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
汉语词语
三礼,一指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二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释义1
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孔 传:“三礼,天、地、人之礼。”
《隋书·礼仪志序》:“ 唐 虞 之世,祭天之属为天礼,祭地之属为地礼,祭宗庙之属为人礼。”
释义2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中兴, 郑众 传《周官经》,后 马融 作《周官传》,授 郑玄 , 玄 作《周官注》。 玄 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 郑氏 学。 玄 又注 小戴 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唐 韩愈 《送陈密序》:“今将易其业而《三礼》是习,愿先生之张之也。”
清 方文 《赠顾匠先兄弟》诗:“束髮受《三礼》,文辞何瑰奇!”
释义3
指丧礼、葬礼、祭礼。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六·三礼》:“ 杨太史 用宾 《致知小语》云:《周礼》、《仪礼》、《大戴礼》,曰《三礼》;丧礼、葬礼、祭礼,亦曰三礼;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礼。”
内容
《周礼》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关于《周礼》的作者,众说纷纭。基本上可分两大类:
第一类认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书的价值,称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太平经国之书”。但也有人认为虽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诸实行或局部为后人添入。
第二类认为非周公所作,认为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而伪造成书,或与王莽合作窜改,以致对此书的价值持否定态度。
第三类认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刘歆窜改,而是出于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许多人。时间为西周初,晚至西汉之末。近代学者根据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战国或两汉时期的作品。
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职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五刑、田制、乐舞等。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有关《周礼》的著疏,主要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唐贾公彦的《周礼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
《仪礼》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和外交方式等。
仪礼》原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汉高堂生所传,一种是从孔宅壁中得来。东汉郑玄合并两种本子,就是现在所流传的《仪礼》。《仪礼》据古文派经生说,是周公所作。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上古时期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但到了汉代,《仪礼》只剩了17篇,宋朝王应麟将这17篇分为四类,《特牲馈食礼》《少年馈食礼》《有司》三篇记祭祀鬼神,祈求福佑之礼,属于吉礼;《丧服》《士葬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记丧葬之礼,属于凶礼;《士相见礼》《聘礼》《觐礼》三篇记宾主相见之礼,属于宾礼;《士官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公食大夫礼》七篇记冠昏、宾射、燕飨之礼,属于嘉礼
《礼记》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联系
“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争议
周礼》面世之初,不知什么原因,连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没见到就被藏入秘府,从此无人知晓。直到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才重又发现此书,并加以著录。刘歆十分推崇此书,认为出自周公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郑众贾逵马融等鸿儒皆仰承其说,一时注家蜂起,歆学大盛。
历代学者为此进行了旷代持久的争论,至少形成了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著名学者都介入了这场讨论,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9 16:19
目录
概述
释义1
释义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