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是
北京、
武汉、
济南、
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历史沿革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中东部,以
河南省为主体的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
夏朝至
宋朝,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中原地区,中国八大古都中原地区有
洛阳、
开封、
安阳、
郑州四个,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
4000至500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朝定都于中原地区,奠定了华夏历史文化根基。
公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中原地区的
洛阳夏都二里头遗址上演了夏、商王朝的更替。
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奴隶制最鼎盛的王朝——
商朝在中原地区繁荣壮大,
商朝末期的都城
安阳殷墟是中国至今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
甲骨文所证实的最早的都城。
公元前1046年至前256年,
周朝的中原地区见证了奴隶王朝与封建王朝的更替,周朝末期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等圣贤诞生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周朝都城
洛阳、宋都
商丘、赵都
邯郸、魏都
开封、韩都
郑州成为商业大都会。
公元25年至220年,
东汉在中原地区的
洛阳建立,在此期间,科技领域中原地区发明了
造纸术、
地动仪等伟大发明,医学、文学、史学等成就斐然。
公元213年至534年,中原地区进入了
曹魏、
西晋、
北魏三个朝代,举世闻名的
龙门石窟、
少林寺开始修建。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
洛阳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
公元581年至907年,
隋朝、
唐朝相继在中原地区建立,以
洛阳为中心枢纽的
隋唐大运河得以开凿,沟通了中原地区和全国南北,
洛阳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
杜甫、
白居易、
韩愈、
元稹、
刘禹锡、
李商隐、
李贺等著名诗人在中原地区的河南诞生,以
唐诗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影响海外。
印刷术在此期间发明。
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原地区进入了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和
后周五个朝代,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随着政治、经济、交通重心的东移,
开封逐步代替
洛阳成为商业大都会。
公元960年至1279年,
宋朝在
开封建立,
火药、
指南针在中原地区发明并广泛使用,
宋词成为中国封建文学的巅峰,宋朝的科技、商业、手工业、城市建设、文学、教育都较前代有巨大进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的都城
开封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洛阳、
商丘也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
宋朝以后的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步移出中原地区。
民国时期,随着
京广铁路、
陇海铁路等铁路大动脉在中原地区沿主要城市修建,中原城市群的雏形逐步显现。
近代以来,坐拥
中国铁路心脏的
郑州逐步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和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河南省会由
开封迁至
郑州以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20世纪末期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的国道、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国省干线建设沿着主要地级城市得到布局,形成了以京广铁路城市带和陇海铁路城市带为骨干的中原城市群。
2000年以后,中原地区的交通干线网络逐步得到强化,尤其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重大快速交通干线的兴建,扩大了中原城市群的腹地范围,形成了以
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为主轴,郑济铁路、郑合铁路、郑渝铁路、郑太铁路等“米”字形高铁干线网络为发展轴的特大型城市群。
2013年3月8日,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郑州航空港区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实验区——
郑州航空港区正式设立,要求郑州要建设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
2016年1月6日,
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全国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复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正式批复
郑州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
郑州成为被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的全国第8座
国家中心城市,《规划》还提出建设
洛阳等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提出:发展壮大经济增长极,壮大中原城市群,形成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地带。《规划》将中原城市群定位为:立足区位交通等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极具发展活力的核心地带。
2016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将中原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规划》提出:建设现代化
郑州大都市区,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把支持
郑州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首要突破口,强化郑州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功能,集聚高端产业,完善综合服务,推动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规划》提出:进一步提升
洛阳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支持
南阳、
商丘、
安阳、
长治、
邯郸、
蚌埠、
阜阳等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2017年1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郑州作为
郑州大都市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要增强国际物流通道、增强航空枢纽作用、提升全国铁路枢纽功能,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建成国际化现代都市。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
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
战略定位
区域范围
城市层次
城市定位
城市规模
经济建设
注:上述统计数据参考资料来源于各地市公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批复文件
规划批复
《国务院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6〕210号
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送审稿)的请示》(发改地区〔2016〕2463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同治共保,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新格局。
三、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会商推进机制,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依法落实《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制定支持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具体政策,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2016年12月28日
印发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改地区[2016]2817号
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动中原城市群发展,对于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210号)精神,提高认识、紧密合作、扎实工作,共同推动《规划》的落实,努力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构建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二、请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会商推进机制,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依法落实《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制定支持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附件: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6年12月29日
发展规划
以下内容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发展基础
综合实力较强。中原城市群产业体系完备,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有色金属、食品等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物流、旅游等产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数量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劳动人口素质持续提升。合芜蚌、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引领开放、带动全局的效应日益凸显。
交通区位优越。中原城市群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交通条件便利,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前列,郑州等机场可实现与国内外主要枢纽机场的快速联通,“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城镇体系完整。中原城市群拥有特大城市郑州和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城镇空间聚合形态较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50%,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
自然禀赋优良。中原城市群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和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荟萃,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兼有南北之长,人居环境优良。平原丘陵山地兼具、以平原为主,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
文化底蕴深厚。中原城市群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众多,地上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前列。
重要意义
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对于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有利于发挥中原地区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培育形成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有利于优化城镇和人口空间布局,保障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为人口密集的传统农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经验;
有利于提升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内陆腹地战略支撑;
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推动经济增长空间由东向西梯次拓展,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
战略定位
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大都市区引领和中心城市带动,建设高端发展平台,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打造体制机制较为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发展区域,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区域和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坚持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智能化战略取向,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位居国内行业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
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创新平台,健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努力在创新创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完善连接国内主要城市群的综合运输通道,构建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开放经济走廊,全面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互动;强化郑州航空港和其他重要交通枢纽的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打造对内对外开放平台,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格局,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传承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现代城镇发展相融合,打造历史文脉和时尚创意、地域风貌和人文魅力相得益彰的美丽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城市群。
空间布局
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网络化空间格局
郑州大都市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物流及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全面增强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进一步深化与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联动发展。
主要发展轴带。依托“米”字形综合交通网络,增强沿线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和城镇密集带。
——沿陇海发展主轴。发挥陆桥通道优势,提升郑州、洛阳、开封、商丘、三门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增强运城、淮北、宿州、菏泽等沿线节点城市经济人口承载能力,联合打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有色金属、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集聚带,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走廊的战略支撑作用。
——沿京广发展主轴。依托京广通道,发挥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等城市集聚能力,引导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品钢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家居等产业加快集聚,打造沟通南北的城镇产业密集带,密切与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的联系。
——济南—郑州—重庆发展轴。依托郑(州)济(南)、郑(州)万(州)高速铁路建设,加速形成综合运输通道,强化聊城、濮阳、平顶山、南阳等节点城市和沿线中小城市支撑作用,培育发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产业,形成对接成渝城市群、沟通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镇发展带。
——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加快郑(州)合(肥)、郑(州)太(原)高速铁路、跨区域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推动长治、晋城、焦作、济源、周口、阜阳、蚌埠等城市扩容提质,加快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聚发展,构建连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的城镇和产业集聚带。
城镇协同发展区。突破行政壁垒,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省际相邻城市合作联动,加快构建跨区域快速交通通道,优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生态等资源共享,培育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打造城市群新的增长区域和开放空间。
发展路径
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推动空间结构升级,强化关键要素驱动支撑,以重点突破带动城市群加快发展,增强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
核心带动,推进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把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首要突破口,强化郑州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功能,集聚高端产业,完善综合服务,推动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
轴带导向,推进交通网络现代化发展。以京广、陇海等多种交通方式融合的主通道为支撑,构建“米”字形综合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半小时、1小时和1.5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优化枢纽布局,推动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形成跨区域多路径高品质的现代交通网络。
生态宜居,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发展。把建设优良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基本保障,扩大生态空间,减少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优美和谐、林水相依的城市景观系统,增强生态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打造山清水秀、绿色宜居的美丽中原。
创新驱动,推进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把提升产业竞争力作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基点,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构建创新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一批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服务经济与智能制造“双轮驱动”、新动能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主要目标
近期目标。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6%;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多层次、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基本建成,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均完成国家指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平台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实际利用外资、对外贸易保持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基本建成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国家级城市群,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远期目标。到2025年,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形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快速上升,人口与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带动全国发展的新增长极地位更加巩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大幅跃升。
发展体系
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依托郑州中心城区、航空港区等,强化国际开放门户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功能,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区域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打造集中体现区域竞争力的大都市区核心区,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公共交通复合廊道对空间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核心区产业和服务功能向周边县(市)拓展,培育形成特色制造中心和新增人口集聚地,打造发展新空间。提升开封、新乡、焦作、许昌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的大都市区门户,促进与大都市区核心区联动发展。推进大都市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打造以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网为主体的通勤圈,完善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功能互补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形成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大都市区空间体系。
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以优化城市形态、提升现代服务功能为重点,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支持南阳、商丘、安阳、长治、邯郸、聊城、蚌埠、阜阳等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城组团式发展,形成3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工业基础较好的漯河、济源等城市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支持周口、信阳、驻马店、菏泽、运城等传统农区城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人口集聚。支持平顶山、
鹤壁、濮阳、三门峡、宿州、淮北、亳州、邢台、晋城等资源型城市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培育现代中小城市。以县级城市为重点,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加快集聚。推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城市发展成为5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其他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
发展特色小城镇。把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支点和载体,重点选择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
区域创新
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统筹郑州东部、开封西部高校园区创新资源,建设郑汴“双创”走廊。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
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围绕产业技术关键领域创新,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在有条件的城市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创业创新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广泛应用,支持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承担重大创新任务,围绕主营业务及产业链培育孵化创新团队和小微科技企业,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在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一批瓶颈制约,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加强“双创”孵化体系建设。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创建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推广“孵化+创投”、创业导师等孵化模式,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培育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双创”孵化载体。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各类科技服务,推动共建一批创新服务联盟和协同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和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设,选择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人才队伍,构建城市群技术转移网络,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天使投资人群体,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双创”企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郑州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激励和引进政策,开展国家级重点引智专项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建立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育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和郑州高新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产业分工
先进制造业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气装备、冶金矿山及石油大型成套装备、工程装备、现代农机、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装备,建设重要智能装备基地;加快汽车产业发展和产品升级,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客车生产基地,推动专用车产品创新发展,配套建设特色汽车零部件集群。
消费品产业集群。以冷链食品、面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饮料、油脂、果蔬等为重点,建设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绿色食品品牌,支持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建设。发展中高端服装、环保家居、智能家电、制鞋、箱包、发制品、贵金属与珠宝玉石等产业集群。
精品原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精品钢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氯碱化工基地、硝碱化工基地以及铝深加工、精品陶瓷、特种玻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产业集群。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充分发挥郑州、洛阳、新乡、南阳、蚌埠、聊城、邯郸、邢台、运城、长治等城市创新优势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引领带动作用,加强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溯源链的计量测试技术,加快培育形成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机器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分工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研发设计、信息与软件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细化专业分工,提升专业化水平。
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积极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加快生物类似药规模化发展和新型疫苗创制,培育壮大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先进材料。重点发展电子功能材料、生物基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超硬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加快高强高模碳纤维、高性能镁合金及精深加工、玻璃深加工及镀膜玻璃、钨钼战略材料、高性能新型铝镁合金研发和制品产业化,积极发展石墨烯、纳米材料、超材料等前沿性材料,推动特色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龙头,建设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培育高端软件、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集群,建设电子终端、可穿戴设备、网络通信、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北斗导航定位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机器人。依托机器人产业联盟,突破机器人整机、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高速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积极发展服务机器人,建设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等核心部件的产业化能力,突破安全性、可靠性、结构轻量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无人驾驶客车研发,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基因检测。依托河南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积极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高发肿瘤、遗传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加强与国内外机构合作,促进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在健康服务、生物育种、精准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物流园区节点城市和省级区域节点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布局建设一批现代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支持物流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推动中原城市群物流服务一体化。
现代金融。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具有较强融资能力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产品创新和对外开放。
商务服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推动广告、咨询、商务中介、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的商务服务品牌。
现代商贸。依托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推动传统商圈向主题型、体验式、智慧化商业中心转型,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线上线下交易融合发展。
旅游。推动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加强跨省旅游风景道建设,联手开发黄河沿线、淮河沿线、南水北调源头、明清黄河故道、隋唐运河、京杭运河、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跨省旅游资源,研究建设中原山水度假旅游区。
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行业交互融合,大力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设计龙头企业和机构。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开封宋都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支持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基地(园区)发展,打造一批海外文化传播平台和文化出口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健康养老。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协同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园区。依托中医药优势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中医养生中心。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集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交通工程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推进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畅通对外运输通道。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持续改进航空网络通达性,拓展加密国际航线,构建连接全球重要枢纽机场的空中通道;支持洛阳机场发挥一类口岸功能,适时开辟国际客运航线。依托陆桥通道,向东拓展连接沿海港口群的铁路货运班列运输,向西加密开行至汉堡、卢森堡、法兰克福等欧洲主要城市的中欧班列(郑州),形成联通欧亚的国际物流通道。
构建综合运输网络。依托国家铁路网、国家公路网、内河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京广、陆桥通道功能,建设济(南)郑(州)渝(重庆)、太(原)郑(州)合(肥)、聊(城)邯(郸)长(治)、沿淮通道,完善中原城市群对外运输主通道格局。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推进“四纵六横”货运干线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加强国道省际衔接路段建设,提升与周边区域的陆运联通水平。优化城市群民航机场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加密与国内主要城市间的航线。加快推进淮河、沙颍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打通中原内陆地区直通华东地区的水运通道。
完善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以核心区和省际相邻城市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发展城际铁路,有序推进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推动高速公路多路联通,加快繁忙路段增线扩容,开展普通干线公路瓶颈拥堵和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工程,打造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间的复合型快速通道,推动城市群交通网络化、一体化发展。
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交通网。加快发展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连接周边组团的市域(郊)铁路,实施干线公路城区段外迁,布局货运专用通道,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市快速路网为基础的都市区交通廊道。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与国家铁路网的衔接,适度增加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数量和通行能力,规划建设衔接综合客运枢纽的大容量公交线路和停车换乘设施,确保都市区内外交通衔接顺畅。
拓展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持续完善郑州站、郑州东站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大枢纽场站功能,建成郑州南站等一批枢纽场站,加快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三大物流园区建设,将郑州打造成为国际性枢纽城市。推动其他城市发展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洛阳、商丘全国性枢纽,南阳、安阳、许昌、阜阳、菏泽等区域性枢纽,以及蚌埠、聊城、邯郸、新乡、长治、三门峡、漯河、信阳、运城、邢台等地区性枢纽,形成布局合理、层级明晰、分工明确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集成应用。鼓励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跨城市“一卡通”服务,实现城际、城市、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拓展空铁联运、高铁快件运输等组织模式,推动交通物流融合高效发展。
机场。适时启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及北货运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洛阳、南阳、运城、邯郸、阜阳、长治等机场功能,有序推进信阳、商丘、邢台、菏泽、聊城、安阳、蚌埠、亳州、宿州、鲁山等机场建设,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
铁路。完善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功能,建成郑州南站客运枢纽和郑州圃田、薛店等物流基地,建成郑州站至小李庄至圃田联络线,规划建设郑州高铁快件物流集散中心;新建濮阳东站、菏泽站、聊城站、许昌北站、周口东站、阜阳西站、长治东站、晋城东站、焦作站、博爱(焦作西站)、平顶山西站、南阳卧龙站、运城北站等高铁客运枢纽;推动安阳、新乡、南阳、洛阳、阜阳北、信阳、运城西、三门峡等铁路物流基地建设。
高速铁路。建成郑(州)徐(州)、郑(州)万(州)、郑(州)阜(阳)、太(原)焦(作)、郑(州)济(南)、商(丘)合(肥)杭(州)、曲(阜)菏(泽)兰(考)铁路;加快推进(北)京九(龙)等高铁建设,规划研究聊(城)邯(郸)长(治)等高铁,研究宁(南京)西(安)高铁、呼(和浩特)南(宁)高铁豫西通道建设可行性。
城际铁路。建成新郑机场至郑州南、郑州南至登封至洛阳、焦作至济源至洛阳城际和郑(州)开(封)城际延长线;有序建设新乡至焦作、合肥至蚌埠至宿州至淮北、徐州至淮北至宿州至阜阳等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建设郑州南至开封、开封至新乡、郑(州)焦(作)城际云台山支线、洛阳至平顶山至漯河至周口至商丘等城际铁路。
干线铁路。建成蒙西至华中、三门峡经禹州至江苏沿海港口铁路,推进运城至三门峡铁路、邢台至和顺铁路、菏泽至沛县铁路、陇海铁路三门峡段改线等铁路建设、焦柳铁路扩能改造,启动邢台—黄骅港复线项目前期工作。
地方铁路。稳步推进邓州至南阳至驻马店至阜阳等铁路建设,规划建设邯郸至濮阳至潢川、月山至桐柏至随州、济源至运城、鹤壁至晋城、伊川至嵩县至栾川至西峡、郑州至新乡至南太行铁路、南阳至周口至商丘铁路。
公路。与支线机场、铁路站配套建设公路客运站、城市公交枢纽站,推动同站换乘、同台换乘;到2020年,实现每个省辖市至少有一级站,每个县至少有二级站。
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呼北高速(G59)、荷宝高速(G3511)、青兰高速(G22)泰安至聊城段、德上高速(G3W)、大广高速(G45)濮阳至阳新段等国家高速公路主通道建设,规划建设菏泽至枣庄、林州至焦作、合徐高速固镇连接线、合肥至霍邱至阜阳、蚌埠至五河、阜阳至淮滨、徐州至淮北至阜阳、明光至定远至巢湖、石家庄至林州太行山前等一批地方高速公路项目。
普通干线公路。重点加快以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为主的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力争打通所有普通国道省际出口;加快推进跨黄河特大桥建设。
港口码头。建设周口港、漯河港、商丘港、信阳港、平顶山港、南阳港、固始港、鹿邑港、蚌埠港、阜阳港、淮北港、亳州港、宿州港、聊城港、菏泽(定陶)港、邯郸港等港口。
内河航道。建设淮河干流、沙颍河、沱浍河、涡河、唐河、洪河、泉河、泥河、新汴河、茨淮新河、江淮运河、洙赵新河、京杭运河、菏泽新万福河、郓城新河、郓巨河航道;规划研究建设徒骇航道、贾鲁河航道。
信息工程
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以实现全域互联、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为目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和超前布局。发挥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综合带动作用,高效疏通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网间流量。支持建设直达国际通信出入口的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推进城际骨干网、城域网升级改造,优化信息通信网络结构。完善城市群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实现用户千兆接入。支持郑州、洛阳、邯郸等市开展5G网络建设试点,实现无线局域网主要公共场所全覆盖,打造“无线城市群”。加快郑州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
推进信息资源与服务共享。加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联合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建成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和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推进郑州、洛阳国家级大型数据枢纽建设,优先布局电信、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国家和区域后台服务中心,共建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开放办法,建设城市群统一的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和开放平台,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协同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一体化公共应用平台,打造智慧城市群。
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可靠性,提高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群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体系衔接机制,促进网络信息应急安全事件处置规范化。开展城市群无线电协同监管。
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工程。加快郑州、洛阳、新乡、商丘、焦作、南阳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和“光网邯郸”建设,实现中心城市家庭用户宽带100兆以上灵活选择、4G网络和主要公共场所WLAN全覆盖,积极部署北斗导航服务平台、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等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陆、空、天”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完善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功能,持续扩容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和直联点互联带宽,加快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推进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等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
智慧城市群建设工程。开展郑州、洛阳等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推进智慧城市数据接口标准制定实施,实现城市群区域信息服务一体化;支持城市群物联网感知设施统一规划布局,推进河南国家物联网应用重大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建设城市群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城市群内地理信息数据全域覆盖和交换共享。
大数据发展工程。加快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建设,在交通物流、农业粮食、电子商务等领域积极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推动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大数据技术服务、数据安全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实施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程,推动电子政务云平台跨部门跨城市横向对接和公共数据共享。
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工程。加快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一区多园、一园多点、多主体运行、多模式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格局;支持郑州、洛阳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大宗商品和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综合性、专业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
“互联网+”行动。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高效物流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电子商务行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互联网+”益民服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行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供给效率。
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支持郑州应用推广城域量子通信网络;以强化基础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重点行业工控系统安全等为重点,提升应急基础平台、灾难备份平台、测评认证平台等设施支撑能力。
现代能源
加大海上原油管道运输能力建设,依托国家骨干输油管道和中原炼化基地,同步建设地方管网和储配设施,逐步建成以郑州、洛阳、菏泽(东明)为中心的油品输送网络。依托国家骨干天然气管线布局建设配套支线,提升西北天然气、沿海进口液化天然气、蒙西煤制天然气等输送引进能力,实现全部省辖市和部分重点县(市)双管道供气。依托蒙西至华中、晋豫鲁大能力煤运通道,建设一批煤炭储配中心。
化石能源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煤炭基地转型升级,重点做好资源枯竭煤矿转产退出工作,严格控制新建煤矿,实施平顶山、郑州、焦作(博爱)、鹤壁、三门峡(义马)、邯郸、邢台、淮北、长治(霍东、潞安、武夏)、晋城(马必、柿庄南)、菏泽(曹县)等矿区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大中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热电联产工程,优先发展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严格按照国家规划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实施洛阳石化1800万吨/年等炼化项目,研究推进商丘1000万吨/年炼油、东明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扩能、鹤壁煤化一体化、濮阳中原炼化一体化等
项目前期工作。
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建设南阳15万吨/年秸秆纤维燃料乙醇扩大示范项目;建设三门峡、安阳、平顶山、南阳、宿州等风电基地;建设邯郸峰峰矿区300万吨烃基燃料项目。
能源输配网络重点工程。建设日照—濮阳—洛阳原油管道;建设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工程及西气东输三线、鄂尔多斯—安平—沧州等在城市群区内段输气管道,研究日照—东明—商丘等原油管道和徐州—皖北等跨区域天然气管道项目可行性;建设中原油田、平顶山叶县盐穴地下储气库,建设一批天然气区域干网、支线管网工程及配套储气调峰设施,研究推动山西至河北、河南煤层气管线建设;实施500千伏主网架和220千伏地区骨干电网完善、产业集聚区电网建设以及城乡电网改造提升工程。
中原文化
紧紧围绕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精髓,深度挖掘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中华姓氏、关公文化、功夫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共同组织好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国际化和开放性,全方位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增强中原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重塑中原文化魅力。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商丘等重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跨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推进国家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整体风貌保护,加强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联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进二里头夏朝遗址博物馆、中原考古博物院等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加强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重要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戏曲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深入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保护扶持计划,支持豫剧、晋剧、蒲剧、曲剧、越调、宛梆、上党梆子、泗州戏、坠子戏、二夹弦、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等地方戏开展“名家传戏”品牌剧种的保护传承,加强县级文艺院团综合排练场所建设,改善创作生产条件,完善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重点发展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知名品牌。
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加快主流媒体战略转型,推动与海外华文媒体紧密联系合作,培育服务中原、面向世界的大型传媒集团。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原故事,传播好中原声音。
区域交流
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战略腹地效应,深化与京津冀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积极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合作,引导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向中原城市群转移。支持三门峡、运城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支持鼓励安阳、聊城、邢台、邯郸在推动京津冀与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对外开放
全面融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以陆桥通道为主轴,依托国家铁路和公路主通道,串联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加强与沿线城市和沿海港口群的联系,形成连接“一带一路”的东西双向战略通道。完善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国际航线网络,打造空中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在农业、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经贸、科技、旅游、文化、公共卫生等领域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与承接,支持在郑州等城市共建中德高端装备产业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沿线国家有关地区共建互建经贸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郑州等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培育壮大外贸主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贸龙头企业。加强物流枢纽设施建设,强化货源支撑,完善运输组织,推进中欧班列(郑州)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商品物流分拨中心,打造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加快推进郑州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积极承办国际性会议(展),共建中原城市群联合招商和商贸合作平台。提高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既有大型活动知名度。
提升航空港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加快推动郑州机场形成覆盖全球、通达各洲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迈进世界级主要货运枢纽行列。探索发展高铁货运,研究开展空铁联运试点。加快推进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四港联动”发展,打造海陆空多式联运的国际货运格局。做大做强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设飞机维修中心,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合规审慎扩大金融租赁、融资租赁等业务规模,建设全球性产品交易展示中心和国内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
推动口岸和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支持城市群进一步完善口岸布局,提升口岸功能,构建全方位口岸开放体系,打造集综合加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口岸经济,加强口岸检验检疫核心能力建设,确保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积极支持城市群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促进贸易多元化试点,实施区内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支持郑州航空口岸开展72小时过境免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适时申请设立口岸进境免税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