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
经济术语
货币流通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运动形式。它表现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4页) 正因为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前提,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所以货币流通被商品流通所决定、所制约。
定义
货币流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在卖主和买主之间转手,这种连续不断的货币转手,便形成一个与商品流通W—G—W相伴随的货币流通G—W—G。
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发行和流通两个环节共同决定的。通常发行是由国家控制,流通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银行在开展住房按揭贷款等业务时可以创造出大量流通货币,这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转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当中,国家只要发行/回收少量的基础货币,就可以通过银行的信用扩张来增加/缩减大量的社会流通货币。
形式
(一)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引起的、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货币运动  (二)货币流通的形式包括现金与非现金流通
现金流通是直接以现金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的运动,主要是同消费资料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居民个人的小额支付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主要是同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企事业单位的大额支付以及与金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流通。
(三)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货币层次一般可划分为M0(现钞)、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
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根据其灵活程度不同,我国货币计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现金
M1 = M0 + 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城乡居民的活期存款
M2 = M1 + 城乡居民的定期存款 + 企业专项基金存款+可贴现的国库券
作用
货币流通实质上是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在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上,商品流通始终是第一位的,它不但决定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决定其流通的方向和速度。
商品流通
现实中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具有相对独立性,货币流通还能够反作用于商品流通,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品与货币的 互换不具有强制性,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有条件的;二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时间上有不一致性,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货币再转化为商品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三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量上有不一致性,货币流通量总是小于商品流通量,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决定因素也不相同。
虽然从本质上说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决定的,但在形式上商品流通却通过货币流通反映出来,并通过货币流通来实现,货币流通是否正常和稳定,直接影响着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运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7 08:16
目录
概述
定义
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