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山
山西省介休县山脉
山名。在 山西省 介休县 东南。 春秋 晋 介之推 隐居此山,故名。
词条
【词目】介山
【拼音】jiè shān
【注音】ㄐㄧㄝ ˋ ㄕㄢ
【释义】
(1).山名。在 山西省 介休县 东南。 春秋 晋 介之推 隐居此山,故名。《楚辞·九章·惜往日》:“封 介山 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清 钱谦益袁可立母安氏加赠宜人制》:“泷冈之表,未艾于今;介山之封,有光谁昔。”
(2).山名。在 山西省 闻喜县 。《汉书·武帝纪》:“朕用事 介山 ,祭后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河东 临汾 地名矣,在 介山 北,山即 汾山 也。”
介山-概述
介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历史文化名山。
绵山毗邻平遥古城与灵石王家大院、联为一体;同时又是介休市区玄神楼后土庙景区和洪山、张壁古堡、景区的“龙头”,起着重要的影响辐射作用。它又与沁源灵空山、灵石石膏山形成一个地域辽阔,各具特色的“旅游金三角”。
山上也有大罗宫道教圣宫,大罗取大罗天之意,是道教最高主神三清所在之天加之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接待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冬夏温差不大,一年四季皆宜游览,尤宜冬日雪霁,是一个有着广阔开发前景并极具独特个性的旅游胜地。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椤严会、李姑岩、蜂房泉、天桥、朱家凹、抱腹岩、蜂房泉、银公洞等数以百计的天然岩洞堪称奇观。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堪称天下第一岩。兔、鹿桥、天桥、古云梯、铁索岭、慑神崖等险道惊魂慑魄,令人赞叹叫绝。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述“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形成了五龙瀑、水帘洞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体。大小蜂房泉数百个悬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断线,滴落有声。此山此水即使在名声显赫的三山五岳也难寻难觅。全国柏树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龙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组成了一个仙境般的“柏树王国”。天下名碑一一《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历代碑刻,还有大罗宫的各大仙殿神宫等道教特色建筑颇具文物价值。东汉古刹铁瓦寺、三国曹魏抱腹寺、北魏鸾公岩和唐代回銮寺等诸多寺院,以及建筑面积为三万多平米的天下第一观---大罗宫,道观的古老、众多和宏伟也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拟。奇岩、险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真神介之推、玉皇真神,以及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习俗,组成了绵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而留连忘返。
绵山开发,开始于原始人的群居生活。道家活动开始于春秋时期,此时介之推已携母来绵山隐居。东汉建安年间,绵山已有佛教寺院──铁瓦寺。《介休金石略》载:“摩斯塔下有寺,东汉建安年建,皆铁瓦,悉铸施者姓名”,据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以后规模较大的开发建设有五次:三国曹魏时,高僧迪公考察筹划,魏明帝曹睿特诏建绵山抱腹寺;北魏高僧昙鸾于绵山抱腹寺及山之阴聚徒说法,弘扬净土宗教义,并创建鸾公岩;唐代高僧志超择地绵山,修炼成佛,后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云峰寺;元末大火后,明晋恭王朱等人主持修复云峰寺等寺院,之后历代又有增修。
绵山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冬夏温差较大,6月--10月平均气温为2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4 12:00
目录
概述
词条
介山-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