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绍尔群岛战役为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于1944年2月在
马绍尔群岛对日军进行的
登陆战役。马绍尔群岛位于
夏威夷群岛西南、
马里亚纳和
加罗林群岛以东,是日军中
太平洋外围防御圈的主要岛屿,美军进攻加罗林群岛和
马里亚纳群岛的必经之地。此役,日军伤亡、被俘约1.1万人;美军以伤亡约2200人的代价突破日军外围防御圈,为进军马里亚纳群岛开辟了道路。
战争背景
进入1943年,美军在
太平洋战场上,经过中途岛、
新几内亚、
瓜达尔卡纳尔岛等战役,逐步扭转了
战争初期的被动,夺取了战略主动权。随着美国工业潜力的全面动员,
军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部队得到了大批新式武器装备,使其军事实力大为增强。至1943年秋,美国海军
太平洋舰队已拥有航母11艘、护航航母8艘、
战列舰12艘、
重巡洋舰9艘、
轻巡洋舰5艘、驱逐舰66艘、运输舰29艘,以及大量的
登陆作战舰只。同时美军最高领导层经过认真分析和仔细研究讨论,决定以中太平洋为主要
战略进攻方向,西南太平洋为次要战略进攻方向,采取“双管齐下”,这样两个进攻方向,既可以相互支援、掩护;又可以分散日军兵力,使其难以判明美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日军在
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体系是依托一系列岛屿所形成的三条
岛链,组织起坚固防御。第一条岛链从南到北依次是
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
威克岛、
阿留申群岛;第二条岛链依次是
新几内亚群岛、
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列岛、
小笠原群岛;第三条岛链依次是
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再由东西向的
加罗林群岛连接,形成蛛蛛网状的战略防御态势,日军企图凭借这些岛屿消耗、疲惫美军舰队,并适时出动
联合舰队,进行一场海上决战,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体面的媾和。——曾有一位日本海军的将军感慨地说:“这些岛屿就像是为日本度身定做的。” 面对如此众多的岛屿,美军的战略进攻究竟从何入手呢?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最初决定首先进攻马绍尔群岛,于1943年6月指示中
太平洋战区兼太平洋舰队司令
尼米兹海军上将制定进攻马绍尔群岛的作战计划,但尼米兹考虑到马绍尔群岛自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是日本的托管地,1935年以后更是严禁外国人进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在该群岛建设军事基地,部署守备部队。具体情况由于该
群岛位于美军岸基飞机航程之外,无法组织
空中侦察而一无所知。而在马绍尔群岛东南的
吉尔伯特群岛,原为英国的殖民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被日军占领,加上吉尔伯特群岛距离美军基地较近,美军通过多次空袭和空中侦察,对该地区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因此,尼米兹觉得还是首先进攻吉尔伯特群岛,然后以吉尔伯特群岛为
基地,组织对
马绍尔群岛的侦察,待充分掌握马绍尔群岛情况后,再发动进攻。
参谋长联席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于7月20日决定首先发起对吉尔伯特群岛的两个主要岛屿和
瑙鲁岛的登陆作战,作战计划代号“电流”。
兵力部署
驻守该群岛的是日本海军第4舰队(司令为小林仁中将)的第6基地勤务保障队,第22、第24航空战队和第953航空队(共有飞机约100架),陆军第1海上机动旅、南洋第1、第2、第3支队,共1.3万人。重点防守米利、沃杰、
马洛埃拉普、
夸贾林、
贾卢伊特和埃尼威托克等主要
环礁,并加强南部岛礁的防御。美军参战部队为第4陆战师和陆军第7师又1个团,共5.4万人;海军
第5舰队(司令为R.A.
斯普鲁恩斯中将)的
第58特混舰队,编有航空母舰12艘、
战列舰8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36艘,以及舰载机700余架。
双方兵力
在塔拉瓦岛,守备部队包括
工程兵部队共约4600人,其中主力是松尾敬公大佐的第6横须贺陆战队和管井武男
中佐的第7佐世保陆战队,是
日本海军陆战队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很强。配备203毫米
火炮4门、140毫米火炮9门、81毫米火炮6门、127毫米
高射炮4门、75毫米高射炮8门、75毫米
山炮12门、坦克14辆。柴崎考虑到由于岛屿面积狭小,所以采取滩头防御,在海滩上布置了混凝土三角锥障碍物、带刺铁丝网和木制栅栏,防御工事用椰子树木和珊瑚砂覆盖,有的则用混凝土和钢板加固。所有火炮掩体均用钢板和厚珊瑚砂石覆盖,只有以406毫米重炮发射延时引信炮弹直接命中才能摧毁。全岛工事经过长达十五个月的施工,形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其坚固程度完全可以用
铜墙铁壁来形容。柴崎因此夸口,就是用一百万人花一百年也攻不下塔拉瓦。马金岛的防御相对比较薄弱,包括
工程兵部队和航空基地勤务人员,总共约690人,其中受过正规战斗训练的很少,仅240余人,配备81毫米火炮6门、75毫米高射炮3门、37毫米
野炮6门。
日军在
阿贝马马岛刚开始设防,在美军发动进攻时,只有海军
观通站,守备兵力仅25人。尽管日军地面防御工事完备,但海空力量几乎没有。整个群岛没有一艘军舰,航空兵只有一架战斗机和四架水上飞机,其中唯一的“
零式”战斗机,也因缺乏零部件而无法起飞。美军参战部队是
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的
第5舰队,投入作战的各种舰船约230艘,其中航母11艘、护航航母18艘、
战列舰13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58艘、大型登陆舰船50余艘。作战飞机约1300架,其中
舰载机920架,岸基飞机中B—24“解放者”重
轰炸机约100架。
参战部队
1943年8月,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
海军陆战队第2师和陆军步兵第27师调归第5舰队,准备用于
吉尔伯特群岛登陆作战。还将两个海军陆战队守备营和一个陆军守备营共7600人调归第5舰队,准备担负被攻占岛屿的守备任务。上述地面作战部队编为第5两栖军,由
霍兰·史密斯少将任军长,分别集结于
夏威夷、新西兰、
萨摩亚和
埃利斯等地备战。
参战部队由第5舰队司令
斯普鲁恩斯统一指挥,编为四个特混编队:第50特混编队,即快速航母编队,由查尔斯·鲍纳斯海军少将指挥,负责压制日军在马绍尔群岛、特鲁克、
瑙鲁等地日军机场,以保障吉尔伯特群岛登陆的顺利实施,并随时准备迎击来袭的日军舰队。该编队下辖四个航母大队,共计11艘航母、5艘
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21艘驱逐舰,659架舰载机。
第52特混编队,即北部登陆编队,担负在马金岛的登陆,由第5两栖部队司令凯利·特纳海军少将指挥,下辖运输舰大队、登陆舰大队、舰炮
火力支援大队和
航空火力支援大队。其中运输舰大队由6艘运输舰、1艘船坞登陆舰和4艘驱逐舰组成;登陆舰大队由3艘
坦克登陆舰和1艘驱逐舰组成,负责运送履带登陆车等小型登陆工具;舰炮火力支援大队由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负责为登陆部队提供舰炮火力支援;航空火力支援大队由3艘护航航母(载有48架战斗机和36架鱼雷机)、4艘驱逐舰和1艘
扫雷舰组成,负责为登陆部队提供直接航空火力支援。地面作战部队是步兵第27师的第165团和第105团的一个营,共6400人,由27师师长拉尔夫·史密斯指挥。
第53特混编队,即南部登陆编队,担负在塔拉瓦岛的登陆,由第5两栖部队副司令希尔海军准将指挥,下辖运输舰大队、登陆舰大队、舰炮
火力支援大队、航空火力支援大队和扫雷舰大队。运输舰大队由16艘运输舰、1艘船坞登陆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登陆舰大队由3艘
坦克登陆舰和1艘驱逐舰组成;舰炮火力支援大队由3艘
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组成;
航空火力支援大队由5艘护航
航母(载有80架战斗机、27架鱼雷机和27架
轰炸机)和5艘驱逐舰组成;扫雷舰大队只有2艘扫雷舰,负责清扫登陆海域的水雷。参战部队由第5舰队司令
斯普鲁恩斯统一指挥
地面作战部队是
海军陆战队第2师,约1.8万人,由陆战2师师长
朱利安·史密斯少将指挥。
第57特混编队,即
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和陆军第7航空队各一部所组成的岸基航空兵,由
胡佛海军少将指挥,共350余架飞机,分别配置在
富纳富提、
努库费陶、
坎顿、贝克等地,负责侦察、轰炸
吉尔伯特群岛,并为登陆部队的海上航渡提供空中掩护。
美军考虑到数百艘舰船在远离基地的海上将持续作战数周,后勤保障工作极其困难和复杂。为此美国海军专门成立了为作战舰队服务的勤务船队,作为浮动的补给基地,由卡尔霍恩海军中将指挥,至1943年11月,这支船队已拥有包括
油船、供应舰、
修理船、
拖船、浮动船坞等各种辅助船只约20余艘,后来随着战役发展而船只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并配备一定的护卫舰、反潜舰和扫雷舰担任警戒。其使命就是随着战线的不断推移,将后勤系统向前推,使得各种作战舰艇能够在靠近作战海域的地区得到急需的补给和修理维护。
战前准备
早从1943年夏季起,美军就已经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先通过原先在
吉尔伯特群岛居住过的英国人,了解水文、潮汐、地形等情况。从
珍珠港出发的“舡鱼”号潜艇于9月25日到达吉尔伯特群岛,利用在
潜望镜上安装的照相机对
塔拉瓦岛、
马金岛和
阿贝马马岛进行了照相侦察,将三个岛屿的海岸线完整拍摄下来。并实地勘察了接近岛屿的航道,修正了旧海图上的不正确之处。通过航空侦察,发现日军塔拉瓦岛的防御重点都在堡礁外侧,决定舰队直接驶入礁湖,从堡礁内侧登陆。但最大的困难是塔拉瓦岛上无规则的潮汐和遍地的珊瑚,由于登陆艇只能在大潮时靠岸,而直到1944年春季,大潮都在夜间或黄昏,夜间登陆无法得到舰炮和飞机的支援,黄昏登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夜幕降临前巩固滩头。可如果等到1944年春季,日军的防御将更加坚固,那样美军的伤亡也会更大,所以尼米兹经海军作战部长批准最后决定在11月19日登陆,后推迟到20日早晨的小潮时刻登陆,由于美军不知道小潮高峰的确切时间,便将登陆时间定在8时30分。
尽管美军在
瓜达尔卡纳尔岛和
所罗门群岛得到了很多实战经验,但像
塔拉瓦岛这样复杂的水文条件和坚固设防的岛屿,还是第一次。美军在装备和训练等诸方面都存在极大缺陷。装备上,没有登陆战专用的指挥舰,只能用旧战列舰凑数,例如南部登陆编队司令希尔的旗舰“马里兰”号战列舰,曾在1941年12月8日的偷袭珍珠港中遭到重创,虽然已经修复,但舱室太小,容纳不下编队司令部全体人员,而且通信设备非常脆弱,战列舰的406毫米主炮齐射所产生的震动和压力,就会使其失灵。登陆作战时能越过珊瑚,将人员物资送上岸的装备就是履带登陆车,也就是
LVT两栖车,其中LVT—1两栖车数量少,装甲薄,速度慢,又没有武备。而LVT—2两栖车性能虽比LVT—1有提高,但数量更少,驾驶员也没有完全掌握操纵技术。单兵使用的肩负式电台,体积大,又不防水,难以适应艰巨的登陆战斗。
登陆艇也没安装火箭炮,无法在登陆艇突击抢滩时提供不间断的随伴火力支援。
训练上,海军没有进行过舰炮摧毁点状目标精确射击训练;舰载机飞行员只进行过攻击军舰训练,缺乏对地攻击训练;地面作战部队中的陆战2师虽然在瓜岛战役中表现不凡,但在新西兰长达七个月的休整中,主要进行的是丛林战训练,没有进行过岛屿两栖登陆训练;陆军的步兵27师更是着重于陆军的常规训练,没有与
海军陆战队的战术相融合。而且参战部队集结地区,北起
夏威夷,南到新西兰,距离遥远,没有举行过全程协同演练,无论地面部队中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还是陆、海、空军三军的协同都不够默契。上述这些缺陷,就埋下了美军在
塔拉瓦岛伤亡惨重的隐患。
美军早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前进基地建设,从
萨摩亚群岛出发,沿
图瓦卢群岛向
吉尔伯特群岛逐步推进。首先进占距离吉尔伯特群岛约1260公里的
富纳富提岛,开始修建机场和舰船
停泊场,从1943年10月起,
胡佛海军少将指挥的岸基航空兵和
卡尔霍恩海军中将指挥的勤务船队先后进驻,使该岛成为美军在
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中最重要的前进补给基地和航空基地。接着于9月占领了吉尔伯特群岛以东860公里的
贝克岛,在岛上修建了战斗机机场于9月中旬完工。然后又进占了塔拉瓦岛和富纳富提岛之间的
纳诺梅阿群岛和
努库费陶群岛,并在岛上修建了前进机场,10月下旬便可供轰炸机使用。此外美军还在
塔拉瓦岛和贝克岛之间的
豪兰岛,修建了简易机场,供受伤的飞机紧急降落使用。
1944年9月1日袭击了南鸟岛,先后出动六个攻击波275架次,将岛上的日机全部消灭
从9月开始,美军开始了积极活动,为即将开始的登陆作战做准备。鲍纳尔率领快速航母编队的3艘航母、1艘
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8月23日从
珍珠港出发,于1944年9月1日袭击了
南鸟岛,先后出动六个攻击波275架次,将岛上的日机全部消灭,烧毁岛上储存的400桶航空汽油,并破坏了机场跑道。美军损失飞机4架。
鲍纳尔率部返回珍珠港后,又率领第50特混编队第1大队,共3艘航母、2艘战列舰和6艘驱逐舰,在
岸基航空兵的B—24重轰炸机协同下,于1944年9月18日、19日对塔拉瓦岛和
马金岛进行了空袭,击毁日军9架攻击机和2架水上飞机,迫使日军只在马金岛留下4架水上飞机,将其余飞机全部撤走。空袭中美机还对两岛进行了系统的
航空摄影,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照片,为制定登陆计划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此外日军在抗击美军空袭中所消耗的大量弹药,由于补给断绝而得不到补充,也是美军这次空袭的一大收获。日军联合舰队得知美军行动后,舰队司令古贺大将亲率舰队前出至埃尼威托克准备出击,后因美军主动退走才返回特鲁克。
第50特混编队第3大队和第4大队由第3大队司令蒙哥马利海军少将统一指挥,于1944年10月5日和6日连续两天对威克岛进行了攻击,先后组织了六个攻击波,出动飞机738架次,编队中的
战列舰和巡洋舰也对岛上的日军目标进行了炮击,消灭了岛上绝大部分日机,并给日军机场设施造成了很大损失。迫使日军从马绍尔群岛抽出飞机进行增援。古贺再次率领舰队前往马绍尔群岛准备迎战,又因美军撤走无功而返。
战争过程
1944年11月10日,北部登陆编队从
珍珠港出发,驶向吉尔伯特。第50特混编队的第1、第2大队也于同日离开珍珠港,向
吉尔伯特群岛进发。1944年11月13日,南部登陆编队从
埃法特岛出发,前往吉尔伯特。1944年11月14日,临时转归南太平洋的第50特混编队第3、第4大队在
圣埃斯皮里图岛进行了补给后,先后出发北上归建参战。与此同时,第57特混编队即岸基航空兵部队,对
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日军机场进行了连续七天的空袭,以压制日军航空兵力,保障登陆编队的航渡安全。1944年11月18日,第50特混编队的四个大队陆续到达吉尔伯特群岛附近海域,第1大队在北面展开,负责拦截日军从马绍尔群岛南下的海空支援;第2大队在
马金岛附近展开,负责夺取马金岛地区的制空权;第3大队在
塔拉瓦岛附近展开,夺取塔拉瓦岛地区的制空权;第4大队在西面展开,以阻截日军从
瑙鲁岛的海空支援。1944年11月19日,美军第50特混编队的舰载机大举出动,对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和瑙鲁岛进行了全面的航空火力打击。
马金岛登陆战
马金岛位于
吉尔伯特群岛最北端,由十个岛礁组成,其中最大的岛礁是
布塔里塔里岛。该岛形状就像一个长柄铁锤,锤头部分长约5.6公里,锤柄部分长约17.7公里,锤柄筑有东西两道横穿岛礁的防坦克暗壕,把锤柄分割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夹在防坦克暗壕中间的地段,长2742米,宽366米,是日军防御工事集中的主要地区。日军在岛上建有宽30米长75米的水上飞机
滑行道,作为水上飞机基地,还建有码头等舰船停泊设施。守军共约690人,其中
工程兵部队340人,航空地勤人员110人,战斗部队仅240人,配备81毫米火炮6门、75毫米高射炮3门、37毫米
野炮6门。
美军虽然知道
马金岛不是日军的防守重点,其防御比起
塔拉瓦岛,薄弱多了,但对在该岛的登陆作战还是比较重视,由第5
两栖部队司令特纳亲自指挥战斗,主要考虑到马金岛距离马绍尔群岛最近,距米利岛仅350公里,距
贾卢伊特岛也只有460公里。特纳担心这两个岛屿上的日军航空兵会前来袭击,要求部队速战速决,争取一天结束战斗,以使海上支援登陆的军舰尽快撤离。
担负登陆作战的是步兵第27师的第165团和第105团的一个营,共约6400人,与守军相比,占有9:1的绝对优势。尽管如此,特纳仍不相信陆军的战斗力,调来陆战2师的一个团作为预备队。史密斯师长则一心想把仗打好,为陆军争光,也给历来趾高气扬的
海军陆战队看看。
11月20日凌晨,登陆编队驶抵马金岛附近海域。5时40分,舰炮火力支援大队的战列舰开始弹射校射飞机。6时,六艘满载登陆部队的运输舰到达距离马金岛西海岸5000余米海域,开始组织部队换乘登陆艇和
LVT两栖车。6时20分,舰载机飞临岛礁上空,进行直接
航空火力准备。6时40分,4艘
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舰炮
火力支援大队开始实施舰炮
火力准备,猛烈的炮击一直持续到8时24分,
马金岛完全被硝烟和烈火包围,日军没有任何还击,美军只是“密西西比”号战列舰的主炮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了43人丧生,19人受伤。
8时13分,由32辆LVT两栖车组成的第一波登陆部队,排成一排,全速驶离出发线,沿着扫雷艇布设的浮标,向海滩急进。同时舰载机对海滩上的日军阵地进行猛烈的低空扫射,掩护登陆部队抢滩。8时32分,第一波登陆部队到达马金岛西海岸代号“红滩”的登陆滩头,舰载机随即停止了对海滩的扫射,转而攻击日军的纵深防御工事。不久,美军第二、第三波相继到达,依次上陆,有两辆坦克随之上岸,为步兵提供随伴支援。27师的师属炮兵也在西海岸南部的乌基安冈角登陆,随即展开为部队提供
炮火支援。由于日军在西海岸防御非常薄弱,至10时许美军已完全控制了登陆场。实际上,这是美军的佯攻,目的就在于将日军从主要防御地区吸引过来。
10时许,美军1艘扫雷舰、1艘
坦克登陆舰(载有16辆
LVT两栖车)、1艘船坞登陆舰(载有携带坦克的机械化登陆艇)和1艘登陆兵运输舰在2艘驱逐舰的掩护下,驶入礁湖,准备在
布塔里塔里岛的北侧,即礁湖的内侧登陆。美军在2艘驱逐舰的舰炮火力掩护下,在礁湖水域完成了换乘,以LVT两栖车为第一波,装有坦克的机械化登陆艇为第二波,人员车辆登陆艇为第三波,在舰炮和舰载机火力支援下,先后向海滩冲去。当登陆部队接近海滩时,遭到日军轻武器的密集射击,美军
LVT两栖车以车上的机枪还击,舰炮和舰载机也全力轰击,很快压制住了日军的火力,10时45分,第一波顺利抢滩上陆,但第二、第三波都因为登陆工具无法通过遍布珊瑚的浅水区,所运载的部队只好在距离海滩270米处下船,在齐腰的海水中涉水上岸。登陆虽遭到了日军的抵抗,但美军伤亡并不大,仅1人阵亡。
美军本来预计一旦西海岸佯攻开始,日军必会调动主力前去迎击,这样就可与随后在北海岸登陆的主攻部队,形成夹击之势,消灭离开防御工事的日军主力。不料日军不为所动,主力龟缩在两道防坦克暗壕之间的防御地带,基本没有出击,致使美军的如意算盘落空。但美军在两个方向的登陆均告成功,仍可以迅速向纵深推进,分割日军防御,尽快占领全岛。但参战的陆军部队习惯于炮火掩护下推进,一遇到日军阻击,有时甚至只是几个日军的狙击手,就停止不前,等待炮火将阻击的日军消灭后再前进。日军在岛上建有大量的机枪火力点和永备发射点,美军的推进遭到了顽强的抵抗,由于舰炮火力的精度不高,无法有效摧毁日军的地下掩体,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坦克。但坦克手却只肯接受远在其他地方的指挥官,不愿接受步兵指挥官的指挥,步兵165团的团长只好亲自前去和坦克兵商量,却被日军的狙击手打死,这是美军在地面战斗中阵亡的最高军衔的军官,由于地面部队失去了指挥,更是难以前进。
天黑前,除了1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其余的军舰都退出了礁湖。整个夜晚,岛上的美军不断遭受日军的渗透袭扰,惊恐不安,彻夜不得安宁。11月21日,美军的战斗依然没有起色,空中支援由于敌我双方战线混杂,难以有效实施,有一次“企业”号航母的舰载机投下的炸弹就落在美军头上,造成了3人死亡,多人受伤。这样美军的推进就更为缓慢,第5两栖军军长史霍兰·史密斯少将来到27师师部,亲自督战,也无济于事。
11月22日,战斗仍在继续,美军步步进逼,所占领的地区逐渐扩大。入夜后,日军发动了最后的大规模自杀冲锋,他们先点燃爆竹,以吸引美军注意,再驱赶当地的土著人在前充当“挡箭牌”,冲向美军的战线,在混战中,日军死50余人,美军死3人,伤25人,终于粉碎了日军的反击。这是日军最后一次有组织的反击。
11月23日13时,27师师长史密斯少将宣布占领马金岛。在马金岛登陆战中,美军地面部队阵亡64人,伤152人,伤亡并不大,但在没有遇到日军激烈抵抗的情况下,依然打了三天,整个作战拖泥带水,毫无生气,虽胜无光。加上海军11月24日凌晨在马金岛海域“科利斯姆湾”号护航航母被日军“伊—175”号
潜艇击沉,包括
航空火力支援大队大队长马林尼克斯海军少将在内约650名舰员阵亡,以及“密西比比”号战列舰在舰炮准备时炮塔爆炸所导致的伤亡,美军的伤亡总数高达死757人,伤171人,超过了日军。
日军在马金岛守军阵亡585人,被俘105人。美军的拙劣表现主要是指挥不力,战术失当。参战的第27师长期担任守备,这是首次参加实战,该师还按照一次大战时的战术,在炮火掩护下逐步推进,一旦遭遇阻击就停止不前,直到炮火将阻击之敌压制,因此美军虽具有9:1的绝对优势,却没有一举将日军消灭,反而先是畏手畏脚,坐失良机,再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足足花了三天才将日军防守薄弱的
马金岛占领,与
塔拉瓦岛的海军陆战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塔拉瓦岛登陆战
塔拉瓦岛位于赤道以北148公里,在
马金岛以南约185公里,是一个三角形的珊瑚
环礁,中间是礁湖,东、南两边分别约长33公里和22公里,是一连串的珊瑚岛礁,西边则是连绵不断的暗礁,中间有两条通往礁湖的深水水道,在南面最西边的岛礁是塔拉瓦岛最大的岛礁——比托岛,该岛形似一只
水鸟,一条长4500米的长堤就像是水鸟的一只脚,一直通往礁湖,全岛长3700米,宽从450米到540米不等,面积约1.18平方公里,是日军在
塔拉瓦岛最重要的防御核心岛屿,在岛中部筑有机场,机场跑道长1400米,宽60米,是日军在在该群岛唯一的轰炸机机场。日军在比托岛经过十五个月的努力修筑完备的防御体系,守军是柴崎少将亲自指挥的4000余人,而且大多是
日本海军陆战队中的精锐之师。
美军在塔拉瓦岛登陆的是陆战2师,该师曾在
瓜达尔卡纳尔岛经受过战火考验,表现不凡。瓜岛战役结束后,转到新西兰休整长达七个月,官兵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们早已厌倦了枯燥的训练,渴望早日在战场上一展身手;另一方面对宁静美丽的新西兰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有些人还在当地结婚成家。
11月1日,从新西兰
惠灵顿启程,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目的地。11月13日,到达
新赫布里底的埃法岛,进行登陆演习。直到此时官兵们才知道作战的目标是
塔拉瓦岛,但对这个岛屿大多数人是一无所知。11月16日到达
富纳富提岛,加油补给后继续向塔拉瓦岛出发。11月18日,负责夺取塔拉瓦岛海域制空权的第50特混编队的第3大队开始对塔拉瓦岛实施预先
航空火力准备,在两天的猛烈空袭中,击毁日军2门203毫米火炮和3辆坦克,并使日军的防
御工事受到了一定的破坏。11月19日15时,登陆编队到达塔拉瓦岛东南海域,南部登陆编队司令希尔少将召集随军记者举行记者招待会,希尔对舰炮和舰载机的火力十分信任,声称将要把塔拉瓦岛从地图上一举抹掉,言下之意登陆部队遭遇的抵抗将会很微弱,登陆将会像度假的游客漫步海滩一样轻松,一旁的陆战2师师长史密斯少将心中不快,随即插嘴补充:“请记住,当
海军陆战队队员与敌人短兵相接时,唯一的盔甲是身上的卡叽布军装!”日落前,南部登陆编队所有军舰在塔拉瓦岛东南海域集合完毕,一起向登陆地域进发。
11月20日凌晨,陆战2师吃过了传统的出征早餐——
新西兰牛排鸡蛋,随后检查装具,准备出战。4时,各登陆运输舰开始放下小型登陆工具。5时零5分,“马里兰”号
战列舰弹射舰载校射飞机,虽然“米德”号驱逐舰同时施放烟雾进行掩护,但弹射起飞的火光还是被日军发现,日军
海岸炮随即开始射击,希尔立即下令还击,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主炮开始齐射,猛烈的炮火将小小的比托岛几乎全部笼罩住,但日军的海岸炮还在不断射击,而且越来越准,希尔只得指挥军舰转移阵位,以便进行反炮火射击。5时45分,不知什么原因舰载机并没有按计划准时飞来,由于希尔的旗舰“马里兰”号
战列舰通信设备在进行了两次主炮齐射后就失灵了,也就无法询问催促
航空火力支援大队。6时15分,从三艘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终于来到了,此时比托岛上已经浓烟滚滚,烈火熊熊,由于美军进行舰炮射击时使用的都是爆破弹,将岛上炸得尘土飞扬,
遮天敝日,飞行员根本看不清地面目标,加上舰炮火力相当密集,在这种情况下飞机进行低空精确攻击十分危险,因此舰载机的对地攻击只进行了短短七分钟就匆匆结束。舰炮
火力准备继续进行,在两个多小时的舰炮准备中,美军共发射了3000多发炮弹,小小的比托岛几乎每平方米都承受了一吨的炮弹,似乎一切都被炸光了,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下岛上似乎不可能再有生物存活,但美军大大高估了
炮火准备的效果,日军大多数
工事特别是火炮掩体都深埋在地下,只有用
大口径火炮使用延时引信炮弹才能将其摧毁。美军缺乏对岸上点状目标射击的经验,速度太快,以致炮弹爆炸的烟雾遮掩了目标,看看虽然烈焰浓烟,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此大规模火力准备的唯一成效就是将日军的通信线路全部炸断,使其指挥部与各部队之间的联系全部中断。
美军在实施舰炮
火力准备的同时,“追踪”号和“必需”号两艘扫雷舰清扫并标示出安全进入礁湖的航道,引导“林哥德”号和“达希尔”号驱逐舰驶入礁湖进行近距射击,接着“阿希兰”号船坞登陆舰也驶入礁湖。6时19分,希尔见日军
海岸炮仍在射击,并对进入的船坞登陆舰构成了极大威胁,便命令登陆舰退到日军海岸炮射程之外待命。
陆战2师前三个登陆波全是由新型的
LVT—2两栖车组成,分别是48辆、24辆和21辆,于7时零7分完成换乘,LVT—2两栖车必须先到达距出发线6400米的集合区,整顿队形后再以六分钟的间隔向5500米外代号“红一”、“红二”和“红三”的三个滩头冲击,其中在“红一”滩头登陆的是陆战2团的第3营,营长是金特尔少校,“红二”滩头登陆的是陆战2团的第2营,营长是艾米中校,“红三”滩头登陆的是陆战8团的第2营,营长是劳克
中校,登陆总指挥是陆战2团团长
肖普上校。
由于负责标示航道的“追踪”号扫雷舰在作业时因与日军
海岸炮进行炮战,所以标定出的航道偏西,加大了LVT—2两栖车到达集合区的距离。而
LVT—2两栖车的驾驶员都是新手,训练还不充分,对两栖车性能还不能熟练掌握,因此LVT—2两栖车的航行速度比预定计划要慢,加上当时礁湖里正刮着强劲的西风,更是给LVT—2两栖车的行动带来巨大困难。直到8时25分,两栖车才到达出发线,比计划整整晚了四十分钟,希尔眼看无法按计划于8时30分登陆,便将预定登陆时间从8时30分推迟到8时45分,后又再推迟到9时。因此美军舰炮曾于8时35分开始向纵深延伸射击,后又重新轰击海滩,8时55分才再次向纵深延伸射击,而此时,LVT—2两栖车仍在礁湖的风浪中苦苦挣扎着向前行驶。海军的一架观察联络飞机发现两栖车无法在9时突击抢滩,便向旗舰“马里兰”号战列舰报告,可是“马里兰”号的通信设备已经失灵,没有收到这一重要的报告,致使一切仍在按照9时登陆的计划实施,9时舰载机飞临滩头,实施航空火力掩护,但由于地面上烟雾弥漫,因为飞行员无法看清目标,所以对地攻击效果极差,日军的很多工事都安然无恙,当美军飞机结束攻击飞走时,舰炮火力已向纵深延伸,滩头上出现了长达23分钟的火力间歇!
飞行员无法看清目标,对地攻击效果极差,导致日军的很多工事都安然无恙。
这段时间已足以让日军从隐蔽部进入防御工事了。
LVT—2两栖车在接近滩头时遭到了日军火力的迎头痛击!大多数两栖车中弹,失去机动能力,只有少数得以上岸,海滩上到处是燃烧的两栖车和死伤的士兵,鲜血已将海水染成了红色。在红二滩,2营营长艾米中校高喊:“跟我来!我们要占领海滩!”话音未落,就被日军子弹击中,一头倒在海滩上。好不容易冲上岸的陆战队员都被日军密集的火力压制在海滩上大堤下,根本无法前进。第四、第五波是载有登陆兵、坦克和火炮的机械化登陆艇和车辆人员
登陆艇,由于吃水比两栖车深,当时又正值退潮,无法越过珊瑚礁,考虑到海滩上急需支援,便将所运载的M—4“谢尔曼”式坦克放下水进行涉渡,结果有的坦克发动机进水而失灵,只有7辆好容易驶上海滩,其中3辆因滩头上到处是伤员而无法行动;有3辆被日军炮火和地雷击毁,还有1辆则陷在弹坑里动弹不得。运载的登陆兵由前三个登陆波的两栖车返回来接运到浅水区,再要迎着日军的枪林弹雨通过700米齐胸深的浅水区,其艰难可想而知,由于前三个波次的两栖车所剩不多,所以大部分人还滞留在珊瑚礁上。运载火炮的
登陆艇无法卸载,只得后撤,等待涨潮。
陆战2团团长肖普上校在海滩上拼命寻找能用的电台,以与后方取得联系。他原是陆战2师的作战科长,刚在一星期前接替在演习中受伤的原2团团长,由于他参与制定了塔拉瓦岛的登陆计划,因此他对该岛的地形、防御等情况都非常熟悉,这对于陆战2团是不幸中的万幸。10时30分,他终于找到了一部能用的电台,立即命令团预备队第1营从红一滩上岸。但直到中午过后,才与希尔和陆战2师师长史密斯取得联系,报告了形势极其严重,急需援助。此时,登陆的美军只占领了纵深数米的滩头,而伤亡已经超过20%。希尔早已通过观察飞机知道海滩上情况不妙,接到肖普的报告更是大为震惊,一面命令舰炮继续猛烈射击为海滩上的部队提供炮火掩护,一面投入师预备队,同时向第5
两栖部队司令特纳报告,请求调总预备队来增援。
此时,
塔拉瓦之战几乎已经到了失败的边缘,——满载后续部队和重武器的登陆艇大部分被卡在珊瑚礁上,动弹不得,其余的只好在珊瑚礁外水域等待涨潮;海滩上的部队死伤枕籍,被日军的火力压得无法前进,所剩无几的两栖车来回奔波,运上补给撤下伤员。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陆战2师充分发扬了
海军陆战队所特有的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尽管伤亡惨重,尽管建制已被打乱,尽管指挥员死伤大半,下级军官、军士和士兵主动组织起来,拼死冲锋。红三滩头,霍金斯中尉率领34名战士,用炸药包、刺刀、铁锹,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了300米,占领了滩头东侧一段长堤,取得了能展开
炮兵的一块地方,炮兵立即将75毫米
榴弹炮拆开,再把一块块部件运上滩头,组装起来,然后为部队提供
炮火支援。霍金斯
中尉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表彰他的英勇战绩,美军将比托岛的机场命名为霍金斯机场。
肖普将团指挥部设在刚夺取的一个日军防空洞里,他深知连接红二滩和红三滩之间栈桥的重要性,接连组织了五次攻击,最终在32架舰载机的大力支援下,才夺取了栈桥。海空军竭尽全力为登陆部队提供支援,4艘驱逐舰始终停在礁湖里,随时根据登陆的召唤进行舰炮支援,航母上的舰载机也不时出动,提供
航空火力支援,至日落前先后进行了32次攻击,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就出动飞机80架次!经过殊死激战,至日落时分,美军有5000人上岸,伤亡也超过了1500人。在海滩的西部占领了正面140米,纵深450米的登陆场,东部则控制了正面600米,纵深270米的滩头,但情况依然危急。肖普只得命令就地构筑工事,一半人警戒,一半人休息。
入夜,美军经过一天的血战,已是精疲力尽,弹药、饮水所剩无几,一旦日军发动大规模反击,后果难以预料。庆幸的是,日军只有一些小规模的袭扰,均被美军轻易击退。原来,美军的猛烈炮火轰击虽没有摧毁日军深埋在地下的工事,却将其通信系统彻底破坏了,加上天黑后,美军不间断的扰乱射击,使日军无法恢复通信,因而柴崎无法组织起大规模反击。11月21日,经过一夜补充的美军全力向前推进,扩大登陆场。
重武器和坦克在红一滩和红三滩上岸,总预备队的陆战6团的两个营则在比托岛西侧新开辟的登陆点代号为“绿滩”的海滩登陆,随即消灭了日军对美军军舰威胁最大的203毫米
海岸炮,巡洋舰、驱逐舰驶入礁湖,在岸上火力控制组的指挥下,以越来越准确和猛烈的炮火掩护地面部队推进。陆战6团的另一个营则占领了比托岛以东的拜里仓岛礁,随即在该岛设立了105毫米火炮阵地,以猛烈
炮火支援比托岛上的战斗。美军终于扭转了登陆初期的不利,开始占据上风。但日军仍在负隅顽抗,战斗的惨烈难以用语言形容。陆战2师在如此激烈的鏖战中,充分体现了一支精锐之师的风采,很多时候,士兵们都是自己组成战斗小组,用
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一个一个解决日军的火力点,其勇敢顽强,可歌可泣。至日落前,已有部队推进到比托岛的南岸。日军在美军猛烈火力下死伤惨重,隐蔽部和工事里到处是尸体和伤员,柴崎被迫将指挥部所在坑道改为临时救护所,率指挥部成员向附近坑道转移时被美军炮火击毙。
傍晚,陆战2师参谋长埃德森上校上岛,统一指挥岛上所有部队的战斗,肖普则指挥陆战2团的作战。日军由于指挥官柴崎少将阵亡,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因而当晚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夜间反击。使岛上的美军又度过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夜晚。
11月22日,美军以滩头为基点,陆战8团1营向西,陆战2团3营和陆战6团3营向东,对残余日军实施夹击。陆战8团的2营和3营则向中部的机场发动突击。塔拉瓦岛的胜负已成定局,但日军的抵抗仍在继续。美军在栈桥东侧三角形阵地遭到抵抗最为激烈,美军炮火对该阵地足足实施了三小时的连续轰击,但步兵冲锋时仍遭到了日军火力的疯狂扫射,最后美军以机枪和迫击炮掩护两辆装甲推土机将日军坑道彻底推倒才结束了战斗。日军的拼死顽抗固然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在美军的顽强攻击和猛烈火力打击下,日军弹尽粮绝,很多士兵的体力和精神已经达到极限,不少人因无法忍受而自杀。黄昏,陆战2师
师长史密斯少将上岛,在滩头开设了师指挥所。
11月23日凌晨,被压缩在岛东部狭长地带的日军残部,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自杀性冲锋,尽管对战局已毫无作用,却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心理恐慌,5时许,日军的反击终告平息。中午过后,美军突破了日军的最后阵地,全歼了守军。陆战2师师长史密斯于13时12分宣布,全部占领比托岛。美军官兵从隐蔽处走了出来,欢呼胜利,然而比托岛实在太小了,根本无法容纳下陆战2师的全部人员!
此役,日军4000余守备部队,除146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战死。美军失踪阵亡1013人,伤2072人,其中海军陆战队死984人,伤2001人。美军以巨大代价攻占比托岛后,于11月24日占领了比托岛东面的埃塔岛。29日又在阿布里基岛登陆,消灭岛上160名日军,占领该岛。至此,美军控制了塔拉瓦岛全部。
11月24日,第5两栖军军长
霍兰·史密斯少将登上比托岛,面对刚刚经受过残酷战火洗礼的景象,这位久经战阵的将军大为震惊,他说:“我想象不出他们是如何攻占这个岛屿的,这是我见到过的防御最完备的岛屿!”结束战斗的士兵们,面容憔悴,两眼无光,看上去比他们的父辈还要苍老,经过如此严酷的战斗,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还活着,脸上没有笑容,只有劫后余生的宽慰。随后他命人在两棵被炮火削秃的
椰树上升起了英国的米字旗和美国的星条旗,因为
吉尔伯特群岛战前是英国的殖民地。
11月27日,尼米兹亲临塔拉瓦岛视察,并为有功的将士授勋。当时大量的死尸还来不及掩埋,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的恶臭,面对弹痕累累、尸横遍野的战场,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感慨地说:“我从未见到过如此狰狞的战场!”他发现这场血战的激烈程度毫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着“绞肉机”之称的凡尔登,见到有很多日军的工事还没被猛烈炮火所摧毁,便命令太平洋舰队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前来研究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11月30日,特纳向
尼米兹提交了题为《塔拉瓦的教训》的报告,陈述了一系列经验:对于坚固设防的岛屿,光凭几小时的海空
火力准备是远远不够的,有条件的话,应先夺取附近小岛,配置地面火炮,进行
炮火支援;对于有珊瑚障碍的岛屿,必须准备足够数量的两栖车或吃水较浅的登陆艇;在登陆部队抢滩上陆的时候,海军必须实施抵近射击,以进行有效地火力掩护;为保障作战指挥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建造专用的登陆指挥舰等。不久根据尼米兹的指示,美军在
夏威夷的卡胡拉瓦岛,完全按照比托岛的情况,修建了完备的防御工事,然后组织军舰进行射击,终于发现要摧毁这样坚固的工事,只有慢速精确射击,并发射大口径延时引信炮弹才能奏效。
尽管由于美军在塔拉瓦岛的巨大伤亡,使
太平洋舰队遭致了很多批评,但无可否认,塔拉瓦岛之战美军所获取的经验,对于以后的登陆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尼米兹所说,即使不在塔拉瓦岛取得上述经验,也不免要用同样的甚至更大的代价,在其他地方去获取。因此,塔拉瓦岛战斗被美国海军战史学家莫里逊少将形象地誉为“胜利的摇篮”。
阿贝马马岛登陆战
美军计划在
吉尔伯特群岛登陆的第三个
环礁是
阿贝马马岛,该岛位于
塔拉瓦岛东南约140公里,1942年被日军占领。日军原计划在该岛修建机场,后因
所罗门群岛战事紧张而暂停,战役开始时只设有观通站,守备部队仅25人。美军计划先以“舡鱼”号潜艇搭载
海军陆战队一个分队,对该岛实施侦察,等占领
马金岛和塔拉瓦岛之后,再组织兵力进行登陆。
11月18日,“舡鱼”号潜艇到达塔拉瓦岛海域,将该地区天气、海浪以及近日美军
火力准备的效果和日军的动态向南部登陆编队司令希尔报告。1944年11月19日,“舡鱼”号潜艇在航行途中遭到己方“林哥德”号驱逐舰的误击,一发127毫米炮弹穿过指挥台的基座,将吸气阀击毁,万幸的是炮弹没有爆炸,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艇长迅速组织抢修,将炮弹取下,并修复了吸气筏,继续向目的地航行。11月20日午夜,到达
阿贝马马岛以南肯纳岛海域,“舡鱼”号潜艇放下六艘马达驱动的橡皮艇,运送68名陆战队员和10名工兵,携带轻武器和15天的补给品上岛侦察。11月21日,陆战队员从肯纳岛西部登陆,先向东再向北展开侦察搜索。11月22日,上岛美军发现日军兵力薄弱,立即在潜艇的炮火支援下,发起攻击,日军拼死抵抗,双方相持不下,美军经四天的战斗,于25日全歼守敌,美军仅阵亡1人。11月26日,美军陆战2师6团第3营被送上阿贝马马岛,开始担负守备任务。11月27日,
工程兵部队上岛,随即修建码头和机场,以便尽快为下一步进攻马绍尔群岛建立航空兵前进基地。至此,
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的预定目标全部实现。
海空大战
日军大本营一直认为美军的主攻方向是在南太平洋,当美军开始进攻
吉尔伯特群岛时,日军毫无准备,只得临时拼凑兵力进行增援,
联合舰队司令古贺大将先后组织了三支
舰艇编队:以4艘
重巡洋舰、1艘
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支援编队,出海迎击;以2艘驱逐舰和2艘运输舰组成补给编队,前送弹药补给;以3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输送编队,运载陆军甲支队实施反登陆。就在这些舰艇部队频繁调动积极备战时,传来
马金岛失守的消息,而
塔拉瓦岛也危在旦夕,眼看增援难以奏效,反登陆也无成功希望,古贺只得下令取消水面舰艇的行动。
这样,日军只能凭借航空兵和潜艇组织反击。当
吉尔伯特群岛战役打响时,日军部署在马绍尔群岛的飞机已有相当部分被调去
拉包尔,仅存飞机40余架。11月20日,日军从马绍尔群岛的罗伊岛机场起飞16架鱼雷机,在塔拉瓦岛以西55公里处发现了美军的第50特混编队第3大队,随即投入攻击,当时美军航母正在回收飞机,空中警戒的战斗机立即实施拦截,各舰高炮也一齐开火,有9架日机突破美军防空火力,分成三组,一组攻击“爱塞克斯”号和“邦克山”号航母,在接近过程中全被击落,而攻击“独立”号的两组,虽被击落了5架,但日机在被击落前投下了五条鱼雷,其中一条鱼雷命中,“独立”号航母的主机舱、锅炉舱和弹药舱都破损进水,主给水管道破裂,舰员死17人,伤43人,被迫撤离
战场驶入
富纳富提岛基地进行简单维修后,于12月7日前往
珍珠港大修。
美军以第50特混编队的第1大队负责压制马绍尔群岛的日军航空基地,但该大队起先只对马绍尔群岛南部距离
吉尔伯特群岛较近的机场进行了攻击,不料日军却从马绍尔群岛中部的罗伊岛机场出动飞机,因此以后的几天里,第1大队对所有
作战半径能够到达吉尔伯特群岛的机场全部进行了反复攻击,在美军的强有力的压制下,日军在
马金岛登陆作战期间无法出动一架飞机前去增援。直到11月23日,才勉强从
马洛埃拉普出动了19架战斗机,结果中途遭到美军30余架飞机的截击,被击落9架,其余10架被迫折返回米利岛机场。
11月24日后,日军从特鲁克等地调集飞机加强马绍尔群岛的航空兵力量。11月25日,日军从罗伊岛起飞13架岸基攻击机,先至马洛埃拉普待命,等侦察机发现美军在
塔拉瓦岛和马金岛附近仍有军舰活动后,于下午出击,后在马金岛以东约110公里发现了北部登陆编队的部分舰只,由于天色已黑,日机借助照明弹和闪光浮标进行攻击,没有取得任何战果,损失1架飞机,其余10架飞机返回米利岛,2架返回马洛埃拉普。
11月26日14时,日军从马洛埃拉普起飞16架攻击机,途中有1架飞机因发动机故障而返航,其余15架飞机于18时许对美军第50特混编队的第2大队进行了攻击,依然没有取得战果,反倒损失3架。11月28日,日军又从马洛埃拉普起飞10架攻击机,中途有2架因发动机故障返航,其余8架在塔拉瓦西南约600公里攻击了美军第50特混编队的第4大队,被美军击落4架,击伤4架,还是毫无所获。
除了航空兵外,日军还以潜艇部队进行了反击。在附近海域执行任务的“伊—39”号、“伊—19”号、“伊—21”号、“伊—35”号以及正在向特鲁克返航的“伊—169”号和“伊—175”号被紧急调往
吉尔伯特群岛海域,特鲁克基地也迅速出动“吕—38”号、“伊—40”号和“伊—174”号,共计9艘潜艇前去攻击美军舰船。
11月22日15时20分,“伊—35”号驶抵美军登陆编队换乘水域,正欲实施鱼雷攻击,被美军“米德”号驱逐舰声纳发现,随即遭到
深水炸弹的攻击,但“米德”号很快失去了声纳接触。17时30分,美军另一艘驱逐舰“弗雷泽”号再次发现了“伊—35”号,进行了两次深水炸弹攻击,“米德”号也赶来助战,在这两艘驱逐舰的协同攻击下,“伊—35”号被迫浮出水面,美军两艘驱逐舰一齐进行炮击,接着“弗雷泽”号一边以机关炮扫射,一边对潜艇进行撞击,“伊—35”号遭到撞击,艇尾开始下沉,美军
反潜巡逻机又飞来,投下
深水炸弹,终将其击沉。
11月24日凌晨,在马金岛西南海域的美军护航航母大队,编成为3艘护航航母、3艘驱逐舰和1艘扫雷舰,旗舰“利斯科姆湾”号护航航母雷达发现北面海域出现一不明目标,大队司令马林尼克斯少将便命令1艘驱逐舰前去查看,这一命令使其警戒兵力更加单薄,而这一不明目标正是日军的“伊—175”号潜艇,5时许,当美军编队进行右转,正好给“伊—175”号提供了鱼雷攻击的绝佳机会,5时13分,日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利斯科姆湾”号护航航母弹药舱,随即引发了剧烈爆炸,爆炸又点燃舰上的航空汽油,引起大火。5时35分,“利斯科姆湾”号护航航母舰体折断而沉没,包括马林尼克斯少将在内650人丧生。这也是日军潜艇所取得的唯一的战果。
战争评价
美军在战役指挥上,计划周详,部署得当。有人认为美军
第5舰队几乎倾巢出动去夺取只有区区数千日军把守的
吉尔伯特群岛,似乎有些杀鸡用牛刀的小题大作,但是应该看到,美军是做好了迎击日军联合舰队出动的充分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从这一点来说,正符合
《孙子兵法》所云:“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这样部署是绝对必要的。也只有这样部署,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能够应付自如,做到稳操胜券。同时在兵力使用上强调以强击弱,保证掌握较大的兵力兵器优势,力求速战速决。这些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从而保证了战略反攻的首战胜利。
当然也应该看到,在具体战术上,美军还存在不少缺陷。如在塔拉瓦的比托岛上,由于
火力准备不够充分,未能有效摧毁日军的坚固防御工事,导致了登陆部队在突击上陆时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再如投入马金岛作战的陆军第27师,由于平时训练墨守成规,其基本战术与
登陆作战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具有9:1的绝对优势情况下,仍花费了三天时间才解决战斗,致使在海上担任支援的海军舰艇在危险海域停留过长而遭到了不必要的损失。
装备上所表现出的不足更多,唯一能够克服珊瑚障碍的履带两栖车,即
LVT两栖车,数量又少,质量又不理想,装甲薄火力弱,仅装备一挺机枪,加上履带易遭损坏而导致失去机动能力;登陆部队配备的单兵便携式电台,不具备防水性能,一旦进水就无法正常使用;没有专用的
指挥舰,临时用吨位较大的
战列舰来凑数,由于舰炮射击时所产生的震动和气压影响,通信设备极易失灵。从而直接影响了作战指挥。
相比较而言,日军在指挥上远不如美军。日军对美军的战略进攻方向完全判断错误,当美军对
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开始后,既缺乏必要反击准备,又因为航母已返回本土而无法掩护水面
舰艇出战,只能依靠航空兵和潜艇组织反击。而航空兵集结在马绍尔群岛的力量又太单薄,战役打响后虽然曾调集了一些飞机进行增援,但为时已晚,加上美军对马绍尔群岛机场有效的压制,日军航空兵的反击仅取得了击伤“独立”号航母的战果。
潜艇部队则因为使用指导思想有误,在美军军舰密集的海域频繁变更展开线,结果出动的9艘潜艇沉6伤3,损失惨重,而取得的成果仅仅是击沉了一艘护航航母,对于整个战局毫无作用。
战争意义
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的胜利,从军事理论上讲,彻底解决了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对
登陆作战所存在的疑惑,用事实证明,登陆方在强大的航母舰队和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完全能够占领有着坚固防御的岛屿。从
军事地理上讲,不仅为即将开始的马绍尔群岛
登陆战役夺取了一个重要的海空前进基地,还消除了从
珍珠港到南太平洋和西南
太平洋海上交通线的威胁。更重要的是,美军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以后的登陆战中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介绍
马绍尔群岛的历史发展
十六世纪初被西方航海者首次发现。1788年,英国船长约翰·马绍尔发现了这个群岛,从此这一群岛被命名为马绍尔群岛。马绍尔群岛曾先后被西班牙、德国、美国占领。1886年成为德国的保护领地。两次世界大战中均被被日本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日本在
太平洋作战的基地。1944~1947年美国对其实行军管。
1947年7月,马绍尔群岛被联合国交给美国托管,后与
帕劳共和国、北马里亚纳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构成
太平洋岛屿托管地的四个政治实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7年作为联合国战略托管地交由美国管理,1951年由美国海军管辖改为民政管理。1979年5月1日,马绍尔群岛宪法正式生效,成立立宪政府。
1983年6月25日与美国正式签署《自由联系条约》(1986年10月21日生效)。根据该条约,马获得内政、外交自主权,安全防务15年内由美国负责,可参加地区组织,但不能参加联合国。1986年10月,马与美国签署《自由联系条约》。1986年11月
马绍尔共和国成立。1990年12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终止部分
太平洋托管领土托管协定的决议,决定正式结束
马绍尔群岛共和国托管地位。1991年9月17日,马绍尔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