑表和天气预报的情况下,告诫人们数着日子,根据气温变化采取相应措施,防寒避暑,注重自我保健。而且它数日子时是以较短的九天为一阶段,而不像二十四节气那样以较长的半个月为一单元,因而能够更准确和及时地反映这两个八十一天中气温变化较快而又有规律的状况。
其次,数九歌又是与“九九”时令有关的小百科,它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口耳相传的形式,总结和传播多种生活知识和经验。一首数九歌的内容固然比较有限,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出现的很多数九歌所接触到的知识和经验,却是相当丰富。有的说明了“九九”和二十四节气在时间上的关系;有的记载着如火的骄阳,凛冽的寒风,江河封冻和解冻,候鸟的迁徙与回归,黄叶的飘落和杨柳的发芽等等自然现象出现的时间,循此物候可以进行气象变化的“考古”研究。有的描述着风情习俗的画面,饶有生活气息。“冬九九”的末尾,经常是“九九八十一,耕牛遍地走”,“九九八十一,农夫犁耙一齐出”一类句子,提醒人们珍惜大好春光,迅速投入备耕、春耕等农事活动。这些民谣和民谚琅琅上口,即使不识字的农夫农妇乃至孩童,也很容易记忆。
1、敦煌文献伯3017《咏九九诗》:
一九,万叶枯萎,鸿雁南飞。
二九,单衣觉寒,群鸟夜投高宿,鲤鱼游入深潭。
三九,朔风凛冽,荒野地冻,水面结冰犹如冰桥。
四九,残星半夜落下,晨星早上升起。
五九,白日渐长,太阳未时之后可照进堂屋。
六九,春风拂面,百草萌动,单衣即可出门。
七九,黄河冰水各半,鲤鱼游向滩头,喜鹊筑巢,鸿雁归来。
八九,草木生长,阳气遍地,正是种谷深耕之时。
九九,耧车播种,玉苗丛生,正是农家欢乐之时。
2、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丝;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柳絮飞满地;九九八十一,蓑衣兼斗笠。
3、《清嘉录》曾记载苏州一地歌云:“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廿七,篱头吹觱栗。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渹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后来,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物候以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更加顺口的“九九歌”,比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此外还有很多谚语,比如“春打六九头”,是说“立春”一般都在“六九”的第一天。
著作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元杨允孚《滦京杂咏》云:“试数窗前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诗后自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则暖回矣。”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也有类似的记述:“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原来这是女子,特别是闺阁中姑娘们的一桩雅事,一边梳妆一边“画九”,将冬至画好贴在窗前的一枝白梅,每日以胭脂染上一瓣,八十一天染完,白梅变成红梅或杏花,寄托着少女、少妇对消寒回暖、冬去春来的美好的愿望和企盼,并以创造美的实际行动迎接美好春天的来临。
迎春联
消寒迎春联,上下联各九字,全联十八个字皆为九笔字:
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谚语
1、数九不冻,来年有瘟。
2、数九不冷又无雪,暑伏之中雨水缺。
3、数九东风拂脸,来年收成保险。
4、数九天风多,数伏天雨多。
5、九里一场雪,伏里一场雨。
6、九里有雪,伏里有雨,锅里有米。
7、九里的风,伏里的雨,吃了麦子又存米。
养生事项
防寒邪
寒冬腊月,要尽可能减少体内热量散发和热能消耗,注意身体保暖,尤其是头、背、足的保温,及时添加御寒衣物以及防寒设备,防止寒邪入侵。
防风邪
风常与寒相伴,风能加剧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带走机体热能,使体内热量过多散失,这也是人在冬天刮风时感到格外寒冷的原因,正所谓寒气袭人风作祟。风邪常由口鼻而入,为外邪致病的先导,能降低人体抗病能力,诱发鼻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防燥邪
隆冬,风物干燥,汗腺和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水分不断散失,可致皮肤粗糙或发生皱裂,以及出现皮肤瘙痒症、口角炎等损害。干燥的气候还可影响上呼吸道黏膜,发生咽干、口燥、鼻衄等情况。对于数九天干燥性皮肤及黏膜损害,要注意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A、B的食物,避免辛辣之品,另外洗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浸泡时间不宜太长,次数不宜过多。
防湿邪
南方的冬天不如北方干燥,尤其是多雾多雨,缺少日照,气候难免潮湿。在潮湿的环境中,特别是当冬天气温低,湿度高于80%时,可使人体散热加快,增加寒冷感。久之,湿与风寒相合,即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等疾病发作。数九天须注意不要在潮湿之地久居,湿度过高时要注意通风换气,被褥、衣物、鞋帽要勤晾晒,出汗后应及时擦干,另外,饮食中可适当增加一些辛热食品,以发散寒湿。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10:07
目录
概述
节日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