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濮阳别名,1987年在濮阳出土距今6400年的
蚌塑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
中华第一龙”。
濮阳被称为“
中华龙乡”,也是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1995年命名的。1995年10月中旬,“
龙文化与
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濮阳举办,研讨并肯定1987年在濮阳出土了距今濮阳中华龙乡碑6400多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400多年,被国内外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所以有此命名。
中华第一龙
1987年在
濮阳出土距今6400年的
蚌塑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称为“
中华第一龙”。据此,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龙乡龙乡。濮阳蚌壳摆塑龙是在濮阳市老城的西北隅一个名叫“西水坡”的地方挖修“引黄供水调节池”时发现的。
蚌壳摆塑的图案一共4组,第4组只是一节残存,辨不清是什么形象了;第二组也混混的,像是龙虎叠压在一块了,还有石斧呀蜘蛛呀什么的。清晰的是第一组和第3组。第一组右龙左虎,中间睡一个身高达1.84米的男性墓主。第3组也是有龙有虎,龙背上还骑着一个小人儿。关于这位墓主人的身份,说法已多达5种:一说是巫师,一说是巫师兼部落首领,一说是
伏羲,一说是颛顼,一说是
蚩尤。几种说法都没有定论。
八十年代末
蚌龙面世的时候,国内已有距今7000年左右的内蒙古赵宝沟猪龙纹,和陕西
北首岭鱼龙纹出土。由于两种龙纹都和后来的成形龙纹还有距离,因而被称作“原龙纹”。濮阳
蚌塑龙时间上比上述原龙纹晚一些,属鳄形龙,由于体型比较大,形象同后世的成形龙纹接近,内涵也丰富,因而有了“
中华第一龙”之称。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辽宁查海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石块堆塑龙,这条龙无论是时间的久远,还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了濮阳蚌塑龙,于是一些学者就认为濮阳蚌塑龙应改称“中原第一龙”。但是,濮阳和河南省的一些学者还继续坚持“中华第一龙”的说法。他们认为,尽管其他地区出土了比濮阳龙年代早、体型大的龙,但其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都比不过濮阳龙。至于濮阳龙图的含义,有说反映的是“人兽母题”,是巫师乘龙虎鹿“三跷”升天;有说是中国最早的星象图;有说墓主人与龙虎相伴,表示着征服自然的力量和情感,表达着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等等。
当之无愧
一座约6500年前的神奇墓葬,轰动了海内外,震惊了世界:墓形奇特,布局神秘,龙虎陪葬,斗转星移,带给我们无数千古之谜……
1987年,在
濮阳县西水坡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
考古人员发现在一个墓室中部的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躬身、长尾巴,前爪把,后爪蹬,状腾飞。这条由蚌壳组成的龙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年左右,被考古专家誉为“
中华第一龙”。
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到濮阳做了《关于濮阳西水坡龙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刘庆柱在报告中认为,龙是中国古代人“创造”出来的。中国古代最早的龙应该具备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第一,最早的龙必须从星象中寻找;第二,龙应该有降雨功能,或者说龙与雨水密不可分,龙应该是脱胎于水生动物;第三,龙的降雨及其与水的管控功能,决定着龙的活动空间,应该在需要降雨的农业地区。龙是农桑文明高度化的造物。而濮阳龙正好符合这三个内容,有成语“桑间濮上”为证。对照1987年考古发现的濮阳西水坡史前时期的蚌壳堆塑龙,这是属于星象的龙,它有着明确的龙和虎的基本组合关系,是可以确认的时代最早的龙。因为在中国古代大陆之上,以
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影响最大。就黄河与长江两个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相对照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为靠天吃饭,更需要龙的降水。所以,龙出现在黄河中下游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濮阳西水坡的地理位置恰恰就在黄河中下游,龙在这里最早出现是必然的。
刘庆柱说,从龙与星象、龙与水及雨、龙应脱胎于水生动物、龙与农业、龙与区域自然地理、龙的造型等方面关系来看,考古发现的濮阳西水坡的
堆塑龙完全与其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
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龙,是华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
龙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传基因。濮阳龙是理所当然的“
中华第一龙”。
农业之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王震中说,龙的问题如此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在这些猜想中,有不少确实含有一些合理的成分。王震中认为,从考古所发现的龙的形象和
古文字中龙的形象以及相关的文献记载来看,龙可分为有足(爪)之龙与无足(爪)之龙两大类,我们对于龙的原型的探讨,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眼。
作为有足之龙,首先要说的是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冈类型所出土的蚌壳塑龙。濮阳发掘出的蚌壳砌塑的龙,有着巨大的头,上下颌有锋利的牙齿,吐吞但不是叉状舌。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冈类型所出土的蚌壳塑龙则说明远在6000年前,有足之龙即已存在,从而排除了有足之龙是从无足之龙衍化而来的可能。
龙的原型已如上所述,那么,龙究竟是不是图腾?
王震中认为,对于“以龙纪”的大皡氏、
共工氏之类先民来说,龙自然是他们的图腾,而对于其他部落的先民来讲,他们崇拜龙不一定都是以图腾祖先来对待的。例如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45号墓中,在墓主人身边的东侧置龙、西侧置虎的现象就不可能是图腾崇拜的反映。因为图腾,无论是个人图腾还是族图腾都是只取一个自然物或一种自然现象;一个族中可以有许许多多的个人图腾,但就某一个人来说只能有一个个人图腾;两个族联盟时,可以两个图腾幷列,但两个族的图腾不能由一个人来统领,它可以并饰在同一器物上而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至于由于族的融合而发生众多图腾的糅合,糅合后的新的崇拜物确实包含原有图腾的众多因素,但它是以一个新的共同体出现的,而不是原来众多图腾的完整并列。所以,45号墓墓主人身边左龙右虎的现象绝不是图腾崇拜现象,而很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左青龙而右白虎”观念的展现,即墓主人东侧置龙,其意为
东方苍龙所寓之春;西侧置虎,其意为西方白虎所寓之秋。在四象即方位上,龙为东,虎为西;在神性上,龙为春神、生神,虎为秋神、死神。墓主人左龙右虎,就是表示他是握有生杀大权之人。45号墓东、西、北三面的小龛内有人殉,表明墓主人绝非一般的人,其身份应当是部落首领,同时也具有巫师的职能。
此外,联系45号墓以外的同一地层中,另有两处蚌壳排列的龙、虎等图形,其中一处的龙背上骑有一人,另外,在属于战国时期的长沙子弹库帛画中,死者也驾龙而行,这样对45号墓墓室内的龙虎图还可以作出另外一种解释,即它同墓室外人骑在龙背上的龙虎图一样,都象征着死者的灵魂将要升天或正在升天。龙因“春分而登天,秋风而潜渊”,所以相传
古者神人多乘龙,如《山海经》中就有
祝融“乘两龙”、夏后启“乘两龙”、
蓐收“乘两龙”、
句芒“乘两龙”等。《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乘龙而至四海”、“
帝喾春夏乘龙”等。总之,由于45号墓墓主人的身份有可能是部落首领兼巫师,当然可以乘龙而升天,可以沟通人与神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成为神的代表。
图腾
对濮阳历史文化研究造诣颇深的濮阳知名学者李苒在其专著《濮阳轻叩历史之门》中指出,汉民族这个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诞生于濮阳。这个图腾就是
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龙是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历史见证,中华第一龙是旗帜,更是中华民族诞生的宣言书。
李苒说,在大汉朝之前,是没有汉族这个概念的,那时候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人被后世称为“华夏”、“炎黄”或“秦人”。那么汉之前,汉人是谁?是哪些人?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被称为“龙的传人”,我们也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我们显然不是几千万年前的恐龙后代。那么我们的祖先龙是什么样?它又为什么成为我们的祖先呢?
李苒也认为,龙在自然界并不存在,龙是我们智慧的祖先臆造出来的,并得到群体认可的图腾。图腾标志在我国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与之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族群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龙是我们大中华的图腾标志。在多部落并存、持续战乱的情况下靠政治智慧和先进的
农耕文明入主中原的黄帝,把各个部落邀请来濮阳召开了“
圆桌”会议。以黄帝为主,大家共同管理“国家”。于是,新的图腾诞生,这就是“中华龙”。龙图腾就是最早的华夏族的标志,而华夏族又是后来汉民族的前身。
中华第一龙于公元1987年在濮阳发现,我们可以认为,它的诞生地就在濮阳。既然龙的诞生地在濮阳,那么顺理成章,华夏族的诞生地当然也在濮阳。中华第一龙完全可以作证,汉民族诞生在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