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地区,东接沿海,西接内陆,按自北向南排序包括
山西、
河南、
安徽、
湖北、
江西、
湖南六个相邻省份,最大城市为
武汉。截至2017年底,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68亿人,生产总值约17.9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4.87万元。
省份概况
省份概况如下图:
经济建设
地区经济
2021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50132亿元,增长8.7%。
2022年: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2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66513亿元,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
2023年: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69898亿元,增长4.9%,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3%。
省份经济
河南:2019年,河南省完成生产总值54259.20亿元,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35.40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3605.79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26018.01亿元,增长7.4%。三次产业结构为8.5:43.5:48.0,人均生产总值56388元,增长6.4%。
湖北:2019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45828.31亿元,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809.09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9098.62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2920.60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为8.3∶41.7∶50.0。
湖南:2019年,湖南省完成生产总值39752.1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6.9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4947.0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1158.2亿元,增长8.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540元,增长7.1%。
安徽:2019年,安徽省完成全年生产总值371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5.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7.9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0.4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为7.9:41.3:50.8,人均GDP 58496元(折合8480美元),比上年增加4418元。
江西:2019年,江西省完成全年生产总值24757.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057.6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0939.8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11760.1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8.3:44.2:47.5,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53164元,增长7.4%。
山西:2019年,山西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26.6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4.72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7453.09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8748.87亿元,增长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724元,按2019年平均汇率计算为6628美元。
【说明】:以上
经济数据参见2019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城市集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
武汉城市圈、
环长株潭城市群、
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
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
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
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面积约32.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5亿人,地区生产总值7.90万亿元,以全国3.4%的土地面积和9.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9.6%的经济总量。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
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4年09月25日,国务院发布《
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和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优化提升武汉城市圈辐射带动功能,开展武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提升湘江新区和湘北湘南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培育壮大环鄱阳湖城市群,促进南昌、九江一体化和赣西城镇带发展。建设鄱阳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四大战略定位:一是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二是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三是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四是“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以
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武汉的核心作用;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增长极;发挥武汉等
超大城市引领作用,发挥南昌、长沙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打造武汉、长沙、南昌等内陆
开放型经济高地。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复函明确要求
武汉立足中游、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全面提升现代制造基地、服务高地、创新源地、开放平台功能,强化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支撑和承启作用,拓展沿江发展新空间,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
国家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发展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打造生态文明和绿色城镇化样板。
2018年11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以
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中东部,以
河南省为主体的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根据国务院2016年12月28日批复的《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包括
河南省的
郑州、
开封、
洛阳、
南阳、
安阳、
商丘、
新乡、
平顶山、
许昌、
焦作、
周口、
信阳、
驻马店、
鹤壁、
濮阳、
漯河、
三门峡、
济源,
山西省的
长治、
晋城、
运城,
河北省的
邢台、
邯郸,
山东省的
聊城、
菏泽,
安徽省的
淮北、
蚌埠、
宿州、
阜阳、
亳州等5省30座地级市,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
2017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67778.12亿元,总人口16353.17万人。
中原城市群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陆桥通道与京广通道交汇区域,“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装备制造、
智能终端等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物流、旅游等产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
《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将中原城市群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同时指出:建设现代化
郑州大都市区,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正式批复
郑州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
2017年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郑州要发挥
郑州大都市区及
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增强国际物流通道功能、增强航空枢纽作用、提升全国铁路枢纽功能,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以
郑州为中心引领
中原城市群发展。
枢纽交通
枢纽
铁路
中部地区是我国铁路重要的枢纽地区,郑州和武汉均为我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太原、大同、商丘、焦作、新乡、洛阳、南阳、信阳、合肥、蚌埠、阜阳、芜湖、宜昌、襄阳、南昌、九江、鹰潭、长沙、株洲、怀化等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公路
国家对中部地区确立了“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定位,其中“一个枢纽”就是要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在25日召开的中部论坛太原会议上说,通过一系列项目建设和政策、资金支持,中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普遍提高了中部地区交通建设项目投资标准,共安排中央投资1389.22亿元和24.87亿元,分别用于中部地区公路和水运建设。
截至2010年底,中部六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10.1万公里,较2005年增加17.2万公里,公路网结构日趋优化。骨架公路通道基本形成,其中
国道主干线已于2007年底按标准提前建设完成,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14481公里,占规划里程的81.4%。农民群众的基本交通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六省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99%和99.66%,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99.92%和93.79%。
水路
在水运方面,长江中游航道条件明显改善,加快了汉江、湘江、
赣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速度。以主要港口为重点,形成了以武汉
阳逻、
九江港、
南昌港、长沙霞凝、芜湖朱家桥等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港区。内河运输也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中部六省内河货运量达6.7亿吨,
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2亿吨,分别是2005年的2.9倍和1.8倍。
中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善了中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夯实了基础,为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先导和保障条件。
翁孟勇表示,按照中部地区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下阶段将完善中部地区综合运输体系,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加快中部地区交通运输转型。要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提高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科技与信息化建设。
航空
地铁
高等教育
政策支持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地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将从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建设、人才培养、区域均衡等10个方面,力争推动西部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到2020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1年教育部提出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尽合理的现象,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中西部地区本科院校,加强本科教学基本设施的改善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解决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落后问题。
2016年12月26日,
国家发改委印发《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支持
武汉、
郑州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强化
长沙、
合肥、
南昌、
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继续做大做强
洛阳、
宜昌、
芜湖、
赣州、
岳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将中部地区定位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规划》提出“发展壮大经济增长极。壮大
长江中游城市群和
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
著名高校
旅游景区
山西省
河南省
安徽省
湖北省
江西省
湖南省
国家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004年3月,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
中部崛起。2004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
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012年8月2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
《意见》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总体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下称“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推进,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过不懈努力,中部地区已经步入了加快发展、全面崛起的新阶段。
《意见》提出,中部地区是全国“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是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是内需增长极具潜力的区域,在新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推动中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是发挥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构筑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
战略枢纽,加快形成协调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现实选择;是激发中部地区内需潜能,拓展发展空间,支撑全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
《意见》强调,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意见》提出了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任务,即稳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增强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
最后,《意见》明确从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加大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投资和产业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完善并落实好“两个比照”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持。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指出“支持
武汉、
郑州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强化
长沙等省会城市地位,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继续做大做强
洛阳、
宜昌、
岳阳等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和服务链,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继长江经济带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开发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意见称,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意见提到,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此外,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也随指导意见发布,目标到2020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
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意义
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等省拥有中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中部六省人口3.68亿人,占全国人口26.51%,在这一地区加大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
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其次,我们要了解“中部崛起”提出的大背景。大家都知道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中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国家交通运输的交通枢纽。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虽然中部地区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但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却由于近30年来的政策因素不如意。中部的经济发展由于没有国家政策和战略的支持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过缓慢,这就是所谓的“中部塌陷”。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看法和期望。
年纪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
2005年3月6日,全国政协召开国家十部委(局)参加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案协商现场办理座谈会”,中部崛起由此“破题”。
2006年,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变得分外明朗。
2006年2月中旬,国务院一次常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一份促进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此后,中部六省加强了横向联动。
2006年9月18日,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以及部分中央部委负责人会聚郑州,参加“中部论坛”郑州会议。“中部崛起”的横向合作付诸行动。 有关部委和中部六省政府共同主办的
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也在2006年开始举办,成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深远的商界交流平台。
200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部署;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重大问题,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协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政策,推动部门间沟通与交流。
2008年初,编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入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表。2008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初稿)开始下发,地方和多个部门纷纷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各个省分别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台编制了相关规划。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旨在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明确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12项主要量化目标和一系列任务要求,提出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目标。并要求各省在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方案。
2014年5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13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要点》通知。通知提出,要落实完善区域规划和政策,抓紧开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评估工作,启动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通知具体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地区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9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总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