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青瓷莲花尊,高59.5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20.2厘米。长颈直口,外沿饰一对桥形耳,流肩,颈、肩部有六个双系环耳。
贴塑六团花,六兽
面纹,器身以多层仰、俯莲瓣堆雕,釉色莹润,积釉处呈浅绿色。
器盖雕饰
莲瓣纹,由于受佛教影响,青瓷上盛行
莲花纹装饰。
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
缥瓷、
千峰翠色、艾色、翠青、
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
龙泉窑、官窑、
汝窑、
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
莲花尊在我国南北朝时非常流行,从留存至今的十余件器物来看,均是器形高大,釉色青绿,整器将刻划、浮雕、
堆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纹饰繁缛,上下辉映,它们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的最高工艺水平。浮雕莲瓣是莲花尊的重要造型特征,俯视时向外伸展的层层莲瓣宛如盛开的莲花,其形状如曼荼罗坛,且与印度珊奇佛塔的造型十分相似。
青瓷莲花尊大多出自墓中,应是带有宗教意义的
随葬品,很可能是替代死者灵魂的栖息物谷念罐,用于安放灵魂,而且加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能超度死者亡魂,使其免受轮回之苦,可以认为莲花尊是佛教和中国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
青瓷莲花尊展出于
六朝博物馆的三楼,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青瓷莲花尊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或仰或覆,或高或低,巧妙穿插,上下呼应,创造了艺术造型。通体莲花渗透着浓厚的佛教色彩,是罕见的
佛教艺术珍品。这件莲花尊,
喇叭形敞口,高脖,圆腹,圈足,尊盖形似于
僧帽。装饰繁缛华丽,器体之大极为罕见。武汉地区曾出土一件南朝齐代的青瓷莲花尊,但体积还不到南京这件的一半。
据介绍,南朝时期佛教盛行,莲瓣或莲花纹被广泛运用于器物装饰。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代表“净土”,寓意吉祥,象征“
自性清净”。
莲瓣纹是南北朝瓷器最重要、最具
时代特征的标志,形态丰富,变化多端。造型有仰莲或覆莲、
单瓣或复瓣;装饰手法有堆塑、刻划、模印、贴塑多种;图案或简洁明快,或精美繁缛;装饰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青瓷莲花尊已经在博物馆展出,但围绕在它身上的谜团还没有解开。1972年,
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
仙林灵山发现一座大型墓葬,时代定位于南朝,并出土了这件青瓷莲花尊。但考古人员没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
今天位于
栖霞区狮子冲有一对
南朝陵墓石刻,名为“永宁陵神道石刻”,被认为是
南朝陈代第二个皇帝陈文帝
陈蒨的陵墓。但在2013年的考古发掘中,石刻周围地下两座大墓被确认为
南朝梁代昭明太子
萧统以及他母亲的陵墓。那么,真正的
永宁陵在哪儿呢?
著名
考古学家、
南京博物院罗宗真教授在《南朝宋文帝陵和陈文帝陵考》一文中认为,1972年发掘的灵山南朝大墓,就是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他指出,该墓葬所在位置与文献记载相符,其规模超过南京梁代宗室贵族墓葬,与
雨花台区西善桥一座疑似陈代
皇陵相同,而且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具有南朝晚期的特征,“此种莲花尊在我国其他地区,亦均见于南朝晚期以及隋代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