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浪郡
汉朝西汉在今朝鲜半岛设置的汉四郡之一
乐浪(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是汉朝西汉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平定卫氏朝鲜后在今朝鲜半岛设置的汉四郡之一,当时直辖管理朝鲜中部和南部。
乐浪始末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攻入卫满朝鲜,次年置为乐浪郡、玄菟郡临屯郡真番郡四郡,属于幽州。治所朝鲜城是故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
公元前82年,汉昭帝罢临屯、真番二郡入玄菟郡、乐浪郡。但是玄菟郡、乐浪郡的治所都没变。
公元2年,以真番故县置南部都尉,以岭东七县置东部都尉。同年,玄菟郡也向西迁治高句骊辖境(今吉林集安)
公元32年,玄菟郡再次西迁至辽宁新宾县西南故地。
东汉末年,公孙康屯有县以南荒地分置带方郡,郡治在带方县。辖境与从前乐浪南部都尉的管区相同。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高句丽开始南下攻占乐浪郡。313年初,高句丽最终夺取了乐浪郡地,427年迁都平壤
区划沿革
西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年) 置乐浪郡。
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临屯、真番二郡入玄菟郡、乐浪郡,但是玄菟郡、乐浪郡的治所都没变。
公元2年,以真番故县置南部都尉,以岭东七县置东部都尉。同年,玄菟郡也向西迁治高句骊辖境(今吉林集安)。至此,乐浪郡治朝鲜城,辖朝鲜,讲邯,浿水,粘蝉,遂成,增地,带方,驷望,海冥,列口,长岑(朝鲜黄海南道长渊郡北),屯有,昭明,镂方,提奚,浑弥,吞列,东暆,不而,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等25县。属幽州。
王莽新朝浿水为鲜亭,增地为增土,海冥为海桓。更始帝元年(23)恢复原名。
东汉辖朝鲜,讲邯,浿水,粘蝉,遂城(遂成改),增地,驷望,屯有,镂方九县。
三国魏辖朝鲜,遂城,驷望,镂方,浑弥,屯有6县。西晋属平州建兴元年(313)地入高句丽。高句丽实行以部族为中心的城邑制,郡县具废。
史书记载
汉书·武帝纪》记载,西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 年) “朝鲜斩其王右渠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其中乐浪郡是朝鲜四郡的首郡。其后直至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 年)高句丽南下,西汉、东汉、魏、西晋政权在今朝鲜半岛北部一直设置乐浪郡这一行政区划,其郡治即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南岸的土城洞城址。
乐浪郡,武帝元封三年开。莽曰乐鲜。属幽州。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有云鄣。县二十五:朝鲜,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乐鲜亭。含资,带水西至带方入海。黏蝉,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带方,驷望,海冥,莽曰海桓,列口,长岑,屯有,昭明,高部都尉治。镂方,提奚,浑弥,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东暆,不而,东部都尉治。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
大乐浪郡
汉书·地理志》记乐浪郡辖境最为辽阔时期“县二十五”。根据《后汉书·东夷传》“昭帝始元五年(前82 年) , 罢临屯、真番,以并玄菟、乐浪。玄菟复徙居句丽。后以境土广远, 复分岭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建武六年(30 年) 省都尉官,遂弃岭东地”。
乐浪争夺
三国史记》记载公元37年高句丽大武神王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进攻。49年2月,慕本王派遣将军侵入后汉的北平、渔阳上谷、太原等四个郡。辽东太守蔡彤以恩义及信义向慕本王对质,并透过和亲使两国的关系得以恢复。
南置带方
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载,东汉建武六年后省边郡乐浪东部都尉,封东濊渠帅为不耐侯,汉末更属句丽。“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濊,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又有扶余、濊貊之用”,“唯不耐濊侯至 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三国魏齐王芳正始六年(公元245年)伐之,不耐侯等举邑降,正始八年封不耐濊王。”等记载,乐浪郡地亦曾伸缩,但其郡治中心地域是在平壤附近的大同江下游和载宁江流域
南下乐浪
据《三国史记》东川王本纪记载,东川王二十一年(247年),“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
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险。” 不过《晋书》卷一四《地理志》记载:“咸宁二年(276)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乐浪郡,汉置,统县六,户三千七百”,带方郡公孙度置,统县七,户四千九百“。
因此247年东川王所城的平壤应该为国内城的卫城,而不在大同江。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高句丽开始南下压迫乐浪郡。
高句丽美川王十二年(公元311年)夺取西安平县(位于今鸭绿江口北岸),切断了乐浪, 带方二郡与辽东的联系。《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故国原王四十一年,“百济王率兵三万来攻平壤城”;小兽林王七年“百济将兵三万来侵平壤”;广开土王四年,“与百济战于浿水之上”。这些都表明公元4世纪初高句丽已攻占二郡,控制了大同江流域。
前燕政权
前燕慕容氏是最后一次给高句丽以巨创的政权。公元342年冬慕容皝毁高句丽丸都城,不过并不能恢复中国以前对朝鲜半岛北部乐浪故土的控制,只好接受高句丽的臣服。 《资治通鉴》卷97载故国原王在前燕伐高句丽的次年“遣其弟称臣入朝于燕,贡珍异以千数”。迫于前燕压力,高句丽迁都到平壤
371年,当时的百济世子近仇首王率3万军队拿下乐浪并处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百济短期获得乐浪地区。高句丽好太王长寿王两代多次大败百济,百济势力被逐出了乐浪郡。公元427年前后,百济继续争夺乐浪, 带方两郡的控制权
313年初,据有乐浪, 带方二郡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句丽、百济作战而率千余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后为其在辽西侨置乐浪郡(《资治通鉴》卷八八,建兴元年条)。
乐浪带方
在乐浪带方故地发现的4世纪和5世纪初的带有东晋年号和官衔的汉人墓铭和砖铭表明313年后到5世纪初,还有汉人居住在乐浪带方故地并继续奉东晋正朔,比如佟寿、冯镇、张威、张塞、张茂等人。
北部影响
汉朝在朝鲜北部地区设置郡县,促进了中原与今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乐浪郡成为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核心领土之一。期间,大量中原上层人士移居该地。
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四郡去任职,更有很多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经商、垦荒,这一点从考古发掘也可证明。近年来,在汉四郡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汉朝的官印和各种质地不同、形状各异的器皿,考古学家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作“乐浪文化”,其实也就是汉文化。
“乐浪文化”的考古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地处今平壤市乐浪区土城南面,总数达2000余座的乐浪墓葬群。这些外形多为方台形封土的坟丘墓,是中国周、汉时期墓葬的普遍形状。其墓葬结构主要有木椁墓和砖室墓两种,其具体造法、式样,乃至细微到砖上花纹,都与中国的中原汉墓没有差异。墓中随葬品非常丰富,为清一色的汉文化特色。
在该遗迹中出土的漆器十分精美,史称“乐浪漆器”。
乐浪墓葬群可以被看作是朝鲜北部受汉文化强烈影响的一个具体见证。当然,此时半岛北部尚为中国领土,居民以汉人和高句丽人为主,说“影响”上有不妥。
南部影响
汉文化对半岛南部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汉文化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汉四郡”所在地区,它对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韩民族祖先同样具有影响。
早在公元前109年,也就是汉武帝出兵卫氏朝鲜前夕,南部马韩目支部落就曾派遣使者赴汉地朝觐汉武帝,只是由于朝鲜王右渠的阻扰而没有实现。“汉四郡”设置后,南部马韩王及部落酋长开始与汉朝乐浪郡保持往来。箕氏朝鲜箕准王南逃到马韩地区,虽臣服于马韩国王,但自然也间接地传播了汉文化;从出土文物可知,当时的汉四郡文化已经影响到朝鲜半岛最南端的济州岛等地。
此后在半岛北部南下传播的中国文化影响之下,韩民族脱离蒙昧,进入了国家时代。
乐浪遗迹
通过考古工作,已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发现包括城址、墓葬在内的汉四郡时期的遗迹及大量遗物,有的遗物且有铭文,为研究这一段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具体的材料。
乐浪城址
乐浪郡治址位于平壤南郊大同江南岸土城里的台地上,平面不规则,东西约长700米,南北约长600米。1935和1937年在城址东部发现柱础石、甬路、井和下水道等建筑遗迹。
城址内出土的遗物相当丰富,历年采集所得的有砖瓦、封泥、陶器和铜铁器等。瓦当上除常见的云纹以外,还发现有“乐浪礼官”、“乐浪富贵”等铭文。
特别是在封泥上,除“乐浪太守章”和“乐浪大尹章”之外,朝鲜等23县的令、长、丞、尉的官印都有发现。证明这里曾是当时的乐浪郡治址。蝉县治址位于平安南道龙冈郡城岘里,城略呈长方形,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300米。城东北遗有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的蝉神祠碑,碑铭内容为蝉长向山川之神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宁五谷丰登。这是朝鲜半岛最早的石刻,也是确定蝉县址的依据。
带方城址
带方郡治址位于黄海北道凤山郡石城里,城略呈长方形,东西556米,南北730米。城址内出土有东汉到西晋的纪年砖,如光和五年(182年)、泰始七年(271年)、泰始十一年等。
城址北面发现的墓砖上有“使君带方太守张抚夷砖”的铭文,为断定带方郡治址提供了证据。带方郡所属昭明县治址位于黄海南道信川郡土城里,呈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城址附近的墓砖上,有“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长造”的铭文,表明这里是昭明县故址。
长岑县治址位于信川郡凤凰里,这里发现“守长岑县王君,君讳乡,年七十三,字德彦,东莱黄人也。正始九年三月廿日,壁师王德造”的长篇铭文,表明了长岑县故址的所在。
其他尚有许多同时期的土城遗迹,但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还不能肯定其所属县治。
乐浪墓葬
上述郡县治址附近的墓葬,一般称为乐浪墓葬,以乐浪郡治址南面的墓群最为有名,这里墓葬总数在2000座以上,多有方台形坟丘。经过正式发掘的有50余座。墓葬的结构主要为木椁墓和砖室墓两种,分别代表不同时期。木椁墓是带墓道的土坑竖穴,用木材构成椁室,有单室和双室之分,一般容纳两棺,也有一棺或多棺者,随葬品排列在棺椁之间。
椁室的周围有的还积石积炭或用砖包围,椁室上面用土逐层夯实。比较典型的是王光墓和彩箧,前者单室双棺,出土的木印上刻有“乐浪太守椽王光之印”,表明了墓主的身份。后者双室三棺,因出土有以孝子传为题材的人物彩画漆箧而得名,同出的一枚木简上书有“缣三匹,故吏朝鲜丞田肱谨遣吏再拜祭”,表明墓主也是乐浪郡的官吏。各墓出土的带铭文漆器达57件,多数有纪年,上自西汉始元二年(前85),下到东汉永元十四年(102),所出铜镜的形制、纹饰也表明这些木椁墓的年代基本上属于这个时期。另外,漆器的铭文中还有广汉郡蜀郡等字样,表明了它们的出产地点。
砖室墓为穹窿顶,有单室和双室之分,后者前室两侧往往附有耳室。墓室内一般容纳两棺。墓砖铭文的纪年,较早的有魏嘉平二年(250)、景元元年(260),稍晚有西晋的泰始、咸宁太康、元康、建始、泰安、建兴等年号,甚至还有东晋的永和九年(353)和元兴三年(404)等纪年。这说明乐浪郡和带方郡于建兴元年 (313)被高句丽攻陷之后,砖室墓的使用还继续了一个时期。
此外,还发现有石椁墓,较有代表性的南井里119号墓建有前后二室,用石块砌成方锥形的券顶,同后来的高句丽墓葬相当接近(见朝鲜三国时代遗迹)。由于遭到盗掘,遗物所存不多,仅有五铢、大泉五十等汉钱以及漆器、陶器的碎片。这些遗物或可证明,早在乐浪、带方郡时期,石椁墓就已经出现。
历代建制
春秋:箕子朝鲜
战国:燕上下障
秦国:辽东外徼
汉初:卫满朝鲜
西汉:公元前108年于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乐浪郡(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郡(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
西汉:大乐浪郡,公元前82年真番郡、临屯郡撤销,其地并入玄菟郡、乐浪郡(治所在平壤)。公元2年,以真番故县置乐浪南部都尉,以岭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同年,玄菟郡也向西迁治今吉林集安。
东汉:小乐浪郡、岭东地置侯国带方郡
曹魏:小乐浪郡、带方郡
西晋:小乐浪郡、带方郡
高句丽:公元313年,高句丽吞并小乐浪郡和带方郡,427年高句丽由吉林集安迁都平壤
唐朝:安东大都护府(公元668年唐朝吞并高句丽,735年唐与新罗确定以大同江为界)
辽国:东京道
金国:上京路曷懒路、东京路的婆速路
元朝:辽阳行中书省的东宁路
历任太守
在15 位乐浪郡太守中,任职时间基本可知者主要有 12位:
刘宪,25 年;
王调,25-30 年;
王遵,30 年;
张歧,191 年前;
鲜于嗣,景初中;
刘茂,245 年;
张统,313年;
鞠彭,338 年;
馀句,372 年;
游鱓,慕容熙朝;
赵隗,魏;
慕遗,495 年。
在 15 位乐浪郡太守中,籍贯可考者 7 位:
王调,乐浪人;
吴凤,陈留长垣人;
张歧,甘陵人;
凉茂,山阳昌邑人;
裴嶷,河东闻喜人;
游鱓,广平任人;
赵隗,张掖酒泉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20:07
目录
概述
乐浪始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