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蚀地貌(wind-erosion landform),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
吹蚀作用和
磨蚀作用所形成的
地表形态。
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
名词简介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
磨蚀作用,统称
风蚀。
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
中国沙漠地区的风蚀地貌,除被广大沙丘所埋没的以外,在大风区域还有广泛的出露,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主要分布在
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
塔里木盆地东端的
罗布泊洼地,东疆以及
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等地。
分布地区
中国风蚀地貌主要
分布区在青海
柴达木,
南疆和田、
罗布泊,
东疆哈密、吐鲁番,
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柴达木
风沙地貌中67%为风蚀地貌,尤其西北部,与
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的强劲西风吹蚀第三纪泥、砂岩系,形成顺着风向排列的残余长丘,长10-100m甚至数千米。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雅丹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有风蚀条形土墩与洼地相间组合的典型的
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
风蚀蘑菇也很典型。东疆大风口七角井、天山
达坂城、
北疆老风口附近广布
风蚀城堡、残丘言山等。
克拉玛依东北乌尔和的风城平顶层状
墩台,高10-30m。此外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库姆塔格
风蚀柱、吐鲁番西部的
风蚀穴也都十分典型。
主要类型
风力吹蚀、
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其主要类型如下:
风蚀石窝
陡峭的迎风岩壁上
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
凹坑。直径大多约20厘米,深为10~15厘米,有时群集,有时零星散布,使岩石表面具有
蜂窝状的外貌,故又称石格窗。它是由于岩石表面经风化(包括
物理风化和
化学风化)、吹蚀形成许多细小凹坑,又经风所携带的沙粒在凹坑内
磨蚀形成。大的石窝称为
风蚀壁龛。
风蚀蘑菇
孤立突起的岩石经
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
石蘑菇、
风蘑菇。 多发生在
垂直节理发育的不很坚硬的岩石中,由于近地表的岩石基部受风蚀作用强,顶部受风蚀作用弱,逐步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的
蘑菇石。垂直节理发育岩性比较坚硬的岩石,在风蚀作用下形成孤立的柱状岩体,称为
风蚀柱。
雅丹地形
河湖相土状
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
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
地貌形态。“
雅丹”是中国
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
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
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
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雅丹地形
土墩和洼地的排列方向明显地反映
主风方向。土墩一般高1~10米,长20~100米,甚至更长;全由
粉砂、细砂和
砂质粘土互层组成,砂质粘土往往构成土墩顶面,向下风方向微倾。在中国
罗布泊盐碱地北部的东、西两侧,粘土土墩的顶面是
盐壳,呈白色,称为
白龙堆。
风蚀城堡
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
风城。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
砂岩与
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以新疆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乌尔禾一带最为典型。
风蚀垅岗
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一般发育在
泥岩、
粉砂岩和砂岩地区。长10~200米,也有长达数千米者,高1~20米。
风蚀谷
风蚀加宽加深
冲沟所成的谷地。谷无一定的形状,可为狭长的壕沟,亦可为宽广的谷底。底部崎岖不平、宽狭不均、
蜿蜒曲折。常在陡峭的谷壁底部,堆积着崩塌的
岩块,形成倒石锥,谷壁上有时有大大小小的石窝。
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
风蚀残丘。丘的外形各不相同,以桌状平顶形较多;一般高10~30米。支离破碎的
残丘地表,称为
风蚀劣地。
风蚀洼地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它向
主风向伸展。单纯由
风蚀作用造成的洼地多为小而浅的
碟形洼地;一些大型
风蚀洼地都是在
流水侵蚀的基础上,再经风蚀改造而成。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
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
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风蚀岭
通过风的力量,吹走细小的沙粒,经过几十万年,从而形成风蚀岭。表面为一道道的沟,如同波浪一般。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
代表地点
风蚀城堡(蚀余方山),乌尔禾的“风城”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乌尔禾“风城”位于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部的乌尔禾地区,方圆有数十公里。它发育在
白垩纪岩层为主的构造台阶上,由岩性软硬不同的吐
鲁谷砂岩和
泥岩水平互层所组成。这里气候干燥、雨量少,但常以暴雨形式出现,
冲沟相当发育。白垩纪地层一般都含有较多的盐分,在干燥
气候条件下,风化和
盐化作用很强,造成一层疏松的
风化壳,使地层表面变得很疏松。而这种疏松易受侵蚀的地层,又正位于准噶尔西部著名的大风口上,经常受到六七级以上大风的吹蚀。长期风化剥蚀,风的吹蚀的结果,在原来暴雨
侵蚀地貌的基础上,形成了状如城堡、亭台楼阁、宫殿等蚀余方山地形。砂岩比较坚硬,当泥岩受到砂岩保护时,往往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的蕈状。此外,还有塔状、柱状等多种地形,甚至还有的象人形、有的象珍禽异兽等奇特形态,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蚀余方山的
相对高度大都有二三十米,高者可达50米。从高处远眺,沟谷两旁不同形态的土体相互组合在一起,高低起伏,宛如一座古城废址中街巷两边栉比相连的断垣残壁。因为这种地貌形态主要是由风的
吹蚀作用形成的,因此称之为“风城”。
像乌尔禾“风城”这样的风蚀地貌,还广泛见于新疆东部
兰新铁路十三间房风口以南一带。这里常年刮大风,十三间房
年平均风速有9.3米/秒;第三纪的
红色砂岩受到强烈风蚀,“风城”地貌也十分典型。
塔里木盆地东端
罗布泊洼地,在
楼兰古城东北
孔雀河畔一带,新第三纪红
褐色粉砂岩出露的地区,也有
风蚀城堡分布,一般高20~25米,顶部平坦,古代
烽火台多建于其上。
在罗布泊
盐碱地北部的东西两侧,粘土土墩的顶面是灰白色盐碱块;又因它弯曲而长,形状似龙,故名“白龙堆”。关于白龙堆,中国古书上早有记述。《
汉书·地理志》中就有“白龙堆,乏水草,沙形如卧龙”的记载。《
周书》西域传中更对白龙堆的分布位置作了叙述:“鄯善,古
楼兰所治,城方一里,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西北有流沙数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