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
中国青海省公办高校
青海民族大学(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简称“青海民大”,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举办、青海省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单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校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学院,开设6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哲学、艺术学十一大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现有1237名教职工,专任教师801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65名、副高级职称28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93名。拥有“双聘院士”1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2名、全省“最美教师”1名、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2名等;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2个国内一流立项建设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和1个省内一流立项建设学科(化学),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民族学)、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至2024年1月,学校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现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实现我省孔子学院建设零的突破。与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合作举办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省内唯一。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有区域国别研究院和六个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其中“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基地”“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基地”获批为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自招收外国留学生起已累计培养3000余名外国留学生,现有年度外国留学生百余名,是青海省培养留学生最多的高校。教育部先后安排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也与我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构建起“3+9”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新格局。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国家民委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青海省联合实验室和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有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青藏高原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9个省级科研机构和29个校级科研机构;6个高层级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月,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8项、冷门“绝学”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66项;出版专著教材324部,发表论文2550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64篇。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1月,学校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入选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核心期刊目录。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前身《青海民族学院》(季刊·内部发行)创刊于1975年,是由青海民族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核心学术期刊。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等收录,并加入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等数据库。
《青海民族研究》创刊于1989年,是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现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评为核心期刊,成为目前青海省社科领域唯一的三核心期刊。
据2024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含各院、系资料室)各类文献总量382.86万册(含电子图书212.5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34个,有关少数民族研究方面的图书23万余册,藏、蒙民族文字图书12万余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3166部(其中善本380部)78750册,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校园文化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校徽采用圆镶嵌的表现形式。
主体创意元素为“青民”二字的首字母“Q”和“M”,将“Q”的第二个笔画设计为绵延起伏、宽广博大的“三江源”形象,把“M”设计为“昆仑山”和“高原之鹰”合二为一形象,并将“Q”的第一个笔画设计为冉冉升起的太阳以象征青海民族大学的蓬勃发展,并有用智慧之光、知识之光照亮三江源大地之意。
色彩上取绿色,是一个充满希望、活力且象征平安、和谐的色彩,体现了“绿色校园”的理念,意寓播种希望。
校区情况
青海民族大学分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南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383亩,建筑面积45.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账面总值约15.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亿元;图书资料382.86万册(含电子图书212.52万册),其中民族文字图书12万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3166部78750册(其中善本380部),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生均183册图书,是青藏高原汉文古籍和藏文古籍馆藏图书最多特别是珍贵古籍馆藏量最多的高校,其中《山海经全图》《格古要论》《订讹杂考》三部珍贵古籍被收录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亲自批准建设的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东序校区
该校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相传为夏代的大学,后来作为国学的通称、学校的通称。以此命名东校区,表明它是我青海民族大学校区乃至青海省高校中建立最早的校区。该校区由鸿文楼、英华楼、文华楼、丹青楼、弘毅楼、藏学楼、图书馆、篮球场、食堂、学生洗浴活动中心以及田径场组成。东校区的宿舍楼统称绿桃公寓。
西昆校区
该校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72号,由预科学院以及附属中学组成,距离其他校区有两到三站的路程。
文实校区(新校区)
该校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夏都大街,由文实楼、进德楼、修业楼、食堂、润泽园、篮球场、水房以及正在修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组成。新校区所有宿舍楼统称为白杨公寓。
博雅校区(工科校区)
该校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博雅路,由教学楼和宿舍楼组成,该校区所有宿舍楼统称紫藤公寓。
南山校区
该校区位于位于西宁市南山脚下。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0:12
目录
概述
校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