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和平厂退休职工
都兴川,年已八旬,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部12万字的小说,并由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名为《孔雀河畔》的小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58年正在昆明军区炮兵司令部任参谋的都兴川,下连队当战士到了西双版纳。在巡逻中他听到部队的一个英雄班长与一个傣家族姑娘坚贞不渝的
爱情故事,并见到了英雄班长和傣家族姑娘,深受感动,总想把它写成作品,但是一直没有落笔。2006年,都兴川已年近八旬之龄,开始动笔,历时两年,四易其稿,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杜强和依凤的形象,歌颂了军民共建边疆的鱼水深情,同时也了却了自己五十年前的一段夙愿。
一个八旬老人能够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绝非偶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他就以短剧《一封家信》获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优秀编剧奖。七十年代中期都兴川在和平厂工作期间,曾经构思了一部剧本《特殊的战斗》,并形成了初稿,退休后他又反复进行修改完善,2004年剧本完成拿到长影,发表在《电影文学》杂志上。
都兴川的作品大多以军旅题材为主,这和他的经历有关。都兴川出生在山东烟台,他15岁当兵,南征北战,参加过
莱芜战役、
济南战役、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等。1949年都兴川进入解放军高射炮兵学校,先学了三年文化扫盲班,后转为正式学员。1955年都兴川毕业分配到西南军区炮兵司令部任参谋,后移师昆明军区,1964年调入云南军区特种兵处任参谋。1969年,都兴川转业到和平厂,1980年退休。
都兴川在部队期间,就是一个业余的新闻工作者。他从1955年开始就搞摄影,发表了大量作品。1963年都兴川以记者的身份深入西双版纳西蒙佤族自治县采访,所拍摄的《拉秋》登载在《中国体育报》上,并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优秀奖。作品发表时他还配上了一首诗:亻爱伲边塞乐融融,民兵拉秋飞长空。遥望北京光芒射,心中高唱《东方红》。由于他在创作上的成就,所在部队开办了八期摄影学习班,共招收学员几百名,许多当年和他学过摄影的人已经成为了摄影名家,并与他保持着联系。都兴川离开部队后,仍然坚持搞摄影。他经常骑上自行车远行采风,1980年初秋他到梅里斯区雅尔塞镇鲜民屯拍片,正赶上一个朝鲜老人过60大寿,于是他抓拍了《祝寿》,发表在《民族画报》上。尤其令人称道的是,2006年,青藏铁路刚刚通车的时候,他只身前往西藏,登上了世界屋脊。在西藏的20天里,他拍摄了几百幅作品。他在返回成都的飞机上,成功地航拍了西藏独特的景观,备受老友们的青睐。都兴川是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9年入选《中国摄影家全集》,五十年来共发表摄影作品近千件,文字作品近百万字。
都兴川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孔雀河畔》,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西双版纳,故事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通过描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喜忧哀乐,真实地展现了姐妹情、夫妻情、战友情,讴歌了充满阳光的生活。这部长篇小说由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都兴川先生是在部队当兵时才摘掉文盲帽子的作家,凭借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气神,勤奋笔耕,在写作艰辛的道路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先后创作了《特殊的战斗》电影文学剧本(2004年11期《电影文学》)、《阳光下的阴影》(2006年3期《青年文学家》)、《战友啊战友》(2006年4月《广播电视报》连载)以及《绝密档案》、《故乡情》两部电影文学剧本,年逾八十,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孔雀河畔》,实在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