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书生
南朝吴均著志怪小说
《阳羡书生》是南朝文学家吴均创作的一篇志怪小说。这篇小说讲述了阳羡人许彦肩背鹅笼行走,路遇一书生,要求坐到鹅笼中。途中休息时,书生口吐肴馔,与许彦共享,并吐出一女子陪伴他。而女子并不满意书生其人,对他怀有怨气,趁书生醉卧,口吐一男子与之相会。这男子又不真心对待此女子,又口吐一妇人与之戏谈。在书生觉醒前,男子口纳所吐妇人,女子纳男子,最后书生纳女子及诸器皿,留一大铜盘给许彦作纪念。这些情节虽然怪异,但人物描写却是生动传神,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人情世态。小说以奇幻绝妙的想象、荒诞诡异的笔法和曲折离奇的情节,给人以奇诡浪漫的审美感受。
作品原文
版本一
阳羡书生1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2,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3。彦以为戏言4。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5,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6,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7,都不觉重。
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8。”彦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9,奁子中具诸肴馔10,珍羞方丈11。其器皿皆铜物,气味香旨12,世所罕见。酒数行13,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14。今欲暂邀之。”彦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15,衣服绮丽,容貌殊绝16,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17,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18。”彦曰:“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19,乃与彦叙寒温20。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21,书生乃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心,情亦不甚。向复窃得一女子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22。闻书生动声23,男子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24,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独对彦坐。然后书生起,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邪25?日又晚,当与君别。”遂吞其女子,诸器皿悉纳口中,留大铜盘,可二尺广26,与彦别曰:“无以藉君27,与君相忆也28。”
彦太元中29,为兰台令史30,以盘饷侍中张散31。散看其铭32,题云是永平三年作33。
版本二
阳羡书生
东晋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彦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
前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甚善。”乃于口中吐一铜盘奁子,奁子中具诸肴馔,海陆珍羞方丈,其器皿皆是铜物,气味芳美,世所罕见。酒数行,乃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要之。”彦曰:“甚善。”又于口中吐出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绝伦,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好,而实怀外心,向亦窃将一男子同来,书生既眠,暂唤之,愿君勿言。”彦曰:“甚善。”女人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仍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吐一锦行幛,书生仍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将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言。”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二十许,共宴酌。戏调甚久,闻书生动声,男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子,还内口中。须臾,书生处女子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更吞向男子,独对彦坐。书生然后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耶。日已晚,便与君别。”还复吞此女子,诸铜器悉内口中。留大铜盘,可广二尺余。与彦别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
大元中,彦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散看其题,云是汉永平三年所作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阳羡:汉朝县名,属吴郡,故城在今江苏省宜兴市南。
2.绥(suí)安:县名,故城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
3.寄:寄身,存身。
4.戏言:儿戏的话,开玩笑。
5.不更广:不变大。
6.宛然:此处指身体屈曲的样子。
7.负:背负。
8.薄设:犹言略备酒食。薄,微薄,自谦之词。
9.奁(lián)子: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这里指小盒子。
10.具诸:备有各种。肴馔(zhuàn):饭菜。
11.珍羞:美味的珍贵食品。羞,通“馐”,食物。方丈:一丈见方,形容肴馔之丰盛。
12.旨:美味可口。
13.酒数行:即喝了几杯酒。
14.向:先前。将:带。
15.可:大略。
16.殊绝:美丽绝俗。
17.俄而:一会儿。
18.幸:希望。
19.颖悟:聪明。
20.叙寒温:寒暄,礼节性地打招呼。
21.锦行障:古时妇女出游时用的锦制屏风。障,屏风。
22.酌:斟酒。
23.动声:指因移动身体而发出的声音。
24.须臾:片刻,短时间。
25.悒悒(yì yì):愁闷不乐貌。
26.广:指直径的长度。
27.藉:赠给,献给。
28.与君相忆:给你留作纪念的意思。
29.太元: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30.兰台令史:官名,掌管典校图籍,治理文书。
31.饷(xiǎng):赠送。侍中:官名,秦置,本为丞相属官,至魏晋时权力增大,相当于宰相。
32.铭: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33.永平三年:公元60年。永平为东汉明帝刘庄年号(58—75)。大铜盘是三百年前的物品,暗示阳羡书生可能是神仙。
白话译文
东晋时代阳羡人许彦,在绥安的山里行走,遇到一个书生,有十七八岁,躺在路边上,说是脚痛,请求在许彦的鹅笼子里歇歇脚,许彦觉得这是开玩笑。可是书生钻进了笼子里,笼子并不见变大,书生也没有变小,他和鹅安然地并排坐着,鹅也不惊恐。许彦背着笼子走,一点也不感觉分量加重。
走到前边在树下休息,书生就出了笼子,对许彦说:“我要为您略设薄宴。”许彦说:“很好。”书生从嘴里吐出一个铜盘、一个小盒子,盒子里装满了各种食品,山珍海味很丰富。那些盛食品的器皿都是铜制的,食品气味鲜美,是世上少见的。喝过几杯酒,书生对许彦说:“我先前带着一个女人一起来,现在想邀请她来。”许彦说:“很好。”书生又从嘴里吐出一个女人,大约有十五六岁,衣服漂亮,容貌美好无比。三人一起坐着吃喝。过了一会儿,书生喝醉躺下了,这女子对许彦说:“我虽然和书生结为夫妻,但实际上心里想着别人。我先前也偷偷带了个男人一起来,书生已经睡了,暂且叫他来,请你别对书生说。”许彦说:“很好。”女人从嘴里吐出一个男子,年龄大约二十三四岁,也很聪明可爱。他和许彦问寒问暖地谈起话来。当书生快要从酒醉中醒过来时,女子嘴里吐出一个屏风。书生就又和女子一起睡下了。男子对许彦说:“这女子对我虽有情,我的心也没有全部给她。先前我也偷偷带了个女人来,现在想见见她,请你别说出去。”许彦说:“好。”男子又从嘴里吐出一个女子,二十来岁。他们一起吃喝,玩乐了很长时间。听到书生有响动,男子说:“他们二人睡醒了。”于是就拉过自己吐出来的女人,送进嘴里。过一会儿,和书生一起睡觉的女子出来了,对许彦说:“书生要起来了。”她吞下那男子,自己单独和许彦对坐着。书生随后起来对许彦说:“我想小睡一下竟睡长了,你一个人坐着闷闷不乐吧?天也晚了,要和你分别了。”说完,又吞进那个女子,各种铜器也全部塞进嘴里。留下一个大铜盘,宽有二尺多。和许彦告辞,说:“没有什么可奉献给你的,把这大铜盘送给你留作纪念吧。”
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许彦做了兰台令史,把这个大铜盘送给侍中张散。张散一看铜盘上刻的字,说是东汉永平三年制造的。
创作背景
吴均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宗教思想广泛传播,特别是佛学盛极一时。《阳羡书生》是在印度佛经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贬误篇》中说:“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杖而去。’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用梵志吐壶故事改编的志怪小说并非始于《续齐谐记》。晋人荀氏《灵鬼志》曾据以演为《外国道人》,尚存原著风貌。《续齐谐记》的作者吴均则在此基础上“作意好奇”,丰富了故事情节,创作了这个神人异术的怪诞故事。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超凡的奇人阳羡书生的奇特本领。故事奇谲荒诞,变化迷人,通过书生与许彦路遇、同行、分别等过程,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来展现其中的人物形象。它比之《譬喻经》单纯谈某人作术更能引人入胜,书生的奇术异能更加鲜明突出,故事性更强,文学趣味更浓。这是吴均的创造。
阳羡书生是这篇小说的主角,年仅十七八,就具有超人的奇绝幻术。实际上,他是魏晋六朝方士、道人的化身,是被神化了的奇人。他是幻想中的人,而不是现实中的人。整个故事都围绕着奇幻之事来表现书生的奇特本领,以书生为主线,引出一男两女,令人称奇不已。他入笼与双鹅并坐,不见笼变大,也不见人变小,鹅也不惊慌。这已非常人所能为。书生为了酬谢许彦助他之情,又从口中吐出美味佳肴来款待许彦,说明书生是一个颇有人情味的奇人。为了助兴,他又从口中吐出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共坐宴”,充满了常人欢乐的气氛。更为离奇的是书生吐出的女子还有自己的情人,她又“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而这男子又另有所爱,“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这种变化莫测的连续相吐像耍魔术一样,一变而为四,成了彼此相关的两对男女。他们都各有所欢,就各作异术以享其乐,真是奇中有幻,幻中有奇,把人引入了一个眼花缭乱的梦幻世界。结构奇诡,情节曲折,正是此篇艺术上的特点。尤其写书生与三位男女,情态各异,从容有致,虽感怪诞,又觉自然,形象生动而深刻。
这篇小说向人们揭示了一连串的哲理:女人存活在男人心中,而男人又存活在女人心中。吐出来的都是心中人,每个吐出来的心中人又立即忘却他的载体,而只顾贪恋另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心中人。人在专一于某一异性时,此异性也正在专一于另一异性,虚与委蛇,心里从不放弃那思慕的异性,人心成为层层包裹着的圆圈。男女对于自己心中人,即自我感觉是圈里的人,都是专一的;而对圈外真正爱他们的人则加以隐瞒。圈里人都是窃得的,对外人要求“幸勿言”,或“勿泄”;而与此无涉的外人也乐得静观自然,用“善”来维护两者间的相安局面。圈里的对圈外的总有“实怀怨”或“情亦不甚向”的排斥因素存在,人的一生是在不断求那圈里的,同时又不断地骗那圈外的,从而形成一轮又一轮不断扩展开去的同心怪圈。这篇小说在离奇怪诞的表象下包藏的仍是一种社会存在,从中直接解读出的是社会男女关系中的互相隐瞒、相互欺骗的现象,其深层意蕴则透射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作者以荒诞诙谐的艺术手法,借男女关系曲写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的欺诈、虚伪和冷漠,这种批判亦是在呼唤着人间的真情与信任。
还有一处精细的数字安排,就是年龄的特意点染绝非闲笔,它关系到人的生理、心理的成熟阶段。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异性的需要、适应与追求是有不同色彩的。十七八的书生找个十五六的比他小两岁的姑娘装进心中,这是识礼书生的稳妥;十五六的姑娘情窦初开却很风流,她感到十七八的书生不够成熟,选个二十三四的男子作为对象,也颇自然;而二十三四的男子又感到十五六的太小,要找个二十出头的大姑娘相配。所以这年龄的参差错落也颇有意味。
作者极尽笔力,使书生奇绝超凡的法术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实,这是一幕生动而奇幻的人生图画。虽是志怪,却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超现实的追求和向往。《阳羡书生》“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谢肇淛五杂俎》)。这与魏晋人的觉醒、文学的独立及曹丕强调文学的不朽和人的价值是分不开的,它是文学步入自觉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阳羡书生》显示了《续齐谐记》与魏晋志怪的渊源,也表现了南北朝志怪所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那种神化了的人和人化了的神越来越和宗教迷信发生密切关系,逐渐产生了神怪小说。佛家和道家对文学的宗教化起了不良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促进了想象、虚构和奇幻怪诞等浪漫主义因素的发展。《阳羡书生》已经具有“深妙奇异”的特点,即有朦胧的“深妙”的思想意义和“奇异”的故事情节,这为志怪小说向唐传奇的飞跃创造了有利条件。
名家点评
明代佚名编《虞初志》:汤显祖评:语似禅悟。展转奇绝。袁宏道评:无处不可便安,无时不可晏客,无地不可邀姝。意中语,想中事,俱是实境实情。不知者以为极奇极幻。一茎草可化丈六金身。屠隆评:欲吐即吐,欲纳即纳,想之所至,无不如意。非是书生真能吐纳,更有吐纳书生者。
清代王谟《续齐谐记跋》:记中唯鹅笼书生极幻。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然阳羡鹅笼,幻中出幻,乃辗转相生,安知说此鬼者,不又即鬼耶?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均夙有诗名,文体清拔,好事者或模拟之,称“吴均体”,故其为小说,亦卓然可观,唐宋文人多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
后世影响
国内影响
《阳羡书生》对明清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小说家、评点家对“鹅笼书生”故事的接受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明清小说选本对“鹅笼书生”的收录,如《艳异编》《虞初志》《顾氏文房小说》《稗家粹编》《绣谷春容》《逸史搜奇》等;二是明清小说评点家将“鹅笼书生”所蕴含的奇幻的美学观念移植到小说批评中去,如《金圣叹批评水浒传》《隋唐遗文序》等;三是明清小说家对“鹅笼书生”的故事情节或文本结构的仿写,如《聊斋志异·巩仙》《阅微草堂笔记·说鬼》《虞初新志·雌雌儿传》《灯草和尚》《谐铎·顶上圆光》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对《阳羡书生》有所借鉴。
进入21世纪后,《阳羡书生》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作家回归传统、寻求艺术新变的依托。当代作家对“鹅笼书生”故事的接受主要也有三种方式:一是对“鹅笼书生”故事的直接敷陈演绎,如张晓风的《人环》;二是套用“鹅笼书生”套盒式结构模式来批判现实、观照人性的奥秘,如贾平凹的《太白山记·饮者》和计文君的《阳羡鹅笼》;三是以“鹅笼书生”故事为生发点去编织新的传奇,如赵端的《鹅笼书生》和杭程的《鹅笼书生》。
2023年1月,原创动画《中国奇谭》在视频网站bilibili播出,其中《鹅鹅鹅》一集改编自志怪小说《阳羡书生》。
国外影响
《阳羡书生》还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在那里导出了异形变奏的故事。新罗的《竹筒美女》故事结构因循痕迹明显,类似题材的作品还有崔致远的《双女坟记》和金万重的《九云梦》。从佛经故事到日本的《竹取物语》,经过一再的流传和反复的变异,几乎已经看不出原先的样子了。后来江户时代小说家井原西鹤的《金锅留存》,是对《阳羡书生》的“翻案”(模拟)之作。它模拟了中国小说的情节,却忽略了中国小说的神髓。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湖州安吉)人。官待诏著作,奉朝请。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时称“吴均体”。通史学,曾应诏撰《通史》,未竟而卒。著有《续齐谐记》等。后人辑有《吴朝请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20:0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