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量变化
经济学术语
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就叫需求量变化。
需求
一、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ceterisparibus),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下,需求量会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需求量的关系。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需求曲线
二、需求的表示
需求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需求函数:假定商品价格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的分割性,把商品价格视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依变量,则:D=f(P)。即为需求函数
需求求函数的扩展形式Qd=D(P,m,P1)
在公式中,P代表商品的价格,m代表消费者的收入,P1代表其它商品的价格。
需求规律的含义: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规律。只有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才符合需求定理。而吉芬商品需求定理在逻辑上是不能并存的。需求曲线的特例:
四、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价格。一般而言,商品价格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是。
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4、消费者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6、人口规模
五、正常商品劣质商品的区分
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如果会增加商品需求量,则为正常商品
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如果会减少商品需求量,则为劣质商品
1、替代品,这是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商品,如,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升时,馒头的需求量上升。
2、互补品,这是指两种互相补充使用商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
七、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需求量变动需求变动的含义:需求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居民户(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购买量的变动,我们称之为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现为该曲线上的点的变动。需求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购买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了购买量变动(如收入变动等)称之为需求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八、从单个家庭需求到市场需求
一种商品市场需求是某一特定时期所有家庭需求的总和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在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直线的需求曲线中,在中央点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小于一。
一、需求关系表达形式
需求关系有多种表达形式,如:叙述法,直接用文字描述;函数法,用需求函数demandfunction进行描述;图解法,用需求曲线demandcurve进行描述;表格法:用需求表demandschedule进行描述。几种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
需求曲线是用曲线方式表示需求关系、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函数的直观描述,它抓住需求的主要因素,纵轴表示价格自变量),横轴表示产品需求量因变量)。
最常见的表示是线性模型(linearform),注意理解(垂直截距((vertical)intercept)、斜率(slope)水平截距(horizontalintercept)的经济意义
需求曲线斜率反映需求量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斜率绝对值越大,曲线越陡,敏感性越高。在管理决策中,应把敏感性高的产品作为管理的重点。
三、需求曲线种类
需求曲线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个人需求曲线(IndividualDemandCurve):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2、市场需求曲线(MarketDemandCurve):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市场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个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3、企业需求曲线(FirmDemandCurve):某企业的全体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市场行业需求曲线斜率大于个人需求曲线的斜率;企业需求曲线的斜率小于行业需求曲线的斜率。
四、需求曲线的应用
1、当价格确定时,求商品可能销售的最大量(themaximunamountofagoodthatwillbepurchasedifagivenpriceischarged);
2、给定商品数量下顾客愿意付的价格(themaximumtheconsumerswillpayforaspecificamountofagood)。
应用
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量学说
货币需求量学说是研究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货币流通数量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的货币理论
一、代货币需求学说
1、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
K.马克思所阐述的是19世纪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的货币流通规律,对研究现代社会货币流通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马克思用公式形式表述货币需求量的方式远远早于西方的古典货币需求量公式,只是他没有使用符号代入公式而已。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货币需求量可用下列三个公式表示: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必要量=(待出售商品总量×单位商品价格)/同单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速度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同单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速度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上述公式反映了马克思对货币需求的几个观点:
①认为货币需求是一个客观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反映在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可用货币必要量来表示;②适度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交易量、单位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③对货币的需求最终表现为对金属货币的需求(见货币流通规律)。
2、费希尔的现金交易方程
美国经济学家I.费希尔(一译费雪)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1911)中,将自重商主义以来长期流行的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作等比例同方向变动的货币数量论,用代数式作出明确而简洁的表述,使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地认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其现金交易方程式为:MV=PT
式中P为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量,V为货币年流通速度,T为一年内商品交易总额。根据交易方程式,V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在充分就业水平上,T不能再增加,因而V/T可以假定为一常数,只要M发生变化,P也按正比例发生变化。
这一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并无特定的理论含义它表示:商品交换价值(PT)等于偿付货款的金额(MV)。人们对此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定出各种假设条件,提出各种理论。马克思就利用这一恒等式提出了货币流通公式,表述了与费希尔完全不同的理论(见货币数量论)。3、剑桥方程式
1917年及以后几年中由剑桥大学教授A.马歇尔、A.C.庇古和D.H.罗伯逊等人提出。这一方程式着重通过被人们当作备用购买力的现金余额来研究货币价值与物价波动的关系,因此又称现金余额货币数量理论。一般表述为:M=kpy
式中M为货币需要量;k为总资源中应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比例,也就是V的倒数;P为总资源的价格;为社会总资源或国民收入
根据剑桥方程式,货币价值由真实货币需要量和名义货币供给量的比例决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改变单位商品价格或单位货币价值。这实际上是供求价格原理在货币价值决定上的应用(见剑桥方程式货币数量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需求决定于客观因素,他们把货币需求建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劳务的交易规模之上。于是,因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职能而产生的货币资产需求就被忽视了。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则强调货币需求中人的主观因素,认为流动性偏好出于三个动机:①为进行日常交易需要的交易动机;②为将来安全保障需要的谨慎动机;③为追求利润目的的投机动机。
货币执行交换手段职能形成人们的交易动机谨慎动机,而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则形成人们的投机动机。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主要由收入决定,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由利率决定。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式为:M=L(Y)+L(r)
式中M为货币需求量,Y为收入,r为率。
有人根据这一函数式列出货币需求方程式:M=a+bYp+cr,式中P为价格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增加了一个保持货币余额的代价(利率)变量,即收益率对货币需求变化的影响(见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
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1935年指出,货币需求应按照商品需求理论作为资产负债平衡或资产选择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如果货币作为资本资产而不作为交换手段来分析,那么货币需求公式必须包括财富总额、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等解释变量。希克斯提出将财富作为解释变量是对剑桥方程式和凯恩斯公式的新发展。
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量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周期形成的对执行流通手段与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的需要量。又称货币必要量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货币需要量的主要因素,通常以经由货币媒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即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示也有学者以国民财富总值作为决定货币需要量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国民生产总值可视为国民财富总值在某一利率下的贴现值,故在统计学意义上二者意义接近。除经济发展水平外,不同的经济结构(农、轻、重的比例,三大产业的比例等)和经济周期(繁荣阶段、停滞阶段或衰退阶段)也对货币需要量产生不同的要求。货币需要量是一个内生变量,形成于国民经济运行系统内部。它属于存量指标,可在一定时期内的若干时点上加以预测和把握。货币需要量具有替代性特征,在信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如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都具有迅速变为现金的能力,由此可以作为第二准备来替代现金需求,替代性的大小取决于金融资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等因素。
货币需要量可区分为名义货币需要量和实际货币需要量。前者指按当前价格计算的货币需要量,它以货币单位(如“元”)来表示。后者剔除物价的影响,以货币实际对应的社会资源即商品和劳务来表示。二者的关系是:将名义货币需要量以具有代表性的物价指数(如GNP平减指数)平减后,可得实际货币需要量。因此,后者也可解释为按某一基期不变价格计算的货币需要量。
一、货币需求量的界定方法
主要有两种观点:
①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系一种相对狭义的货币需要量,认为货币源于商品交换并服务于商品交换,因此,货币需要量直接为流通中商品量所决定,货币过多或不足将引起市场物价涨跌,导致商品流通以及货币流通的紊乱。这种观点看重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同时强调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贮藏中的以及结算抵减的货币量,不在流通中对货币的需要量之列。
再生产过程对货币的需要量,系一种相对广义的货币需要量,同时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贮藏手段两种职能,认为货币对物价储藏投资国民收入等都有相当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作为一种独立的资产发挥作用而产生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持有货币,实际是持有一种特殊的金融资产,由于贮藏中货币对利率和投资有密切的关系,贮藏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货币需求形式,因此不能把它排斥在货币需要量之外。‘
70年代以前,M(现金活期存款)是货币需要量的主要考察对象,此后,包括定期存款(贮藏中货币)在内的较广义的货币层次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关注。在中国也普遍用GNP国民收入等指标取代了“商品价格总额”的指标以测算货币需要量,即开始转向较广义的货币需要量的研究。
二、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
有关货币需要量的最重要的定性关系,在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结论。按流派分大致有两种主要观点:
其一是凯恩斯学派,认为收入和利率是货币需要量的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货币需要量随收入正向变动而随利率反向变动。
其二是货币学派,认为影响货币需要量的主要有四类因素:①总财富;②人力资本在总财富中的比例;③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④其他随机因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6 17:52
目录
概述
需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