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纪(英语:Neogene,符号N)是指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曾经被叫作后新第三纪、上第三纪)。新近纪
生物界的总面貌与现代更为接近,开始于距今2300万年,一直延续至258.8万年。它包括
中新世和
上新世,也是
地史上发生过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少数几个纪之一,又是
哺乳动物和
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的事件。
前人把
新生代第三纪的后期称为新第三纪(现称新近纪)。延续时间2330万~260万年(国际上是2350万~175万年),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自新近纪起,生物界的大部分面貌与现代更为接近。
海洋和大陆的
植物群和
动物群与现代相当。哺乳动物和
鸟类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陆生脊椎动物,并发展出多种形式来适应不同环境。第一个原始人,人类的祖先,出现在
非洲并扩散到
欧亚大陆。
在
植物界中,
高等植物区系与现代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低等植物中淡水
硅藻较为常见。
植物地理区已与现代近似。在
古地理方面,在
大陆边缘地区发生了小规模的
海侵。在
地壳运动方面,到了
上新世,许多
古近纪时形成的新山系继续隆起,山势基本与现代相近,如欧洲的
阿尔卑斯山、
亚洲的
喜马拉雅山、南美的安底斯山等等。
哺乳动物又有新的发展,以形体增大为其特征。在海生
无脊椎动物中,
有孔虫类中的大型
货币虫已经消失,为小型的有孔虫类所代替;
六射珊瑚大量发展,形成大型珊瑚礁。淡水
介形虫等大量繁育。在植物界中,
高等植物区系与现代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低等植物中淡水硅藻较为常见,植物地理区已与现代近似。在古地理方面,新近纪只在
大陆边缘地区发生小规模
海侵,最后一次
海退导致了第四纪的开始。在
地壳运动方面,到了新近纪上新世,许多古近纪形成的新山系继续隆起,山势基本上与现代相近,如欧洲的
阿尔卑斯山、亚洲的
喜马拉雅山、
南美洲的
安第斯山等等。
中国西部隆起成为山地,东部继续下降成为范围很广的凹陷平原,在隆起区沿
断裂带发生连续的
玄武岩喷发。
古新世纪,
始新世出现了腾冲-班戈、库牙克-格尔木新的隆起带,西昆仑隆起带向东拓展,祁连隆起带加宽,
松潘-甘孜隆起区范围向东有所萎缩。
渐新世期间,冈底斯和
喜马拉雅带掘起,昆仑-阿尔金-祁连的进一步隆起,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而腹地为盆的宏观地貌格局。
对山东
昌乐方山新近纪碱性玄武岩中原生刚玉
巨晶的观察研究,发现在刚玉巨晶与
玄武岩间存在反应边,可见新近纪碱性玄武岩中的刚玉巨晶为捕虏晶。
电子探针下观察,反应边有两类:第1类由
尖晶石带和
钛磁铁矿+熔体带构成,第2类由尖晶石带和
长石+钛磁铁矿带构成。在第1类反应边中,尖晶石带很窄(<40μm),钛磁铁矿+熔体带较宽(100~120μm);而且尖晶石的成分变化很大,从靠近刚玉一侧(内侧)向外,
Al2O3逐渐降低,从85.08%~58.94%,
MgO和
FeO逐渐升高,分别从5.14%~14.82%和8.08%~28.24%。在第2类反应边中,尖晶石带较宽且稳定(100μm左右);长石+钛磁铁矿带不稳定,特别是
钛磁铁矿不但窄(<40μm),而且分布断断续续;
尖晶石的成分变化较小,Al2O3 59.25%~62.82%、MgO 12.34%~13.50%、FeO 23.25%~27.37%。本文对两类反应边的形成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刚玉巨晶与玄武岩浆
反应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导致形成两类反应边的主要因素,第1类反应边是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的产物,第2类反应边为反应平衡或者是接近平衡的产物。
根据在高原及
邻区近7年完成的1:250000
地质填图资料,划分出
青藏高原及邻区
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共92个。沉积范围大且序列完整的盆地分布在高原周缘和腹地。在高原的南、北和东缘,沿区域性大断裂带分布许多
走滑拉分盆地。
古新世—始新世
海相地层仅分布在藏南和新疆叶城地区。藏南半深海-
深海沉积沿
江孜-
萨嘎-郭雅拉-桑麦一线分布,其海水东浅西深,西部为活动型,反映
新特提斯洋闭合的时间从东向西变新,地壳抬升首先开始于东侧。
晚白垩世隆起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高原总体地貌格局为东北西南低。
深层水综合南海
ODP1148站、1146站和1143站沉积物物性、底栖有孔虫、
同位素等资料,探讨早
中新世以来南海深层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1~17Ma、15~10Ma和10~5Ma3个时间段分别对应3个富含
红褐色粘土的岩性单元,其红色参数增高指示南海深层水中
溶解氧含量的增加。对比发现,前两阶段的深层水增氧与南极
底层水和
北大西洋组合水增强有关,前南海与外地的底层水基本是相互连通的。10Ma以后,南海深层水
溶解氧降低,同时分别处于下深层水的1148站和上深层水的1146站之间的CaCO3含量变化加大,喜氧底栖
有孔虫减少,底栖δ13C在~10Ma大幅度减轻,说明南海当时的深层水受
大洋深层水的控制减弱。推测主要是南海
海盆自16~15Ma停止扩张以后,南海逐渐关闭引起本地深层水开始形成的缘故。从6Ma左右开始出现大量的
太平洋底层水和深层水的底栖
有孔虫标志种,1148站和1146站在5~3Ma期间的CaCO3含量之差达到40%,标志南海深层水最大分异期。除了
全球气候变冷、
北半球结冰引起太平洋深层水扩张的影响之外,南海海盆由于更强烈向东俯冲而进一步下沉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南海深层水演化进入现代模式,两站之间的
CaCO3含量之差稳定在10%左右,
厌氧底栖种丰度增加。
太平洋底层水和深层水的标志种相继在1.2Ma和0.9Ma大量减少,底栖δ13C也同时大幅度变轻到新近纪的最低值,表明太平洋底层水的影响基本消失,太平洋深层水的影响也大大减弱。因此,标准现代模式的南海深层水,推测主要由于“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
巴士海峡下面的
海槛抬升到接近2600m的深度时,才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