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犀是奇蹄目犀科黑犀属哺乳动物,别称黑犀牛、尖吻犀。体形壮硕,皮肤由棕色至灰色,毛被稀少而硬;皮厚实、粗糙,肩腰等处褶皱不如印度犀明显,体表无疣状突起;耳呈卵圆形,头粗长,颈粗短;鼻上部有实心的前后两只双角,前角最大者长可达1.4米;上唇中部有能伸卷的尖突起。雄性体重较雌性稍大。平均寿命为30-40年。
物种学史
犀牛在地质时代中的第三纪时已在全球广泛地分布。是发现的最古老的犀牛化石,是在
始新世(距今5500-3600万年前)早期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此种
犀牛的祖先与现代
貘类的大小差不多,犀牛祖先之一种森林犀牛在欧洲曾广泛存在过,个体很小且善于奔跑。
体型大的犀牛在
渐新世(约距今3600-2500万年前)出现,其中包括当时最大陆生动物-
巨犀,它体格健壮、高大,腿长,颈也比现代犀牛长一些,体长约8米,身高5米。巨犀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渐新世早期,至
中新世初期就已经全部灭绝了,生存了约3300多万年。在亚洲的
苏门答腊犀牛的祖先也是在渐新世出现的。
中新世(距今2500万-1200万年前)的后期,出现了独角犀牛的祖先。当代,独角犀牛仅存
爪哇犀和
印度犀,均分布在亚洲。在中新世以后出现的犀牛体型与现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
大唇犀,下颌有两颗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泽地带,以水中的植物为食。
上新世后期(约300万年前),双角犀牛出现。而现今的双角犀牛有苏门达腊犀牛、
白犀和黑犀都是双角的。
第四纪(180万年前至今)时期人类已经出现,早期的犀牛以
板齿犀、
披毛犀为代表。板齿犀个体巨大,5米长,身披厚甲,在额部生有大角,约2米长,牙齿的齿冠高,呈方柱状,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时期在中国华北的及欧洲等地曾有板齿犀生活;披毛犀和
猛犸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体及长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御寒冷,长鼻上有一对巨角,前面一支最长可达1米,生活在寒冷地带。这两种犀类先后在不同的时期都已经灭绝了。
黑犀牛于900万年的晚中新世出现,比白犀早出现了约两百万年。虽然和白犀是不同属,但仍然是现存犀牛中和白犀关系最近的。然而
新近纪时,黑犀的足迹一度遍及到欧洲东南部和亚洲西部。在希腊、土耳其、伊朗等地中海东部沿岸的一些晚
中新世地层中,都有其化石发现,并具有许多原始的特征,齿冠低,鼻切迹浅。之后,到了晚中新世早期,
阿尔及利亚出现了最早的黑犀属成员,始黑犀(Diceros primavus);始黑犀和副黑犀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二者之间可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接下来,到了晚中新世晚期,始黑犀可能进化出了纽氏黑犀(Diceros neumayri)。最古老的纽氏黑犀化石发现于
突尼斯,而在整个晚中新世,纽氏黑犀曾经扩散到东欧和西亚;纽氏黑犀的头骨兼有不少
白犀的特征,比如头骨后倾明显,
下颚已经有几分白犀的样子了,所以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纽氏黑犀是白犀的祖先,很有可能,在晚中新世,一些纽氏黑犀,由原先头型较为粗短,以树叶为食的犀牛,进化成了头型方长,以草为食的白犀。而现代黑犀(Diceros bicornis)的直系祖先可以追溯到
上新世的早黑犀(Diceros praecox)。黑犀在历史上曾分布于欧、非、亚三洲。但后来由于
冰河时期时的天气变化和人类捕杀以及栖息地减少,它们的生活范围在1000多年前就只剩下了
撒哈拉以南非洲。
形态特征
黑犀体长约3-3.75米,肩高1.4-1.8米,尾长约70厘米,体重约800-1400千克。皮肤黑灰色。无下门齿,明显特点是上唇长并有卷绕伸缩性,在取食时能用来剥枝条上的叶子。黑犀牛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在鼻骨的一个突起上长两只角,成份是
角蛋白而不是
骨质的。纵向排列,前面的角较长,长42-128厘米,最长可达1.3米;后角为20-50厘米。在某些情况下,黑犀还具有第三个后角,很小。雌性的角往往比雄性更长但更细。
黑犀的体色从黄棕色至黑棕色,但总体还是灰色的,由于其经常在泥土中打滚而成黑色,皮厚无毛。皮肤虽很坚硬,但其褶缝里的皮肤十分娇嫩,常有
寄生虫在其中。
栖息环境
栖息于森林与草地的过渡区,一般在茂密的多棘灌丛或刺槐灌丛地区。
生活习性
黑犀胆小,爱睡觉,独栖或2-3只同栖,并有一定势力范围,用尿来标记领域。它们以树叶、灌丛、落地果实和杂草为食,一般在早晨和傍晚出来觅食,每天至少要喝一次水。白天在树荫下休息,天气炎热时在泥水中滚来滚去。它们的嗅觉灵敏,但视力差。
黑犀素有脾气不好的恶名,有时会攻击车辆、人和营火。短距离奔跑时速约45公里,最高可达52公里。雄性虽然是独居,但在一个水塘相遇时却能相互容忍,但有时也会对后来者进行驱逐,驱逐方式是大声喷鼻和用脚掌拍打地面。雄性之间是很少相互接触的。
皮肤虽很坚硬,但其褶缝里的皮肤十分娇嫩,总有寄生虫生在其中,所以它常用稀泥保护身体以防昆虫叮咬,在泥中打滚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其不能出汗,需用此保持身体凉爽。
黑犀身上会生长一些讨厌的
扁虱和其它寄生虫,而小
犀牛鸟非常喜欢这种食物,它们通常停在犀牛的身上到处找这些寄生虫吃,犀牛感到非常惬意,当然这是有回报的,当有大型猛兽出现时,犀牛鸟会发出一种很小的警告声音,犀牛便会警惕起来并及早做好反击或逃跑的准备。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因地点而异,一般全年可交配。成年黑犀为独居动物,只在交配的时候在一起生活。黑犀牛是
一夫多妻制。交配的黑犀会一起生活2-3天甚至几周。孕期约为15-16个月。每胎一仔,出生时的小黑犀重量约为20-25千克。在幼仔出生后的第一周内,母亲会将自己与幼仔隐藏赶来。在此之后,母犀和幼仔之间会发出特定的声音找到彼此,黑犀妈妈都非常保护自己的牛犊,小牛总是紧跟在自己母亲的后面。这不同于白犀牛的雌性,随便让幼仔走在自己的前面。牛犊一个月后就可以自己去遛跶了,并在4-5个月后喝水。黑犀牛的后代18个月后断奶,但小牛仍然依赖于母牛长达4年。
幼仔独立生活要2-4年。雌性在5岁时达到性成熟,而雄性则要到7-8年。黑犀的平均寿命为35-50年。人工饲养下,寿命可达45年。世界上已知最长寿的黑犀,是一只名为“浮士德”的雌性东方黑犀。它于当地时间2019年12月27日20时29分,在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的兽栏内去世,时年57岁,推定属于自然死亡。”据悉,浮士德在火山口区域自由生活了54年,随后监管生活3年。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20世纪,黑犀曾经是所有犀牛总数量最多的一种。但在20世纪后半叶,黑犀的数量急剧下降,从70000下降到1981年的10000-15000头。1990年左右该数量又降到2500头以下。根据2003年的资料显示,黑犀的数量已有回升,约3610头。黑犀的主要威胁是偷猎和栖息地的减少,人们猎取黑犀的目的是获取它们的角。
为保护黑犀,在《
华盛顿公约》CITES的干预下,建立了一些区域性的非洲犀牛保育工作,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的犀牛保护,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犀牛管理集团区域方案,以及南部非洲犀牛和大象安全组/国际刑警组织环境犯罪工作组。 IUCN SSC非洲犀牛专家小组是犀牛保护非洲大陆的协调机构。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