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中,汉族,1957年2月出生于陕西榆林,籍贯陕西三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7年2月,王震中出生于陕西榆林。
1976年1月—1978年2月,任陕西省榆林市街道办事处工业会计。
1978年2月—1982年1月,就读于西北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1月—1984年12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4年12月,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9月—1992年6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1989年4月—1990年4月,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留学。
1995年—1996年,在关西外国语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年—2000年,获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资助,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学。
2014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8年9月,获聘为河南大学“攀登计划”特聘教授。
2020年11月,获聘为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者”。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震中在中国古代文明史、先秦史、夏商周城市史、远古社会史等领域先后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进入国家以后的“邦国—王国—帝国”说,“夏商周三代为复合制国家结构”说,“华夏民族因复合制国家结构起源于夏代”说,“民族类型与国家结构相对应”说等。
截至2021年4月,王震中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Social Scie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著有著作10余部,其主要著作有《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商代都邑》《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
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等。
人才培养
王震中就本科生如何学习和选择学习方法,以及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培养方式等问题,向学生作出指导和建议:大学生求知欲强,多去涉及一些本专业之外的专业方向,给自己一个系统的学习训练,对以后从事很多工作都有很大益处。对于很多课程,如果你都有所涉猎的话会非常受益。对本科生来说,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把自己的知识结构安排的更合理一些,多学一些基本的、在学校外面学不到的技能,对以后大有好处。所以知识结构一定不要太过单一和局限;研究生阶段跟本科生阶段相比专业性稍微强一些,不过即使有明晰的专业方向,也要多多涉猎专业相关的学科甚至是专业之外的学科,专业性和广博性、开放性,都要照顾;博士阶段专业性就更强了,要想把博士论文写的有学术创新,甚至想建立某个学说,本领域的专著肯定要看,但往往别的领域的理论和思想,也可以给你带来很大的启发,从而获得突破。
王震中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讲授“中华思想史”课程,另为人文学院的同学讲授“中华思想通史”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震中在中国国内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河南大学评)
“王震中在中国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是在中国国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时任河南大学副校长杨中华评)
“王震中是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探索的重要践行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