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为
人名合称,主要有名的同名人物有;汉末五斗米道三张,
西晋三张,洪州三张,
遂宁三张。
名称由来
历史上有很多人成为三张。
汉末五斗米道三张
汉末五斗米道的三个
首领张陵、张衡、
张鲁。三人之名见《
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或谓指
张陵、张鲁、
张角。
张陵
中国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后改名
张道陵,字辅汉,敬为
张天师。
沛国丰邑(今
江苏丰县)人。少时喜读河洛图讳、天文地理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又好
黄老之学,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汉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今四川
重庆)令,后隐居
北邙山(今河南
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朝廷久征不就。东
汉顺帝时,修道于
鹄鸣山(今四川
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教门中尊
老子为教主,以《
老子五千言》为经典,自称
太上老君,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制作道书24篇,建立24治区,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统治道民。道民有犯小过者以悔过自新为奉道之主旨 ,并用符水咒法为道民治病。传有弟子
王长、赵升等。子孙世袭
天师道号,历代帝君皆加有封号。
生平:
东汉顺帝(126—144年)时,
张陵闻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弟子入蜀,居住在
鹤鸣山(又名鹄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
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命为天师。于是,
张陵以
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是正一
盟威道的基层组织与活动中心。初设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汉地区,后为与二十八宿相配,乃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阳平治是正一
盟威道的总部。传太上正一
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
太上老君,以《
老子五千言》为主要经典,创立了道教。
张陵初创的正一
盟威道,其主要经典有《
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等。其主要宗教活动是:诵习五千文;有罪首过;符水治病;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其组织制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领道民。并规定按时“付天仓”及“三会”。付天仓,即奉道者于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三会,即奉道者一年三次(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朝会天师治。
张衡
张衡(?—179)道教第二代天师。字
灵真,汉
永寿二年(156年)袭教。《
三国志·张鲁本传》云:“陵死,子衡行其道”。《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仙鉴)说: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时皇帝闻其有道,欲征为
黄门侍郎,辞而不就。袭教后,居阳平山(今四川彭县)以经箓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约理明,闻者有感。光和二年(179)正月以祖传印剑付子鲁,与妻卢氏得道于阳平山。嘱子鲁曰: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事亲(见《
汉天师世家》)。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道教称嗣师。
张鲁
张鲁,生卒年不详,
沛国丰(今
江苏省丰县)人。
东汉末年割据
汉中的军阀,
汉末群雄之一。他是五斗米道教祖
张陵的孙子。后投降
曹操,官拜
镇南将军,封
阆中侯。有一子
张富。又有一女,乃
曹操之子
曹宇之妻。
西晋三张
张载
西晋文学家。字孟阳。
安平(今
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
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
中书侍郎等职。
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
张载与其弟
张协、
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
文心雕龙》说:“孟阳、
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
张华与
张载、
张协二人,
张亢不在其内。
传说
张载貌丑,外出时顽童常以石掷之,以致“投石满载”。在《
幼学琼林》中亦有“投石满载,张孟阳丑态堪憎”之语。可见古人有时也会以貌取人。
太康初,
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著《
剑阁铭》。铭文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次引古史指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
张溥《张孟阳景阳集题辞》),
晋武帝曾派人镌之于石。
张载今存诗10余首。较可取的有《
七哀诗》2首。其一“
北芒何垒垒”描写汉代帝王陵寝被毁后的景象,慨叹世道乱离和沧桑变化。其三“秋风吐商气”写秋风扫林,满目凄凉的景色:“阳乌收和响,寒蝉无余音”,“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通过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苦闷心情。
此外,
张载还有几篇赋、颂和铭文。其中《蒙汜赋》当时曾受到
傅玄的推崇,是
张载的成名之作。明人
张溥把
张载和
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协
张协(?~307?),
西晋文学家。字
景阳。
安平(今属
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
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永宁元年(301),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初,复征为
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
张协与其兄
张载、其弟
张亢,均是
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
钟嵘在《
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
陆机、
陆云、
潘岳、
左思等并提,作为
西晋文学的代表。《
隋书·经籍志》录
张协有集4卷,已佚。明人
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张亢
(约公元307年前后在世)字季阳,
安平人,
张协之弟。生卒年不详,约
晋怀帝永嘉初年前后在世。亢才藻虽不及二兄,独解音乐、伎术,与载、协并称“三张”中兴初(公元317年左右)过江,拜散骑侍郎,领
著作郎。出补乌程令,入为
散骑常侍,复领著作。他有述历赞一篇,(见晋书律历志)是论述音律的文章。《
隋书·经籍志》注有晋
散骑常侍张亢集二卷,新旧《唐书志》有《张亢集》二卷。
洪州三张
唐之张穉珪、
张九龄、
张休先后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太守,有德政,州人称为三张。
张穉珪
当为张廷珪之误称。张廷珪,河南
济源人。少以文学知名,
弱冠应
制举,
长安中累迁
监察御史。
景龙末,为
中书舍人,再转
洪州都督,仍为
江南西道按察使。
开元(七一三至七四一)中历迁
太子詹事,封范阳
县男。谥曰
贞穆。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
韶州曲江(今
广东省
韶关市)人,
唐中宗景龙初年
进士,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令,
唐代有名的
贤相。他的
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
六朝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
政治家、
文学家、
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
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每宰相荐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
校书郎、
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
制科,为
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
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
梅关古道上的
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
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
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
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
玄宗召为秘书少监、
集贤院学士,再迁
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
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
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
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
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
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
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
进谏,多次规劝
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
武惠妃,欲谋废太子
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张九龄,张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
安禄山、
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
范阳(今
北京)
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
朔方(今
宁夏灵武南)节度使
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
荆州长史。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张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
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
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
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
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
感遇》、《
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张休
唐幽州范阳人。起家石亭别将。
玄宗朝,历县令、军司马、州长史,至
安禄山范阳节度使判官。肃宗朝,为濠、舒、润三州刺史。宝应元年,为卫尉卿、兼洪州刺史、
江西观察使。代宗即位,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广德元年,广州市舶使吕元一发兵作乱,休弃城奔端州。
遂宁三张
清代著名诗人
张问安、
张问陶、
张问彤,因系四川
遂宁人,故合称“遂宁三张”。
张问安
张问安(1757—1815),字悦祖,号
亥白,清代诗人,祖籍四川
遂宁,清代名相
张鹏翮玄孙、张船山之兄。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例授教职不就,遂遍游名山胜水。后家居奉母,以图史自娱。曾主讲华阳、温江书院,多所成就。亥白与弟船山,皆一时之杰,以诗名世,号称“二难”。清诗人
王学浩评亥白诗云:“读之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
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著有《
亥白诗草》8卷,存诗840余首。
胡传淮选注的《
张问安诗选》、编著的《清诗人张问安年谱》,对研读张问安有重要作用。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
船山,清代名相
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
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
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
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
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
金桥乡两河口。
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
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胡传淮所著《
张问陶年谱》对了解张问陶的生平事迹可资借鉴。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刘扬忠在《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中说:“张船山不单是西蜀诗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国诗人之冠,对他进行研究,继承他的文学遗产,乃是全国学者的分内之事。”
龙洲剑客在《烟波谁识旧船山》中说:“张船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当是不输于思想史上的
王船山。”“象张问陶这样一往情深地在诗歌中倾吐自己最真诚的生命感悟的人,古往今来恐怕也不多吧!在他之前有杜工部,在他之后只有郁达夫。”“‘
江右三大家’中,从袁枚到
赵翼、
蒋士铨,无论在才气还是诗歌的造诣上都未必一定胜过张问陶。”“就诗论诗,张问陶是绝对不输于‘三家’的”;“张问陶在诗界中就象金庸武侠小说里独立于正统门派之外时隐时现的绝顶高手,别人只能偶尔识得其踪迹,却少有人有耐心与诚心去探寻他的踪影。”
张永义在《感伤时代的人生幻灭——读<船山诗草>》中说:“恰恰是黄仲则与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代表了清朝中叶的最高诗歌水准。正如同一时代的德语文学有歌德与海涅,如果18世纪封闭的国内文坛,失去了‘二仲’的痛饮高歌,那么,我们的阅读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我觉得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张问陶,处境更艰难,他的内心所体会到的深层幻灭感比起我们这些200年后敲击键盘的文人要更具体更疼痛,因为那是整个
封建王朝的夕阳残照,他把墨汁和胆汁混合,轻轻一抹,给那个感伤的时代画上了苍凉的休止符。”此乃不刊之论。
张船山与唐代李白(号青莲)、宋代苏轼(号东坡),号称古代巴蜀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三位诗人。四川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分别用他们的名号给其家乡命名。
李白故里命名为四川省江油市
青莲镇;苏轼故里命名为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张问陶故里命名为四川省遂宁市
船山区。
船山区是中国一个以清代伟大诗人之名号命名的
县级行政区,这是整个清代诗人的光荣,更是张船山的光荣!因为,清代诗人多达十万之众,能享用其名号来命名县级行政区的,唯有张船山一人而已。
张问彤
张问彤(1768—1832),字受之,号饮杜,清代诗人,与
张问安、
张问陶为从兄弟。少负隽才,工古文词,兼冥心理学。
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乡试第一。
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
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山西
和顺县知县,山西
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
知州升用,未果,病卒。问彤精音韵学,又工诗,与问安、问陶时有唱酬,然独主少陵,故名其诗集曰《
饮杜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