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亦名绵上,又称
介山。山西省中部
太岳山支脉。位于介休市东南20公里的兴地村东侧,古称绵上,后因
春秋五霸之
晋文公名臣
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又名介山,跨
介休市、
灵石县、
沁源县三市县境,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以其地势绵亘而得名绵山,面积310余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
绵山,位于介休市东南20公里的兴地村东侧,跨介休市、灵石县、沁源县三市县境,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面积310余平方公里。
在介休市境内有中峰、北峰、西峰、东峰。中峰铁瓦寺摩斯塔处海拔2120.6米,北峰天峻山海拔2009米,西峰佛爷山海拔2000余米,东峰极顶艾蒿坡海拔2487米,南峰在灵石县境内牛角鞍,海拔2566.6米,为晋中市制高点。主峰在介休与沁源县交界处茶房沿,海拔2523米(诸多地图标注为2405米)。春秋时期晋国介之推助晋文公重耳回国复位后入绵山隐居,晋文公火焚绵山以求之,介子推与母相抱而死,重耳懊悔不已,遂“环绵山山中封之以为介推田”,并将绵山封为介山,定焚山这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寒食一天,以示对介子推的纪念。绵山奇峰叠起,山势巍峨,山麓林木茂密,山顶草甸如茵,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古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无崖不悬,无洞不幽”之誉。198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介休绵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大罗宫前有名为兔桥的崖上栈道,极为险竣,栈道为木板桥,上置栏杆。桥上约3米处,嶙峋怪石,几及头顶,桥下万丈绝涧,令人头昏目眩,行人过此栈道,须贴崖面壁而行。距木板桥约百余米,半山崖上有一高10余米、长30余米的岩洞,内建房舍及军事防御工事等,外沿设勾栏,自下望之若桥,人称为天桥。从天桥下前行,依崖临溪依次建有三皇阁、鹿桥和玉皇阁等古建栈道。至此,山势由两山对峙的峡谷转为豁然开朗,画面全新。山坳平地,有六座舍利塔拔地而起,半山崖上,一排木建筑悬空横亘,巨大的岩顶上五龙松威严耸立,岩洞下有120级阶梯,登阶而上即达绵山主要景点抱佛岩。
抱腹岩坐东面西,为一高50米、长150米、深50米的巨大岩洞,为绵山百余岩洞之首,因悬崖穹窿如两手抱腹而得名。此处终年不见阳光,夏日清凉。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五龙殿、诸天殿,眼光菩萨殿、十八罗汉殿等建筑。上层为一悬空建筑,小巧玲珑,为古代僧人坐禅处。建筑依崖而建,殿宇之间全用木版架设的栈道连接,高居20余米的绝壁上,自下仰望,殿宇参差,勾栏栈道蜿蜒,犹如空中楼阁。著名的大唐汾洲抱腹寺碑深藏于抱腹崖底150米处的小山丘上。碑通高3米,宽1米,厚35厘米,碑文隶书共 1200字,书法有汉隶遗韵,闻名全国,拓片传世极少,为唐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碑左右两侧有两个小石窟,人称棋盘洞,右侧石窟顶部有50个高约20厘米的唐刻造像。抱腹岩西由半空栈道沿崖而下,有铁索岭,高100米,倾斜达75度以上,由此攀跻而上,可达绵山绝顶。
绵山峰顶山峦起伏,林木葱郁,庙宇毗连,五龙楼寺、竹林寺、上方庵、弥陀庵、银坤洞、铁瓦寺等均为峰峦掩映、云雾飘渺中的古建筑。铁瓦寺的东北方是绵山中峰,为一方圆200平方米的山峰,上建有高30米,用青条石砌筑的七级楼阁式名“摩斯”的石塔。石塔中空,塔顶置铁刹,内有木梯可登顶层观景,绵山诸峰皆在脚下,峰峦起伏如涛,云雾飘渺如烟,楼阁殿宇烟笼雾锁,人在画中如神如仙。眺望东南方向距抱腹岩顶约5公里、与沁源县相毗连的几个较平伏的山峦,却是绿草如茵而绝无一树一木。在草坪正中有三块矩型巨石突兀鼎立,就是传说中介之推被焚殉难处。周围树木因焚死贤臣而蒙羞,千古无颜再长。
从抱腹岩向后山行进,有状如封土堆的5个山峰,名“五龙墓”,传说为绵山五龙葬地。五龙墓后即舍身崖,为一段长30余米、宽1.5米的人工凿就山壁险道。险道后又有一段长30米的栈道。游人至此,头顶峭壁高出云表,脚下沟壑深有千尺,上下岩壁寸草不长,涧水轰响,山鸣谷应,险绝至极。距栈道一公里处有“一锅泉”,水由崖壁流入地下一直径一米的铁锅内,满而不溢,水质甘甜。经担水道,下岩沟进入深谷。清清溪流从南面沁源县的马跑泉发源,千回百转,流过岩沟,滋润着数百顷良田。这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的“石桐水”。水流时而平缓,时而湍急,在几个地段形成近三米落差的微型瀑流。沿“石桐水”流向而行,周围青山,怪石、奇树、山花相应成趣,人随山转,水绕山流,左边青山耸翠,右侧峭壁挺立,十里画卷风光奇异。由险道、秀水,奇岩、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等构成的绵山自然和人文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石膏山
石膏山位于灵石县城东南40公里处,南起天河岸,北至花石岩,西至偏脑坡,东至五龙壑,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533米,一般海拔均在1500米~1800米。山中林木苍翠,浓荫蔽日,沟溪蜿蜒,清流潺潺,自然景色迷人。主要有钟泉澄澈、梵音洞天、天门雄姿、云路横空、石膏叠翠,莲花净泉、滴水垂帘等10余处景观,与主峰桃花岭、尖阳山,以及西许村周槐等构成一片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的风景区。198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石膏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石膏山主峰山腰的元宝腹断崖,高300余米,宽200余米,自下而上分布着三层十几个石灰岩溶洞,
红崖大峡谷
红崖大峡谷位于灵石县境内,属太岳山北段,距灵石王家大院8公里。沟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旌介遗址,山下是介之推墓、洁惠侯祠。红崖大峡谷内的牛角鞍主峰是晋中市制高点,海拔2567米,隔沟同绵山对峙。峡谷两边悬崖壁立,沟底流水潺潺。水、石间,乔、灌、藤、草、花生长茂盛。山顶有百亩以上的草甸4块。站在山巅,云从身边过,雾自脚下来,满山是林海、云海、雾海,宛如置身仙境。山坡上植被良好,乔、灌混生。乔木有山槐、白桦、落叶松、云杉、檀梨,欧梨、栎树等,灌木有沙棘、扢坚,山葡萄、对节木、菩萨木、猕猴桃、黄刺玫、酸枣、荆条等。春天,红崖大峡谷的山巅还是白雪皑皑,山沟里却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盛夏,清风送爽,绿树遮荫,别是一处清凉胜境;金秋,树叶全被染成红色;寒冬,漫山遍野是洁白的世界,山腰里的松柏或泛绿意,或绽白花,雾凇树挂晶莹剔透,山谷里的泉水仍在汩汨流淌,温馨如春。
绵山是横贯山西中部
太岳山的一条支脉,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
介休、
灵石、
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绵山总体面积为294.75平方公里,现开发旅游区面积为54余平方公里,它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道寺院革命遗址于一山,可谓“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寺不古,无景不典”,是
山西省1987年首批公布的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山峰
绵山,在介休市东南部;秦树乡东边,与沁源县交界处。因山峦绵亘不绝得名:又因春秋时介子推曾隐居于此,也叫介山。俗名岩山。景点抱腹岩,因I“崖壁架空,古洞夭削,有似抱腹,故名。洞下建有抱腹寺、气势宏伟。为太岳山脉中段高峰。山势巍峨,群峰拥翠,涧水淙淙,石梯险峻,松柏葱笼i古刹林立,佛教胜迹遍布,历来是晋中著名浏览胜地、省级风景名胜区。西麓兴地村回銮寺殿宇雄伟,石碑林立,为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太宗李世民欲登山礼佛,至此回銮。
太岳山脉北段主体部分在灵石、介休两县市东部,海拔2000米以上。西侧陡峻,气势雄伟,东侧缓缓降入沁潞高原,北部延伸入平遥、祁县,太谷3县东部,海拔降到1500米左右。北延伸部分与太行山脉相连,形成以八赋岭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山。太岳山脉北段主体部分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属高中山。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主要有灵石县境内的石膏山(2533米)、牛角鞍(2567米)和介休市境内的绵山(2405米)、天峻山(2009米)。
在介休市境内有中峰、北峰、西峰、东峰。中峰铁瓦寺摩斯塔处海拔2120.6米,北峰天峻山海拔2009米,西峰佛爷山海拔2000余米,东峰极顶艾蒿坡海拔2487米,南峰在灵石县境内牛角鞍,海拔2566.6米,为晋中市制高点。
主峰在介休与沁源县交界处茶房沿,海拔2523米(诸多地图标注为2405米)。
中峰铁瓦寺摩斯塔处,海拔2120.6米,
北峰
天峻山,是绵山的北峰,最高处海拔2009米。位于介休市东南20公里,海拔2009米,是绵山六大山峰之一。天峻山植被丰富,山顶建有文峰塔,为介休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峻山,一作天中山,一在介休市东部,樊王乡南边,与沁源县交界处。山上建有天峻塔,直插云天,故名。主峰海拔1986米。由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及石炭系砂页岩组成,溶蚀侵蚀大起伏断块中山,属太岳山脉北段。山势陡峭险峻,与绵山形成介休市东南部天然屏障。山上林木繁茂,牧草丰盛。有煤、铁、铝土等矿藏。
东峰艾蒿坡,海拔2487米。由古生界塞武、奥陶系古灰岩构成,溶蚀侵蚀大起伏断块高中山。
南峰牛角鞍,在灵石县城东17公里。马和乡腰庄村以东。主峰海拔2566.6米,为太岳山脉中段高峰之一,灵石县制高点。山体由太古界变质岩及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组成,溶蚀侵蚀大起伏断块高中山。山势西坡陡峻;气势雄伟;东坡缓缓降入沁潞高原。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带现象明显。
西峰佛爷山,海拔2000余米,为前山景区一奇峰,山形如坐在椅子上的弥勒佛,当地俗称佛爷山;天然坐佛高度近400米,大佛两侧瓦瓮岩,是绵山地质保护的重点。
韩侯岭,古称高壁岭。在灵石县城南10公里高壁村:相传汉高祖刘邦征陈稀时,班师回长安途中在这里收到吕后送来的韩信首级,遂葬于岭上,故名。山体:海拔1111.00米左右。相对高差200—300米,为平缓的背斜,是汾西向斜中的隆起部分,东西走向连结吕梁山和霍山。由古生界石炭、二迭系砂、页岩及含煤岩层组成,剥蚀侵蚀小起伏中山。一也是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的分界线。还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岭上原有淮阴侯祠及韩信墓,今仅存荒冢供人凭吊。
石膏山,在灵石县城东南20公里,西许乡东北边,与沁源县交界处。主峰海拔2532米,为太岳山脉高峰,灵石县制高点。由太古界混合岩化的变质岩系和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组成,溶蚀侵蚀大起伏断块高中山。山高林密,松柏葱郁,沟谷幽深,奇峰壁立;清溪淙淙,鸟语花香,景色雄伟秀丽:山体自下而上分布着三层石灰岩溶洞:许多寺庙就建在洞中。洞内由钟乳石,石笋等组成的各种景物与人工建筑交相辉映,玲珑剔透,壮丽神奇;令人目不暇接。古有“千年古寺洞内藏,半崖松柏依云栽”的诗句。已辟为省级风景名区
地质地貌
地形成因
燕山运动奠定了全市地形基本格局,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得到进一步的改造。境内地貌单元与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非常吻合,太行山脉、沁潞高原、太岳山脉分别在太行背斜、沁潞向斜和霍山背斜的基础上发育而成。喜马拉雅运动在山西主要表现为断块式的垂直升降运动。随着整个山西高原的拱曲上升,使拱曲轴部派生张应力,形成一系列正断层,产生了大断裂盆地。太原盆地也在这一时期形成,盆地东缘的太谷大断层是控制盆地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构造之一。韩侯岭则为太原盆地南端相对隆起的地块,将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隔开。盆地以东则强烈抬升为高中山和中山。
地貌特征
岩石的组成对地貌的形成也有深刻影响。太岳山、太行山多由比较坚硬的片麻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组成,抗侵蚀能力较强,形成高峻的山地,多陡崖峭壁。沁潞高原上多覆盖砂页岩及煤系地层,抗侵蚀能力较差,形成山体多浑圆状,沟谷较开阔且缓坡居多的地形;遇厚层砂岩出处,则形成相对高峻的山峰;黄土及其他松散岩类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流水作用强烈,地面十分破碎。
全市外营力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物理风化及重力崩落等作用,其中尤以流水作用更为突出。
剥蚀构造地貌,断块高中山主要是太岳山脉,展布与霍山背斜基本一致,西翼断陷,东翼向沁水向斜缓倾,是单面断块高中山。
水文特征
绵山,是黄河支流
汾河流域和
沁河流域的分水岭。山的西麓为汾河支流,山的东麓多为沁河上源。
龙凤河,发源于沁源县北境,由红崖沟、才子沟、后沟、铁水沟4条沟的河流至古寨村汇合而成。经大栅出沁源进入介休市绵山峡谷,流经介休龙凤镇,城关乡、宋[月古],在宋[月古]乡洪相园村西注入汾河。境内全长53公里,流域面积555.7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纵坡27‰,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200吨~500吨。据水资源评价资料,龙凤河流域龙凤村以上面积41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000 万立方米。龙凤河属季节性河流,主要产流区在沁源县境内和绵山一带。清水流量甚微。
静升河,即古桐水,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马跑泉附近之岭上,经介休市绵山景区、灵石县静升镇,翠峰镇,在灵石县城北注入汾河。境内全长34.5公里,流域面积28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纵坡27‰ ,多年平均径流量945万立方米(1956年~1984年)。静升河属常流河,上游植被较好,常年清水流出,沿途接纳灵石红岩底沟(即红崖峡谷)、三齐沟、草桥沟、后悔沟、水冉沟等多条沟水。
仁义河,发源于沁源县鱼儿泉附近之石板店,汇南来沟,北来沟两条支流后入灵石县。流经灵石南关镇,于南关镇北注入汾河。晋中市境内长30公里,流域面积189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纵坡25‰ ,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550吨,多年平均径流量1390万立方米(1956年~1984年)。仁义河属常流河,上游植被覆盖较好,常年清水平均流量为0.156立方米/秒。灵石境内沿途有银洞沟、寺沟、白杨河、二沟、七盘沟、青石沟、野只沟、柳沟、左沟等多条沟水汇入。
聪子峪河,亦称水峪河,为沁河上源之一,源出沁源县水峪村,流经棉上等村至郭道镇与韩洪河汇合,长47公里。
韩洪河,为沁河上源之一,源出灵石县境太平头石崖三穴,水出甚急,经县鱼儿泉乡、韩洪乡至郭道镇流入沁河,长约42公里。
自然资源
矿藏
煤,介休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分布范围达532.96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义棠、西靳屯、秦树、龙凤、洪山、大靳、樊王、化家窑、板峪、北贾等10个乡(镇)区域内,总储藏量为62.25亿吨。龙凤河以西属霍西煤田,面积160平方公里,储量15.6亿吨。其中已批准开采动用70平方公里,储量6.8亿吨;待开发的90平方公里,储量8.8亿吨。龙凤河以东属沁水煤田,已开采动用65平方公里,储量6.5亿吨,其余未开采动用。全市可采贮量32亿吨,煤质以主焦煤、肥煤和瘦煤为主。
蛭石,矿分布于龙风乡和秦树乡兴地村区域内,面积1平方公里,储量150万吨。
石灰岩矿,分布于龙凤、秦树、大靳、洪山、樊王、义棠、板峪7个乡镇区域内,面积10平方公里,储量5亿吨。
牧草
据1980年对绵山、天峻山、郭壁山一带牧坡草地资源普查,全市共有500亩以上牧坡28块,总面积达184300亩,总产草量为13176.5万斤。主要类型有灌木草丛类、疏林草地类、亚高山草甸类、山地干旱草地类、河漫滩草地类,这些牧坡草地生长着386种牧草,23种灌木。主要草种有白羊草、苔草、黄背草、野菊、隐子草、蚊子草、狗尾草、兰花棘豆、阿尔泰紫苑、草木栖、野苜蓿、芦苇、野豌豆、五花草、百里香、鹅冠草、稗、莠等。灌木草地还有荆条、黄刺玫、大叶胡枝子、野皂角、木兰、地茹、山黑豆、酸枣树等。
药材
介休地区产药材500余种,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绵山、天峻山最为丰富。主要种类有菖蒲、猪苓、党参、血丹参、金银花、淫羊霍、黄莲、木耳、五加皮、兔丝子、甘草、贝母、茵陈、防风、细辛、黄芪、桔梗、地丁、黄芩、元胡、紫苏、半夏、贯众、薄荷、黄柏、知母、芦根、牛蒡子、土茯苓、木通、丹皮、马蔸铃、云苓、大戟、地骨皮、远志、通经草、女贞子、使君子、槐米、厚朴、苍术、百部、益母草、五味子、卷柏、萱草、桑白皮、Jlit、柴胡、杜仲、天南星、山玉茭、山桃仁、王不留、蒺藜、升麻、侧柏、瓜蒌、赤芍、木瓜、艾叶、羌活、车前子、独活、山黑豆、连翘、野茴香、苍耳子、冬花、枸杞、荆芥、蒲公英、牵牛花、茜草(血见愁)等。
旅游资源
绵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位于城南20公里处,古称绵上,又名介山。山中峭壁陡立,悬崖险峻,林木葱笼,群峰竞秀,自然景观十分壮丽。据传,公元前636年,晋文公火焚绵上,求介之推出山,介之推与母相抱而死,从此绵上成为介之推封田。历代在山中依山就景兴建寺院禅房,创聚僧侣,使绵山成为名闻遐迩的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
绵山中脊有一条岩沟将山分为南北二山,山崖对峙,壁立千仞,峭如刀削。绵山景点主要分布在北山腰小路悬崖之间。
由龙头寺、关帝庙(均已毁)东行,便踏上迂回曲折的山腰小路。沿途景点主要有吊桥门(为入山之锁钥)、蜂房泉(又名石乳泉、母奶头。悬崖峭壁上分布着数十个钟乳石,绿苔茸结,滴水不断,下成池塘)、白云
庵(俗称中岩,有白云洞,旧有白云涌出)、兔桥和鹿桥(均为崖上栈道,上铺木板,有栏杆)、玉皇阁等。复行不远即到达绵山主要景点抱腹岩。抱腹岩座北面南,为高50米,深50米的巨大岩溶洞,因悬崖穹窿如两手抱腹而得名,俗名大岩。岩下建有抱腹寺。整个寺院有殿阁数10间,依岩洞形势而建(详见本章第二节)。
出寺院沿山崖底北行不远,有由山巅垂下数十米长的铁链1条,称铁索岭。攀援而上,可至山上各景点,主要有竹林寺、铁瓦寺、银空洞、摩斯塔、李姑岩(庙)等处。
抱腹岩正面沿100多级石阶而下,距台阶百米深的岩沟断崖处,藏有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一通。(详见本章第三节)。碑立于唐开元二十年(732),故称“开元古碑”,为唐碑之珍品。今保存尚好。碑左右山崖上有两处石窟,称棋盘洞,相传为志超初入山时与原踞抱腹岩之五龙圣母对弈处。后山还有五龙墓、舍身崖等古迹。
回銮寺,位于介休城南20公里绵山脚下兴地村。原名灵溪寺,据传,唐太宗欲登山礼佛,至此回銮。据寺内存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重建回銮寺碑》载,该寺原在“东山柴谷之间”,唐僖宗中和年问遭兵盗所毁,旋移建今址。禅师惠公“躬诣长安而求新额,改灵溪之号,赐日回銮”。五代时遭兵火,北宋建隆三年(962)重建,敕名兴国寺。北宋末年又毁,金天会、大定间复修。元明时期都曾修葺,复名回銮寺。寺内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左右朵殿、东西配殿、天王殿、山门。大雄宝殿为五间悬山顶建筑,座落在长10米,宽30米,高2米的平台上。根据大殿明闯檩下“大元国至大元年(1308)岁次戊申27 El壬午丁未时重建”题记。以及大粱下“答鲁花赤”等题记,可见现存为元代原样。殿内原有元代彩塑、木雕佛像等,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东西配殿于清盛庆以后改建为窑洞。朵殿和配殿前均设前廊。现存碑刻21通和明代塑像3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峰寺,唐名抱腹寺。在绵山腹地,唐以后一直是佛教禅宗临济正宗的一大禅林,云峰寺所在溶洞长50米、深30米、高100米,洞内边缘呈穹形,地形分两层阶,第一层空间大,寺的主殿空王佛殿即建在此。殿右为菩萨殿和僧舍;左为介之推祠(已到溶洞外)。在空王殿和菩萨殿之间有4米空间,由此登石阶数十级,达石佛殿f释迦殿),此即溶洞第二阶高。由此往右过栈道为龙池(石池内有泉),旁有金大定时祈雨碑记;右转为五龙殿,再右转即到僧舍窑洞顶的阁楼上,阁楼右侧旁门出溶洞通往天桥。天桥为绝壁上悬空禅房,外加木廊,廊下设木栈道沟通。为道行高的僧人打坐处。由石佛殿往左依次为诸天殿、罗汉堂、眼光菩萨殿。尚有一歇山顶的送子殿和眼光菩萨殴相对。该寺建于后魏太和时。唐高僧志超重建。开元二十年(732)重修。明正德十一年(1516)又重建。民国29年(1940),侵华日军将主殿空王佛殿及菩萨殿焚毁。1991~1992年,山西省宗教事务管理局拨款22万元,在空王殿原址根据原样复建。复建工程于1992年8月告竣。寺内现存石碑13通,元至清彩塑72尊。1962年,介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兔桥、鹿桥,绵山岩沟北侧崖边路上,有两处断崖绝险,建有栈道为桥。上有穹崖千仞,下有深沟百丈,地势险峻。传说唐初高僧田志超(空王佛)入山行至此处,前有断崖,后有猛虎,欲行难进,幸有兔、鹿前导,因随之而度,后人在此凿壁穿梁,架木为桥,故名兔桥、鹿桥。为通往绵山主峰抱腹岩云峰寺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进行了维修,重铺木板,加固桥边栏杆。不仅方便旅客入度深山,且为绵山增添了景观。旧为绵山十景之一。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建于唐开元二十年(732),由朝仪郎行汾州孝义县令上柱国高都郡开国公宏农杨仲昌撰文,张伯曜书丹,记述绵山建寺之始及田志超入山修行经过及功绩。碑深藏在抱腹岩下岩沟边的断崖处。上距沟边鸟道约150米,下距沟底200余米,背靠峭壁,矗立在方圆只有30平方米的山丘上。碑通高3米,螭首高85厘米,宽1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八字,碑文隶书,字径3厘米,二十四行,行五十字。书法结构宽舒,拙中见巧,有汉隶遗韵。碑两侧刻有唐宋及金人题记。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题诗云:不言生涯志,蹉跎路所艰,八十余数年,发丝心尚殷。
文峰塔,位于樊王乡一步崖村2公里天峻山山顶上。始建于明,清康熙四十年(1701)重修。为石造实心塔,平面圆形。通高23.5米,底周长19.5米。塔刹为石造莲瓣。
登山线路
欲上山揽胜,历来有两条登山路,一条由山麓冀家庄光岩寺(寺己不存)起步,经南天门、山神庙到达山腰土地祠,由此沿平缓小路西行,经龙岩会到岩沟口崖顶转角处的龙头寺、关帝庙,折而东行入山。另一条由兴地村东登2.5里陡坡,攀崎岖石径,盘旋而上到龙头寺。今之游山者多行此路,以领略攀登之妙。
景区开发以后,在原山口北侧地槐志村建设了游客中心,即景区大门,一般由内部交通从此向南攀沿而上。
旅游开发
晋中市绵山风景区,位于介休市东南20公里处,古称绵上,又名介山。相传晋文公火焚绵上,求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与母相抱而死,从此绵上成为介子推封田。历代又在山中依形就势兴建佛寺道观,成为一处集峰、桥、洞、岩、崖、泉于一身,纳雄、奇、险、绝、秀、幽于一体的名山游览胜地。绵山大部分山峰在海拔2000米以上,东峰极顶海拔2487米。由北向南,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景区面积40平方公里。山势巍峨壮丽、奇峰叠起、树木茂密,山顶草甸碧绿如茵,景色迷人。又有马跑泉、峰房泉(俗名母奶头)等大小泉水20余处,瀑布10余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有抱腹岩、南天门、李姑岩、愣严会、龙头寺,中岩、兔桥和鹿桥(皆栈道)、玉皇阁、铁索岭、棋盘石、五龙庙、竹林寺、银空洞、铁瓦寺、摩斯塔等20多处。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立于抱腹崖底150米处的一山丘上。碑通高3米,宽1米,厚35厘米。碑文隶书共1200字,书法有汉隶遗韵,闻名全国。绵山从1995年开始修复,至2005年已形成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绵山风景名胜旅游区,计有14大景区,400余处景观,是山西省重要的旅游胜地。
石膏山,位于灵石县城东南40公里处,南起天河岸、北至花石岩、西至偏脑坡、东至五龙壑,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一般海拔在1500米~1800米之间,最高峰海拔2533米。山势险峻,雄伟壮观。沟溪蜿蜒,清流潺潺。山上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分别为76%和89%。植物分布垂直变化明显,具有多种层次。山麓是茂密的灌木丛带;山腰是高大的阔叶林带,主要树种有栎、桦、杨、枫、锻等落叶乔木;山腰上部是针阔叶混交林带;山顶则是针叶林带,以华北落叶松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云杉,杜松、白皮松等常青树种,林木苍翠,浓荫蔽日。主要自然景观有钟泉澄澈、梵音洞天、天门壮观、云路横空、石膏叠翠、罗顶松涛,莲花净泉、滴水垂帘等10余处。
198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介休绵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8年,绵山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入山西省风景名胜旅游区,介休陆续进行开发维修。1991—1992年,山西省宗教事务管理局拨款22万元,在空王佛大殿原址根据原貌复建,1992年8月,复建工程告竣。
1994年2月25日,中共晋中地委、晋中行署制定《关于1994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社会自由资金发展旅游业。介休市民营企业家、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吉英赞助20万元,修复绵山云峰寺主殿——空王古佛殿。
1997年,介休市政府把绵山风景区开发经营权一次性承包给介休三佳煤化有限公司,50年不变。
2001年10月,寿阳县亨元煤化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正式组建寿阳县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有限公司。11月30日,介休市三佳煤化有限公司成立介休绵山旅行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绵山旅游服务。至年底,全市
2013年,晋中市绵山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灵石县介山风景区,介林风景区景区占地198000余平方米。主要包括忠孝广场、介庙(祠)、介林(墓)和碑林四大部分、20多个景点。为游客了解传统历史、体会忠孝文化、欣赏古代建筑以及了解古代丧葬文化、寒食节形成与发展等提供了理想场所。灵石介林介庙,是国家钦定祭祀介子推的主庙,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介子推庙,始建于春秋,至今已2600余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赐爵洁惠侯并下诏重建庙宇,建制进一步完善,庙堂宏伟,殿宇森严,亭台玉立,曲径通幽。宋徽宗崇宁三年赐庙额“昭德”,清德宗光绪六年旌表颁匾“绵田旌善”,慈禧太后光绪二十八年下封号“履洁”,历代帝王将相瞻仰拜谒,盛况空前,香客信徒顶礼膜拜,络绎不绝。
红崖峡谷景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景区之一。景区山高峰险,动植物种类丰富,素有“山西绿宝石、天然大氧吧”之美誉。
红崖峡谷景区集险、秀、雄、奇、幽于一体。景区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茂密,草甸坦荡,是一个拥有峡谷、森林、高山草甸等景观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胜地。
通过多年不断挖掘,灵石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产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红崖峡谷开发出漂流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产品,试水夜间旅游,形成冬季冰雪峡谷、春季郁金香花展、夏季峡谷避暑等旅游业态。
红崖峡谷景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马和乡,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景区之一。处于太谷、平遥、灵石的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带上,北邻绵山十公里,西邻王家大院三公里,形成一个旅游金三角组合。景区交通便利,距大运高速灵石出口及宏源国际饭店五公里,大西高铁灵石东站出口2公里。红崖峡谷山高峰险,人迹罕至,动植物种类丰富,奇花异草、四时交替,珍禽异兽、遍布山间,森林覆盖率97%以上,素有“山西绿宝石、天然大氧吧”之美誉。景区内最高峰牛角鞍2566.6米,是太岳山最高峰,晋中市第一高峰。红崖峡谷景区集险、秀、雄、奇、幽于一体,天成胜境,景区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茂密,草甸坦荡,风景秀丽,在山西所有景区中水资源也是非常充沛的,拥有多个瀑布,形成了较为壮观的瀑布群系统,因此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景区内拥有山顶日出观云海、峡谷勇士漂流、水上嘉年华、等多种娱乐参与性项目,并且是华北地区所有景区中唯一拥有峡谷、森林、高山草甸及多样性气象景观的原生态旅游胜地。
军事
绵山位于城南20公里处,海拔2120米。东接沁源,南跨灵石。山势绵亘,可藏甲兵,居高临下,有利击敌。清代初年,明末侯姓总兵入山为僧(人称侯和尚)以绵山为根据地,聚众反清,攻破介休县城。日本侵略军攻占介休县城后,介休县抗日政府以绵山为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今为佛教圣地及绵山旅游开发区。
龙头寺阻击战
民国27年(1938)2月17日,日军第二十师团驻兴地村部队派出小股兵力到绵山边沿地区骚扰,在山神庙一带与介休驻绵山人民武装自卫总队小分队遭遇,遭到小分队袭击。日军随即调集百余人向绵山龙头寺进攻.自卫总队居高临下,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日军,毙伤El军12人,自卫总队无1人伤亡.
民国29年(1940)1月10 19,日军集结驻介休、灵石、平遥和沁源王和的部队,分三路向绵山发起围攻。沿途放火烧毁大靳村许多房屋,枪杀马堡村正在房顶做活的泥瓦匠,在银空洞用刺刀捅死了正在做饭的农民马二丁和老道士。日军进抵抱腹岩后,又捅死小和尚和炊事员等人。日军在罗汉殿发现了煤油、棉花,集中到大殿放起了大火,把云峰寺大雄宝殿、千佛殿、介公祠等10多处古代建筑连同泥佛神像、匾额、楹联,绘画墨迹等全部烧为灰烬。日军火烧云峰寺后,到龙头寺遇到一农民,将其投入大铁钟内活活烧死。
文化传说
介之推割股奉君春秋时,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让自己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设计害死太子申生,又加害公子重耳,重耳遂逃亡国外。介之推是重耳的随臣之一,君臣相伴走了好多国家,历尽千辛万苦。一天,他们走到一座前不接村,后不见店的山下,饥饿难忍无法再行,只好采摘野菜煮熟充饥,哪知过惯宫廷生活的重耳难以下咽。介之推想:当今晋国奸邪作乱,只有公子重耳承继宗桃,晋国才有希望,公子有个三长两短,晋国也就没有希望了。于是下狠心将自己股肉割下一块,熬肉汤让重耳吃了充饥。后来重耳知道此事,非常感动,表示一定忘不了他的功劳(小说《东周列国志》有类似情节)。君臣在外流亡19年,后在秦国帮助下回到晋国,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在赏赐从亡者时,诸臣子巧舌如簧地大摆自己的功劳,一个个得到文公的赏赐。介之推不愿摆自己的功劳,文公也把他的功劳忘掉。他不愿再和文公这号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忘恩负义之人同处,于是和母亲相随外出。走了好多日子来到绵上山前,见这里山高林密,适于隐居,母子于是进入山中,搭草房、垦荒地,过起了安稳的隐居生活。
晋文公火烧绵山晋文公忘了介之推,引起宫中好多人纷纷议论,有人还写了评论贴在宫门为介之推鸣不平。文公知道后,左思右想,觉得不该把介之推忘却,于是派人四处找寻。得知介之推隐居绵山,文公带领随从人员到了绵山脚下,四处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之推踪影。有人说:“介之推是个孝子,不如放火烧山,介之推怕把母亲烧死一定会出来。”文公觉得有道理,便下令烧山,但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之推出来。原来介之推不愿出山,背着母亲四处避火,后来无法逃避,母子便相互抱着停在一棵树下,被火活活烧死。火灭后,文公知道介之推母子已被火烧死,后悔至极,便把绵山封为介推田,以示旌表。绵山脚下至今有旌介村。
寒食节介之推母子被烧死的日子正好是清明前后,后人为纪念介之推,每年清明节不忍心生火做饭,只吃早已做下的冷食。传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宗教传播
佛教场所
早在东汉建安年间,介休就有佛教活动。据旧志记载,绵山有铁瓦寺,在抱腹岩东12华里摩斯顶下,东汉建安年建,今存遗址。相传因殿顶铺铁瓦得名。北魏太和年间,绵山建有抱腹寺(后称云峰寺)。据唐开元年间绵山《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记载:“是寺者,后魏太和中迪公之经始也。”可知始建于隋唐之前。又据《续高僧传》载:“唐武德五年(622),高僧志超入于介山,创聚僧侣,岩名抱腹,四方有闻。”旧志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欲登山礼佛,闻志超已圆寂,遂于山下灵溪寺回銮。后敕建抱腹寺,奉志超为空王古佛。灵溪寺在东山柴谷间,也称空王灵溪寺,后遭火焚。唐僖宗中和年间易地重建,寺僧惠真诣阙请额赐名回銮,宋建隆年间重修时曾易名兴国寺。明代复名为回銮寺。山下有光岩寺(今不存),为唐武德年间僧志超建。山上还有云中寺、竹林寺、世姑庙、均为唐贞观时建,现已不存。
佛教在介休的宗派,据绵山和尚墓地墓碑记载,绵山僧人属禅宗临济宗。
民国年间,佛教日渐衰落。绵山僧人30年代有数人,民国27年(1938)日本侵略军烧毁寺院后,移居山下冀家庄,知名者有悟觉和力正,1990年代已去世。1950年代后,由于寺毁人空,绵山曾一度冷落。1986年,由五台山普化寺转来僧人妙定,俗姓田,经县政府同意,住持云峰寺。
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至四月十二日为绵山庙会,会期实际延续两月左右,届时远近信男善女,成群结队上山顶礼膜拜,观景览胜。
1988年,绵山成为省重点风景旅游开发区,寺院重新修葺,庙会习俗日渐恢复,游山览胜者络绎不绝。
知名僧人
志超,唐初高僧,《续高僧传》一书中有传。俗姓田,人称田善友,祖籍陕西冯翊,后迁居山西榆次源涡里.生于南朝陈宣帝太建二年(570),17岁考中第二名乡贡,父母为其择妻,志超为迎娶而隐避。后被里人陷害,落得家破人亡,被王掌世空和尚收留当了徒弟,后云游四方。隋开皇三年(591),投太原开化寺慧虹赞为师。唐武德五年(622)来到介休,先在华岩寺,又迁兴王寺、弘济寺讲经。后卓锡绵山抱腹寺,兴建寺院,创聚僧侣。贞观十五年(641)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村,终年71岁。后被奉为空王佛,抱腹岩建有空王殿塑金容奉祀。与志超同时代的名僧有摩斯、银空,均为其弟子。唐僖宗时回銮寺名僧有惠真。
焦居士。本名丰。宋末元初时介休上堡里人。幼年好佛,中年舍弃妻子,登抱腹岩礼空王古佛,修行数十年,面色红润,体态健壮.后于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端坐而逝。到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起龛视之,颜色如生。于是塑像供养于寺。
闲云。俗姓温,明初介休人。青年时代在兴国寺祝发为僧。后游河南少林寺,精修20年悟禅宗。洪武间应诏考取高僧,归隐拖腹岩。后主兴国寺讲席。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端坐而逝。
春谷。俗姓张,明代介休人。幼年祝发于南两水村吉祥寺。后云游名山古刹问玄旨,解悟后复归吉祥寺,后坐化。
明晓:明代山西蒲州僧人,戒行高洁,曾游绵山,后卓锡史村净土寺。预知有兵革之事,遂将寺院墙及禅房修葺牢固,以备战时使用。隆庆元年(1567),鞑靼族俺答领兵肆掠县境,当地居民1000多人到寺内躲避,得保无虞。乱兵走后。明晓又与寺僧遗秀、真千,率众将寺外被杀害的村民掘土埋于一冢,后人称为“万人墓”。
绵山历史
寒食文化
饮食文化
彭祖养生药膳
彭祖,即
彭铿。据考彭祖年轻时曾在绵山
龙脊岭修行多年,期间常食绵
黄芪、
黄精、党参、柏籽等,因而活了八百岁,成为中国历代最长寿的人。彭祖倡导美食、养生、药膳,是
气功导引第一人,创出了天下名宴彭祖养生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烹饪先师。彭祖养生宴历经4千多年演变、发展、充实,最终成为绵山的著名风味宴席之一,是目前国内历史悠久、品种较丰富的特色养生宴,也是琼崖宾馆养元斋名厨倾力打造的品牌宴席。此宴重在养生、滋补,在菜肴配制过程中,参阅了《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饮食正要》、《
调鼎集》、《
中药大辞典》等大量典籍,并以选料丰富、烹调方法多样、菜肴口味多变、滋补养生功效显著而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
介公宴
西晋末年,朝纲腐朽,诸侯割据,石勒遂在绵山建寨起义。
石勒立志解民倒悬,广招天下
英雄豪杰,恰逢名士
郭璞前来投奔。二人志同道合,一同瞻拜介神,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护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后同入寨中饮酒进食,席宴丰盛,口味清鲜,营养丰富,颇有特色。郭璞用餐后极为赞赏,便问石勒何名?石勒哈哈大笑,说:“我兄弟二人刚祈祷完介神,愿介神护佑咱拯救百姓,统一华夏早日成功,就定名为介公宴吧。”从此该宴便成为绵山佳肴。据说,石勒称帝后常常用此宴宴请大臣,成为众臣常食的
美味佳肴。
开元御宴
“开元御宴”是闻名三晋的绵山名宴,它始于唐代。相传唐开元年间,
唐玄宗上绵山朝拜,县令要在绵山一家饭庄接待,并要求菜肴鲜美,稀奇古怪,风味独特。店家便按当地口味做了一桌宴席。唐玄宗食后赞其“香鲜味美”,
张悦、宋景也从未品尝过这种山中风味,齐夸“好吃”。店家看皇帝、大臣吃得满意,遂斗胆请求圣上赐名,唐玄宗脱口而出,“就叫开元御宴吧”。之后,凡上绵山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要品吃此宴,此宴逐渐出名,流传至今。
农家宴
相传,此宴出自东汉永兴年间。东汉后期,
郭泰联合三万名
太学生抨击朝政黑暗与腐败,成为当时名震天下的“清议”。河南尹
李膺称郭泰“身有仙骨,寰观气宇”;
汝南太守
范滂赞其“隐不违亲,贞不绝俗。”之后,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个人崇高品德的猛烈撞击,饱读经典的郭泰从洛阳返回介休从教育人。一日,与郭泰结为莫逆之交李膺、范滂至介休探望老友,郭泰相偕上绵山朝拜游览。为款待老友,郭泰特地在绵山一馆舍备下一桌农家宴,绵山杂食,香气飘逸,乡风山野之趣,令这些见多识广的朝廷大员啧啧称奇。从此,“农家宴”这一佳话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三晋名宴。至今,农家宴更因文化底蕴深厚而名扬天下。
养元斋排骨王
清雍正年间,
太仆寺卿范毓宾回介休省亲,将一名厨师带回
京都,适逢雍正皇帝为皇后做寿,宴请文武百官。范毓宾便向皇帝荐举介休名厨主持御宴,名厨果然不负众望,蒸、煎、炒、炸、溜、烧、焖倾尽全身技艺,使御宴一扫旧颜,一醉方休。雍正翌日后日出三竿方才酒醒,品之口中仍然美味不绝,心中对绵山风味佳肴深为叹服。数年后,介休名厨告老返乡。一日,雍正龙体欠安,身心疲倦,单念介休名厨的“养元排骨王”,皇后娘娘即派半副銮驾赶往介休降旨,将名厨又抬进宫廷,从此养元斋排骨王便成为御膳滋补佳品,也成为绵山独具特色的名菜。养元斋排骨王肉香飘逸,营养丰富,为众多菜肴所不能比拟。骨头里富含大量的钙、
骨胶原,是补充人体钙的最佳来源之一。养元斋厨师在烹饪骨头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制作,而是根据更科学、更健康、更美味的理念,又加入一些珍贵的中药材,如
桂圆、
山药、甘草、陈皮等,使营养价值大增,味道更具特色。
香辣鸡脆骨
此菜出自北宋元丰年间,当时有个叫
马天来的介休书生,每天在绵山放牛看书,疲倦时就在佛香亭坐禅。后来赴京城考试,结果
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好友
刘绍先设宴接风洗尘,其中就有这道菜。马天来品尝畅饮之际,乘兴挥毫题“香辣鸡脆骨”五字相赠。后马天来官至国史编修,还将此菜制法带回京城,后被列入御膳宴菜。此菜制作用鸡腿关节部分的鸡脆骨,特色口感柔中带脆,让人上瘾。
老陈醋
绵山是陈醋鼻祖的发祥地。相传,介休顺城关有个叫王来福的年轻人,聪明好学,吃苦耐劳。父亲去世后,王来福便和弟弟王来明子承父业,在父亲遗留下来的“自成功”作坊以卖醋为生。由于醋酿的太多销售不出去,王来福只好将所有的醋集中在
后院几个大缸内。经过几个月晒夜露,醋香味更浓,色泽更佳。王来福无意酿造的陈醋很快传遍了介休城乡,到“自成功”作坊买醋的人越来越多。王来福的生意红火了,可叔父的醋坊却冷淡了,他气得将侄儿和老管家赶出王家宅院。老管家带上王来福回到老家
清徐县,又开了一家“美和居”醋坊。从此,老陈醋便成为著名品牌。绵山的陈醋特色:养颜美容,消炎杀菌,香味绵长,药味辣味、姜味熏味、八大系列,风味独特。保健醋、礼品醋,满身飘香。
清明传说
绵山最广为传颂应该是介子推被焚的故事了。在中国悠久的
民俗文化中,
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只有两个:一是五月
端午节,为纪念楚国大夫
屈原;一是清明
寒食节,为缅怀
晋国大夫介子推。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
重耳流亡国外,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后,重耳返国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
介休绵山之中。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而无果。文公无奈,下令一面放火烧山,本想把他逼出来,但是,奸臣却故意陷害,四面烧山,直到大火熄灭,才发现介子推母子相拥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诏,在介子推忌日,禁烟寒食。
以寒食寄托哀思,是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难日乘龙舟往
汨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是为了纪念屈原,二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原的躯体。这是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时期的两位贤哲,一南一北,双星辉映;一水一火,赴义成仁;一江一山,永载史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时期寒食节已经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本来是
清明节的前一天,但发展到唐代后期,逐渐演变为一个节日。寒食节历经两千多年,最终发展为四海同祭,生者展孝,祖先享食的盛大节日。
主要景点
自然景观
抱腹岩
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为天下“绝无仅有”。岩内有云峰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建筑风格可与
悬空寺相媲美,虽历经沧桑仍保留至今。历史上,云峰寺名称多有变化,时而称为抱腹寺,因其建于绵山最大的抱腹岩内而得名;时而称为云峰寺,因其位于绵山峭壁之上,云雾起时常被封锁于浩渺之中而得名;时而称为大岩寺,因抱腹岩之大容庙宇近百间而得名。抱腹岩之大,抱二百余间殿宇及一两百万游人于内而不满;险:天桥是一条三百余米,上离山顶20多米,下距沟底300余米,多云天气,人在桥上过,云在脚下涌。从岩沟直插岩上摩斯塔的500余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的绝壁,其惊险程度比
华山千尺幢毫不逊色。秀:水涛沟树木曲径怪石,树木荫翳,瀑布各异;栖贤谷
九曲一线天,人行吊桥惊无险,脚踏瀑布奇亦秀。因此绵山既有北方山水的险峻粗犷,又有江南名山的秀丽多姿。
人文景观
大罗宫
大罗宫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美妙的传说。相传这里是春秋晋国介之推当年所看到的“大罗仙境”。“三清上,曰大罗”。道教认为神仙所居的天界有三十六重,最上层为大罗天。大罗宫之意就是建在大罗天上的宫阙。绵山大罗宫高悬于
狮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层110米。我们看到的庞大建筑群是近年复修的。主体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群总面积共达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巧妙地将明清风格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群楼高耸,崇阁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既雍荣华贵,又古朴典雅。曾有人撰文称其“可与
布达拉宫媲美”,被誉为“天下第一道观”。绵山共有88座寺庙,二千余间殿宇,仅大罗宫道教建筑群面积即达三万平方米,为全国之最。精:绵山虽屡遭劫难但仍保留有许多古建筑和碑刻、彩塑。云峰寺石佛殿全部斗拱和其它构件都是精心雕琢而成,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古:绵山铁瓦寺是中国最早的山区佛教寺院,抱腹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
回銮寺建于唐代之前,
五龙寺为北宋前建筑。
绵山八景
绵山古八景在唐代已闻名。“绵山古八景”千年不衰,至今仍是
绵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是众多游人纷至踏来的热点,是绵山历史文化的杰作。其中镇峰天门、上岩十刹和绵峰三绝是介休八景。
镇峰天门
从下岩光岩寺登山,在山神庙下方半山腰中的石峡处,有座山门称镇峰门,也称南天门。在门楼上往北眺是佛爷山景观,往南望楞严会、焚烧林、李姑岩、塔岩头(龙头寺)及古石梯就在眼前。
乳滴蜂房
在中岩滴水崖石壁上,联缀数石乳,弥似紫苔,状如蜂房,泉水常滴不断,也称石乳泉、母奶头泉及悬泉等。自古以来有数十首诗词歌颂蜂房泉,是绵山第一名泉,介休古十景之一,有“三晋名泉”的美誉。
中岩云洞
中岩景区崖边上有座云中寺,狮子山崖顶上有一白云庵佛洞,为洞上洞,洞内有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三佛,并在六块石板上刻有金刚经。中岩绝壁上的白云洞,下雨前白云从洞内飘出。
柏龙望桥
中岩鸟道绝壁上有株千年古柏龙,头上有角龙嘴上长着两片叶,柏龙往东是兔桥栈道。
须弥夜光
天桥岩洞内有块两米多高须弥石似人形,到了夜间神石发光更似人像。须弥石现有名无实,是因为1940年1月,日本侵略者放火烧山时将天桥栈道庙宇烧毁,从此须弥石夜间再不发光了。
抱腹栖云
大岩为绵山百余处岩洞之首,因山势如两手抱腹,所以又称
抱腹岩。鬼斧神工的抱腹岩,是华夏岩洞奇观,它坐东北面西南,为一高约60多米、长约150米,深约80米建筑;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余间殿宇禅房,是
天下第一洞式禅院。抱腹栖云是介休“古十景”之首,为
绵山风景区第一胜景。抱腹岩令人赞叹,真是“天生一个大岩洞,无限风光在云峰”。
上岩十刹
从抱腹岩(大岩)旁铁岭攀登而上是上岩风景区,在绵峰
铁瓦寺下方山凹处,是一佛国圣地,有五龙寺、
正果寺、竹林寺、银空洞、清心庵、弥佗庵、上方庵、永宁庵、东嘴庵、西嘴庵及悬崖绝壁上新庵、旧庵十多处寺庵。
绵峰三绝
绵峰绝顶(也称岩顶)上的铁瓦寺,是东汉年间修建,是我国最早建在山顶寺院。铁瓦寺西侧绝顶上有座摩斯塔,为介休六塔之首;铁瓦寺东侧的茅庵是建在三面环沟绝壁上,似一龟蛇。
自然环境
环境
山上文物古迹颇多,俗称“九里十八弯,二十四座诸天小庙,各处罗列”。游绵山可从介休南行20多公里到绵山山麓的兴地村,参观第一景点回銮寺古刹。回銮寺是由于唐太宗欲登山礼佛未成,至此回銮,故名。主建筑有山门、过殿、大殿,两侧对称布局。殿阔五间,用减柱造,结构简洁。存元明清历代石碑17通,记录着寺院的兴衰。院内古松、龙槐、杉楸等树木葱茏,形似伞盖,给古刹增添了勃勃生机。
离寺南行1.5公里,登山2.5公里到
龙头寺后,沿山腰间小路曲折而行入绵山腹地。前有乳房似的石峰,答薛茸结,泉水垂滴于下面石池中,水质清凉透明,沁人心脾,这就是“峰乳泉”,俗称“母奶头”。过栈道到小须弥、中岩寺,可见白云洞内涌出云团,变幻莫测,令人惊叹。复行2.5公里,过“鹿桥”、“兔桥”,再攀127级石阶便是绵山中心抱佛岩。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窿,犹如两手抱腹,且腹中空空。后在岩中建寺,称抱佛寺,即
云峰寺,有殿宇20余间,为初唐遗物。殿中有“空王佛”田志超等塑像,都深嵌在岩壁石窟中的佛龛内。
登高处眺望,远处莽莽苍苍,群峰拥翠,延续不绝。而岩前面临深谷,两侧山峰相望,烟寺相依,给人以启迪。以抱佛岩为中心,向东行百米有铁索岭,铁索从崖顶垂下,可攀援而上到达山巅,上面有银空洞、
竹林寺、铁瓦寺、
摩斯塔等景点;朝西北下行5公里有李姑岩,相传是
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炼处;沿南下石级到断岩边,下云梯可到棋盘洞,洞内有唐代佛像、古碑、名人题刻。
贺知章有题记百余字,盛赞了绵山的奇险,引游人瞩目。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椤严会、李姑岩、蜂房泉、
天桥、
朱家凹、
抱腹岩、小蜂房泉、银公洞等数以百计的天然岩洞,堪称奇观。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千名游人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堪称天下第一岩。兔桥、
鹿桥、天桥、古云梯、铁索岭、慑神崖等险道惊魂慑魄,令人赞叹叫绝。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所述“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依次开发形成了五龙瀑、
水帘洞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大小蜂房泉数百个,悬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断线,滴落有声。此山、此水即使在名声显赫的
三山五岳也难寻、难觅。全国柏树之冠——秦代古柏以及
龙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组成了一个仙境般的“柏树王国”。
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历代碑刻,以及
云峰寺石佛殿、
马鸣菩萨殿、明王殿和天桥须弥殿、五龙峰
五龙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异彩纷呈,颇具
文物价值。东汉古刹
铁瓦寺、三国曹魏抱腹寺、北魏的鸾公岩和唐代的
回銮寺等诸多寺院,以及建筑面积为三万多平米的华夏第一观——
大罗宫,寺庙的古老、众多和宏伟也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拟。奇岩、险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寒食
清明习俗,组成了绵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
人文景观,使人目不暇接、
思绪万千而流连忘返。
绵山地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隋末唐初
李世民曾在绵山下雀鼠谷大败
宋金刚,收降
尉迟恭。一百二十回《
水浒传》留下了
田虎带领农民起义军与官兵对垒的故事。绵山还记载有南宋有李武功、
李实领导义军抗击
金兵入侵的事迹。明末太原武总兵也曾依托绵山收复失地,以图再起。抗战初期,
冯玉祥将军所属
方振武部在绵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日誓师。之后介休县长
张德含、牺盟会特派员
李志敏在绵山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坚持了长期的敌后游击战争。绵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万”和爱国主义的特殊
风景线。
绵山开发,开始于原始人的群居生活。道家活动开始于春秋时期,此时介之推已携母来绵山隐居。东汉建安年间,绵山已有佛教寺院——铁瓦寺。《介休金石略》载:“摩斯塔下有寺,东汉建安年建,皆铁瓦,悉铸施者姓名”,据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以后规模较大的开发建设有五次:三国曹魏时,高僧迪公考察筹划,魏明帝
曹睿特诏建绵山抱腹寺;北魏高僧
昙鸾于绵山抱腹寺及山之阴聚徒说法,弘扬
净土宗教义,并创建鸾公岩;唐代高僧志超择地绵山,创立禅林,修炼成佛,后唐太宗李世民敕建
云峰寺;元末大火后,明晋恭王
朱棡等人主持修复云峰寺等寺院,之后历代又有增修;1995年以来,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阎吉英独资修复开发绵山,除将1940年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逐一修复外,又新建了
盘山公路和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已投资六亿元。
已经形成
龙头寺、龙嵴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栖贤谷、介公岭、水涛沟、古藤谷等十四个景区,全部游览一般需要3到5日。
气候
绵山属于典型的
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裕,气候温和。6月-10月平均气温为2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旅游贴士
景区门票
门票:旺季票价110元,小交通费50元,强制保险5元(介休本地人持本地身份证免门票)
绵山风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大红灯笼高高挂——
乔家大院;中国民间故宫,华夏第一民居——
王家大院,近在咫尺,任您组合,名山、名城、名院一游皆得。山西省境内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把山西许多著名旅游景点串连一线,游名山(绵山)观名城(平遥古城)看名院(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名树(
洪洞大槐树)寻根祀祖尽在弹指一挥间。
交通信息
太原方向:沿大运高速一路南下至灵石出口下即可。下高速后约10公里左右。
西安方向:沿西禹高速过
黄河龙门大桥至侯禹高速到大运高速北上至灵石出口下。
旅游季节
03——04月份春到绵山,回归自然生态游
05——09月份寻幽探奇,消夏避暑游
10——11月份金秋红叶、层林尽染,绵山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12——02月份绵山暖冬游,古老神奇的绵山同一景区温差悬殊,水涛沟观冰峰,玉柱擎天,龙脊岭赏鲜花,山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