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红彦(1909年9月13日—1967年1月8日),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陕西省
安定(今子长)县
瓦窑堡人。建国后,历任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委副书记、书记、副省长兼
中共重庆市委
第一书记、
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
上将军衔,获一级
八一勋章、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
解放勋章。
人物生平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与
吴岱峰、
拓克宽、
杨重远等创建
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3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
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副
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
邯郸、陇海路、定陶等战役,1947年春在
豫北攻势中,全歼国民党军暂编第3纵队,俘其司令
孙殿英,继而参加
鲁西南战役,随
刘邓大军挺进
大别山。1948年参加
郑州战役、
淮海战役等战斗,全歼国民党
黄维兵团。1949年任
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政治委员兼
政治部主任,参加了
渡江战役和解放大
西南战役。
是
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早期经历
1909年9月13日(清
宣统元年七月廿九日)出生于一个
贫农家庭,从小随父兄种地、烧砖瓦,生活艰辛。阎红彦九岁才被送到米粮山私塾读书,半年后就因经济困窘辍学,到一家砖瓦场干活。1920年阎红彦外出独自谋生,到陕西军阀王保民的岳父家干活,后因被毒打出走,在陕北神木、
府谷一带靠打短工生活。1924年,陕北军阀
井岳秀部队石谦团驻安定县的
李象九连招兵,阎红彦报名入伍,先当号兵,后当李象九的勤务兵,连长李象九不久入团入党,谢子长也在李象九连,阎红彦受连队革命气氛的熏陶。1925年4月,阎红彦经李象九介绍加入共产党。
投身革命
1926年11月,
冯玉祥国民联军占领陕西,石谦团改为
国民军第十一旅,李象九任一营
营长,谢子长任十二连连长,阎红彦深入村镇参加了连队演出,宣传打土豪劣绅。1927年6月,冯玉祥在
西北军“清党”,同情革命的旅长石谦被井岳秀杀害,李象九等感到形势严峻,加紧起义准备;10月12日,李象九、
谢子长发动陕北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武装暴动(即
清涧起义),阎红彦率一队人马捉拿了县长张反之;10月13日部队南下,歼灭敌军两个连,20日起义军占领
宜川,部队发展到九百余人,李象九任第十一旅旅长,阎红彦任旅部警卫排长;11月中旬敌军来围攻,近千人的部队只有二百人突围,起义归于失败,阎红彦逃亡到山西
绛州,不久又因拦截杨虎城部的烟土被侦缉,乃秘密回陕北,在清涧一带组织
游击队,由于处境艰难无法展开斗争,阎红彦只得又到山西。1929年春,根据陕北特委会关于开展军事运动的决议,阎红彦被派往宜川、延长交界的九殿山寨杨赓五部做
兵运工作,失败后又潜回瓦窑堡。1931年2月,阎红彦奉命东渡黄河到山西组织红军游击队,先在“土客”师治贵部任
班长,后入吕梁山区组建游击队,负责汾阳联络站组织联络工作;4月下旬,红军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
晋西北游击队)在孝义县
娄底村(现西泉村)成立,拓克宽任大队长,阎红彦任副大队长兼第一中队中队长,游击队连战连捷;夏末,山西省主席徐永昌向游击队大举围剿,队伍被困于老鸦掌一带极为狭小的山林中,阎红彦说服大家向西突围;9月3日渡过黄河进入陕北,6日阎红彦被公推为大队长,8日到达安定县;9月10日指挥了
平桥战斗,然后进抵
保安县(今志丹县),9月下旬部队南下;10月初突袭玉家湾进攻瓦窑堡,然后转移
延川永平镇休整,阎红彦成为当地传奇式英雄;10月下旬,高双成旅包围游击队,阎红彦率部顺利突围;11月下旬在南梁地区见到刘志丹,成立新的游击队党委,谢子长为书记,阎红彦为委员。1932年1月省委将部队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在甘肃正宁县三甲原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指挥,李杰夫任
政委,阎红彦任第一支队支队长;4月任第五支队支队长;5月进军陕北,游击队在新任总指挥刘志丹的指挥下连战连捷;6月初,阎红彦在甘肃正宁宁头镇战斗中肩部负伤,队委决定由他率陕甘游击队
少先队深入黄龙山发动群众;8月游击队政委李艮进行左倾整训,认定阎红彦“有反革命嫌疑”,被打击迫害;8月30日谢子长回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南下,9月12日攻破照金;12月上旬,省委指示陕甘游击队改为红二十六军,但在左倾形势下,谢子长、阎红彦被“留党察看”,强令二人离开部队到上海中央局受训。1933年1月,谢子长、阎红彦到达中央局,经短期学习审查,被送往河北省委军委工作;5月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立,中共河北省委随即成立前线工作委员会,阎红彦奉命入孙殿英部组织兵暴,7月成功举行了包头兵暴,拉出一个团,阎红彦任骑兵连长;8月任
特务连长;8月27日前委召开扩大会议,阎红彦主张部队到陕北与红二十六军会合,被陈伯达指责为“大西北主义”,阎与陈激烈争吵,结果被撤消职务;11月奉命再到
孙殿英部做兵运,任士兵委员会书记,随后派往河北省委军委工作。
军旅生涯
1934年7月,上海中央局派阎红彦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10月到达莫斯科,先后进入国际
列宁学院和红军陆大附设的共产国际研究班学习军事。1935年4月,共产国际派阎红彦和刘长胜带秘密
电码回国,到北平时得知
中央红军已至陕北;12月到瓦窑堡见到
毛泽东,中共与共产国际重新联系上。1936年2月,中央指派阎红彦组建黄河游击师并任司令,发动群众解决东征的渡船问题;2月21日率师渡河东征;4月1日,中央军委令
陕北红军独立团和几个县独立营合编成立红三十军,阎红彦任军长,
蔡树藩任政委,全军共四百六十七人,担任对北线敌军的牵制任务;5月部队回师陕北,改任红三十军政委,
宋时轮任军长;6月宋时轮调走,阎红彦重任军长;8月开赴三边;12月到陕西
杨虎城部从事统战工作。1937年8月25日,红三十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炮兵营,阎红彦任一二九师留守处主任;9月炮兵营改编为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阎红彦任团长,留守延安拱卫中央。1939年12月国民党发动
第一次反共高潮,警三团、警四团、炮兵团合为警备第一旅,
文年生任旅长,阎红彦任政委兼关中军分区政委,守卫陕甘宁边区
南大门。1940年春,阎红彦奉命到
洛川同国民党代表谈判,然后到马列学院和留守兵团军政研究班学习。1942年,阎红彦在
中央党校一部军事队十四支部学习,后调三支部学习,参加了整风运动,此间
高岗诬告阎红彦“有野心”,中央对阎红彦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审查,充分肯定了
他的历史作用。1945年4月参加了
中共七大;9月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11月参加了
邯郸战役,改任第三纵队(司令员
陈锡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第三纵队出击陇海路;9月参加
定陶战役。1947年3月参加豫北反攻;6月30日渡过黄河参加
鲁南战役,8月挺进大别山;10月,阎红彦通过做商人资本家工作,筹措到大量布匹棉衣,解决了部队冬衣问题;11月
白崇禧围攻大别山,三纵留守大别山坚持
内线作战。1948年1月,陈锡联、阎红彦指挥三纵牵敌围绕大别山进行了十八天的“打围子”战斗;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三纵阻击从
蚌埠向北增援之敌,12月15日会攻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1949年2月任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
谢富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4月参加渡江战役,第三兵团进驻
芜湖地区;10月中旬到湖南常德集结;11月兵团进军川黔,月底解放重庆,阎红彦任重庆军管会主任;12月,中共川东区委和川东人民
行政公署成立,阎红彦任党委副书记兼行署主任和川东
军区副政治委员,进行清匪反霸土改工作。
建国时期
1951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
第一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1月被四川省人代会选为四川省(省长李大章)副省长;9月23日被授予上将军衔,任
成都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获一级
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59年8月,调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11月兼昆明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云南省政协主席、
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文革迫害
1966年5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阎红彦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67年1月8日含冤去世。
平反昭雪
1977年11月27日,由云南省委向中央上报关于阎红彦问题的结论报告,中央决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且将骨灰移放到北京
八宝山公墓骨灰堂正厅中区。1978年1月24日,八宝山举行了阎红彦骨灰安放仪式。
人物年表
1909年9月13日生于陕西安定(今子长)
瓦窑堡。
9岁时曾上过半年私塾,后因无力支付学费而辍学。
1924年为维持生计入陕北军阀井岳秀部当兵,在李象九、谢子长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
马克思主义。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0月随部参加清涧起义,失败后在陕西、山西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工农武装。
1931年他与吴岱峰、拓克宽、
杨重远一起创建中国
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为
西北地区第一支工农红军,任副大队长、大队长,在
吕梁山区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开展打
土豪斗争。后与吴岱峰率部西渡黄河,转战到陕北地区,所部亦改编为陕北游击队。同年10月与杨琪及
刘志丹妻弟赵二娃的民间武装会合并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任第1支队第1大队大队长。
1932年2月,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第1大队大队长、第5支队支队长,率部在渭北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
苏维埃政权,被当地
群众誉为救苦救难的“神军”。同年6月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参与创建陕甘工农红军和开辟以正宁为中心的陕甘
苏区。8月因对“左”倾
冒险主义及其给部队和作战带来的损失提出意见,被中共陕西省委错误地指责为“
右倾机会主义”而被撤销总指挥职务。12月在组建红26军时,与
谢子长、刘志丹等被指责为“上山主义”、“逃跑主义”等而遭排挤。
1933年到上海中央局学习。后赴天津、
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和内蒙古)、北平(今北京)、张家口等地,先后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中共河北省委军委工作。
1934年被选派为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到苏联莫斯科,入国际马列学院、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学习。后因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失去电讯联系,于1935年4月受命送密电码回国,同年底到达陕北。
1936年初任中国工农红军沿河游击司令,担负封锁黄河沿岸、保障
红一方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的任务。3月任第30军军长、政治委员,率部参加
东征战役。回师陕北后,指挥所部在
瓦窑堡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安全转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
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3团团长。
1939年任警备第1旅政治委员,率部驻防甘泉、
富县一带,镇守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1942年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转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后改称
中原野战军)即第3纵队副
司令员、同时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6年参加邯郸、陇海路、定陶等战役。
1947年春在豫北攻势中,指挥部队攻克汤阴城,全歼国民党军暂编第3纵队,俘其司令孙殿英。继而参加鲁西南战役,并随部
进军大别山。
1948年10月在郑州战役中,率主攻部队猛打猛冲,同兄弟部队一起将守敌全歼于市郊。淮海战役中,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
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和向西南进军。
1949年12月任中共川东区委副书记、川东行署主任,大力整顿社会秩序,领导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
1952年起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书记,四川军区副政治委员,四川省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残酷迫害。阎红彦对
陈伯达、
江青等人挑动群众冲击政府机关、揪斗领导干部的做法极为反感,曾在电话中义正词严地质问陈伯达“我就不承认你是代表中央讲话!文化大革命这样搞,谁高兴?……你们这样干下去,是要出乱子的!”
1967年1月8日在昆明饮恨自杀,留有“我是被陈伯达、江青逼死的”字条。
1978年1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并在北京
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